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届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2015学年第一学期上理附中高三月考一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第1-30题每小题2分,第31-35题每小题3分,共75分)1、某同学想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情况,他可以查阅( )A荷马史诗 B历史 C摩诃婆罗多 D吉尔伽美什2、在古代世界的文明成果中,被视为王权象征和灵魂安息之所的建筑是( )A长城 B二里头宫殿 C金字塔 D帕特农神庙3、某历史文章中描述“其版图西起不列颠,东至幼发拉底河,南起埃及和撒哈拉沙漠以北,北至莱茵、多瑙河一线,统治的人口可能多达6千万,常备军队不过区区25万人左右。”文中指的是( )A罗马帝国 B阿拉
2、伯帝国 C东罗马帝国 D奥斯曼帝国4、左传日:“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5、学者黄中业指出,“分封”一词源于左传,指的是周初“封建亲戚,以屏宗周。”分封一词的“分”字,是说受封的诸侯国是由西周中央王朝分出去的。“封建”一词的“建”,是说由周王室派出的受封者所建立的是国家。这说明西周的分封制( )A诸侯国与中央是松散的联盟关系 B诸侯国与周王室之间毫无关系C是由殷人后裔和姬姓贵族建立的 D诸侯国成为了周王室的臣属地6、有位思想家提出:“国弱民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
3、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下列现象与该思想有着直接关系的是( )A仁者爱人,兄友弟恭 B实力竞争,追功逐利C反对浪费,反对战争 D无为而治,休养生息7、右侧是三国鼎立形势图,其中魏国所辖地区是( )ABCD8、日本养老律令学令中规定学校须行“释奠礼”,以祭拜孔子。该规定最可能出现在( )A公元6世纪 B公元8世纪 C公元10世纪 D公元12世纪周迁殷民隋唐东都公元20年600年400年200年?光武中兴魏晋更替公元前500年偃师商城公元前1600年9、在下列有关洛阳城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处应填( )A. 平王东迁/孝文改制 B. 高祖建汉/南陈建都C. 周室初立/黄袍加身 D
4、. 成王东迁/王莽改制10、“周汉之道,以智役愚;台隶参差,用成等级。魏晋以来,以贵役贱,士庶之科,较然有辨。”这里所说的“以贵役贱”的现象得以解决是源于( )A科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军功授爵制 D推举制11、观察右图,按标号地域的建国时间排列,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 BC D12、默罕默德宣布在攻城战中除了城市本身,城中的一切财产,包括居民和金银财宝都属于胜利的将士。而守城全体居民举行全城祈祷仪式,索非亚教堂圣像被抬上城头。以上这一场景记叙的是( )A日尔曼蛮族进攻罗马 B阿拉伯人进攻巴格达 C土耳其人进攻君士坦丁堡 D蒙古人进攻巴格达13、西欧中世纪庄园和东汉后期庄园的共同特点是( )
5、A主人和农民之间有雇佣关系 B具有商品货币关系C有自营地和份地的区别 D自给自足的经济体14、根据所学的知识,右侧表格处分别填上( )A封建等级制:城市的复兴B封建等级制;民族国家形成C城市的复兴:君主专制D民族国家形成:君主专制15、从对近代历史推动来看,图2与图1对比最重要的不同是( )A 非洲地图的拓展 B太平洋的发现 C美洲的发现 D中国版图的出现16、公元1500年左右,欧洲出版了大约4万册图书,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求知欲。此种情形直接得益于( )A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 B新教翻译出版圣经的需求C人文学者传播古典文明的需要 D大学发展对图书需求量的增加17、中世纪的一位教皇把他的母校
6、巴黎大学称作“为整个世界烤制面包的烤炉”,这一比喻的含义是希望母校( )A开展世俗教育B成为传播神学的中心 C自由探讨真理D多出学术研究的成果18、近代法国某一思想家指出:“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该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A天赋人权 B自由平等 C社会契约 D分权制衡19、“乌托邦远在地平线上无论我如何迈进,永远够不着它。那幺,乌托邦为什么存在呢?它存在的作用”在于引导人们( )A进行阶级斗争B追求社会公平 C反对专
7、制统治D展开国际合作年20、导致下图英国棉纱售价急剧下跌的根源是( ) A. 政府法规的调控 B. 国内市场的扩大 C. 经济危机的发生 D.生产工具的革新 21、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 )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B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D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22、“拿破仑的施政虽然带有专断的色彩,但是他十分重视法制建设。”“1800年8月,他设立了由4人组成的民法典起草委员会。”“民法典共有2281条,分为3篇、3
8、5章。”“如恩格斯所说,这部法典总括了革命的全部法规,在法律上承认了整个这种完全改变了的秩序,是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世界史近代史上卷)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 B. C. D. 23、下图为某校社团历史情景剧对话节录,该剧最可能的主题是( )A. 儒家文化的传播B. 辉煌的科学技术C. 早期的西学东渐 D启蒙思想的传入24、邓小平说:“中国是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进入到20世纪的。”这次攻占首都的战争指的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5、“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
