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经典诵读教案 1.docx

    • 资源ID:10160562       资源大小:24.77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经典诵读教案 1.docx

    1、经典诵读教案 1经典诵读三字经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诵读,读出节奏感。2.初步了解三字经。教学内容: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你知道古时候,孩子上学学的是那本书吗?三字经相关背景介绍。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相传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叫王应麟的人,他是南宋的一个著名学者,祖籍是河南开封的。在南宋作了很大的官,但是他为人非常耿直,看不惯官场上的一些人和事,因此得罪了其他人,所以后来他就不做官了,回了老家。在老

    2、家他过着隐居的生活,一家人在山林里过的非常快乐。后来他的小孙子们逐渐长大了,他必须要让他们学习知识,所以他为了教育他的子孙就编写了一本歌谣,都是三个字一句,很押韵,容易朗读,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哲学、历史等等。渐渐的,这本书被很多人知道,因为它都是三个字一句,所以就叫他三字经了。从那以后,大家把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二诵读新句1.教师范读,学生倾听。2.教师范读,学生

    3、跟读3.指名领读。三.讲解句子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性相近,习相远。“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苟不教,性乃迁。“苟”假如,如果;“教”学习,受教育,管教;“乃”就会;“迁”变化。这句的意思是:假如不学习,不接受教育,良好的品性就会发生变化。教之道,贵以专。“教”教育,学习;“贵”重要的,好的方面;“专”专一这句地意思是: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这样才能

    4、做好每一件事。四总结:学任何一样东西都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我们学习也是一样。要想学习好,除了专心之外,还需要有好的学习环境。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2、引导学生体会含义,受到儒学经典熏陶,弘杨民族文化。教学内容: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教学流程:(一)故事激趣1同学们,你们听过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故事吗?2那么,你们想不想听老师讲一讲呢?3.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4.过渡新授:这个故事,就出自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三字经,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原文。(二)诵读感悟1朗读原文,读通读顺。(1)师范读,

    5、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尤其是平翘舌读音。(2)学生自由读,要求: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3)同桌互读,要求:及时正音,把原文读通顺读流利。(4)指读,随时正音。(5)小组比赛读。看哪组读得又准确又流利。(6)开火车读,看哪列火车看的又快又准。2、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1)读古文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你们想听一听吗?(放三字经的朗读磁带。)(2)试着自己读一读。(3)指读一生评一师评。(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4)拍手打节奏,齐声背诵。3、质疑释义。(1)同学们,真聪明!那这章三字经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在读的过程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

    6、什么不懂的地方?(2)在汇报中质疑中,体会原文的含义。(3)你们想知道窦燕山教五子的故事吗?那就听老师来讲一讲吧!(4)小结:可见,好的教育方法,对我们的成长是多么的有利啊!(三)拓展升华1、在生活中,你的爸爸妈妈是如何教育你的?你喜欢他们的做法吗?说说理由。(启示思维,当你长时间看电视时,当你早上不爱起床时,当你和小朋友生气时,当你你的爸爸妈妈是如何做的?)2、假如,你的爸爸妈妈此时就在你的眼前,你想对他说什么?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将来都会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介绍三字经。2、讲解三字经第一段5-8句内容。3、懂得孝和悌,懂得向善路上应该怎么做。

    7、教学重点: 讲解三字经第一段5-8句内容。教学难点: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教学过程:一、回顾三字经前四句内容,提问的方式。1) 上节课大家印象最深的人物? 学生回答:曹操、孟子等2) 上节课大家学习到了什么? 学生回到:要做一个善良的人二、讲解课文内容。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1、讲解: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2、学生背诵前面所学过的第四课时教学目标:诵读三字经原文“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亲师友,习礼仪。”一段,让学生懂得从小好好学习,严格

    8、要求自己,才能成为合格的人才的道理。教学过程:一、导入、情境激趣:1.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几个小朋友,播放爱迪生的故事凿壁偷光程门立雪课件。2.看了这几个小朋友的做法,同学们你们都有什么想法呢?二、配乐诵读,品味解意:1、师范读原文。2、认读生字。3、领读原文。4、多种形式朗读(小组自读、指名汇报读、男、女生读、师生对读等)5、边读边探究。原文: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亲师友,习礼仪。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

