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早期教育的心理学基础.docx

    • 资源ID:11353069       资源大小:290.49KB        全文页数:2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早期教育的心理学基础.docx

    1、早期教育的心理学基础早期教育的心理学基础什么是人的心理?人的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列宁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阐明:“思想是头脑的机能;感觉即外部世界的映象,是存在于我们之内的,是由物对我们感觉器官的作用所引起的。”这就为我们正确理解人的心理的实质,提供了一个科学的理论基础。人的心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脑与心理的关系及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是心理学中长期探讨的最重要又最复杂的问题之一。婴幼儿与成人一样,心理的发展也受脑的发展水平的制约,因此,了解心理与脑的关系有助于科学地理解心理的实质和婴幼儿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一、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到底是由什么器官产生的?在古代长时期内,多数人认为,

    2、人的心理活动器官是心脏。皇帝内经记载:“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明,就是指人们的思维心理。平时人们可以感到自己的心跳,人们在不同的精神状态下可以感到自己的心脏的变异,这是心理出于心脏的错误论据。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是在周围现实的作用下由脑产生的,这是现代科学证明了的。人在睡眠和麻醉后,心脏的活动没有变异,而精神状态则大不相同;人脑受损伤后,心脏活动就要受到严重的破坏。如果大脑左半球额下回后部(即语言运动区)受损伤,就会导致“运动失语症”,病人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的谈话,虽然他的发音器官正常,但说话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以至丧失说话能力,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如果损伤

    3、大脑额叶的额中央前回的前上方(即手代表区的部位),就会导致“失写症”,病人可以会话,能看懂文字,虽然手的运动功能正常,但写字、绘画出现障碍,以至不能写字。如果损伤大脑颞叶的颞上回后部,就会导致“感觉失语症”,病人虽可以讲话及书写,也可以看懂文字,但听不懂别人讲话的意思,因此不能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上述情况不但表明了人的大脑两半球是人们的心理器官,一旦受到损伤,人的心理活动就发生一定的障碍,而且也证实了人的心理是由脑而产生的。人体的一切活动,就其产生方式来说都是反射。反射是多种多样的,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有先天就会的,也有后天获得的。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先天具有的。如初生的新生儿会自动地吮吸奶

    4、头。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后天获得的,在一定条件下经过学习或训练才会形成。如:一只凶猛的老虎,经过驯兽师的训练,会做一些游戏,这就是条件反射的作用。近代生理学,特别是电生理学和生物学等,通过实验研究在揭示神经系统和脑的功能方面又有了很大的进展,如:大脑皮层中感受域的发现,边缘系统的研究,都为我们了解心理的生理机制提供了更为有利的科学依据,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心理是脑的功能。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单靠脑本身是不能产生心理的,人脑只有在客观现实的作用下才能产生心理。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在生活实践中人们也会体会到,脑只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只有脑而没有客观事物对它的作用也不会产生心理。

    5、一个脱离了现实生活的人,不会有丰富的心理内容,更不能充分认识世界。客观现实是不依赖于人的心理、意识而存在的,而人们对同一客观现实的反映却依个人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世界观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这就是人的心理的主观性。由此,简单阐明了人的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我们说人的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并不是对人的心理的客观性的否定,也不是说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臆测或任意附加,而只是强调,人在认识事物时,人是认识的主体,事物是认识的客体。人的心理,人对事物的认识,人对现实的反映,总是通过具体的人实现的,总是带有这个人的具体特点。倘若人的心理只是机械地如同镜子照物体那样,人们对认识的深化、经验的积

    6、累、心理的多种变化就不可能存在。人的心理所反映的是客观现实,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的源泉。一个人如果离开了客观现实的生活,就会失去人的心理。“狼孩”由于脱离了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失去了社会生活条件,没有语言交际、劳动工具、劳动场所和其它社会生活以获取人类知识经验的可能性,所以,尽管她具备了产生人心理的大脑,但也没有人的心理。由此可见,人脑是产生人的心理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前提。“狼孩”的事例表明客观现实是产生心理的源泉。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心理学强调人的实践活动是人对客观现象的反映,是人的心理基础。没有人类的实践活动就没有人的心理。“狼孩”之所以没有人的心理,主要原因是在她神经系统发育的关键时期脱离了人