9、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A领导人B时间C参加者D地点26、从右侧的书目看,严复的翻译主要涉及哪一领域?( )A宗教文化B科学技术C社会理论D文学艺术27、右列漫画出自1898年法国某画报,它可以看作( )A列强侵略中国的直接证据B“门户开放”政策的真实写照C中西文化碰撞的夸张艺术D是中国被瓜分的旁证材料28、据泰晤士报报道:清末时期“有关赔款问题,英国、法国、日本和意大利的公使们都据此提出了详细方案,如果可能,美国、德国、比利时以及荷兰的公使们将任命一个联合委员会,对一般性原则拟出共同协定。”以上“赔款问题”最终体现在了( )A. 南京条约 B. 天
10、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29、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是源于(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30、1912年申报载:“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咸不谙熟。”该材料表明当时中国( )A共和革命不可能一蹴而就 B 实行思想文化启蒙的紧迫性C人民群众的智识有待提高 D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有待商榷
11、以下每小题3分,共12分,每选项的分值可能力0、1、1、3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31、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 )A傅斯年突出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B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C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D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取向32、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运作过程中,“从决策机制看,很多皇帝虽然是决策和行政的最高负责人
12、,但其决策都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之上。”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古代( )A官僚制度对皇权有分割制约作用 B君主独裁局面没有实质发生C集体议政一定程度防止决策失误 D中央集权体制遭遇严重挑战33、英王查理一世在受议会审判时说:“你们企图审判国王,这是多么大的罪恶啊,我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法官说:“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这两段话体现了( )A英王与法官的恩怨B国王至尊与法律至上的较量C国王与议会的矛盾D君权神授与人民主权的对立34、有人说:“康有为不是一个政治家,实是光绪皇帝以及全中国的不幸。假如康氏的谨
13、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他也许能在十三年前展开维新,早就带来了未来的中国。”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A只有政治家才能带来“未来的中国” B康有为性格对维新运动的重要影响C康有为性格中的弱点与优点 D改革家应兼具谨慎与热情的性格35、1889年,湖南官员周汉刊刻了一本反洋教的通俗图册,题名天猪教。他认为一切洋教都是“鬼叫”(鬼教的谐音)或“天猪教”(天主教的谐音),教会侵略是想来“谋中国的江山”,应该加以诛灭。对周汉反洋教斗争的评析,最准确的是( )A具有盲目排外倾向,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落后性B卫道爱国与反帝相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C此举完全为了愚昧百姓以维护清王朝发动统治D以传统文化作为反对洋教的武
14、器维护国家权利二、 非选择题(共75分)36、传国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六枚一套的御玺,分别刻着“皇帝之玺”、“天子之玺”、“皇帝行玺”、“天子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信玺”。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玺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秦亡,御玺落入汉室,代代相传,称“传国玺”。汉亡,传国玺为魏文帝所得。蜀汉和东吴亦想握有传国玺,遂自行刻之,并编造了传国玺神授的故事。唐兴,所获传国玺多达十余套。唐太宗明白了这一切,于是重新刻制了御玺,使其形制增大,并增“授命玺”一枚用于祭天仪式,表明君权神授。问题:(14分)(1)根据
15、材料,秦始皇制玺的史实反映出他所创立的国家体制有哪些特点?(4分)(2)魏、蜀、吴三国竭力想获得的“传国玺”象征什么?(2分)(3)唐太宗为什么要重新刻玺?与之相应唐太宗又做了何种制度建设?(4分)(4)你能从传国玺流转的过程中提炼出中国古代政治哪一值得关注的主题?(4分)37、从分散到整体自1500年起,人类开始走出分散状态,到20世纪初世界已连成一体。叙述这一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影响。(11分)38、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试用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10分)39、辛亥革命写历史小论文,列提纲是一项重要的技能。某同学在阅读课文及相关史料后,拟了一份有关辛亥革命
