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doc.docx

    • 资源ID:10126203       资源大小:25.06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doc.docx

    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doc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基本情况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进 入城镇务工就业。根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30个省近 2万农户的调查监测,XX年全国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达 到10260万人,比上年的9820万人增加了 440万人,增 长。近几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呈现出以下特点.(一)外出就业总量出现平稳增长态势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特别是1992年之后,农产品供求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加上 政策环境逐步改善,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迅速增加。199 21995年,平均每年转移54 0万人

    2、左右。1995 1997年, 宏观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受此影响,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 增幅下降,平均每年转移360万人左右。1998年以后,伴 随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步伐,农村劳动力外 出就业人数又开始大幅度增长,1 99 8XX年年均转移380 万人,年均增长约4%。预计今后几年,每年劳动力转移新 增人数将维持在40 0500万人左右,增长速度在4%(二)中西部地区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地XX年,外出劳动力占全部农村劳动力比重按序排列: 江西省、福建省、安徽省、重庆市、河南省%、 湖北省%、四川省%。全部外出劳动力中,各省所占的比 重按顺序是:河南%,四川%,安徽%,江西,江苏, 湖南

    3、,湖北,山东,重庆%。以上9省份合计占全部 外出劳动力的%。(三) 外出打工以年轻人为主XX年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岁,其中在 乡外县内、县外省内、跨省流动就业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分 别为岁、岁、岁。XX年,外出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岁,比 农村劳动力平均年龄低岁,其中在省外就业的劳动力平均 年龄为岁,比在省内就业的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低岁。(四) 外出劳动力多是当地素质较高的人员调查表明,年,外出劳动力中具有初中学历和高中学历的人分别占%和%,比全部农村劳动力中相应的比例分别高出16个百分点和个百分点。XX年,在外出劳动力中, 初中文化程度和高中文化程度的比例达和% ,分别比全 部劳动力中相应

    4、文化程度的比例高个百分点和个百分点。(五) 女性比例不断上升XX年,外出就业的女劳动力占外出人数的%,XX年则 达到,比上年上升了个百分点;XX年进一步提高到%, 又比上年上升了个百分点。(六) 县域经济是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体调查显示,XX年,在转移劳动力中,县域经济吸纳了 约6 5%的人数;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吸纳的比例只有35%。 在县域经济吸纳转移劳动力中,县级市占到%,建制镇占 到,乡镇地域内非农企业吸纳的占到81%。在转移到地 级以上大中城市的劳动力中,转移到直辖市的劳动力约占 17%,转移到省会城市的劳动力约占3 4%,转移到地市级 城市的劳动力约占49%。(七)跨省流动的首选地区

    5、主要是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的地点主要是北京、上海等大城 市和广东、江苏、福建、浙江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XX年, 到广东就业的外出劳动力占外出劳动力总数的%,到北京 的占,到江苏的占,到上海的占,到浙江和福建的 各占%。上述6个地区合计吸纳农村外出劳动力的。X X 年,虽然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 “民工荒”,但是 广东、福建、浙江、上海等仍是当前外出农村劳动力流入 就业的首选地区。(八)外出务工农民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XX年,在农村转移劳动力中,转移到第二产业的占4 0%,转移到第三产业的占60 %。在转移到第二产业的劳 动力中,转移到制造业的占67%,转移到建筑业的占

    6、 22%,转移到采掘业的占8%。在转移到第三产业的劳动力 中,转移到批发与零售贸易业的占17 %,转移到居民服务 业的占15%,转移到交通运输业的占12%,转移到包括住 宿、餐饮、娱乐、文化、教育、体育等其他行业的占5 6 %。(九)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稳定性不断增加XX年,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有稳定就业岗位的占 到,在外就业的时间平均高达个月,其中半年以上的 占,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而10个月以上的常年性外出 人数达到。XX年,外出劳动力中有稳定就业岗位的占 到,比上年同期提高了个百分点;有就业岗位但不稳定 的比例为%,比上年同期下降了个百分点;没有找到工作 的占总数的,比上年同期下降了个百

    7、分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组织性有所增强XX年,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中,通过亲友、熟人介 绍外出的占%,比上年同期下降了个百分点;由市场中介 组织外出的占,比上年同期提高了个百分点;由用人单 位直接招聘外出的占,比上年同期提高了个百分点;靠 自己碰运气外出打工的占,比上年同期下降个百分点。 特别是一些地方,通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 光工程”,实行订单培训,将培训与就业结合起来;一些地 方还在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建立有机联系,创立了 “龙哥 龙妹”、“重庆师傅”等劳务品牌。农民外出务工的盲目性 进一步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意义(一)增加了农民收入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以