    7、类社会,没有条件从事人的实践活动。后来之所以“恢复”了几分“人性”,学会了一些单词,学会了用手吃饭,是因为她有人的大脑,又回到了人间,受到人的训练,开始了人的生活活动的结果。从而证实了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的。进一步说,如果没有人脑,“狼孩”回到人类生活中,即使受到人的多年的教育和训练,她也不可能有人的心理。各年龄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儿童心理发展有其客观的规律,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在其发展的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人生的第一年人出生后的第一年,称为婴儿期。这一年是儿童开始发育和一些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在这年里,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生后头一个月,

    8、主要表现为适应胎外生活,心理开始发生;半岁前,儿童基本处于躺卧状态,活动范围非常有限,心理活动也很原始;半岁到周岁,儿童明显地活跃起来,和外界的交往大为增加。下面我们把一岁前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介绍其主要特征。1、初生到满月谈到一个人生命的长短,总是从出生之日算起,其实,人的生命早在胎儿时期已经开始。小生命从胎内到出生于人世,是人生的第一个重大质变。这种质变是由生理条件和生活条件的变化引起的。胎儿的生活环境是非常安全和舒适的。他生活在母体内,通过胎盘得到养料,呼吸和排泄都由母亲代替。周围的环境是羊水,保持暖和而恒定的温度。胎儿很少受外界刺激的直接影响,只有母体运动时给一些刺激,或偶然

    9、有些外界特别大的声响刺激。出生以后,环境骤然发生了质的变化,新生儿必须独立地进行维持生命的活动。首先,他必须自己吃奶。而吃奶对新生儿来说是要用很大力气的。许多孩子还没有吃饱就睡着了,他疲劳了,要休息一会儿,妈妈把他弄醒以后,他又继续吃。其次,吃奶之后孩子必须自己去消化和排泄。再有,新生儿需要独立进行呼吸。还有,他必须自己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胎外环境和胎内的单调环境相比,刺激物实在太多了。这里充满了空气,温度比胎内低得多,而且时常变化,孩子有时被人包得紧紧的,很热,有时又被打开襁褓换尿布,突然冷下来。环境中的光和声音刺激不断地袭来,都要求孩子作出适当的反应。总之,从胎内生活到胎外的巨大变化,要求

    10、新生儿付出很大努力,他要适应新生活,为维持生命而斗争。那么,新生儿怎样在新环境中生活呢?他首先依靠各种各样的无条件反射。随后,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条件反射,用以应答外界环境的刺激。心理,也可以说是适应人间生活的产物。(1)依靠无条件反射儿童先天带来了应付外界刺激的本能各种各样的无条件反射。据近年来的研究(R.B.Brazelton等)无条件反射有十多种。下面简述其中一些:吸吮反射。奶头、手指或其它物体碰到嘴唇,新生儿立即作出吃的动作。这是一种食物性无条件反射,即吃奶的本能。觅食反射。奶头、手指或其它物体,如被子的边缘并未直接碰到新生儿的嘴唇,只是碰到了他的脸颊,他也会立即把头转向物体,张嘴作

    11、出吃奶动作,这种反射使新生儿能够找食物。眨眼反射。物体或气流刺激眼毛、眼皮或眼角时,新生儿会作出眨眼动作。这是一种防御性的本能,可以保护自己的眼睛。怀抱反射。当新生儿被抱起时,他会本能地紧紧靠贴成人。抓握反射。又称达尔文反射。物体触及掌心,新生儿立即把它紧紧握住。比如,给新生儿洗澡时,如果他的手掌偶然碰到了大人的衣服或洗澡盆;他会紧紧地把碰着的东西抓住,用力才能把它扳开。如果小棍碰到手掌,新生儿也立即紧紧的握住。这时如果抽走小棍,他会握得更紧。如果孩子双手抓握棍棒,大人甚至可以拉住棍棒把孩子的身体带起来,让他直立。巴宾斯基反射。物体轻轻地触及新生儿的脚掌时,他本能地竖起大脚趾,伸开小趾。这样,