16、的小论文提纲,请你帮他完成空缺的部分。(10分)40、妇女与教育(10分) 材料二:1914年,教育总长汤化龙发表他对当时女子教育的看法:“民国以来, 颇有一派人士宣导一种新说,主张开放女子之界限,其结果致使幽娴女子提倡种种议论,或主张男女同权,或宣导女子参政。盖谓该校在今日,不但毫无利益,而反有巨害。” 问题:基于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国初年社会的认识。41、1906年,美国律师安德鲁在上海会审公廨旁听了一整天的诉讼,随后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专题文章,写道: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在文明世界里,都对其人民行使司法管辖权,也对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公民行使司法权。文明国家在于清国签署条约时,表达了要保留对
17、驻上海和清国其他城市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权的愿望。换言之,美、英、法、德、意等国的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二必须在这些国家设在上海的法院提起诉讼。几乎所有西方大国都向驻上海的领事馆派出了司法官处理司法事务,英国不久前还建立了拥有一名资深律师的终审法院。英国人在宣判时,特地被允许悬挂英国国旗。美国国会最终也同意在清国建立一个与清国分庭抗礼、拥有更多尊严和权力的法院。关于建立新法院的初衷,一位先生告诉我:“清国人对事物的判断常常受到其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也受到个性品格的局限。他们断案,不管是肯定或否定,通常都根据审案法官的感觉而定,并不重视证据与严密的逻辑推理。英国政府察觉了这个情况,这成为英国力
18、求在清国乃至全亚洲扩张自己影响的重要原因。”摘自1906年的上海:会审公廨一个美国律师的观察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0分)(1)为什么西方国家的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西方国家在什么情况下获得了这样的特权?(2分)(2)当时的中西法律体系存在着那些差异?(3分)(3)你如何理解这位美国律师的观察?(15分)2015学年第一学期上理附中高三月考一历史一、选择题(共75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23456789101112131415 DCADDBBBAADCDAC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ABCBDCD
19、CDCCDDAB【31-35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采用差异评分法,具体见下表】分值31323334353分项DADBB1分项ABBCBCCDAD0分项CDAAC二、 非选择题(共75分)36、(1)水平1:从材料中提取完整的信息(4分)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设置了内外两种系统处理国事实行中央集权体制,有较为缜密的权力运作机制水平2:从材料中提取的信息不完整(2分)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实行中央集权体制其他答案:仅复述、摘抄材料中的信息或回答与史实不符(0分)(2)水平1:回答与材料有关联性(2分)皇帝权力正统地位其他答案:回答与材料无关联或与史实不符(0分)(3)水平1: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
20、进行合理的解释(4分)为了巩固统一的新政权,加强皇帝权威;完善三省六部制、推行科举制御玺数量过多,不再正宗,需要重建皇帝权力的象征;完善三省六部制、推行科举制其他答案:回答与材料无关或与史实不符(0分)(4)水平1:能从材料中提炼出相关的主题(4分)国家的分与合政治体制创新政权合法性问题水平2:仅能根据材料进行叙述(1分)中国古代政治具有创新发展的特点,如唐重刻国玺其他答案:回答与材料、问题无关联性(0分)37、答案1:能围绕与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1516世纪,西欧国家开辟了新航路,进行早期海外殖民扩张,人类社会开始从分散的古代世界向整体的现代世界转折。(2分) 1718世纪末1
21、9世纪初,英、法、美相继爆发政治革命,工业革命标志着工业社会的来临。政治与经济革命巩固并发展了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3分) 19世纪,资本主义工业化浪潮从西欧推向其他地区;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3分)答案2:仅运用与问题缺乏关联性的边缘知识进行回答。(按与题意相符程度给分)早期殖民扩张、英国革命、工业革命、法国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德国统一、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和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的具体内容。组织(3分)答案1:时间准确,按阶段叙述且成结构。(3分)答案
22、2:以上三要素缺一。(2分)38、史实水平l:能围绕与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7分) 19世纪是西方向全球进行殖民扩张的年代,殖民势力已经渗透到亚洲。在西方国家中,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为了争夺原料产地和市场,亟需打开中国的大门。此时的中国,在经历了康乾盛世的繁荣之后逐渐走向衰落,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西方主导的国际关系秩序与中国的朝贡体系产生了剧烈冲突。围绕着鸦片贸易,中英矛盾不断升级。可见,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及全球的扩张,体现了近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业文明的碰撞,在这样的大势下,鸦片战争无可避免地爆发了。水平2:仅运用与问题缺乏