    9、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6、朗读原文。7、同桌互相背诵。8、背诵比赛。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1、看了今天的这几个小故事,同学们都是怎么想的呢?2、你还知道哪些名人从小爱学习的故事呢?3、你现在都是怎样学习的呢?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有什么打算呢?四、总结。齐背三字经“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亲师友,习礼仪。”第五课时教学内容: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教学目的: 1、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本句三字经2、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了解同学之间互相谦让可以增进团结,讲谦让是一种美德。教学过程:

    10、(一)导入揭题: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古代的孩子讲谦让的故事,请小朋友们边听边想: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二)学文晓理:1、请学生借助拼音自读一遍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2、讲解这几句的意思。(东汉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才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然后提问:(出示图片)图中谁是孔融?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孔融最先拿梨,本来能拿到最好、最大的,可他却是怎么做的呢?他为什么要给自己选一个最小的?孔融把大梨、好梨让给了哥哥和弟弟,这说明了什么?孔融吃梨时讲

    11、谦让,爸爸的表情怎样?(课件展示插图)爸爸看到孔融这样做,心里会怎样想?他会怎样夸奖孔融?谁能学学爸爸的语气夸夸孔融?孔融受到爸爸的表扬,心里会怎样想?孔融这样做,他的哥哥会怎样想?弟弟呢?他们以后也会怎样做呢?2、小结: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在好处和方便面前不抢先,能让人,他不仅受到了全家人的称赞,也受到了世人的赞扬。所以,千百年来,“孔融让梨”的故事一直流传了下来,孔融也成为了小朋友学习的好榜样。3、那么,我们应该向孔融学习什么呢?4、老师朗读三字经,请学生一起读。5、老师解释语译部分。6、指导学生朗读经文,背诵经文7、故事情景再现:学生表演。弟子规第1课弟子规总叙学习目标:1、从总体上了解

    12、弟子规。2、会背弟子规总叙。3、大体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教学过程:一、介绍弟子规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二、学习弟子规总叙1、听泛读弟子规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2、教师领读。3、学生试读。4、指名读。5、齐读。分行读。6、同桌练习背诵。7、小组竞赛背诵。三、理解“总叙”的意思。“总叙”概括

    13、了弟子规的主要内容:首先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言语行为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如果以上的事都做了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做学问了。有余力则学文当你做好了以上的事情(具备了如上的品德),如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四、讲故事:大舜的故事孝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

    14、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五、礼仪1、回答问题要举手,回答问题要起立。2、学习鞠躬。六、作业1、背诵弟子规总序。2、回家给父母捶捶背。第2课“入则孝”之“父母呼学习目标:1、复习弟子规总序。2、学习“入则孝”之“父母呼”。3、理解意思,教育学生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不但孝,关键是顺。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1、齐声背诵。2、是否为父母捶背。二、学习“入则孝”之“父母呼”1、听泛读“入则孝”之“父母呼”父母呼应勿缓父

    15、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2、教师领读。3、学生试读。4、指名读。5、齐读。分行读。6、同桌练习背诵。7、小组竞赛背诵。三、了解意思。1、“父母呼”,“呼”就是叫唤的意思。“应勿缓”,“应”就是回答,“勿”就是不可以,“缓”就是迟缓。也就是听到父母他在呼唤、叫唤我们的时候,应该要立即的回答。想一想,平时父母叫我们的时候,我们是怎样做的?(指生答)怎样做才能更体现“孝”呢?(生答)延伸:父母呼应勿缓;老师呼应勿缓;长辈呼应勿缓;同学呼应勿缓。2、“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在教我们的时候,父母教我们做任何事情,“行勿懒”就是要马上动作,不可以拖拖拉拉的。3、“父母教,须敬听”:父母在教育你的

    16、时候,要恭恭敬敬地聆听。4、“父母责,须顺承”:如果你做错了事情,父母责备你的时候,你应该接受教训,真心悔改。希望大家都能够成为孝敬父母、懂礼貌的孩子。四、讲故事: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五、礼仪1、见到长辈、老师要主动问好。2、父母、老师、长辈,要求做的事情,要尽量做好。六、作业1、背诵“父母呼”。 2、帮父母收拾餐桌。

