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

    • 资源ID:12200       资源大小:136.01KB        全文页数:1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

    1、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千克与克教材分析千克和克都是质量单位,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是它的质量。我国人民在生活中习惯以“物体有多重”代替“质量是多少”,因此本单元没有使用“质量”这个词,仍然讲“有多重”。全单元教材按“导入教学千克教学克实践活动”的线索编写。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克的实际质量。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3、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二

    2、、单元教学要点分析1、从生活实例引发学习热情,引起注意。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有多重”这样的事情,并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在一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比一比”中也比过哪个物体重、哪个物体轻。教材把这些作为教学的起点。第29页照片中有两袋形状和大小都差不多的食品,问学生“哪一袋重一些?”这个问题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教材紧接着用秤称的方法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磅秤、台秤、弹簧秤、电子秤以及天平等,让学生知道这些都是称物体有多重的工具。用秤称物体有多重,还需要计量单位。教材通过“称一般物体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这句话激起学生学习“千克”的愿望,把学习注意力集中到“千克”上来。第

    3、30页的底注介绍了千克可以用“kg”表示,在生活中和教材的练习里经常使用这个符号。“千克又叫公斤”只是一般的介绍,练习中不使用。2、教学“千克”的活动多样。第一,让学生知道“千克”。教材在告诉学生“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的同时,让学生观察台秤。左边的台秤上没有放东西,秤面的针指向“0”;右边的台秤上有1袋红枣,秤面的针指向“1”。两幅图连起来看,这袋红枣重1千克。这是教材让学生第一次感知千克。第二,让学生体会1千克。教学千克不仅要知道它,还要体会它,建立初步的、正确的1千克的印象。因此,教材要求学生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里,用手拎一拎;称出1千克鸡蛋,拎一拎并数一数有多少个;到商店

    4、里去看一看,哪些物品重1千克。希望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亲身体会1千克有多重。在此基础上,教材还让学生体会几千克,如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你能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等。这些活动都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千克,是新课程加强的学习活动。学生开展这些活动不是玩,也不是一般的做一做,而要用心去体会,有意识地去感受。第三,让学生了解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教材中有许多照片,如1袋盐水鸭重1kg、1袋大米5kg、电梯可载重1000kg。结合认识秤的练习,用千克作单位显示一些蔬菜、瓜果有多重。还有“你知道吗”里介绍乘坐火车、飞机旅行时携带或托运物品的重量规定。这些素材来自生活,选自学生的身边,引导

    5、学生带着新学习的知识去观察周围,去了解物体。任课教师授课时间 20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课型 授课内容千克的认识 课时共3课时,本节是第 1 课时教学 目标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了解称物体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体会1千克是多重教学难点 体会1千克是多重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具准备或媒体使用教师:台秤一个、两袋质量不一样的食品、若干重1千克的物品、若干其他重量的物品 学生:称好自己的体重、带1千克重的物品主要教学过程设计复习或新课导

    6、入一、导入新课情境: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些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两袋不同重的食品)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要知道食品准确的重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品新课教学1课件演示:介绍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2认识台称,学习使用台秤称物品的方法(1)引导学生看图: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指针、刻度)秤面上的刻度告诉我们物品重多少,像物体的长度单位是米一样,物品重多少也有他的单位,国际上通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板书:千克),千克在我们生活中又叫什么?(公斤)(2)千克常用字母kg表示。(板书:kg)秤面上一大格就表

    7、示1千克,指针指着数字1,也就是说这袋红枣重1千克。你能在秤面上找出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吗?(3)渗透法制教育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3动手试一试(1)小组合作派一人称出重1千克的盐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说说你的感受,并记在心里(2)把自己带的秤好的1千克的东西比一比是不是与1千克盐一样重,体会出1千克到底有多重(2)请带了1千克水果的同学数数这1千克水果有几个。(3)情境:老师这儿有许多东西,你能从中找出1千克重的吗?4估一估(1)请你猜一猜老师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看一看、抱一抱(2)同学间相互估计对方的体重有多少千克,再把自己的真实体重告诉猜的同学,看谁估得准巩固练习1想

    8、想做做1谈话:通过称一称,我们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都可以用千克作单位。出示商品实物照片,观察后交流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问: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2.想想做做2谈话: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关于重量的信息。出示图片,了解数学信息。从这两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进行安全教育)3.想想做做3学生观察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根据刚才说出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口答解题。4.“你知道吗?”让学生进行阅读,然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使学生感受计量单位千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还有那些不懂吗?作业我会填(1)要知道物品有多重,可以用手( ),

    9、用秤( )(2)称物品有多重,一般用( )做单位。(3)( )千克可以用符号kg表示,它又叫做( )板书设计千克的认识 掂一掂 称一称 看一看 千克(公斤)KG 17个鸡蛋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任课教师授课时间 20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课型 授课内容教材第31页至33页,克的认识课时共3课时,本节是第 2 课时教学 目标1.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很轻的质量观念。2.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3.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估测,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教学重点 建立克的质量观念,会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教学难点 建立克的质量观念,会进行克与千克之间