    12、五个脚趾就变成扇形。惊跳反射。又称莫罗反射,突如其来的高噪声刺激,或者被人猛烈放到小床上,新生儿立即把双臂伸直,张开手指,弓起背,头向后仰,双腿挺直。击剑反射。又称强直性颈部反射。简称TNR反射。当新生儿仰卧时,把他的头转向一侧,他立即伸出该侧的手臂和腿,屈起对侧的手臂和腿,作出击剑的姿势。迈步反射。又称行走反射。大人扶着新生儿的两腋,把他的脚放在桌面、地板或其它平面上,他会作出迈步动作,好像两脚协调地交替走路。游泳反射。让婴儿俯伏在小床上,托住他的肚子,他会抬头,伸腿,作出游泳姿势。如果让婴儿俯伏在水里,他会本能地抬起头,同时作出协调的游泳动作。巴布金反射。如果新生儿的一只手或双手的手掌被压

    13、住,他会转头张嘴。当手掌上的压力放松时,他会打呵欠。蜷缩反射。当新生儿的脚背碰到平面边缘(类似楼梯的边缘)时,他本能地做出像小猫那样的蜷缩动作。上面列举的本能活动,前几种对新生儿维持生命和保护自己有现实意义。后一些并没有实际意义,但是它们在人类进化的历史上,可能曾经是有意义的。比如抓握反射,对于人类祖先需要爬树来保护和维持生命的年代,可能是有实际作用的。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在婴儿长大到几个月时会相继消失。如果过了一定年龄不定期继续出现,反而是婴儿发育不正常的症状。比如,6个月以后的婴儿,不再出现巴宾斯基反射,物体接触脚掌时,代之以脚趾向内弯起,而不是成为扇形。不论无条件反射对维持生命是否有实际

    14、意义,儿童最初的本能活动都可以成为最初学习的基础。(2)条件反射出现和心理发生条件反射对儿童最初生活的意义。无条件反射对适应生活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第一,无条件反射的种类或数量毕竟是有限的;第二,无条件反射只能是对固定的刺激作出反应,不足以应付儿童生活环境的变化多端的刺激。儿童出生后不久,就开始出现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的。最初的条件反射,可以说是儿童为了维持生命、适应新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新机制。条件反射的出现,对新生儿的生活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人学会一切本领,都是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一种本能活动,实际上是一种生理活动,不是心理活动。条件反射既是生理生活,又是心理活动。条

    15、件反射在生理上又可以称为暂时联系。因为只有在一定条件下,经过多次结合,条件反射(如吃奶的动作)和条件刺激物(奶瓶)才能够建立联系。建立联系以后,如果多次不结合,这种联系便消失。条件反射在心理学上可以称为联想,例如儿童看见奶瓶,就想吃奶,没有建立条件反射以前,许多事物对孩子来说是没有意义的,而一旦建立了条件反射以后,这些本来是无意义的事物,就变得有意义。此后,孩子便可以根据刺激物的意义对它作出应答性行动。这样孩子应付外界环境刺激的能力大大的增强。条件反射的出现,也可以说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发生。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儿童条件反射的形成,需要有下列的基本条件1)大脑皮质处于成熟健全而正常的状态。当儿

    16、童的大脑皮质还没有足够成熟时,不能建立条件反射。大脑皮质各部位生理成熟的早晚,是不同条件反射出现早晚的原因之一。健全的大脑是形成条件反射的一个基本前提条件。智力障碍儿童之所以对事物的反应能力差,往往和他的大脑皮质的病态有关。如果儿童的大脑皮质处于过度的兴奋或疲劳状态,也不容易建立条件反射。2)具备基础反射。某种条件反射的建立,必须以另一种反射为基础。这种反射称为基础反射。条件反射的基础反射可以是无条件反射,也可以是已经巩固了的条件反射。基础反射的生理强度应该比条件刺激物相对大一些。如果基础反射不巩固,新的条件反射就不容易建立。新生儿最早出现的条件反射,都是在无条件食物性反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

    17、是因为,这种反射在所有无条件反射中占优势,其神经联系最巩固,在此基础上容易建立条件反射,所建立的条件反射也比较牢固。3)条件刺激物适当的强度和出现的时间。克拉斯诺高尔斯基的研究说明,弱的条件刺激物不容易引起儿童兴奋,超强度的条件刺激物容易引起儿童的抑制,只有适当的强度的条件刺激物,才能引起儿童的兴奋,由此建立条件反射。条件刺激物呈现的时间,也影响条件反射的形式。一般说来,条件刺激物的出现,应略先于无条件刺激物。否则,在大脑皮质上也不容易引起兴奋中心,或引起的兴奋中心极为微弱,经致无法建立暂时联系。4)条件刺激物和无条件刺激物多次结合。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需要条件刺激物和无条件刺激物多次同时作用