    17、第3课“入则孝”之“冬则温”学习目标:1、复习“父母呼”。2、学习“入则孝”之“冬则温”。3、了解意思,进一步理解怎样才是“孝”。4、能在生活中实践。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1、齐声背诵“父母呼”。2、是否帮父母收拾餐桌。二、学习“入则孝”之“冬则温”1、听泛读“入则孝”之“冬则温”。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2、教师领读。3、学生试读。4、同桌练习背诵。5、小组竞赛背诵。三、了解意思。1、“冬则温”“温”就是温暖的意思。“夏则凊”,凊就是凉爽的意思。孝敬父母应该从哪里开始呢?应该从关心父母的起居生活开始。2、“晨则省,昏则定”:就是每天早上要记得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向父母

    18、问候,这是为人子弟在家里对父母应该有的态度。“晨则省”,“省”的意思就是安慰问候的意思。“定”也是如此,也是安慰,让他的心情觉得很好。3、“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出门一定要告诉双亲。尤其现在的社会环境很复杂,治安也没有以前的好,所以你出门时一定要向告诉父母到哪里,什么时候回来,为什么?绝对不能让父母为我们的行踪担心。“反必面”,回来的时候,也要跟父母报告讲明。“面”就是要面见父母,让父母看到你安全的回来,让父母得到宽心。四、拓展:行孝是每个人的责任,是天下所有做儿女应做的事情。同学们,我们的父母是不是很辛苦啊。你们想不想孝敬一下为你辛苦为你操劳的父母呢?设想一下:今天放学回家,你看

    19、到父母工作了一天非常劳累,你想怎样孝顺你们的父母呢?(生答)五、作业1、背诵“冬则温”。2、回家为父母做一件事。第4课“入则孝”之“事虽小”学习目标:1、复习“冬则温”。2、学习“事虽小”。3、理解“事虽小勿擅为”“物虽小勿私藏”。4、能在生活中实践。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1、齐声背诵。2、昨天为父母做的什么事情。二、学习“入则孝”之“事虽小”1、听泛读“入则孝”之“事虽小”。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2、教师领读。3、学生试读。4、同桌练习背诵。5、小组竞赛背诵。三、了解意思。1、理解“事虽小”。什么样的事情是小事?该怎样做?“事虽小”,就是泛指一切事情无论大小,即使很小

    20、很小的一件事情,“勿擅为”,这个“擅”就是随自己的意思,擅自的意思。也就是说事情即使是非常小,也不可以不经过同意就擅自去做它。譬如说有很多小朋友,他在家里,爸爸妈妈不在的时候,他就好像造反一样,什么事情都碰,父母的房间、抽屉翻箱倒柜,很好奇的都去翻阅它,这些都是不对的。不应做的事情,就尽量不做。比如说,在家里不可随便玩电、玩火,玩危险的玩具,不可养成随便花钱的坏习惯,不在黑板上乱涂乱画,这样的事虽小,也是不对的。不应做的事情就不要做了。三国时的刘备教育儿子刘禅说:“勿以恶小而为之”也是这个道理。2、理解“物虽小”。什么样的东西是小东西?铅笔、橡皮不能私自藏起来。如果私自藏起来,父母会伤心。拓展

    21、:捡到小的物品应该怎样做?借用别人的东西该怎么做?学生讨论。四、讲故事:陶母封鱼。陶侃是东晋有名的贤臣,从小就勤奋好学,而且注意人品的修养,这一切都与他母亲严格的教育分不开。陶侃长大后,担任了管理渔业的小官。这一年他托人带回家一坛腌鱼孝敬母亲,母亲却把鱼封好让人退回区,并且献给他写了一封信说:“你是国家的官吏,怎么能用公家的东西孝敬父母呢?这是为政不廉啊!”此事虽小,却可以看出陶侃的母亲教子严格。陶侃始终不忘母亲的教诲,最终成为晋朝著名的清官。五、作业1、背诵“事虽小”。 2、给爸爸妈妈洗袜子。第5课“入则孝”之“亲所好”学习目标:1、复习“事虽小”。2、学习“亲所好”。2、理解意思,启发培养

    22、孩子判断是非的能力。3、能在生活中实践。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背诵“事虽小”。给父母洗袜子了吗?怎样洗的?父母说了什么?二、学习“入则孝”之“亲所好”1、听泛读“入则孝”之“亲所好”。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2、教师领读。3、学生试读。4、指名读。5、齐读。分行读。6、同桌练习背诵。7、小组竞赛背诵。三、了解意思。1、“亲所好,力为具”,这个“好”就是喜好。“力”就是要尽心尽力,“具”就是要为他准备。你现在还是一个很小的小学生,父母最喜欢的无非是你的功课要很好,自己的作业要自己努力去做;应该学的,也应该努力去学习。让父母得到欢喜。2、“亲所恶,谨为去”。这个“恶”就是不

