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正数与负数》教学设计-优秀教案.doc

    • 资源ID:11830557       资源大小:76.03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正数与负数》教学设计-优秀教案.doc

    1、年级七年级教科书版本及章节苏科版第二章第一节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单元(或主题)名称1. 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说明从知识内容上来看,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和运算是整个学段“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基础,从数学思想方法来看,“有理数”中利用数轴研究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中体现的“数形结合思想”是带有一般性的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无论从内容上还是思想方法上来看,都对初中数学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理数”主题单元结构包括“相关概念”“有理数的运算”“简单运用”三部分。在引入负数的前提下,学习“有理数”、“相反数”、“绝对值”、“数轴”等概念,为后面学习“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做好铺垫,那么为什么要学习有理数的运算

    2、呢?自然而然引入到知识的运用上来。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有理数的运算,难点是负数的意义、绝对值以及对有理数运算法则的理解。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基本理念,掌握必须的数学知识,更好的服务于生活,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和分析事物,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单元(或主题)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知识与技能:(1)理解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及其分类。(2)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3)理解有理数运算的意义和有理数运算律,经历探索有理数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的过程,掌握有理

    3、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4)能运用有理数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的引入,认识到数学的发展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并自觉地学习数学的习惯。(2)通过对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认真作业的态度,提高运算能力,逐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有理数有关概念的理解,使学生了解正与负、加与减、乘与除的辩证关系,初步感受数学的分类思想。(2)通过师生互动,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抽象、归纳的数学思想品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单元(或

    4、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生活实际加减法加法法则运算律负数引入乘除法绝对值数轴相反数乘方乘法法则及运算律有理数科学计数法有理数大小比较乘方及运算法则除法法则有理数的分类减法法则第1课时教学设计(其他课时同)课题2.1正数与负数课型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1. 教学内容分析 通过观察天气预报的电视画面,说出画面一些城市的最低温度,并2根据生活经验在温度计上表示,说出画面里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相差最大的城市。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感受正、负数的简单运算,感受本章将要学习的部分内容。2. 学习者分析1学生已经学过了正整数、正分数和零的知识,即正有理数

    5、及“0”的知识,还学过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这些都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2负数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容易理解负数,要多采用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理解由于知识面的不断扩大,引入负数的必要性3. 学习目标确定1借助生活中的实例,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认识到数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生活和生产的需要;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并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4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5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观察、想象、归纳与概括的能力;6通过正负数的学习,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4. 学习重点难点1.正确区分两

    6、种不同意义的量。2.两种相反意义的量5. 学习评价设计(从知识获得、能力提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维发展、价值观念培育等方面设计过程性评价的内容、方式与工具等,通过评价持续促进课堂学习深入,突出诊断性、表现性、激励性。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课时的学习评价是单元学习过程性评价的细化,要适量、适度,评价不应中断学生学习活动,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度)6.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情景创设引入新知教师活动1教学展示教科书中的图并提出问题1哪位同学知道这些图片介绍的什么内容?学生活动1学生思考回答活动意图说明:学生感受数的产生发展离不开生活和生产需要。环节二:观察感知理

    7、解概念教师活动2问题2根据小学所学知识你能指出上述例子中的正数、负数吗?问题3阅读课文你能说明什么叫一个数的符号吗?学生活动2学生讨论并回答活动意图说明:使学生正确理解正负号的意义环节三:例题示范学好应用教的活动3课中例题你是怎样理解的?问题:你能从例题的解答过程中如何用正数、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学的活动3学生讨论回答活动意图说明引导学生及时提炼、总结。板书设计 一正数:大于0的数二。负数:在正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三。对数0的认识1。既不诗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正负数的分界2.0可以是表示没有,还可以表示一个确定的量。如今天气温是0c,是指一个确定的温度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1.计算:(1)5 +

    8、10=_;(2)10-5=_;(3)510=_;(4)10 +5=_;(5)5-(10-5) =_;2.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下面的量:(1)如果把零上的温度规定为正,那么零下4C记作_;零上21.3C记作_;,零摄氏度记作_(2)若节约200元,记作+200元,则浪费200元记作_; + 150元表示_;- 250元表示_;3.在下列各数中: 3,-5,-15%,3.14,0,-(1)是正数的有_;(2)是负数的有_;(3)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有_;变式练习4.计算:(1)15 +3 =_;(2)15-3=_;(3)153=_;(4)15 +3=_;(5)15(15 +5) =_;5.用正数或

    9、负数表示下面的量:(1)如果向东走50m记作+50m,那么向西走30m记作_;(2)如果支出90元记作-90元,那么收入80元记作_,支出60元记作_;(3)如果向北走30m记作+30m,那么-25m表示_, 原地不动记作_.6.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大括号内:-13.5,2 ,0,0.128,1+27.-55%,26(1)正数集合 (2)负数集合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小组交流讨论、多媒体、PPT展示9. 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能从学生身边熟悉的数入手回顾小学学过数的类型通过举例发现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引入相反意义的量必要性,利用现实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负数的应用以及正数和负数在表示相反意义量的作用,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必须关注全体学生调动他们参与数学活动积极性,体验感悟理解数学,有效建构数学知识,这样活动才是数学课堂所需要的活动。实践让我们体会到教学的真境界应朴实无华真实有效。


    注意事项

    本文(《正数与负数》教学设计-优秀教案.doc)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