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

    • 资源ID:11407962       资源大小:273.43KB        全文页数:3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

    1、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21庄子二则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通俗易懂。鲁迅先生称赞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有的浪漫主义精神。1积累文言词汇,把握故事主旨。2感受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3拓宽阅读视野,增加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第一课时北冥有鱼一、新课导入有一天,庄子

    2、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非常快乐,悠然自得,突然梦醒了,发现自己仍是僵卧在床的庄子。不知是庄子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子。庄子就是这样的浪漫,这样的富有想象力。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庄子的想象力。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作者链接。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哲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道家的主要精神是崇尚自然。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2作品简介。庄子,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今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和杂篇1

    3、1篇。其文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们评价这本书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3自由地、大声地朗读文章,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北冥(mng)鲲(kn)齐谐(xi)抟扶摇(tun)4借助注释、工具书,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词语。(1)重点词汇怒而飞: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其翼若垂天之云:悬挂在天空的云。志怪者也:记载。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盘旋飞翔。去以六月息者也:气息,这里指风。亦若是则已矣:这样(2)通假字北冥有鱼(“冥”同“溟”,海)(3)词类活用志怪者也(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南

    4、冥者,天池也(名词作形容词,天然的)(4)一词多义息 去以六月息者也(气息,这里指风)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气息)为 其名为鲲(叫作)化而为鸟(成为)之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的)鹏之徙于南冥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 其名为鹏(代词,它的)其视下也(代词,代大鹏)其正色邪(用在选择问句中,表示选择)而 化而为鸟(连词,表顺承)怒而飞(连词,表修饰)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交流点拨】用力鼓动翅膀飞起来,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交流点拨】这种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海。(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

    5、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交流点拨】鹏往南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4)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交流点拨】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交流点拨】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6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1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一句。【交流点拨】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

    6、,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2大鹏的形象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交流点拨】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作者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的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3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交流点拨】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

    7、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4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交流点拨】由“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一句可知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课堂小结】鲲鹏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飞到南海这一理想的境地。老师希望大家能凭借知识的力量、人格的魅力达到你人生的理想境界。愿你们能插上知识的翅膀,怀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去乘长风,破万里浪。四、板书设计五、拓展延伸请利用课外时间收集庄子名言并解释。【交流点拨】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2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如死灰,精神毁灭

    8、,而人的身体的死亡还是次要的。3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乎江湖。庄子大宗师嘴巴一张一合地吐着唾沫,来润湿它们的身体(藉以延缓生命,等待大雨降临),倒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4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有人捕到了鱼却忘了竹笼;兔网是用来捕兔的,有人捕到兔子却忘了兔网;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有人领会了思想却忘了语言。5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君子之间的交情,淡薄如水,而小人之间的交情,看上去甘甜如酒。6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人生在天地之间,就像透过缝隙看到白马飞驰而过,不过一瞬间罢了。7小

    9、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逍遥游知识少的不了解知识多的,年寿短的,不了解年寿长的。第二课时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新课导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濠梁(ho)鲦鱼(tio)2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1)是鱼之乐也:这。(2)汝安知鱼乐:怎么。(3)全矣:完全,肯定(是这样)。(4)循其本:追溯。3朗读指导。注意课文中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1)安知我/不知鱼之乐?(2)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3)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读通文意。1结合

    10、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3积累文言知识。(二)文本探究。读课文,思考探究:4庄子和惠子围绕什么话题展开了辩论?他们的观点和论据各是什么?【交流点拨】辩题:庄子是否知道“鱼乐”。庄子观点:我知道鱼很快乐。庄子论据一: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论据二:你说“你从哪里知道鱼乐”时,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儿是快乐的,还问我。我是在濠水上的桥上知道鱼儿是快乐的。惠子观点: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惠子论据:我不是你,不知道你;你不是鱼,你也不知道鱼的快乐。5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交流点拨】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

    11、心境的投射与外化。6通过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可以看出两个人有何不同?【交流点拨】惠子力辩、拘泥,重求实,对事物有一种刨根问底的认知态度,重在对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有灵性,崇尚美,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感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的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三)主旨探究。7作者借自己和惠子的辩论,宣扬了一种什么观点?【交流点拨】宣扬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8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交流点拨】生甲: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文章中段,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

    12、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生乙: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生丙: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四、板书设

    13、计五、拓展延伸庄子小故事庄子才学和品质都为人之首,到大限之日时,很多弟子极伤心,竟呜咽有声,情不自禁。大师笑道:“你不是不明白: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死生为伴,通天一气,你又何必悲伤?”弟子道:“生死之理,我何尚不明。只是我跟随您至今,受益匪浅,弟子却无以为报。想先生贫困一世,死后竟没什么陪葬。弟子所悲者,即为此也!”大师坦然微笑,说道:“我以天地作棺椁,以日月为连璧,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作陪葬。我的葬具岂不很完备吗?还有比这更好更多的陪葬吗?”弟子道:“没有棺椁,我担心乌鸦、老鹰啄食先生。”大师平静笑道:“在地上被乌鸦、老鹰吃掉,在地下被蝼蚁、老鼠吃掉

    14、,二者有什么两样?为什么要夺乌鸦、老鹰之食而给蝼蚁、老鼠?”22礼记二则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两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有节奏地背诵课文。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4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

