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讲解.docx

    • 资源ID:12110326       资源大小:110.32KB        全文页数:12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讲解.docx

    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讲解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一章导论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1)历史背景是:19世纪中叶,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显露,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发展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一方面,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居统治地位;另一方面,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迫切要求无产阶级科学理论的指导。(2)主要理论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1)马克思、恩格斯全面分析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经济,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

    2、灭亡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并对未来社会的经济关系做了原则性的预见,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2)列宁根据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建立了垄断资本主义理论;通过对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深刻论证,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论断,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并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积极探索,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3)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等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上,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特别是建设中国特色社

    3、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本节小评本节的命题方式是选择题,可能命题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2)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决定作用,表现在:生产为分配、交换和消费提供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但分配、交换和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表现在:分配、交换和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

    4、续进行的条件;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1)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包括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和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关系的过程。(2)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生产力的基本构成因素是生产资料(包括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者。前者是物的因素,后者是人的因素。在现代生产力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管理和信息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3)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关系,又称经济关系,它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4)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

    5、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两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但不是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而是紧密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生产关系。只有联系生产力,才能深刻理解生产关系变化的原因和更替的依据,才能正确判断某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以及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1)生产关系的内容是复杂

    6、的又是分层次的。(2)存在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中以所有制、分配方式体现的基本生产关系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层面。(3)以所有制、分配方式体现的基本生产关系,要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实现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表现为具体的经济体制层面。(4)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形态最基本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属于生产关系的本质层次,反映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经济体制是一定经济制度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体系,是基本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属于生产关系的运行层次。经济体制本身不反映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反映的是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方式。(5)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它决定着与之相结合的经济体制的性质、特点和发展方向;反过来,选择

    7、的经济体制是否合理,对经济制度的巩固和完善又有巨大的作用。经济体制既受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也受其他因素如经济结构、文化传统等的影响。所以,同一经济制度可以选择不同的经济体制,而不同的经济制度又可以选择相似的经济体制。(6)研究生产关系应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两个层面。本节小评本节的命题方式主要是选择题,命题的重点主要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之间的辩证关系、生产关系的内涵以及研究生产关系的层次性。试题例析1. (2002,文,单选)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是A. 交换 B. 生产 C. 消费 D. 分配答案:B解析:这是根据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知识点的有关内容命的题

    8、,测试考生对直接生产过程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准确认知。社会生产过程是由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其中,生产起着主导的决定的作用:第一,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即提供分配、交换和消费所需的物质资料;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结构和具体方式;第三,生产的性质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性质。所以,正确选项是B。2. (2003,单选)生产的社会条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A. 政治法律制度 B. 生产关系 C. 历史文化传统 D. 伦理道德规范答案:B解析:这是根据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条件知识点命的题,测试考生对该知识

    9、点的认知和掌握。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要遵循自身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又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条件。生产的社会条件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有政治的、法律的、文化的,但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条件是生产关系。因为,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任何生产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生产关系作为生产的社会形式,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所以,正确选项是B。选项A、C、D的状况,虽然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社会生产的发展,但不是生产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条件,所以,是干扰项。3. (2004,多选)有一幅广告幽默画,画的是几个行人在看一家饭店外贴的告示,上写:“快进来吃饭吧,否则你我都得挨饿。”这幅广告画的寓意有A. 生产者

    10、和消费者是相互依存的B. 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C. 利己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D. 商品交换活动背后隐藏着人与人的关系E. 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答案:ABDE解析:这是一道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原理相结合的题,命题方式比较灵活。试题以饭店张贴的广告画的寓意,测试考生对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关系性质的理解和掌握,具有较大的难度。生产关系,又称经济关系,是指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广告画中看饭店外贴告示的几个行人,是潜在的消费者(食客),而张贴告示的饭店则是生产经营者。食客进饭店就餐,饭店就有生意可做,双方都避免“挨饿”,表明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相互依存的

    11、。试题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相互依存,任何一方的存在和发展都必须以对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而这正是生产和消费之间同一性的一种表现(参阅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可见,饭店买卖这种商品交换活动的背后隐藏着一种人与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这种关系归根到底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所以,选项A、B、D、E都是正确选项。选项C与题意无关,是干扰项。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经济规律的客观性(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2)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3)经济规律和自然

    12、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所谓客观经济条件,主要是指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状况。第二,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但是,人们可以在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即在承认经济规律客观性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4)经济规律又有不同于自然规律的特点:第一,绝大多数经济规律只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发生作用,而自然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第二,经济规律发生作用,离不开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而自然规律则可以