    18、,即多次重合。否则,条件反射也不能很好建立。新生儿最初的条件反射,需要结合次数更多。比如,用对新生儿的脚掌发生触觉振动作为条件刺激物,用气流作为引起新生儿眨眼反射的无条件刺激物,经过124次结合,才使新生儿建立起对脚掌触觉振动发生眨眼的条件反射。不过据卡萨金的研究,儿童形成条件反射的个别差异很大,一些儿童可能在45次结合之后即形成,另一些儿童则需要3638次。条件反射出现的时间。儿童最早条件反射出现的时间,或者说第一个条件反射出现的时间,决定于开始训练儿童建立条件反射的时间。儿童出生后,开始训练儿童建立条件反射的时间越早,儿童条件反射出现的时间也越早。萨特金的实验表明,对早产5周的儿童,在其出

    19、生后3周开始训练,生后第四周就出现了听觉条件反射,第5周条件反射已经比较巩固,如果这个儿童是按正常的日期出生,那么这个时间就是他正常的出生时间。这一事实说明,提前出生使这个儿童提前接受训练,也提前出现最初的条件反射。心理的发生。我们说,儿童出生后第1个月,心理已经发生。其根据是:1)前面说过,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心理的发生。生后第1个月,儿童已经能够建立条件反射;2)感知觉是低级的心理现象。儿童出生后,就有感知活动;3)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满月前儿童已经出现注意现象;4)条件反射的建立,也可以说是记忆的发生。(3)认识世界和人际交往的开始儿童出生后就开始认识世界,也开始和别人交往

    20、。认识世界的开始。儿童最初对外界的认知活动,突出表现在感觉的发生和视觉、听觉的集中上。感觉既是一种生理现象,又是一种心理现象。儿童出生后就有感觉,比如,东西碰到嘴唇会引起感觉,洗澡时过热或过冷的水会引起明显的温觉反应等等。这些原始的感觉更多是生物学性质的。以后,感觉逐渐发展,并且和动作联系起来。例如,生后23天的孩子,会对某些声音作出把头转向声源的动作,当然,这时的动作是非常轻微的,但是它会逐渐加强和发展。明显的视觉集中和听觉集中出现在出生后的23周左右,这时,如果人脸或手出现在孩子面前,孩子会注视片刻。再大一点的孩子,会用双眼跟随着慢慢移动的物体,但如果物体移出他的视野,就不再追踪。同样,新

    21、生儿在23周时,听到拖长的声响时,会停止一切运动,安静下来,直至声音响完为止。到第4周,成人对孩子说话,也会引起同样反应。儿童能够集中看和听,表明了注意的出现。儿童对某些东西集中注意,而对另一些东西不去注意,说明他对外界刺激的反映开始有了选择性。这种最初的选择性反映,正是人的心理对客观世界能动的反映的原始表现。人际交往的开端。儿童作为人的后代,生活在人类社会,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和别人交往的需要。生后第一个月内,孩子逐渐出现和母亲的“眼睛对话”,在吃奶时,眼睛不时地看看母亲。快满月的孩子,把视线集中对着人脸时,甚至会手舞足蹈起来。这时,孩子不但在吃饭睡足时看见人脸会发出积极的情绪反应,就是在困倦或

    22、饥饿而情绪不安时,看见人脸也会暂时地发生愉快的情绪反应。这种现象说明,生后头一个月,儿童已经出现了人类特有的需要,即人际交往的需要。换句话说,他不仅有生理性的需要,而且有社会性的需要。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见到,初生的孩子虽然非常嫩弱,但是在适应新生活、维持生命的斗争中,他发展非常迅速。他的发展不仅表现在身体发育上,更重要是表现在心理的发生、发展上。新生儿具有很大的潜力,这是他作为未来社会成员而发展的基础。2、满月到半岁从满月到半岁,称为婴儿早期。满月以后,儿童心理的发展仍然很迅速。如果说新生儿的发展是一天一变样,那么从满月到半岁可以说是一月一变样。半岁前儿童心理的发展,突出表现在视觉和听觉的发展