    15、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5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第一课时虽有嘉肴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当一份精美诱人的菜肴摆在你面前时,你能忍住不吃吗?当你从书上学得一种新的技能时,你能不去实践一下吗?我想,你们一定会响亮地回答“不能”。今人尤此,含蓄而深沉的古人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虽有嘉肴,寻找答案吧!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嘉肴(yo)自强(qing)兑命(yu)学学半(xio)2作品链接礼记,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16、。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3积累下面的文言字词。(1)虽有嘉肴:即使。(2)不知其旨也:味美。(3)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至,到达极点。(4)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5)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所以。(6)教学相长也: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7)兑命曰“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xio)”,教导。4古今异义(1)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旨意。)(2)然后能自强也(古义:勉励;今义:强大

    17、,强盛。)(3)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5特殊句式倒装句:其此之谓乎!【交流点拨】宾语“此”前置,原顺序应为“其谓此乎”。6翻译下列句子。(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交流点拨】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会了解它的好处。(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交流点拨】所以,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交流点拨】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有了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4)说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交流点拨】说命篇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三、自学指

    18、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朗读节奏。【交流点拨】(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2本文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交流点拨】比喻:如开头以“味美”比喻“道善”,论说只有学习才能懂得“道”的好坏。引用:如结尾,作者为了说明教学相长的道理,引用了尚书说命篇中的话,以此来增强观点的说服力。3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解释。【交流点拨】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二)深层探究4你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悟出了什么道

    19、理?【交流点拨】实践非常重要,要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5本文还谈到了“教”与“学”的问题,请你找出作者的观点并简要解说。【交流点拨】观点: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6学习只会使人知识越来越丰富,思想越来越充实,本文中却说“学然后知不足”,你如何理解?【交流点拨】只有学习,才会知道知识浩如烟海,学问没有止境,所以,越学视野越开阔,越学越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7本文观点鲜明,说理透彻,请你结合短文内容说说作者的写作思路。【交流点拨】第一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反面阐述“学”的重要性。第二、三句:阐述教学相长的关系,以强调“师生都要学习”。第四、五句:引用

    20、名言证明教学相长的道理。(三)背诵课文以小组为单位相互检查背诵情况并熟记重点词句的意思。四、板书设计五、拓展延伸积累有关礼记中的名言名句。【交流】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择师不可不慎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来而不往非礼也。第二课时大道之行也一、新课导入“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快乐地生活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

    21、,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天下为公(wi)选贤与能(j) 讲信修睦(m)矜(gun) 男有分(fn) 货恶其弃于地也(w)2听老师范读,用“ ”划出课文的朗读停顿。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 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3大声读课文,理解课文重点词语。(1)找出通假字,写

    22、出本字并作简要解释。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拔)矜、寡、孤、独(“矜”同“鳏”,老而无妻)(2)古今异义讲信修睦(古义:培养;今义:修改。)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归来,归属。)外户而不闭(古义:门;今义:户口,门户等。)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害人;今义:偷东西的人)(3)一词多义为 天下为公(动词,是)不必为己(介词,为了)亲 故人不独亲其亲(前一个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以为亲;后一个是名词,指父母。)子 不独子其子(前一个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以为子;后一个是名词,指子女。)(4)词类活用选贤与能(动词用作名词,有才干出众的人。)4语文常识“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经

    23、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指什么?【交流点拨】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那么老百姓就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二)文本探究2“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讲解。【交流点拨】“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

    24、,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3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交流点拨】课文是从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殊的。(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

    25、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4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交流点拨】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虚构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四、板书设计五、拓展延伸圣哲先贤话大同(1)孙中山的“天下为公”孙中山先生是一位十分推崇大同学说的人,他说:“大同世界即所谓天下为公。”在此基础上,他独创性地提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生、民权”)就是对“大同学

    26、说”的继承和发扬。(2)谭峭提出的“太平”“大和”理想社会谭峭在化书中说:“食均则仁义生,仁义生则礼乐兴,礼乐兴则民不怨,民不怨则神不怒,太平之业也。”由太平社会而进至更高级的社会,就是“大和”社会,他说:“是以大人无亲无疏,无恶无爱,是谓大和。”(3)康有为对大同社会的解释康有为曾这样给礼记作注:“大道者何?人理至公,太平世大同之道也。三代之英,升平世小康之道也。孔子生乱世,而志则常在太平世。必进化至大同,乃孚素志。至不得已,亦为小康。”康有为认为,历史进化是从据乱世经升平世(即“小康”社会)到达太平世(即“大同”社会),“大同”是孔子理想社会的终极目标。23*马说他,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27、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他,才华横溢,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他,踌躇满志,却抑郁不得志。所以他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他,就是一代大文豪韩愈!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培养文言语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2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3理解文中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的关系,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现象非常严重,很多人才常哀叹怀才不遇

    28、、生不逢时。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马说。(板书文题、作者)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作者链接。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有昌黎先生集传世。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2文体链接。“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情,写法上不拘一格,与现代杂文颇为相似。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

    29、”是后来人加的。3积累字词。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祗(zh) 骈(pin)槽枥(co l)食马者(s) 粟(s) 邪(y)4积累文言词汇。(1)重点词汇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食之不能尽其材:才能、才干。执策而临之:面对。(2)通假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才美不外见(同“现”)(3)一词多义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同“饲”,喂)食不饱(吃)其 不知其能千里(代千里马)其真无马邪(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其真不知马也(表示推测,恐怕)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它的)之 祗辱于奴隶

    30、人之手(结构助词,的)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语气助词,无意义)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千里马)策 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马鞭驱赶)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以 不以千里称也(凭借)策之不以其道(按照)(4)古今异义然后有千里马(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顺接的连词。)故虽有名马(古义:即使;今义:虽然。)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者,并列连词。)是马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词。)策之不以其道(古义:正确的方法;今义:道路。)(5)词类活用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读一读【交流点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注意事项

    本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