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家长开放讲稿.docx

    • 资源ID:10493709       资源大小:24.84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家长开放讲稿.docx

    1、家长开放讲稿亲爱的家长们:你们好! 谢谢你们百忙中抽空参加我们的家长开放活动。在这学期里,有你们的支持配合、配合,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孩子们喜欢上幼儿园了,并在各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在这里,我对您表示深深的感谢!也正是因为有了您的支持、帮助,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的朝夕相处,让我充分的了解了孩子的性格特点,欣喜的看到了每个孩子的成长和进步,并与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今天是“分享孩子们成长点滴”的时刻,我由衷的感谢孩子们,因为我们从孩子的发展中,获得的一种成就感!非常的欣慰!每天能和这么可爱的孩子们生活在一起是我最大的幸福。这是我们进入小班后第一次的展示活动。通过半日活动的展示,家长们已经十分具

    2、体地了解了孩子们在园的半日流程、学习生活以及孩子的表现等等。家长开放日是我们老师工作的一部分,也是家长可以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生活的难得的机会,因此,每当家长开放日到了,我们都会精心准备、设计每一个活动环节,以便让家长能清楚地了解老师的教学情况和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 家长开放日,在这半日活动中,作为家长的您该看什么?怎么看?相信家长们也都心中有数。尽管如此,在这短短半天的时间里,我们的家长还是会有一些小问题,也是时不时地忘记自己在这一个半日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立场。那么,我来说说我的的观点吧:一、 家长是观看者,观察者。在这一天,家长的角色是观察者,观看者,而非参与者。除非是教师策划的亲子活动,其

    3、余时间请家长耐心观看,更应注意的是,请小声交谈或者保持安静,否则你们的行为举止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要知道,想要孩子在课上保持注意力集中、上课认真听讲,家长的表现也是孩子们模仿学习的榜样。二、 家长看什么?看孩子在群体中的一些反应和表现。看孩子在上课时的情况和他的学习能力。看他在与同伴交谈和交流中出现的矛盾问题是如何自己解决?孩子需要这样的机会去锻炼交际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作为家长,也希望看到孩子在这方面能力的展现。所以在孩子之间出现小矛盾时,请家长不要干涉,即使是孩子们解决不了的问题,也有老师会进行调解。如果仅因为孩子之间的矛盾演变为家长之间的矛盾,那可就得不偿失了哦!三、 用集体的眼光看个

    4、体。有的家长会在这一天特别关注教师对自己孩子的关注。教师也会尽量让每个孩子都能有机会发言等。但仅为一个上午的半日活动,并不能代表教师对孩子的关注仅仅如此。也许,这一天,我们会给平时相对比较内向的孩子更多的展示机会。回首9年说真的我很感动,感动于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感动于家长的全力支持中,让我们一起回顾最让人难忘的几个场面:清楚地记得我们全体家长围坐在班级里听我罗里罗嗦的讲孩子开学来的表现,我清楚的看到:您听到自己孩子进步时脸上绽放的笑容,听到孩子参加活动时出色表现的首肯,播放我们特意拍摄的各个生活环节镜头的孜孜不倦.我知道我们的努力被您肯定时,其实我们心里也是十分的高兴,您的鼓励就是我工作的最

    5、大动力,孩子的进步是我快乐的源泉,感谢您!您知道吗?我们除了感动就只有加倍的努力!让我感动的事情说也说不完,每一次的任务没有拖拉(交费、阅读护照、收集图片、成长链)冬至(带电磁炉、新锅、案板、擀杖、漏勺)、每月的儿歌歌曲集都有细心的家长帮忙;特别是圣诞节前夕,班级的环境涣然一新,那也是您为送来的彩练彩灯、圣诞树、和孩子一起制作的灯笼.这些看起来是小事,但对于我来说是多么开心的事。我们的心永远是相通的,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一切为了孩子。 感动的话,说也说不完,只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表达我心中的感慨:谢谢你们,带着这份感动走进2010年,亲爱的爸爸妈妈: 我们的孩子入园快有五个月啦!他们在幼儿园里快乐