    13、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第三,在阶级社会,生产关系表现为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因而人们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都有阶级背景,总会直接和一定阶级、社会集团的利益相联系。经济规律的类型依据经济规律作用的经济条件的不同,经济规律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在一切社会形态中都起作用的规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立统一的规律。二是在几个社会形态中起作用的规律,如商品经济的一些规律。三是只在某一个社会形态中起作用的规律,如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规律。本节小评本节为新大纲新增加的,命题方式主要为选择题,命题重点主要在经济规律的特点和类型上。课后归纳本章是2000年考试大纲增设的一章,带有绪论性质,内容集中,知识点相对较

    14、少,所以,命题的数量也少。在2002年和2003年分别出过一道单项选择题,属知识判断性试题,比较简单。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出了一道多项选择题,以饭店张贴广告画的寓意,测试考生对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关系性质的理解和掌握,命题方式比较活,属综合分析型试题,内容涉及专业课范围,对统考课考生来说,难度大,得分率低。考生复习时,应注意提高这方面的应试能力。本章2006年的命题,估计主要是选择题。考点主要集中在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诸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区别和联系等;同时也须关注新增的第三节的两个考点。课后训练一、单

    15、项选择题1. 政治经济学最直接、最主要的理论来源是A.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 空想社会主义经济理论C.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 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2.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A. 社会生产力 B. 社会生产关系C. 社会生产方式 D. 物质资料生产3. 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A. 劳动者B. 劳动对象C. 管理方式D. 科学技术4. 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原因和依据是A. 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B.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C. 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D. 社会生产方式的运行规律和内在矛盾5. 反映生产关系性质的是A. 生产力B. 经济制度C. 经济体制D.

    16、经济形态6. “生产直接也是消费”,“消费直接也是生产”,这个命题A. 混淆了生产和消费B. 说明生产和消费就是一个东西C. 表示生产和消费互为媒介,相互依存D. 生产和消费处于经济关系的同一环节之上二、多项选择题1. 现代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包括A. 劳动力B. 劳动对象C. 劳动资料D. 科学技术2. 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其中A. 生产是起点B. 消费是终点C. 分配和交换是中间环节D. 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3. 下列关于生产关系的选项中正确的有A. 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依据是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B. 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不能随意选择C.

    17、生产关系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D. 人们能够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4. 生产资料所有制A. 是生产关系的基础B. 表明生产资料归谁所有C. 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D. 决定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5. 经济体制A. 是一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体系B. 属于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C. 表明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D. 反映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参考答案一、 1. C 2. D 3. D 4. A 5. B 6. C二、 1. ABCD 2. ABCD 3. ABCD 4. ABCD 5. ACD第二章 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新大纲修订说明将去年的“货币形式是价值形

    18、式发展的完成形式”改为“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这个修订属规范知识点内容的表述,内容不变。第一节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表现为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相继出现了五种基本类型的生产关系: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推动社会经济制度更替最根本的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本节小评本节的命题方式一般是选择题。本节可与哲学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关内容一起复习。第二节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19、(1)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至今的两种基本形态(形式)。(2) 自然经济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低下相适应的一种经济形式,它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由此派生出封闭、保守、简单再生产为主和以劳动的自然分工为基础等特征。(3) 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特征是主要经济活动以货币交换为媒介来进行,本质上是交换经济,由此派生出开放、开拓、进取等特征。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物质利益主体所有。商品经济既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商品经济的两个发展阶段(1) 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

    20、经济两个发展阶段。(2) 简单商品经济又称小商品经济,它是以生产资料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它生产和交换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使用价值的需要。(3) 发达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它生产和交换的目的,不仅为了交换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更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价值,使价值增殖。(4)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这时,产品和各种生产要素都要进入市场,并在全社会范围内流动,市场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5) 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本节命题方式一般是选择题,可能命题的知识点是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第三节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商品的二

    21、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1)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2) 使用价值,是指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要考察使用价值,是因为它是商品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3) 交换价值,是指商品与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交换价值是由价值决定的。(4)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

    22、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价值是商品特有的本质的属性。商品的二因素,从表面上看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在本质上是使用价值和价值。(5)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得到解决。(6)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有用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抽象劳动。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相结合生产出使用价值,而抽象劳动则形成商品的价值。(7)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创立的,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1) 价值的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的量由凝结