    8、来,受资源和市场的双 重制约,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放慢。农民来自家庭经营性 收入不断减少,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 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这一阶段, 农民收入增长主要靠外出务工,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 主要来源。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打工收入为元,占, 比上年增加元,对当年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XX年,农 民人均外出务工收入39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 上年增加5 2元,对当年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二)调整了农村就业和经济结构19 7 8XX年,农业劳动力占社会从业人员的份额从% 下降到,年均下降个百分点。特别是1998年以来,农村 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工业

    9、滤布农业就业比重迅速下降, 非农就业比重迅速上升。1998 一XX年,农业劳动力从 32626万人减少到31260万人,减少1366万人,年均减少 273万人。19 78XX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 的比重由%下降到;在农村三次产业增加值中,第一产 业比重由下降到,第二产业比重由上升到,第三 产业比重由%上升到。(三) 推动了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在带动上述产业发展的同时, 又能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从而促进 城镇化发展。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的197 8年,中国城镇 化率由%上升到,城镇化率年均上升仅个百分点,基本 处于停滞状态。19 78年以后,城

    10、镇化步伐逐步加快,到XX 年城镇化率上升到以上,基本上平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 广大农民进厂、进城务工,不仅加快了农村城镇化进程, 也为第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目前,农民 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第二产业 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农民工在加工制造业占68%,建筑业占80%;全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2%0 H年,第一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仅为%,第二产业 和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和。(四) 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弥补了城市因经济结构调整而出现的劳动用工空白。目前,大中型城市苦、脏、 累的工作基本都是由进城务工农民

    11、承担。如城市建筑环卫 工人、家政从业人员、餐饮服务人员的9 0%以上都是农民 工。进城农民不仅成为城市运转功能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 要环节,而且还为城市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 献。、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出现积极变化(一)社会的认识发生了明显改变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9 0年代初期,随着城市化进程 加快,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务工,由于城乡管理体制改革不 到位,对农民工进城缺少必要的思想和物质准备,管理和 服务跟不上,给铁路运输、城市管理、生活品供应和服务 带来了压力,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将农民工流动称之 为“民工潮”,认为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等一系列问题是由 进城务工农民造成的,称为“盲流”

    12、。随着我国城乡管理体 制的不断改革,农民进城务工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逐步得到社会的承认,社会各方面对进城务工农民的思想 观念和态度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XX年的中央1号 文件进一步指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创造了财富、提供了税收。(二)国家政策发生了积极变化过去较长时期内,对农民进城就业实行的是以堵为主 的政策,制定了各种限制农民进城务工的政策措施。1989 年3月,为了减轻“民工潮”给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带来 的不利影响,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199 0年4月提出: “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要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的手 段,实行有效控制,严格管理。并建

    13、立临时务工许可证和 就业登记制度。” 1 994年11月,劳动部对农村劳动力跨省 流动就业实行“证卡”管理,以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进 入21世纪以来,国家对进城务工农民的政策发生了积极变 化。特别是XX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第一次提出了针对 农民进城务工的“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 服务”十六字方针。XX年1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 (国办发XX 1号),要求各地要进一步提高对做好农民进 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认识,并提出取消对农民进 城务工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切实解决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 资问题,改善农民工生产生活条件,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 多渠道安排农民工子女就学,加强对农民工的

    14、管理。(三)农民工的权益保障不断加强近几年,农民工权益保障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 注。XX年4月,国务院以375号令公布了,从XX年1月1 日起开始实施。该条例首次将农民工纳入保险范围。X X年 6月,国务院公布(国务院令第381号),滤布自XX年8月 1日起施行,同时废止了。针对拖欠农民工工资严重的问题, XX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国办发XX9 4号),提出 自XX年起,用3年时间基本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以及 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据统计,到XX年底,全国已偿还历 年拖欠农民工工资33 1亿元,占各地上报拖欠总额的,其中偿还H年拖欠款。(四)政府将提高农民工素质摆到重要位置XX年,国务院

    15、办公厅转发了农业部等六部门制定的,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在财政支出中安排专项经费扶持 农民工培训工作,用于补贴农民工培训的经费要专款专用, 提高使用效益。同时,农业部等部门启动了农村劳动力转 移培训“阳光工程”。XX年中央财政拿出亿元资金,对250 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非农技能培训给予补助。(五)进城务工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近几年,各级政府采取了有力措施改善农民工的生产 生活条件。国家加大了安全生产监察工作力度,加强了对 农民工就业比较集中而且也是事故多发的煤矿、建筑、烟 花爆竹等行业的安全治理整顿,对农民工开展安全培训, 加大安全生产投入,进行安全技术改造,建立了安全生产 事故责任追宄