    6、的学习、有序的生活、开心的游戏你们也想来感受一下孩子在幼儿园里的活动吗?我们真诚地邀请您来参加我们小二班的家长开放日活动。 活动时间:本周五(2010年1月22日) 早上8:30 活动地点:小二班教室半日活动流程:活动流程: 8:008:30 晨间活动 8:308:50 早操,晨间谈话 8:509:20 第一个 教学活动 10:00-10:20 第二个教学活动 亲子游戏:幼儿穿马夹比赛 歌曲大串烧友情提醒: 1、此次活动邀请孩子的爸爸或妈妈参加,请您于8:30准时入园。 在您参与活动的同时,请认真观察孩子的表现。3、在集体教学活动进行中,请将手机打成震动,并注意您的站位,不要在孩子中间走动,集

    7、体活动中如要拍照,请注意不影响孩子的正常活动。2、因为有家长的参与,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可能会有特别的表现,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请家长们正确看待。建议正面引导,不要批评和指责孩子,关注孩子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和提高。 4、请各位家长在看完各班集体活动后离园,不要在园内逗留。 让我们共同期待这愉快时刻的到来! 回应,可以从容面对 发布者:应彩云 | 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使我们更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而现场的教学回应,是有效的师生互动的关键。 许多人直觉,教学回应得好的老师,一定生性灵活、思维敏捷。其实不然。 一直以来,我很羡慕我的同学、特级教师蒋静,在各种研讨的场合都能快速应对的灵敏。因为我不算是个

    8、性很开朗的人,思维也不够快。所以,年青的时候,也认为自己是不可能快速而准确地回应孩子的。 渐渐地,我发现:我开始熟悉孩子的各种互动状况。 渐渐地,我发现:我开始比较自如地面对孩子的各种互动状况。 而这些技能的提高,与性情无关,却与专业认知有关。 互动是什么?双方或多方的交流就是互动,其实沟通就是互动。幼儿园最常见的互动是言语的互动。具体模式大多为:提问回答回应。 其中提问,我们可以预设,而孩子回答之后的教师回应,却往往让我们临场乱了阵脚。可是,师幼互动,到底有哪些状况需要我们做出回应呢? 哦!它一定有阵法的。 1:展现让孩子展现已有的经验和感受。 这 时的互动,一定是在老师的心意里的,比如:老

    9、师问“哪里有树”,孩子答“公园里有树马路边有树”,这种令人满意的互动,几乎是每个执教者期待的。这时的回应,只需应允和赞许,而最忌啰嗦。 但我们经常会不知觉地啰嗦,如:老师问“哪里有树”,孩子答“公园里有树”,老师会脱口回应“对!公园里有树”;孩子答“马路边有树”,老师会紧随回应“对!马路边有树”。每次反思,我们会自嘲:过多平行语言的重复,只会使活动拖沓而乏味。 2:梳理助孩子削枝强干突出主题。 这时的互动,基本上不是老师心意里的,而使教学现场大为纠结。这时的回应,需要用足热情,来理顺这些纠结。于是,我们梳理 当老师问“哪里有树”,一个孩子答“就是有许多草、开着花,有许多树的地方有树”,老师的回

    10、应“哦,你的意思是森林里有树”。 老师的梳理,帮助孩子有效地表达。 当老师问“哪里有树”,一个孩子兴奋答“有一天,我坐上了家乐福的车,车子开啊开,过了一座小桥;又开啊开,遇到警察叔叔;又开啊开,我们都下去推车;又开啊开”老师的回应“嗳,树呢?” 老师的梳理,帮助孩子集中思维。 一次教学活动,做“说悄悄话”的游戏。一句“我爱你”,传递到一个男孩,他脸一红,即刻传出“我喜欢你”。因为由他而起的错,他的听力被大家否定了。这时,我的回应是“尽管你错了,但我猜你是听清的,只是不敢相信。”大家哈哈一笑,化解了他的尴尬。 老师的梳理,帮助孩子确立继续的信心。 梳理,使老师在解除一个个纠结、抚平一个个冲突中,

