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最新最新年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每课一练 精选.docx

    • 资源ID:11546740       资源大小:34.46KB        全文页数:2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最新最新年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每课一练 精选.docx

    1、最新最新年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每课一练 精选1、观潮一、快乐读文我来答1、每年的( )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2、( )省( )市( )镇,据说是观潮最好的地方。3、课文是按照( )、( )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二、细读课文深感悟1、课文开篇以“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总起全文,“天下奇观”是指:( )A、钱塘江大潮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景象。B、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雄伟美丽而又不多见的景象。2、如果你有机会亲眼目睹这雄奇的钱塘江大潮,你会说(想)什么呢?答: 三、课内语段阅读(一)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 )。顿时 ( ) 有人告诉我们 潮来了 我们踮着脚往

    2、东望去,江面还是( ),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 ),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 )起来。1、给第二句话加标点。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3、短文先描写了潮来时的( )如( ),有描写了潮来时的( )像( )。同时从侧面间接描写了人群,( )、( )这两个词语突出了钱塘江大潮带给人们的强烈震撼。(二)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 ),( ),( )。再近些,只见( ),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 )白色战马( ),( )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 )起来。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2、作者按( )的观察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形

    3、状和声音。从( )、( )、( )这几个词语可以看出来。3、划线部分的句子是( )句,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宏大的气势。朗读时应把( )、( )、( )、( )这几个词语读重音。3、鸟的天堂一、带着问题来读书1、“鸟的天堂”是指( ) A一座小岛 B一株榕树 C一片树林2、作者( )次经过“鸟的天堂”。 A一 B三 C两分别看到了( ) 和( )A早晨看到了一株茂盛的大榕树 B早晨看到了鸟鸣鸟飞的景象 C中午时林中鸟鸣的热闹景象 D傍晚时鸟的天堂群鸟活动的热闹景象 E傍晚时看到了大榕树3、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们不许人去捉它们。”是谁营造了这“鸟的天

    4、堂”呢?(1)大榕树( ),给鸟儿们提供了( )的生活空间。(2)这里的农民( ),追求自然的和谐美好,使小鸟能在这里( )的自由生活。(3)如果我是“鸟的天堂”中的一只小鸟,我要对这里的村民们说:“( )”二、课内语段阅读(一)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急需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1、这段话中的一对反义词是:( )( )2、这段话是( )态描写。“大的”、“小的”是写鸟的( );“花的”“黑的”是写鸟的( );三个“

    5、有的”构成排比句写出了鸟的各种( ),让我们感受到了鸟的天堂里鸟生活的( ),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 )和( )之情。(二)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了起来。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当小船向这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一点儿留恋。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1、短文中的“应接不暇”的意思是( )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忙不过来。形容优美的风景很多,看不过来。请你用“”画出表示“应接不暇”的句子,应该用( )的语速

    6、来读。2、“鸟的天堂”加引号是( );没有加引号是( )。指在作者心里,大榕树是确确实实是鸟的天堂。 指大榕树 4*、火烧云一、带着问题来读书1、课文描写了火烧云( )和( )的全过程,其中重点描写了( )部分。2、作者的写作顺序是( )( )( ) 火烧云的颜色变化 火烧云上来后地面发生的变化 火烧云的形状变化。二、语境注音我能行1、狮子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 ),一转( )眼,就再也找不着( )了。2、那条狗后边似( )乎还跟着好( )几条小狗。3、那匹马跟真马一模( )一样,不一会儿,也变得模( )糊了。4、走进壮观雄伟的紫禁( )城,我们情不自禁( )地赞叹其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来。5、奶奶

    7、的手真巧,她缝( )补的衣服没有一点缝( )隙。三、课内语段阅读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 梨黄 茄子紫 这些颜色天空都有 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 见也没见过的颜色1、给这段话后半部分加标点。2、这段话采用(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火烧云( )的变化。3、仿写词语半紫半黄:( )、( )、( )茄子紫:( )、( )、( )4、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造句。 5、古诗两首一、带着问题来读书A北宋 B南宋 C陆游 D苏轼 E苏辙 F苏洵 G东坡居士 H放翁1、题西林壁是( )文学家、书画家( )写的,他号( ),是“唐宋八大

