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培优教程知识篇第四部分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练习.docx

    • 资源ID:10567396       资源大小:518.88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培优教程知识篇第四部分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练习.docx

    1、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培优教程知识篇第四部分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练习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纲明示1.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3.王安石变法。4.俄国农奴制改革。5.明治维新。6.戊戌变法。真题典例典例1(2019全国卷)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

    2、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答案(1)“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

    3、爵”主要授予官员。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解析第(1)问,由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可知秦“二十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属于法家;由材料“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此次改革仿照周礼”,可知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属于儒家。第(2)问,第一小问对象,由材料“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可知秦“二十等爵”的授予对象是军人;由材料“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

    4、持司马氏的群臣”,可知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是官员。第二小问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了秦的统一;由材料“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可知“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了基础。典例2(2019全国卷)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

    5、的形式,一次性解决。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答案(1)作用: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原因:前期,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俸禄微薄,接触西方思想,反对幕府。后

    6、期,明治维新改革的深入触及到中下级武士的利益,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被取消;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的转变,生存艰难。(2)保证了明治政府的稳定;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作用,根据所学可知,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是推动领导力量,根据材料中1877年士族拥戴西乡隆盛发动叛乱可知,明治维新后期中下级武士成为阻碍反对势力;第二小问原因,明治维新前期从武士所处的地位、享受的俸禄和西方思想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后期根据材料中武士的政治、经济地位的变化以及生存条件等方面分析。第(2)问,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典例3(2019全国卷)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甲午战后,以

    7、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2)根据材料

    8、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答案(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第(2)问,根据材料中“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等信息概括。考情分析1.全国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5年考题统计2本部分的命题特点(1)无教材知

    9、识依托。解答时应充分利用材料信息,同时务必与所考改革所处的时代背景相结合,也就是所考内容与必修部分所学知识的有机结合,材料与必修内容是解答选修一的依据和平台。(2)高考重在考查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以及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让考生通过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3)频繁使用“概括”“指出”“说明”与“简析”(“分析”)等设问提示语,求答语则多集中于“背景”“原因”“内容”“作用”“意义”“影响”上,总体聚焦在概括(指出)改革的背景(原因)、特点或内容,以及简析改革的作用(意义、影响)上,以深刻

    10、认识改革内容与时代背景、历史影响之间的互动关系。3本部分的备考建议(1)注意通过教材的几次改革总结改革的规律。(2)把规律熟练应用于无教材知识依托的改革问题中。知识结构备考提示1.评价改革的原则及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1)评价改革的原则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据此对改革做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

    11、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2)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分析改革成败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个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

    12、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去分析。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2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矛盾激化导致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6)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3改革的一般原因(1)旧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需要。如商鞅变法,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大化改新、明治维新等。(2)缓解社会危机,巩固统治

    13、的需要(抑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收入,实现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缓和民族关系等)。如雅典梭伦改革,埃及阿里改革,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等。(3)吸收其他民族的特长。少数民族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封建化进程的需要,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有汉族吸收少数民族特长的改革,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4)达到特定目的的改革。如管仲改革(实现富国强兵),欧洲宗教改革(适应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罗斯福新政(应对经济危机的需要)等。4回答改革意义/影响/作用类题目的一些术语(1)经济改革了原有不合理制度,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促进了商品、货币流通;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体制改革进程;

    14、稳定了社会经济秩序;推动了地区开发;为后世经济改革提供了借鉴。(2)政治改革了原有不合理制度,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提高了政治文明程度;为后世政治改革提供了借鉴;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3)文化推动了文化兴盛,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形成;提升了人民文化素养,提高了国民素质;为国家提供了大量人才;促进了民族交融,文化传播。通史作业1(2019百校冲刺)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东汉自和帝开始,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且不长寿,并多次出现皇帝无嗣的情况。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形势是,上层外戚、宦官专权,兄弟子侄、姻亲故旧罗列朝廷、布列州郡。秦汉时期是回避制

    15、度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在官员的任官过程中实际执行了一些回避。东汉桓帝时,政府对官员的任官回避制度有了第一次的明文规定,即“三互法”,规定:州刺史不用本州人,郡守国相、郡丞、长史不用本郡国人,县令长丞尉不但不用本县人,且严格意义上也不用本郡国人;地方长官自行辟用之属吏原则上用本籍人,也可用外籍之人。如果分居不同的州郡的两家结为姻亲,那么两家人任官之时要回避对方之籍。如果甲州人在乙州任刺史,那么乙州人就不能在甲州任刺史。郡县亦然。摘编自籍晓蕊东汉“三互法”及“幽、冀尤甚”探析(1)根据材料,概括东汉“三互法”实施的背景及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东汉的“三互法”。答案(1)背景:

    16、东汉中后期,社会政治日益黑暗;外戚、宦官专权;朋党之风盛行;皇权旁落。内容:地方长官回避本籍,而属吏原则上用本籍;任官时两州(郡)婚姻之家回避对方的籍贯;两州(郡)官员的籍贯回避。(2)简评: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东汉中后期政治正常运行;在一定程度上也防止了地方官员在本籍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是,“三互法”的实行并没有能够完全遏制割据势力的形成,也并不能挽救日益衰落的东汉王朝。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可知,东汉中后期,社会政治日益黑暗;根据材料“上层外戚、宦官专权”可知外戚、宦官专权,皇权旁落;根据材料“兄弟子侄、姻亲故旧罗列朝廷、布列州郡”可知朋党之风盛行。第二小问,

    17、根据材料“州刺史不用本州人,郡守国相、郡丞、长史不用本郡国人,县令长丞尉不但不用本县人,且严格意义上也不用本郡国人;属吏原则上用本籍人”可知地方长官回避本籍,而属吏原则上用本籍;根据材料“如果分居不同的州郡的两家结为姻亲,那么两家人任官之时要回避对方之籍”可知任官时两州(郡)婚姻之家回避对方的籍贯;根据材料“如果甲州人在乙州任刺史,那么乙州人就不能在甲州任刺史”可知两州(郡)官员的籍贯回避。第(2)问,评价历史事件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根据材料“政府对官员的任官回避制度有了第一次的明文规定”以及“三互法”的具体措施可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东汉中后期政治正常运行、防止了地方官员在本籍形成地方割

    18、据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是该方法并没有能够完全遏制割据势力的形成,也并不能挽救日益衰落的东汉王朝。2(2019豫科名校4月模拟)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北魏统治者进入中原以前,没有成文的法典,如遇案件,“皆临时决遣”。从太祖起,诏令汉族士大夫主持修律成为常例。世祖时,规定各州国死刑案须奏请皇帝裁决,在实践中也仿行汉代“春秋决狱”之例,疑案皆交由中书“以经义量决”。迁都洛阳后,孝文帝鉴于“律令不具,奸吏用法,致有轻重”,多次参与修订太和律,加重了不孝罪的处刑,首创了独子犯死罪可存留养亲的办法。同时经常躬自断狱,并设立司直官对适用法律和审判程序进行监督。到宣武帝时期完成正始律二十篇

    19、,其中有十八篇可在汉、魏、晋律中找到相同的篇名。至此,北魏律基本定型。摘编自张晋藩中华法制文明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司法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司法改革的影响。答案(1)特点:借鉴前代司法制度;司法制度儒家化增强;注重司法监督建设;中央对司法活动干预较强。(2)影响:完善了北魏政权的司法体系;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打击了司法不公行为;为后世司法建设提供借鉴。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在实践中也仿行汉代春秋决狱之例,疑案皆交由中书以经义量决”“加重了不孝罪的处刑,首创了独子犯死罪可存留养亲的办法。同时经常躬自断狱,并设立司直

    20、官对适用法律和审判程序进行监督”“到宣武帝时期完成正始律二十篇,其中有十八篇可在汉、魏、晋律中找到相同的篇名”等信息概括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结合第(1)问的特点和所学,从完善司法体系、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强化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打击司法不公行为以及对后世影响等角度分析。3(2019江西赣州三模)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安史之乱后,唐朝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大历十四年(779年),刘晏接掌度支、户部。他在产盐之乡照旧设置官吏,负责收盐户所煮之盐,转卖给商人,对盐商则“纵其所之”,其余州县不再设官。将制盐民编入特殊户籍(亭户),免其杂役,专制官盐,根据盐场的环境特点,派遣专门官员对

    21、亭户制盐进行生产管理和技术指导。又于淮北十三处置巡院,以“捕私盐者”“奸盗为之衰息”。在距产盐区较远的地方设置常平盐仓,防范盐商抬价。刘晏根据运河各段水情特点及船夫对航道熟悉情况,采用分段转输之法;制造专门船只,用盐利雇船工专司行船,并调军队押运。另外,由京师至各地巡院遍设“疾足”(情报员),及时掌握各地物价动向,动用各处粮仓储备以调节丰歉,丰则籴,歉则粜,以防商人囤积居奇造成物价波动,官府又从中获利,此为“常平法”。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晏理财措施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晏理财措施所起的作用。答案(1)特点:注重管理和指

    22、导;注意改善运输;加强对市场的调节;官商分利;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措施;关注民生。(任答三点)(2)作用:有利于促进生产发展和流通;有利于稳定物价,保证供应;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缓解财政危机;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任答三点)解析第(1)问,根据“派遣专门官员对亭户制盐进行生产管理和技术指导”“在距产盐区较远的地方设置常平盐仓,防范盐商抬价”“根据运河各段水情特点及船夫对航道熟悉情况,采用分段转输之法”“及时掌握各地物价动向”“常平法”等可以从技术、市场、政府干预、民生等角度进行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国家财政、社会稳定、市场发展、生产发展等角度分析作答。4(2019海南海口调研

    23、)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中国现代外交体制是清政府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它的最初建立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这种体制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传统性与现代性杂糅的先天缺陷,在长达近四十年的时间里,清政府对它的变革也仅仅限于局部调整。然而,这种情况在清末新政时期发生了根本变化。庚子惨败使顽固守旧势力遭受了致命打击,为洋务派重新进入权力核心提供了契机。他们大胆地举起了效法西方、进行变革的大旗,他们的变革决心不单单是一种迎合,更多的是真实意图的表露。清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的变革主要取得了以下成就:第一,设立外务部,这是中国外交史上具有现代西方外交部性质的第一个专门的常设国家机构。第二,制定一系列新的规章