    23、喜欢、讨厌的、厌弃的。“谨”也是要用恭敬之心,很谨慎的为父母去排遣,或者排除,为他去除掉。譬如说父母他不喜欢的东西,我们应该尽量把它去除。父母见到我们有不良的嗜好,不良的习惯,为人子女也应该赶快把它改正过来,自己应该要赶快改正过来,让父母能得到欢心。3、“身有伤,贻亲忧”。想一想在你不小心受伤的时候,你的父母会怎么样?理解“贻亲忧”:让父母担心。4、“德有伤,贻亲羞”,指如果你的品德不好,你的亲人就会为你羞愧。比如:有的小朋友没有礼貌、不敬师长、破坏公物、打骂同学、偷盗,或者做出了其他不该做的事情,你的父母会跟着你蒙受耻辱。那你更是不孝的子孙。四、联系实际,深化理解。父母让做的事情,不去做;任

    24、性,不听话;跟爷爷奶奶吵架;跟小朋友抢东西、打架说说这样做对不对,应该怎样做。五、作业1、背诵“亲所好”。2、回家扫地、拖地。第6课“出则弟”之“兄道友”学习目标:1、复习“总叙”和“入则孝”。2、学习“出则弟”之“兄道友”。3、懂得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兄弟姐妹之间要和睦相处。教学过程:一、复习背诵“总叙”和“入则孝”。指名背。齐背。二、学习“出则弟”之“兄道友”1、听泛读“出则弟”之“兄道友”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2、教师领读。3、学生试读。4、指名读。5、齐读。分行读。6、同桌练习背诵。7、小组竞赛背诵。三、了解意思。1、什么叫“出则弟”?就是离开家里,或者我们要

    25、外出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注意我们的行为。2、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兄道友”,“友”就是友爱,就是做哥哥的如何来跟弟弟相处。“弟道恭”,弟弟又应该如何来对待哥哥。“兄弟睦,孝在中”。如果兄弟姊妹在家里能和睦共处,这就是孝道。举例:父母看到孩子打架,不友好,会是什么心情?3、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不能感觉钱财非常的重要,就不会产生怨恨了。说话时忍让一点儿,气愤就会消失。四、联系实际讨论:同学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五、作业1、背诵“兄道友”。2、照顾一下比自己小的孩子。第7课“谨”之“朝起早”学习目标:1、复习“出则弟”。2、会背“谨”之“朝起早”

    26、,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3、懂得珍惜时间。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1、背诵“兄道友”。2、复习“出则弟”。3、介绍一下你的好朋友。4、说说你是怎样与朋友相处的。二、学习“谨”之“朝起早”1、听泛读“谨”之“朝起早”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2、教师领读。3、学生试读。4、指名读。5、齐读。分行读。6、同桌练习背诵。7、小组竞赛背诵。三、了解意思。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应早起晚睡,光阴易逝,应及时把握,珍惜青春。四、讲故事:中国古代有许多珍惜时间的故事,像“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等等,都是古人抓紧时间发奋苦读的典范。囊萤读书车胤,生于晋朝,本是富家子弟,后来家道中落,变得一

    27、贫如洗。可是,他在逆境中却能自强不息。车胤年轻时就很懂事,也能吃苦耐劳。他因为白天要帮家人干活,就想利用漫漫长夜多读些书,好好充实自己;然而,他的家境清贫,根本没有闲钱买油点灯,有甚么办法可以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呢?最初,他只得在夜间背诵书本内容,直到一个夏天的晚上,他看见几只萤火虫在飞舞,点点萤光在黑夜中闪动。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好法子:他捉来许多萤火虫,把它们放在一个用白夏布缝制的小袋子里,因为白夏布很薄,可以透出萤火虫的光,他把这个布袋子吊起来,就成了一盏照明灯。车胤不断苦读,终于成为著名的学者,后来还成了一名深得人心的官员;那时候,每逢举行甚么集会或庆祝活动,如果车胤没有到场,大家就觉得扫兴。五、作业1、复习“出则弟”。2、背诵“朝早起”。


    注意事项

    本文(经典诵读教案 1.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