    23、上。在视听发展的基础上,他主要依靠定向活动来认识世界,他的眼手动作逐渐协调,他也开始分辨熟悉的人和陌生的人。(1)视觉和听觉迅速发展满月以后,婴儿的小眼睛更灵活了。他不仅能用眼睛盯着进入他眼帘的东西,使视线追随着物体移动,而且会主动寻找视听目标。3个月的婴儿就会积极地用眼睛寻找成人,以后又会寻找成人手里摇动着的玩具,再以后还会去寻找周围的其它玩具。23个月以后,婴儿对声音的反应也比以前积极,他听见说话或摇铃的声音时,会把身子手头都转过去,用眼睛寻找声源。婴儿在哭叫时,只要妈妈大声和他说话,他就安静下来。4个月的婴儿逐渐能够分辨不同人的声音,听见了妈妈的声音,就有快乐的表现,婴儿有时自己发出一些

    24、声音,好像是对成人的应答。半岁以前,儿童的动作刚刚开始发展,他的眼睛能够看到的,耳朵能够听到的,比他能够用手接触到的事物要多得多。因此,这时期儿童认识周围事物,主要依靠视觉和听觉。(2)定向反射的作用增加生后第一个月,婴儿所建立的条件反射,往往是以无条件反射作为基础。在日常生活中建立的条件反射,如对吃奶姿势的反射,是以无条件食物反射为基础的。在实验室里建立的条件反射,也大多是依靠无条件食物反射或防御反射,如用糖水作为强化物,建立听声转头的条件反射,就是依靠无条件食物反射;用气流吹眼脸,建立对震动脚掌的眨眼反射,是以无条件防御反射为基础的。随着孩子的长大,无条件食物反射和防御反射对建立条件反射的

    25、作用已逐渐减少,而定向反射的作用逐渐增加。婴儿越来越多地依靠定向反射认识世界,在定向反射的基础上建立条件反射。婴儿常常用眼睛去寻找和认识物体及人的活动,把头转向声源。(3)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手眼协调动作,是指眼和手的动作能够配合,手的运动能够和眼球的运动视线一致,按照视线去抓住所看见的东西。手眼协调动作的发生,大致经历以下阶段:动作混乱阶段。生后头几天,除了一些本能动作外,儿童的动作往往是混乱的。两只眼睛的动作有时也不协调,一眼向左,一眼向右。手的动作也是没有条理的,只是胡乱摆动。但是相对来说,儿童眼球运动的发展和协调,比手的动作发展要早得多。生后头半个月,儿童已经能够做到视觉集中,而3个月

    26、时,手的动作仍然无目的,不协调。无意抚摸阶段。23个月的孩子,当手偶然碰到被子或别的东西时,他会去抚摸物体。有时婴儿用自己的一只手去抚摸另一只手。这时手的动作的特点是,只会沿着物体的边缘移动,或者用手拍拍被子或其它物体、但不会抓握物体。这时的抚摸动作是没有任何目标,没有方向性的,是纯粹的无意动作。无意抓握阶段。34个月左右的孩子,如果有人把东西放到他手掌上,他会去抓握。他有时甚至会把手里的玩具摇得发出响声,但是实际上,这并不是他有意把玩具弄响,而是他的手无意地挥动,使手的玩具随着和的动作而发出声音。孩子有时也会抓住系在小床上的绳子,那也只是偶然的、无意的动作。这时的抓握和新生儿本能的抓握反射击

    27、已经不同,不像以前那样紧紧抓住。手眼不协调的抓握。在手眼协调动作接近发生之前,婴儿看挂在他眼前的东西,会伸手去抓,但是他的手总是在物体周围打转,不能准确达到目标。这就是说,手的动作还不能同视线协调起来,大脑还不能支配手去抓住眼睛所看见的东西。手眼协调的抓握。45个月以后,手眼协调动作发生了。这时手动作的特点是:(1)能够按照视线去抓住所看见的东西。(2)动作有了简单的目的方向,并且能够作出一些虽然简单,但是有效的动作,例如把东西拉过来,推开它,把奶瓶的奶嘴送自己的嘴里等等。(3)动作虽然有目标,但还伴随着许多不相干的动作。例如,去拿皮球的时候,不仅动手,还动起脚步来。(4)当手里拿着一样东西时