    24、,严格了出使大臣及使馆参随人员的选用标准,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出使经费监管机制。第三,完成了国歌的创制,完善了宝星(勋章)制度,结束了中外有关觐见礼仪的争论,完成了中国标志性外交礼仪和仪式性外交礼仪的制度化。第四,通过创制地方交涉使制度,消除了旧有外交体制中地方外交机构涣散无序的弊端。第五,开设了中国第一个外交人才培训机构储才馆。摘编自崔军伟试析清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变革的有利因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新政时期中国外交体制的主要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新政时期中国外交改革的影响。答案(1)主要变化:由局部调整到全面变革;变革由被动转向主动;由固守传统到注重对旧机制

    25、的割舍以及对新体制的创建。(2)影响:有利于推动晚清外交体制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有利于外交人才的培养和素养的提高;丰富了以主权国家为中心的现代外交体制,推动了外交体制的现代化转型;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时代潮流;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屈辱的局面。解析第(1)问,从“仅仅限于局部调整”“清末新政时期发生了根本变化”可知变革是由局部调整到全面变革;从“变革决心不单单是一种迎合,更多的是真实意图的表露”可知变革是由被动转向主动;从外交体制变革的主要成就可知变革是由固守传统到注重对旧机制的割舍以及对新体制的创建。第(2)问,完成外交礼仪制度化有利于推动晚清外交体制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储才馆的设置有利于外交人才的培

    26、养和素养的提高;全国变革丰富了以主权国家为中心的现代外交体制,推动了外交体制的现代化转型;主动变革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时代潮流;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屈辱的局面。5(2019新疆三模)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901至1911年,为实现王朝“自救”,清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新政改革,其中包括农业政策调整。1903年,清廷专门设立了与农业有关的平均司,1906年又改平均司为农务司,以前由户部、工部负责的农业事务都划归农务司管理。1907年,颁布农会简明章程,开始在全国各地建立各级农会组织,开办农业学堂和农事试验场,将“新理新法及新种植法皆交试验场依学理先为试验”,然后将“确有成效”之结果,通告分

    27、会加以推广。倡导农学、开启民智是清末农会着力从事的一项工作,主要方式是译印农书、出版农报。这些活动传播和推广了西方资本主义农业的经营方式,促进了中国农业近代化的发展,对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意义。清政府还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农业技术,同时解除了“禁垦令”,大规模出售以前禁止开垦的土地,鼓励农垦、设立农垦公司及大量认购荒地。何旭艳论清末新政农业政策对中国近代农业的影响(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调整农业的措施及其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新政调整农业的影响。答案(1)措施:调整农业管理机构;兴办农会组织;学习和研究西方农业技术,发展近代农业教育;鼓励垦荒

    28、。背景:列强侵略使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西方资本主义农业的经营方式和农业技术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2)影响:有利于推动中国农业近代化;促进资本主义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实施效果有限,未能解决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垦荒过度,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平衡。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关键信息“专门设立了与农业有关的平均司改平均司为农务司,以前由户部、工部负责的农业事务都划归农务司管理”可概括为调整农业管理机构;“1907年,颁布农会简明章程,开始在全国各地建立各级农会组织”可概括为兴办农会组织;“开办农业学堂和农事试验场将确有成效之结果,通告分会

    29、加以推广”可概括为发展近代农业教育,重视技术指导;“译印农书、出版农报”“清政府还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农业技术”可概括为学习和研究西方农业技术;“解除了禁垦令鼓励农垦、设立农垦公司及大量认购荒地”可概括为鼓励垦荒。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作答即可。政治上,民族危机加深,威胁清政府的统治。经济上,小农经济逐渐解体,西方资本主义农业经营方式传入中国;民主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思想文化上,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第(2)问,根据材料关键信息“这些活动传播和推广了西方资本主义农业的经营方式,促进了中国农业近代化的发展,对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一定

    30、的积极意义”“大规模出售以前禁止开垦的土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答。6(2019河北衡水中学四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为了进一步消除教育工作中“左”的思想影响,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新形势,1985年5月15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教育体制的改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讨论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于1985年5月27日正式颁布。决定的主要内容是:其一,明确了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其二,确立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末我国教育

    31、体制改革的三大任务。一是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二是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三是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其三,提出了保证教育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重大措施。决定的颁布使得我国教育改革有了新的明确的坐标与方向。摘编自张乐天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政策指引(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85年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85年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作用。答案(1)原有教育体制存在明显弊端;教育战线“左”的思想依然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2)进一步推动教育工作的拨乱反正,有利于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使我国教育改革有了明确的方向,促进了教育事业的新发展;有利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为了进一步消除教育工作中左的思想影响,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新形势”并结合所学当时的国际国内形


    注意事项

    本文(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培优教程知识篇第四部分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练习.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