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双轮驱动模式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的探索与实践.docx

    • 资源ID:10974957       资源大小:20.40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双轮驱动模式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的探索与实践.docx

    1、双轮驱动模式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的探索与实践“双轮驱动”模式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推进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核心业务是北京市基础教育信息化近来的重点工作。特别是开展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工作六年多以来,通过市、区、校三级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和显著效益,创新模式层出不穷。在信息化整体深化推进方面,北京市依托市区公共服务平台,经过实践摸索和自身定位,逐步凝练提出“市区做基础、学校做特色”的信息化应用“双轮驱动”模式。借助该模式,市、区、校三级在信息化服务供给体系中的定位更加明晰,信息技术与核心业务的融合更加深入,成为数字校园工作中的又一创新成果,实现了首都基础教育信息

    2、化发展格局的又一次跃升。 【论文编号】1671-7384(2018)09-0028-04 引 言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分三批支持了100所实验校建设,在教育教学、学生成长、教师发展、校园管理等方面探索形成了一批创新应用,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随着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也随之显现一是建设初期“重建设、轻应用”,忙于系统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学校只想“为我所有”,没有实现“为我所用”,业务融合程度不高;二是缺乏统筹规划,系统小、多、散,一次建十几个系统,重复建设在所难免,且部分项目脱离实际,需求牵引不足,难以实现深入推广应用。1为确保数字校园持续健康

    3、发展,在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北京市积极转变固有的信息化发展思路。 经过前期艰辛的实验和探索,数字校园建设逐步进入普及深化期,工作重心逐步转为成果示范推广和深化应用。近年来,北京市着力打造一批市级基础性资源和服务平台,引导学校建设个性化特色应用,并不断完善优化服务供给手段,逐步实现了信息化建设思路、方向和模式的转变。在此基础上,我们探索提出了“市区做基础、学校做特色”的“双轮驱动”模式,并在日常实践中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基本思路 “双轮驱动”模式中,所谓“市区做基础”,是指市级、区级着力从“统领、指导、培训、服务”四个方面提供驱动力一是“统领”,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引领全北

    4、京市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方向;二是“指导”,组织市级专家团队,为学校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咨询指导;三是“培训”,组织开展专项培训,为学校提供全程业务、技术培训;四是“服务”,依托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推出市级数字资源共享、校园微服务等市级云服务,提供免费、快捷、实用的基础服务供给。 “学校做特色”,是指学校专注于自身“抓应用、建特色、提需求”,充分利用市级资源、服务,开展学校特色建设和创新应用,形成信息技术常态化应用和取得实际效益,并根据实际业务提出资源、服务等需求,再由市区推出基础共性服务供给。2 主要做法与实践成效 1. 市级做共性,三大平台驱动基础服务广泛覆盖 (1)依托数字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实现

    5、资源广泛覆盖。 北京市依托教育资源网、数字图书馆、课程教材网、数字学校等,建设了大量高质量的数字资源,但是由于资源相对分散、共享渠道缺乏,资源价值难以充分发挥。因此,北京市搭建了以“资源物理分布,服务逻辑集中”为思路的数字教育资源共享交换平台。该平台以元数据为核心,汇集数字资源元数据,提供统一检索服务,既保障了原有建设单位的权益,又满足了师生的统一检索需求。为保证资源整合工作规范有序,采取标准先行的做法,制定了北京市教育资源元数据规范和数字教育资源共享规范。另外,实现了资源的横向汇聚,一是横向整合北京数字学校资源,纳入1.2万节精品同步课程、 6000多节微课;二是整合数字图书馆电子图书、精品

    6、图片、期刊等11万册;三是汇聚北京教育资源网课件、案例、素材等73万条;四是汇聚课程教材网的北京版电子教材、课件、微课程、教学案例等2.5万条;五是整理历年中小学师生电脑作品大赛获奖作品。同时,向上与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对接,接入“一师一优课”视频资源3万余条,接入国家基础教育视频库资源2000余条。目前,共享交换平台已纳入各类优质资源160余万条,并在持续更新中。数字教育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已成为全市最大、最集中的教育资源平台,实现了资源的广泛覆盖。 依托共享交换平台,北京市探索“十字资源包”的整理模式、“场景式”资源推送服务模式、“API”嵌入式资源二次开发利用模式、“磨资源”服务推广模式