    8、家”之一,其父( ),其弟( )合称“三苏”。2、游山西村是( )诗人( )写的,他号( )二、根据古诗内容回答问题1、“题西林壁”的意思是( )。诗人从( )、( )、( )、( )、( )、( )这几个不同的角度观察了庐山。2、题西林壁后两句的意思是 三、按要求填空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 。1、把诗句补充完整。其中多音字为( ),诗中读( )另一个读音是( )组词( )。2、这首诗描写的是( )(谁)在( )(时候)( )(做什么)的景象。3、“足”的意思是( ),可以看出( ). 4、诗中的“山西村”在( )A 今山西省山西村 B今浙江绍兴 C今浙江杭州5、诗中写景

    9、寓哲理的两句是 告诉我们一个生活哲理:( )。四、诗句接龙1、举头( ),低( )。2、飞流直下( ),( )落九天。3、小时( ),( )白玉盘。4、嫦娥( ),( )。5、( ),牵牛织女( )。7、蟋蟀的住宅一、带着问题来读书1、蟋蟀也叫( )(A蝗虫 B蛐蛐)是农业的( )(A害虫 B益虫)2、课文题目中的住宅是指( ),采用了( )的手法。作者这样写的直接原因是( ) A说明蟋蟀住宅结构讲究 B表明蟋蟀与其它昆虫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C能够吸引读者3、“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作者把蟋蟀的住宅称为“伟大的工程”,你觉得夸张吗?( )。

    10、因为蟋蟀( )选址,外部和内部精心设计,同时建筑工具( ),只是一对( )和一双( )。这种明显的反差,让我们不禁这样评价蟋蟀的住宅:( )!二、课内语段阅读(一)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 着一( )倾斜的隧道, 有骤雨,这里 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 )草半掩着,就像一( )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绝不去碰这一( )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 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使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 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1、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语 2、在横线上填入关联词3、在 中写出加点词的近义词。4、短文

    11、主要描写了蟋蟀的住宅的( ),主要有( )、( )、( )、( )、( )这几个特点。5、短文中画“”的句子表达了( )的感情。(二)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弃去毫不可惜。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他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1、文中的“功夫”是指( )A临时雇的短工B占用的时间和精力C空闲的时间和精力 “随遇而安”的意思是( )A不论遇到什么环境,都能安然自得,感到满足。文中是说蟋蟀适应环境的能力太差。B遇到什么环境,都能满足。文中把蟋蟀与一般昆虫相比,

    12、突出蟋蟀与众不同。所以应读出( )的语气。(A怨恨、愤怒的 B生气、悔恨的)11 去年的树一、 带着问题来读书1.这篇童话是日本作家_的作品.童话主要通过_展开故事的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全文共有_次对话,分别是:_2.课文中鸟儿和树是_,鸟儿到南方去之前答应为树_.春天,鸟儿从南方飞回来却发现_.鸟儿在火柴点燃的灯火前_,因为它_二、 读短文,回答问题。山谷里有个很大的工厂,锯木头的声音“沙沙”地响着。鸟儿落在工厂的大门上。她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大门回答说:“树么,在厂子里给切成细条条儿,做成火柴,运到那边的村子里卖掉了。”1 写出反义词。细( ) 卖( ) 朋

    13、友( )2短文中“细条条儿”加儿化音,突出了树被做成火柴时的 、 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_之情。3 短文中的破折号表示:_。4短文中画“_”的句子是_说的,应该用_的语气来读。三、课内语段阅读。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1短文中“盯”的意思是_,“盯着灯火看”,鸟儿在想:_,“对着灯火看”,鸟儿在想:_.2.这两个“看”,饱含了鸟儿对树的_.我还知道表示“看”的词语:_。13 白鹅一、 带着着问题来读书。1 这是一篇以_为主的记叙文。A写人 B写事 C状物2 课文采用_的结构方式。(A总分总 B分总 C总分

    14、)从鹅的_、_、_、_四个方面展现了白鹅_的特点。课文中描写“大鸟”刚进院子的姿态、动作“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作者想到_!如果你见到这样的大鸟你会想:1_2_二、课内语段阅读。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急促不安之相( );鹅的步调从容,大模( )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 )出场。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 )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1 给短文中加点字注音。2 用“_”画出短文的中心句。3 把短文中的比喻句用“ ”画出来。4 作者运用_来突出鹅的特点。鸭步调_,而鹅步调_。5 请你按朗读符号的提示反复品味,判断应是哪种语气情感。它常傲然

    15、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1)鹅站有站相,走有走相,傲气十足又有趣可笑。( )(2)鹅高傲,不可一世,令人生厌。( )三、读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这白鹅,是一位即将远行的朋友送给我的。我抱着这雪白的“大鸟”回家,放在院子里。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1 短文中的“大鸟”指_,双引号的作用是_。2 照样子写词语。左顾右盼 _ _3画“_”的句子在课文中是_句,起_的作用。 15 猫一、带着问题来读书1 这是一篇_体裁的文章。 A 童话 B 记叙文 C 寓言2 课文围绕“猫