    11、表现出良好的师幼互动。 3:提升归纳孩子的经验做有目的的提升。 这时的互动,大多是为了体现教育主旨的。所以,我们可以偏执地认为:回应得是否有效,就看提升得是否有效。 9月的中班,开展二期教材里的我爱我家主题,其中我们就“我的家人”开展一课三研活动。 第一研,是年轻的雨老师。当说说自己爸妈的长相特征时,一个孩子说:“我爸爸的肚子很大”。雨老师的预设是“面部长相”,不料孩子回答“肚子”,于是,雨老师追问回应:“怎么会大的?”一时,回答变得无厘头:“吃啤酒吃大的吃剩饭吃大的” 第三研,是我。雨老师找到我班的一孩子,关照说:“一会儿应老师问,你就说爸爸的肚子很大”。 果然,孩子迷茫地讲述:“我爸爸的肚

    12、子很大。”我话锋一转追问:“平时有和爸爸的大肚子玩过吗?”“有!爸爸的大肚子可软啦”这时,我提升:“是啊!尽管爸爸的肚子很大,可是他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 瞧!活动主旨是“我爱家人”,小肚子要爱,大肚子也要爱,管它怎么大的! 我体会:高效的提升,需要教师将孩子的回答与活动目标相联系,这种联系越紧密,提升得就越有效。 一次,我在上大班“老房子新建筑”的时候,在欣赏了故宫式的建筑之后,我心潮澎湃地提升:“以后无论在世界的哪个地方,只要看见这样的房子,就知道,里面一定住着中国人。”不料,听课人群中冒出“不一定”。我即刻回应“就算不是中国人,也一定是中国人的朋友。” 瞧!提升主旨“我爱中国”。 在师幼

    13、互动的回应中,教师时而是智者,时而为同伴,时而又做主持人,引导着孩子展现、梳理、提升着,渐行渐进地通过“条条大路”到达教育者心中的“罗马”。其中的乐趣,在于轻车熟路之后的从容驾驭。 所以,从容地回应,从熟悉师幼互动状况开始。教学,需要师生成知己 有时候,一个理想的活动方案,实施时全然被幼儿理会、表达,这时,我真有一种遇到知音的感觉。 我所崇敬的前辈李慰宜老师,倡议研究并设计了幸福的大桌子。因为觉得活动很有意义,于是,征得李老师的同意,我在自己班和异地班,传播这个活动的教育思想。 由于活动的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我以为大桌子是个不怎么好玩却很有意义的活动。所以,活动前,我又稍作整理,尽量紧凑地表达活

    14、动的思想。 可是,活动现场远比我想象的好玩得多。孩子学得很有效。 当提问:“什么是去世?”孩子回答:“死了没有了再也不回来了去天堂了” 我问:“像去世这样伤心的事,说死了和上天堂了,哪个心情更好一些?” 孩子说:“去天堂了。” 我用情的说:“孩子们,以后遇到难过的事,用好听一点的话来说,心情会好一些的。” 活动开展到交流“你家有老人吗”时,一男孩说:“我家有三个老人,外公死上天堂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引发了同伴和观摩者的笑声。孩子的理解很生动。 我问:“海员是什么?”孩子答:“海盗开船的” 我问:“哪里见过厨师?”孩子答:“王朝大酒店我家奶奶是厨师” 我问:“知道音乐家吗?”孩子答:“周杰伦刘

    15、欢郎朗” 这使活动在与现实链接中,理解“兔奶奶的孩子”真了不起。 又一男孩:“兔妹妹也有出息,因为考上了大学。” 我接住:“哦,我猜读大学是你的梦想。”其他孩子纷纷:“我也要读大学的!” 一女孩表示:“兔姐姐也很有出息,因为她生了两个宝宝!”我也接住:“哦,但愿你”正迟疑着,一个男孩接着:“也生两个宝宝。” 大家都乐了。孩子的方法很情趣。 最后,我问:“你家老人,你怎样了他们就幸福了?” 孩子真实而有趣:“我一回家,奶奶就幸福了我唱首歌外婆就幸福了我花花她,说你烧的饭真好吃,她就幸福了我吻他一下,他就幸福了打个电话她就幸福了” 我也幸福了:“是啊,老人的幸福很简单!” 活动就在孩子们充满趣味的