    16、制度,改善了农民工的安全生产条件。用工 企业也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要求,为农民工提供必要的劳 动保护条件及职业病防治措施。从事矿山、建筑和危险物 品生产经营作业的农民工上岗前必须依法接受培训。(六)对进城务工农民的管理服务得到提高近几年,各级政府加强了对进城务工农民的管理和服 务,一些输入地政府还将农民工管理经费纳入当地财政支 出,统筹农民工管理和当地城镇居民管理,为农民进城务 工创造了宽松的环境。XX年3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提 出,凡在小城镇有合法固定的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 源的人员及与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均可根据本人 意愿办理城镇常住户口。X X年11月,国家计委、财政部 在(计价

    17、格XX2220号)中明确指出,除证书工本费外,暂住费、暂住(流动)人口管理费、计划生育管理费、城 市增容费、劳动力调节费、外地务工经商人员管理服务费、 外地(外省)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 一律取消。证书工本费收费标准每证最高不得超过5元。XX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明确,进城务 工就业农民流入地政府(以下简称流入地政府)负责进城 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以全日制公办中小 学为主。农民工子女入公办学校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不 得收取借读费、赞助费,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要酌情减 免费用。对社会力量兴办的农民工子女简易学校实行扶持 政策,简易学校的办学标准和审批办

    18、法可适当放宽,但教 师任职资格、卫生、安全等标准不能降低。将其纳入当地 教育发展规划和体系,统一管理,给予积极指导,帮助完 善办学条件,逐步规范办学。流入地政府要专门安排一部 分经费,用于农民工子女就学工作。XX年3月,财政部决 定,今后在城市中小学就学的农民工子女,负担的学校收 费项目和标准将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不再收取借读费、 择校费或要求农民工捐资助学及摊派其他费用。四、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没有纳入国家就业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把就业工作的中心放到城市, 就业资源向城市居民配置,农民就业长期受到忽视,没有 得到国家的扶持。国家对城市居民实行就业登

    19、记制度,建 立了完善的就业培训体系和市场服务体系,在劳动合同、 福利待遇、权益保障、医疗养老、就业保险等方面建立了 完备的制度,城镇职工就业和劳动社会保障体系已经比较 健全。但是,农村劳动力就业一直游离于国家就业体制之 外,不能分享国家就业资源和政策,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 移就业。(二)城乡二元就业体制阻碍了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传统的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大量进入城市务工 经商的农民并不能获得平等的社会身份,他们不能与城市 人口进行平等的就业竞争,更不能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 待遇。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上学、居住、就业、社保等社 会功能,使国家不能将就业资源向农民配置,使农民工子 女不能享受城市中小

    20、学生的上学待遇,使农民在城市就业 面临门槛高、工资低、受歧视等不公平待遇,不能享受同 等的劳动保障权、医疗养老保障权、同工同酬权等合法权 利。(三)政策落实不到位尽管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 业的积极政策,但是有些政策落实不到位。如在对农民工 的证卡管理和收费上,一些地方和一些部门仍在实行证卡 管理,搭车收费和变相收费,增加了农民工的负担。在农 民工就业准入上,仍存在职业工种限制、总量限制、季节 限制、性别限制、比例限制等。在农民工子女教育上,一 些输入地政府不能将农民工子女纳入当地义务教育系统, 存在入学难、收费高等问题。在劳动和社会保障上,农民 工的生产生活条件总体看还比

    21、较差,农民工还不能享受与 城镇职工同等的劳动福利、社会保险等待遇。(四)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还没有根本建立虽然近几年国家把保障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放在 重要位置,但是还没有建立起权益保障的长效机制。一些 行业和用人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屡禁不改,确保农 民工工资按时发放还没有形成制度化。进城务工农民的工 作时间长、工资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农民工与城镇职 工同工同酬的机制还没有建立。一些用人单位虽然与农民工签定劳动合同,但是合同内容中对农民工规定的义务多、 权利少,对用人单位规定的权利多、义务少,属于不平等 合同。一些合同甚至是单向约束合同,即只约束农民工,对用人单位没有约束,劳动合同中用人

    22、单位与农民工享受 平等权利和承担同等义务的机制没有建立。一些用人单位 在农民工的安全保护、职业病防护等方面采取的措施不得 力,投入不到位,对农民工的保护在制度上还不完善。(五) 对进城农民工的社会管理严重缺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掌握劳动力 资源、就业培训、提供就业信息到维护合法权益,都需要 政府部门提供完善的管理和服务。但是,政府的这种职能 非常缺乏,还不能完全地掌握农村劳动力资源及转移就业 的基本情况,包括文化程度、年龄结构、技能特长、地域 分布及转移就业的方向等。政府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村劳动 力转移就业市场服务体系,导致农民工就业信息不畅,有 组织外出的比例比较低。(六) 进