    23、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2)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社会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创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是在同类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3)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量的。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复杂劳动可以比简单劳动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的换算,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进行的。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1)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2)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

    24、产率成反比,而同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3) 影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影响商品价值量的劳动生产率,指的是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如果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不变,只是个别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发生变化,那么,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个别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高于该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的,他的劳动就可以在同样的时间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获得更多的收益。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个矛盾产生的基础是私有制和社会分工。(2)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得到解决。商品卖出去了,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才得以体现,他生产商品的劳动耗费才能

    25、得到补偿。(3)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因为这个矛盾是商品内在的其他各种矛盾的根源,它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决定商品生产者在市场激烈竞争中的地位和命运。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1) 价值形式,是指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2) 从商品交换发展的历史过程看,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3) 货币是商品交换自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的出现,使整个商品世界分为两极:一极是商品,表现为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另一

    26、极是货币,代表着价值。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发展成为商品和货币的外部的对立。货币的本质和职能(1)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的本质是商品交换中的一般等价物,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之间的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2)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由货币的本质决定,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五个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两者的统一,就是一般等价物。(3)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充当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货币之所以能起这个作用,是因为它最初也是商品,

    27、也有价值。货币作为商品的价值尺度,是商品价值的外在尺度,是商品价值内在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而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把商品表现为一定的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商品价值的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商品的价格形式本身包含着深刻的矛盾:首先,作为价值表现的价格,可能与价值在量上相背离,例如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其次,价格与价值还可能在质的方面发生背离,即没有价值的东西也可以有价格。为了用货币来衡量和比较各种商品的价值量,就要求货币自身的量能够计量,为此,在技术上就需

    28、要确定一个计量单位,并且分成若干等份,这叫做价格标准。(4)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货币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不断运动,叫做货币流通。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表现。货币流通由商品流通引起,并为商品流通服务。(5) 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被人们当做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贮藏起来。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足值的货币。货币作为贮藏手段能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起到货币蓄水池的作用。(6) 支付手段,是指货币在赊购赊销即用延期支付方式买卖商品的情况下用于清偿债务时执行的职能。随着商品经

    29、济的发展,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还用于缴纳租金、税金和发放工资等。(7) 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越出国内流通,在世界市场上作为一般的购买手段、支付手段和社会财富的代表发挥作用。在历史上,执行世界货币职能的货币,长期是贵金属(黄金、白银)的自然形式。在当代,一些币值比较坚挺的经济发达国家的纸币,如美元和欧元等,也在一定程度起着世界货币的作用。货币流通规律(1) 货币流通规律,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需要多少货币量的规律。(2) 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即货币需要量,与商品价格成正比,而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3) 货币流通规律用公式表示就是:执行流通手段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

    30、格总额/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商品价格总额是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与商品价格水平的乘积。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指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充当流通手段的平均次数。(4) 在货币充当支付手段职能的条件下,上述货币需要量的公式要做相应的调整,变为: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销售商品的价格总额-赊销商品的价格总额+到期支付的商品价格总额-相互抵消的支付总额)/货币流通速度。纸币和信用货币(1)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纸币和信用货币是货币的两种主要存在形式。(2) 纸币是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中产生的。现代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的发行已和黄金储备脱钩,本身没有价值。(3) 信用货币包括银行券、支票、期票、汇票等

    31、,是直接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中产生的,它具有双重性:既是体现债权债务关系的信用证券,又和纸币一样,本身没有价值,是以信用关系为基础的一种价值符号。(4) 现代国家对货币流通实行管理和调节。国家货币政策调节的对象是货币供应量,即某一时点上全社会流通中的货币总额,也就是社会总购买力。狭义的货币供应量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在我国指企事业单位的),广义的货币供应量,还包括定期存款(在我国指企事业单位的)和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1)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是现代纸币流通条件下出现的两种经济现象。(2) 按照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应该与流通中的需要量相一致。(3) 通货膨胀,是

    32、指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过多,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纸币和信用货币等价值符号所代表的价值减少,导致货币贬值,物价持续普遍上涨的现象。(4) 通货紧缩,则相反,是指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不能满足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从而使价值符号所代表的价值增加,导致货币升值,物价持续普遍下降的现象。(5) 引发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很多,主要有(相反方向的变化,就引发通货紧缩):成本推动、需求拉动、经济结构失调,以及国际市场影响等。(6)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都不利于经济正常发展和社会稳定。防范和消除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它的


    注意事项

    本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讲解.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