    16、给予中结束。 盛情而欢愉! 孩子太合我的心意了,简直成了我的知音。 可是,我们并不会每次都那么幸运。有时,设计精心的活动、曾经如愿的经历使我们从得意的高点一下跌入失落的低谷。 由朱教授编制的课程中有一个内容大熊的拥抱节,由于喜欢故事中小动物的善良,于是设计了活动。在自己班和其他班实践,简洁、有趣又有价值,效果很好。得意之余,热心而积极地传播这个活动。 可是,那天遇到这样一群孩子。活动中 我问:“你猜拥抱节会是个怎样的节日?” 孩子曾经这样回答:是个抱一抱的节日是个温暖的节日是个快乐的节日 这群孩子却回答:不知道没有过 显然,这群孩子太不会想象了。 我问:“如果我们过拥抱节,谁会愿意和你拥抱?”

    17、 孩子曾经这样回答:我妈妈愿意和我拥抱,因为她是我的家人*愿意和我拥抱,因为我们天天一起上学 这群孩子却回答:不知道 显然,这群孩子太不够温情了。 这时,我从心底真切地涌起一股怜惜:哦!孩子们哪! 怜惜的同时,有些沮丧。沮丧的同时,脑海里却心猿意马地泛出“知己”两字。 猛然,我想到:合我心意的孩子,成了我的教学知己;为什么我不去合他们的心意成为他们的学习知己呢?于是,我热烈地说:“请你找个朋友抱一抱!”孩子们立刻嘻哈地抱在一起。 我又深情地:“瞧,这样面对面、胸贴胸、心靠心地抱在一起,就叫拥抱!感觉怎么样?” 孩子们带劲地:“舒服开心温暖” 我提升:“对!拥抱节是个快乐、温暖的节日。” 又讨论

    18、:你有做过对不起别人的事吗? 孩子纷纷:没有。 我“以身”举例:我做过,一次 孩子立刻开窍:我也有过,一次我把爸爸的电脑弄坏了,很麻烦的 就这样,活动结束前,这群原本慵懒的孩子都朝我张开了双臂 我太合孩子的心意了,几乎成了他们的知音。 教学,需要教师和孩子成知己。 当孩子的学习状态完全符合教师的活动设计,那么教学,就在师生充满默契的磨合中,酣畅地完成。 这时,学是快乐的,教是幸福的。 当孩子的学习情绪完全出乎教师的计划意料,那么教学,需要教师在迎合孩子的原有经历、迎合孩子的原有理解、迎合孩子的原有习惯中,渐行渐近地完成。 这时,学依然是快乐的,教却是富有成就的。 无论是孩子应和了教师,还是教师

    19、迎合了孩子,在学和教中,我们最终成了彼此的知己。(注:是为应和、迎合,非笔误) 只是,知己真的难求吗? 哦,那要看我们的眼里有没有他们。活动设计的“同中求异”2009年的春晚,娱乐圈升起了一颗耀眼的明星小沈阳,他给全国人民带来了欢笑。 我发现人们喜欢小沈阳,除了他令人发噱但又不乏哲理的语言,还有就是他会歌唱,虽然仅仅是一次“模仿秀”。而且,哪怕是在模仿,他也从未忘记自己是一个喜剧演员。 小沈阳在表演中一共模仿了三位歌手:刘欢、刀郎和阿宝。模仿刘欢,一开腔就几乎乱真,却又很快地不露痕迹地唱串了“门”,赢得了观众的“当头彩”。接下来模仿刀郎,犹如刀郎再现,观众的喝彩声瞬间响起。最后模仿阿宝,高亢的