    23、城务工农民的就业竞争力有待提高近几年统计监测表明,外出务工农民中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仅占12%左右,接受过技能培训的比重为1 4%。同 时,由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数大,目前已达到亿人, 而且每年还以6 00万人的速度增加,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 往往处于买方市场。在技能素质低和供应总量大的双重制 约下,大量农村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建筑、矿山、餐饮等传 统行业就业,从事着简单繁重的体力劳动。大量技能低、 素质差的农村劳动力充斥市场,不能适应非农产业技术进 步、结构升级和国际化进程步伐加快对高素质员工的要求, 导致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以至于出现了 “民工荒”。五、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建

    24、议(一)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规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既然是全国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 部分,就应将农村就业与城市就业一并纳入国民经济发展 计划及长期规划,系统分析,统筹兼顾,作出全面安排。 特别是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年度 计划时,一定要将农村劳动力就业纳入到规划之中去。输 出地要对农村地区社会劳动力就业状况进行摸底调查,把每年有多少农村劳动力流入本地、多少流向外地、农民工 子女就学状况等基本情况搞清楚。输入地要将本区域内就 业的农民工的管理纳入到城市综合管理中,所需经费纳入 当地财政预算,不能向企业或个人乱收费。(二)逐步建立城乡平等就业制度基本思路是加快

    25、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剥离依附在户籍 制度上的就业权、居住权、教育权、社会参与权、社会保 障权、医疗服务权和公共设施权与福利服务权。当前,要 重点开展农村劳动力平等就业试点,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农 民工在就业准入制度、劳动福利、工资报酬、工作时间、 社会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 积极探索建立城乡平等就业制度的途径和渠道,为最终统 一全国劳动力市场创造条件。从长期看,要在农村劳动力 转移就业的市场准入、政府投入、劳动保护、社会保障、 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实践,消除农 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体制性障碍,探索建立全国统一、开 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

    26、转移 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三)加大各项政策落实力度要加大督促检查的力度,确保国家扶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继续贯彻“合理引导, 公平对待,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取消针对农民 工的不合理收费和歧视性规定,严禁变相收费和搭车收费; 建立农民工工资按时发放的长效机制,从根本解决拖欠农 民工工资问题。要建立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政策落实责任 制,各级政府要把落实农民进城务工政策摆上重要议事日 程,实行专人负责,加大督查力度。要加大宣传力度,利 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宣 传国家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 的方针政策,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农

    27、民工、理解农民工、帮 助农民工的良好氛围,为落实政策、优化环境创造良好的 舆论导向。(四)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要继续增加财政投入,扩大“阳光工程”的覆盖范围, 提高补贴标准。建议中央3年内将“阳光工程”财政专项 资金增加到10亿,地方也要增加扶持力度,中央和地方财 政补贴总额要达到3 0亿。如果按照每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就 业培训补贴标准5 00元计算,每年培训人员可达600万人,基本可以对当年新增农村劳动力培训一遍。对用工量 大、技能要求高的工种,要适当延长培训时间,提高培训 质量。要探索培训补贴机制,可采取培训券、直接补贴现 金等多种方式对培训农民进行补贴,确保农民得到实惠。(五)搞好进

    28、城务工农民的管理和服务一是要高度重视外出就业农民的子女教育问题,将农 民工子女教育纳入城市管理,所需经费从财政列支。农民 工子女就学接受义务教育,以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 主,负担的收费项目和标准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不再收 取借读费、择校费或要求农民工捐资助学及摊派其他费用。 凡是留守在输出地的农民工子女,因与其父母不在一起生 活,输出地政府和农村组织应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培训,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其上学、生活等各项权利。二是要切 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按照劳动法的规定,所有用人 单位与进城务工农民签订劳动就业合同。劳动合同要明确 规定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 动报酬以及

    29、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等内容。组织进城务工农 民参加工会,改善农民工的劳动环境,使其与城镇职工享 有同等待遇。三是要加强进城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当 前要抓紧建立外出务工农民的工伤、医疗保险。对于养老、失业保险,国家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政策,各地可以积极探 索。各地要对农民工建立个人社会保险账户,鼓励建立综 合性保险。不能用农民工保险资金弥补城镇保险金的不 足。(六)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管理机制为了从体制上根本解决农村劳动力无序流动的状况, 建议设置管理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专门机构, 以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新形势的迫切要求,彻底 改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多头管理、分散负责的局面 尽快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纳入统一、规范、高效的 管理轨道。对进城务工农民实行属地化管理原则,纳入输 入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注意事项

    本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doc.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