    16、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主要写了哪三个方面。( ) A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 B 高兴时和不高兴时的表现截然不同。 C 满月,腿脚不稳定就爱玩。 D “什么都怕”又那么“勇猛”。二、细读课文深感悟。“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表现猫的性格真的很_。如果你养了这样一只猫,你会怎样呼唤呢?_。猫的性格古怪还表现在它高兴时_;不高兴时,却_;有时它_,有时很_。作者明贬实褒,表达了一种_之情。三、读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

    17、。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它若是不高兴啊,( )谁说多少好话,它( )一声不出。1 在括号里填入关联词语。2画“_”的句子是_句,表达了作者_之情。3照样子写词语 咕噜咕噜 _ _4最后一句话突出猫_特点。四、课内语段阅读。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1 短文中“古怪”的意思是

    18、( )A 跟一般情况很不相同,或生疏罕见,使人觉得诧异。课文中指猫的性格与众不同。 B 跟一般情况很不相同,或生疏罕见,使人觉得诧异。课文中指猫的性格让人难以捉摸。2 短文围绕_写出猫有时特别_有时特别_有时又非常_3 我也学造句。 非不可:_17 长城一、带着问题来读书1 长城东起_,西至_,全长_公里,所以又称_.2 作者远看长城,突出了它的_,近看长城,突出了它的_。 3课文第4自然段起_的作用。 A总结全文 B联想升华二、读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_,是用_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 ( )着方砖,十分_,像很宽的马路,_可

    19、以并行(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撩望口和射口,供( )撩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_,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1 给短文中加点字注音,并按原文填空。2 这一自然段主要描写了长城_的特点。3 “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中“不过”的意思是( )A 不到,仅仅。说明长城离北京很近B 只是。说明长城离北京得有一百多里。 18 颐和园一、带着问题来读书1 课文是按照_顺序来写的 A时间 B游览2 课文主要描写了_、_、_三处景物。A长廊 B万寿山 C佛香阁 D昆明湖 E十七孔桥二、细读课文深感悟 课文中的“_”一句

    20、话是颐和园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因而作者希望“_”,如果我们在颐和园游玩,你最想在_拍照留念,因为_三、读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垂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 叫十七孔桥 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 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 这么多的小狮子 姿态不一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1 给短文空白处加标点。2 哪一句写出了十七孔桥名字的来历,请用“_”画出来。3短文中画“ ”的句子是一个_句,说明作者的游览地点由_到_4结尾处“没有哪两只

    21、是相同的”意思是( )A只有两只相同。 B除了两只相同,其他小狮子都不同。C没有相同的小狮子。 四、课内语段阅读。登上万寿山,站在佛(f f)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_,绿得像_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j j)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1用“_”画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2把短文中空白处补充完整,这段话用了_的修辞方法。3“滑”可以换成_字,反复朗读,体会一下用哪个字更好?为什么呢?_4短文中描写颜色的词有_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位看景物的,分别看到了什么?_

    22、 20 古诗两首一、带着问题来读书。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均为_诗。A送别 B叙事 C抒情2_送孟浩然去_,这是自_向_行。而_送元二是自_向_去_。二、我是超级模仿秀。碧空 _花 _柳 _云 _天 _草三完成下面各题。 送元二使安西 _, _。 _, _。1“_”一词可以看出诗人送别友人的时间是清晨。2“安西”指_(A西安 B安西都护府)3后两句诗的意思是_21 搭石一、带着问题来读书。1课文中的“搭石”指的是_2课文第2自然段写的是乡亲们_,第3、4自然段是对_的描写二、细读课文深感悟“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是点睛之笔,实

    23、际上作者巧借_任人踩踏,赞美了_的精神,这是人性美的表现,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如:_,我认为这也是美。三、读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 )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 )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 后面的紧跟上去 _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_ 人影_ 给人画一般的美感1给短文的横线部分补充完整,并加标点。2在短文( )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3短文中画“ ”的句子的意思是( )A人着急时就走搭石过河,不急就过桥。 B走搭石要走得快,过桥可以慢一点儿。4短文主要写的是_ 四、课内语段阅读。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给短文中加点字注音。短文中列举了_、_这两个事例,突出了山里人_


    注意事项

    本文(最新最新年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每课一练 精选.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