    7、,实现全市8个区、53所中小学校的资源接入,共享交换格局已初见规模。 一是提出“十字资源包”的整理模式。构建整装化资源包,构造一棵以教材章节为核心,涵盖章节、知识点的资源组织树。通过智能匹配,将各类零散资源挂接到资源树下。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章节,快速定位到所需资源;以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为横线,通过工具和人工识别相结合的方式,把教案、教材、课件、题库等资源有机组织起来,形成贯穿教学全过程的整装化资源包。 二是探索“场景式”资源推送服务模式。面向备课、组卷、在线学习等各环节应用场景,主动推送优质资源,变“有资源,人来查”为“依场景,自动推”。例如,平台与“班级微空间”平台对接,班级微空间用户可以

    8、通过API接入市级资源平台,并根据教师所在课程和学生学习情况推荐相关资源,实现将资源嵌入到实际场景中;同步课程云服务,通过整装打磨数字学校资源,以云服务的形式推送至各类数字终端,使资源获取灵活便利,服务广度和深度有效扩展。2018年12月雾霾停课期间,同步课程云服务累计访问380万人次,点播课程1.2万余节,累计播放700余万分钟,为全市“停课不停学”发挥了重要的资源支撑作用;名师在线云服务集合全市100名优秀教师,提供学业诊断和在线答疑服务,并开展在线作文评选、英语听说大赛等一系列O2O互动主题活动。 三是探索“API”嵌入式资源二次开发利用模式。努力实现资源的精准供给。为调动学校积极性、延

    9、续用户应用习惯,北京市提出“淡化门户、强化API接入”的思路,由市级资源平台提供灵活的服务接口,开放资源服务,为学校业务系统提供嵌入式服务。例如,北京理工大学附中将市级资源接口嵌入学校自己的在线学习平台,教师根据学科和课程进展,通过接口查询所需资源,形成资源包。教师再将资源包在线分发给学生,学生在线使用、评价。最终,评价数据又反馈至市级平台。这种模式实现了将资源真正融入学习过程中,极大地调动了学校使用市级资源的积极性。 四是探索“磨资源”服务推广模式。要使资源真正能用起来,必须解决资源到教师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为此,我们专门设立“资源常态精准供给与应用策略研究课题”,由十余所学校参与研究,以

    10、课程为主线,以“资源+平台+服务”相结合的模式定制开发和引入课件制作工具,由技术人员给予辅导和支持,共同研究、反复打磨精品资源,并提升教师资源运用能力。在此模式支撑下,自2018年上线以来,平台已经累计服务超过33万人次,市、区、校三级资源融合对接初具规模,已有东城、西城、丰台等8个区级平台以及53个学校平台完成对接,平台已成为重要的资源集约化共享服务途径。 (2)依托市级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实现服务广泛覆盖。 为确保统筹建设的同时实现学校个性化发展,北京市梳理基础共性需求,前端以移动服务为切入,后端以云计算技术为支撑,基于微信,围绕“班级、学校、教委”三个应用主体,推出“三个微服务”。即面向

    11、班级的“微班”、面向学校的“微校”、面向教委的“微决策”。 “微班”服务层面,我们于2018年完成“班级微空间”建设和试点应用。该服务基于微信开发,集成短信、微信、邮箱等常用功能,得到师生家长的广泛应用。自2018年10月上线,累计访问量超过86万人次。2018年12月雾霾停课期间,微空间当日访问量达5万余人次,成为部分学校主要沟通方式之一。 “微校”服务层面,整合推出移动听评课、网络研修、会议活动、移动办公、问卷调查等云服务,实现共性服务集约化供给。其中,移动听评课面向观摩课、公开课、考评课等活动,提供课程发布、扫码报名、交流互动、考评自动汇总等功能。 “微决策”服务层面,面向监测和督导需求

    12、,建设了一组移动端微服务,包括基础数据查询、运行监测、预测预警、舆情动态等,通过移动端可快速获取各类决策指标数据,为实时应急响应提供支撑。 总体来说,市级服务实现了基础共性服务的供给,降低了学校技术门槛,使学校能够专注于应用,不仅有效调动了学校用户的积极性,又能进一步满足用户希望通过手机便捷获取数据、开展工作的需求。 (3)依托市级访问监测,实现信息化应用情况量化考核。 为构建闭合化监测管理体系、建立量化考评机制、形成推动信息化深入应用的仪表盘,北京市建立了教育信息化应用访问监测系统,实时采集分析各类服务访问量、访问时长、转化率等指标,并加工形成专题信息产品,提供手机端服务。该系统上线6个月以