23、关联度的边缘知识进行回答 中英贸易冲突、林则徐禁烟等具体内容。组织:(3分)水平l:叙述成结构 水平2:叙述较连贯 水平3:罗列史实39、标题部分(2分)答案1:从材料中提取了两方面的信息,概括确切。(2分)一次保守与激进的革命一场未完成的革命答案2:从材料中提取了单方面的信息或语意含糊。(1分)一场伟大的革命辛亥革命百年祭观点部分(4分)答案l:提炼出与史实一致的观点。(2分)以西方近代文明礼仪取代传统陋习提倡人人平等答案l:提炼出与史实一致的观点。(2分)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新政权没有解决原有的社会问题史实部分(4分)答案l:举出与观点一致的史实(2分)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创立
24、民国答案l:举出与观点一致的史实。(2分)袁世凯取代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北洋军阀掌控中央政权40、水平l:能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建立关联,并能从中看到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因素。 民国初年处于近代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妇女权利的变化正是这一时期社会变迁的缩影。辛亥革命创立了中华民国,肯定了人的基本权利,倡导男女平等。妇女得以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公民权利的社会成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纷纷兴办了女子学校,不但教授她们适应社会的各类知识、技能,而且还以培养妇女参政为宗旨。但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守旧势力依然强大,社会上对新式女子教育出现了异议,尤其是在袁世凯执政时期,教育总长
25、汤化龙的言论即为一例。这体现了当时新旧观念的冲突。 水平2:能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建立关联,但仅能描述历史现象。 辛亥革命以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政令,促成了社会习俗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倡导女权就是重要的一方面。北京、上海等地女子学校的兴办正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这些学校致力于提高妇女的知识水平和参政意识,提高了妇女的地位。对于这一新事物,也出现了异议,教育总长汤化龙的言论即为一例。这体现了当时新旧教育理念的冲突。 水平3:只能就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展开讨论 水平4:没有基于材料回答问题41、(1)答案1:能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合理解释。西方国家获得了领事裁判权;它们通过鸦片战争逼
26、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得了这一特权。答案2:仅笼统地回答。侵害了司法主权;通过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获得了这一特权。(2)答案1:能完整地将两者进行比较。中国:以礼入法,礼刑结合;不重事实,不重证据;没有律师和陪审制度。西方:有律师制度;有法院、陪审团;重证据。答案2:未能完整地将两者进行比较。答案3:仅笼统地回答。中西在司法制度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3)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第一层次,前结构: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第二层次,单点结构: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第三层次,多点结构: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地解释。材料与史实:运用较多
27、材料;运用较少材料。视角:提炼出一个视角,如西方在中国设立法院,建立起自己的司法制度,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中、西两种法律体系存在差异与冲突。观点清晰;观点不清晰。叙述:叙述完整流畅;仅能列举。第四层次,关联结构: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视角: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如从中西双方的司法体系的差异与冲突的视角来进行分析;从西方国家对自己和对中国的双重标准来进行分析。观点清晰;观点较清晰。论述:论述充分;论述不够充分。叙述:叙述形成结构;叙述连贯流畅。第五层次,抽象拓展结构:能够扩展材料本身的意义,并进行更为抽象的提炼和概括。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视角:如“文明”概念和对这一概念的定义以及定义权的问题;文明观的问题,文明与野蛮,文明(西方)/野蛮(清朝)两分法的问题;西方在“文明观”视野下,利用修辞的力量来为自己寻求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向题。论述:论述充分;论述较充分。叙述: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