    28、,如果见到另一样东西,不会把手里的东西丢掉,去拿别的东西。在6个月以前,如果孩子右手拿着一块积木,再把另一块积木放在他的面前,他会把先手里拿着的积木丢下,或者用右手拿着积木去敲打旁边这块积木,而不会用左手去拿。似乎在他的左右手之间有一个“神秘的中线屏障”。(5)坐起来的姿势有助于手眼协调动作的发展。因为坐起来的姿势使视线容易落在自己的手上,使手的活动范围和视线的范围重合。手眼协调动作的发生对儿童心理发展有重要意义。它是用手的动作去有目的地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手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4)开始认生56月的孩子开始认生。如果你在孩子34个月时曾到他家作客,和他玩得很高兴,再过

    29、2个月又来看他时,你可能以为你们已经有过“交情”,你热情地一手把他搂过来,孩子却睁大眼睛看着你,你还笑着说:“认得我吗?”这时,出乎意料,孩子大哭起来,挣扎着要离开你,找他的妈妈。这一事例说明,孩子开始认生了,他对亲近的人和陌生的人已经有了明显的不同反应。认生是儿童认识能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它一方面明显地表现了感知辨别和记忆能力的发展,即能够区分熟人和陌生人,能够清楚地记得不同的人脸;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儿童情绪和人际关系发展上的重大变化,他出现了对亲人的依恋和对熟悉程度不同的人的不同的态度。3、半岁到周岁从半岁到周岁称婴儿晚期。半岁以后,儿童的明显变化是动作比以前灵活了,表现在身体活动的范

    30、围比以前扩大,双手可以模仿多种动作,还逐渐出现语言的萌芽,亲子依恋关系也益加巩固。(1)身体动作迅速发展儿童动作的发展,总的来说要比小动物晚。大多数小动物出生后就会走,有的生下来就会走,小孩子却要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才学会走路,其间经过学习抬头、翻身、坐、爬、站等过程。许多小动物生下来还不会睁开眼睛,小孩子眼睛的动作却比身体动作发展早得多。这种区别来自种系的遗传性。动物的动作主要由神经系统的低级中枢支配,而人的动作主要由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支配。大脑皮层就是人的心理活动之所在,因此,儿童动作的发展和心理发展有密切关系。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儿童身体的动作和手的动作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每个孩子动作发展的

    31、顺序大致相同,时间也大致相近。其规律是:1)从整体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性的动作。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弥散性的。比如,满月前儿童受痛刺激后,边哭喊边全身乱动。以后,儿童的动作逐渐分化,向着局部分化,准确性和专门性的方向发展。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儿童最先学会抬头,然后俯撑,翻身,坐和爬,最后学站和走。这种发展趋势可称为“首尾规律”。3)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儿童最早出现的是头的动作和躯干的动作,然后是双臂和腿部的有规律的动作,最后才是手的精细的动作,这种发展趋势可称为“近远规律”,即靠近头部和躯体的部分先发展,然后是远离身体中心的发展。4)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

    32、动作。从四肢的动作看,先是学会臂和腿的动作,即活动幅度较大的所谓“粗动作”,以后才逐渐学会手和脚的动作,特别是手指的“精细动作”。这种发展趋势可以称为“大小规律”。5)从无意识动作到有意识动作。儿童动作发展的方向是越来越多地受心理、意识支配,动作发展的规律也服从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从无意向有意发展的趋势。坐、爬、站、走的发展。遵从动作发展的上述规律,儿童全身动作发展的顺序是:在半岁前学会了抬头和翻身,开始学习独立自坐。但是6个月前孩子坐着的时候躯干向前倾,还坐不稳。67个月左右,孩子能够独坐自如。坐和爬的动作是交叉发展的。到10个月以后,孩子开始学习扶着站,也开始在成人的帮助下迈步。可以说坐、爬、站、走,这些动作都是在612个月这个阶段学习的,坐和爬是在周岁前学会的,而直到一岁时,孩子还不能自如地站着,也不能独立行走。即使如此,这个阶段是孩子从躺着的姿势解放出来的时期,也是他开始摆脱成人怀抱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开始能够自己活动,能够直接接触更多的事物。这对他的


    注意事项

    本文(早期教育的心理学基础.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