    13、来,已接入77所学校的500多个应用,积累数据超过2000万条,为量化考核、决策分析等提供了数据支撑。 2. 学校做特色,形成了七个方面、十九类典型创新应用,驱动业务融合创新 在学校驱动轮方面,各学校在市级共性服务基础上,挖掘自身特色和核心业务需求,积极探索与信息化有机融合,形成教与学、教师发展、学生成长、校园管理等七个方面的模式创新及十九类典型应用。 一是基于平板电脑的互动教学模式创新。基于“双向”“平等”的理念,开发和引进了适用于平板的优质教学资源,探索形成了网状、交互、融合、自主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教育工作从“单向教育”向“互动教育”的转变。 案例1北京市顺义区天竺中心小学的“睿课堂互动教

    14、学系统”。教师利用平板电脑推送资源,学生通过平板电脑开展课堂互动学习与课后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日均访问量达到1400人次以上,初步实现常态化。 案例2北京市牛栏山一中的“综合课堂互动教学系统”。利用智能笔将书写内容快速同步到教学平台,使信息呈现形式更加形象和多维,在不改变学生书写习惯的前提下,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数字化交互。 二是基于微课的在线学习模式创新。北京市也在探索以微课资源为核心的在线交互教学环境,实现了自主学习模式的创新。 案例3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的“微课社区”。该社区接入市级专题服务接口,将市级微课资源和学校的微课资源有机结合,学生可自主选择兴趣课程、参与评论。微课

    15、社区已成为该校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平台,在假期使用效果尤其突出,日均访问量达到5000人次以上。 案例4北京九十四中学的“美术精品课堂”。学生自主选择不同学习主题主动预习,在实体课堂直接进入操作阶段,缩短了课堂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实效;教师通过分组教学满足不同学习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构建了开放式的学习氛围。 三是基于流动再生理念的资源动态创新模式。将资源融入教师备课、研讨、教学等工作环节中,实现资源在教学工作中创造产生、共享流动、重复利用、再生创新,形成一种全新的资源建设模式。 案例5海淀区七一小学的“教师云资源系统”,将学校平台与市级资源贯通,构建个人资源“圈子”,推动资源共享流动,对

    16、资源创造产生、共享流动、重复利用等提供支撑,并利用手机采集素材,在线整理开发,使资源在流动过程中有效汇集大众智慧,实现预设性资源向生成性资源的转变。 四是基于大数据的分析诊断模式。北京市围绕过程数据积累,形成个性化的分析诊断创新模式。 案例6北京九十四中学深化应用双基检测分析诊断系统,其每月成绩分析汇总全部通过系统完成,并面向每位学生提取29个基础数据指标、132个过程分析指标,实现学习弱点精确诊断、教学内容精准优化。 此外,北京市还探索了分层选排课模式,满足了学生个性化需求;探索了基于网络空间的协同成长模式,提升学生沟通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提出了基于社团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模式,是提升自我

    17、管理能力的一种创新模式。在教师发展方面,实践了教师个性化发展模式、教研结合的教师专业能力培养模式、基于网络研修的教师协同发展模式,为教师提供了全过程的网络服务支撑,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管理方面,形成了一体化综合管理、移动物联、互动多媒体校园文化展示和多源数据集成辅助决策等模式,提升了学校管理效率。多元协同方面,形成了连通课堂的粘性化家校沟通模式、依托虚拟空间的社交化家校互动模式、优质资源校际远程共享模式、基于网络联盟的校际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等,极大提升了家校沟通能力、校际协同能力和资源建设能力。 总结与展望 北京市借助“市级做基础、学校做特色”的“双轮驱动”模式,有效厘清了市级和学校在信息化服务设计中的角色定位,即由市级提供基础性、共性服务,学校做定制、做应用,形成“上下联通、共同打磨、动态优化”的信息化应用服务体系。通过“磨服务”,形成双轮驱动,不仅为全市信息化“填平补齐”提供了普适性服务,也为学校创新信息化应用模型提供了明确的思路,有效推进了北京市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


    注意事项

    本文(双轮驱动模式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的探索与实践.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