    20、音域让观众惊叹,可关键时他却卖起了关子,一句“起高咧”乐翻全场。 不难看出,尽管是三段同样的模仿唱,他却用了三个不同的方式来呈现,把观众牢牢地抓在手心里。设想一下,如果这三段,都如模仿刀郎那段演,尽管我们也可以感受他的歌唱,却不那么好玩了。 所以,同样的事情,如果用不同的方式来呈现,会比较吸引人。 由此,我想到了日常教学活动的设计:既然成人都拒绝一尘不变,何况幼儿。 我有过这样的经历。 一次,我掀开钢琴盖,孩子们知道我要让他们干什么。这时,我听到了几个男孩的叹气:“嗨,又要唱歌了。”尽管在不动声色中我上完了课,可心中却始终有点落寞因为唱歌没有给孩子带来快乐。 过了两天,我带了把京胡走进教室,在

    21、孩子面前边拉边唱。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簇拥在我的周围,起劲地唱着前天唱过的同样的歌。 显然,孩子也是喜欢变化的。 但是,我们还是经常会看到教师这样组织活动 认识水果教师准备了三种水果:苹果、香蕉和桔子。 教师先拿出苹果,问孩子:这是什么?它长得什么样? 教师又拿出香蕉,问孩子:这是什么?它是长得什么样子的? 教师再拿出桔子,问孩子:这是什么?它又长得什么样? 如此这般的活动流程,机灵一些的孩子,在教师问第一个问题时,也许就已经猜出 后面是怎么回事了。进而我又发现,往往被教师视为“不专心投入活动的孩子”有不少是机敏的。 由此我开始要求自己,在设计活动时,越是同样的内容,越要着意设计,刻意求变,注重激

    22、发孩子的新奇性和求知欲。 依然以“认识水果”为例 认识苹果:教师出示实物,让孩子看一看,摸一摸,提问:它是什么样的? 认识香蕉:教师出个谜语:黄金衣,身上包,中间弯弯两头翘。提问:猜一猜,它是什么? 认识桔子。教师制作一盏“小桔灯”:让孩子边玩边说说桔子的特征。 相信这样的活动,孩子一定喜欢。 有时,同样的目的和同样的形式,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提问方式,也会给孩子带来新意 幸福的大桌子中有一个活动环节,要求通过了解兔宝宝的不同职业,激发孩子对这些职业向往,进而体会兔奶奶的自豪情感。在引导孩子讨论时,我曾这样设计提问: 问题一:兔老大是海员。海员是什么? 问题二:兔老二是厨师。你们在哪里见过厨师?问

    23、题三:兔老三是音乐家。你知道谁是音乐家?你能说出他的名字吗? 不同的提问,可以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但教学目的却是相同的。 当然,也可以设计活动形式相同,内容却不同的活动 一次,我借班上课,和同事一起开展“一课多研”教研活动,活动主题是“男孩女孩排排队”。教材要求此活动的知识要求是“帮助孩子积累模式排序的经验”。整个活动中需要孩子有三次排队的经历。我很担心,这群我从未教过的孩子,会不会跟着我一次又一次地“排队”?于是,我想到了游戏,也许,游戏可以拉近孩子和我的距离。 我设计让孩子们坐汽车去旅行,于是,就把游戏取名为去旅行 第一次出游,去橘园赏橘。让孩子们在“上车”时有了“排队”(排序)的

    24、初次经历。来到橘园后,品尝橘子带给了孩子们意外的惊喜。 第二次出游,去树林观叶。让孩子们在“上车”时再次体验“排队”(排序)的经历。来到“树林”后,我挥撒落叶,孩子们追逐着漫天飞舞的树叶,情绪高昂。 第三次出游,去海边漫步。让孩子们挥着小彩旗“排队”(还是排序)上车。我刚出示海景图,一些机灵的孩子就问我:“海边有吃还是有玩?”看来,孩子们对旅行显然饶有兴致。 听说,春晚的剧本,是小沈阳的师傅“小品大师”赵本山呕心沥血磨出来的。对此,我深信不疑。其实,教师设计活动就好比给小沈阳这样的演员写剧本,如何吸引观众和如何吸引孩子,其中的妙法就是“同中求异”。 成功的教学活动,是千“思”万“虑”地磨出来的,世上,从来就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


    注意事项

    本文(家长开放讲稿.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