    10、的单位换算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具准备或媒体使用教师:两袋共重1千克的盐、2分、1角、1元的硬币、羽毛、尺子、小型电子秤。学生:硬币(2分、1角和1元)、橡皮筋、树叶、水果等。主要教学过程设计复习或新课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物品的质量单位千克,称出了1千克的大米(出示:1千克大米)你能说出一粒大米重多少吗?对于很轻的东西,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合不合适呢?新课教学(一)认识克1.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来作单位,用字母g表示(板书:克g)2认识小型电子秤。(1)介绍小型电子秤的使用方法。1克到底有多重?我们可以先通过小型电子秤称出来。大家看这就是小型电子秤,使用非常简单,我们只要将

    11、要称的物体放在托盘上,电子显示屏就会显示出物体的重量。(2)用电子秤称不同面值的硬币。分别称出2分、1角、1元硬币重量。再让学生分别用手掂一掂,初步感知“克”。 (二)体验克1.教师:1克很轻,大约是一枚2分钱重,那么黄豆大家见过吧!你感觉黄豆大不大?重量怎么样?那你估计下几粒黄豆的重量是1克?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确定一个较为满意的答案,派出一名代表到讲台上称一称,看看是否接近1克。2.用手掂一掂:1克黄豆、一枚硬币、一根羽毛、一片树叶、一把尺子。比一比哪些物品比1克重?哪些物品比1克轻?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哪些物比1克轻?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要用到“克”这个单位?举例

    12、说明。4.估一估一本数学本大约有多少克?先让学生掂一掂,估计出数值,然后用电子秤称一称看看估得准不准。然后再让学生估一估文具盒的重量。(数学书约300克)(三)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1.观察一袋盐重多少,(500克)两袋盐呢?(1000克)2.用台秤称一称(师演示)把这两袋盐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称一称,问:这个台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看一看这两袋盐有多重?你有什么发现?板书:1千克=1000克 小结: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注意读法:读作“1千克等于1000克”。3.口答单位换算巩固练习基础训练1.想想做做1(1)观察包装袋,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说说你是从哪里知道的?(2)你还见过

    13、哪些物品是用克作单位的?有多少克?2.想想做做2先出示一个桔子,让学生估一估大约是多少克?一个哈密瓜呢?然后再让学生完成。3.想想做做4单位换算:学生先独立填空再说说每题是如何思考的。综合训练4.想想做做6活动:“称一杯水的重量”(1)观察“想想做做”第6题图,说一说“杯里的水有多少克?(2)说一说:如果要称出一杯水有多重,该如何称的?(3)全班交流:小结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还有那些不懂吗?2、用“千克”和“克”说一句话或讲一个小故事。作业练习册第19页认识克。板书设计 克的认识 克g 1千克=1000克 任课教师授课时间 20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课型 授课内容第3435页。练习五

    14、课时共3课时,本节是第3 课时教学 目标1、单元练习,巩固所学知识。2、进一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熟练掌握千克和克的进率并能灵活运用教学重点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熟练掌握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学难点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熟练掌握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具准备或媒体使用 主要教学过程设计复习或新课导入 口答: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1千克=( )克 4千克=( )克 3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2千克160克 550克1千克 3千克2500克 10千克8000克 新课教学完成练习五中的习题。基础训练1、第1题(1)出示情景

    15、图提问:你们见过这些物品吗?篮球和乒乓球哪个更重?估一估:篮球大约有多重?乒乓球大约有多重?你用什么单位来计量的?(2)根据给定的数据选择适当的计量单位,说说你的想法。2第2题(1)提问:一只小麻雀大约有多重?一只山羊有多重用哪个单位合适?估一估:一只小麻雀大约有多重?一只山羊大约有多重?一只母鸡大约有几千克?一头头大约多少千克?(2)用线连一连,并说说自己的想法提高训练3第4题(1)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你从图画中获得了哪些信息?(2)提问:要解决所提出的问题,你有什么策略?(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4)组织交流汇报。汇报时主要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解释。巩固练习综合训练4第6题(1

    16、)理解题目含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你从图画中获得了哪些信息?(2)提问:你能算出2号杯里的橙汁重多少克吗?怎样算?(3)学生算出2号杯中橙汁的重量。(4)提问:你能估计出3号杯和4号杯里的橙汁大约各重多少克吗?(小组讨论)(5)全班交流汇报:说说你的想法。5思考题(1)学生自己思考。(2)小组交流讨论。(3)全班交流汇报:说说你的想法。小结:因为每个菠萝同样重,每个苹果也都同样重。从天平的两侧各拿去相等重量的水果(1个苹果和1个菠萝),发现2个菠萝的重量等于6个苹果的重量,由此推出1个菠萝的重量是1个苹果重量的3倍。 小结 全课总结。(1)读一读“你知道吗?”(2)小结质量单位有生活中的应

    17、用,合理膳食对身体健康的意义。作业 板书设计练习五 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材分析本单元在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会用米、分米、厘米和毫米测量线段长度的基础上编排。主要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结构特征,平面图形的周长概念,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从列出的教学内容可以看到,从本单元起,学生进入认识平面图形的第二阶段学习常见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周长或面积的计算。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表:例1长方形的特征、正方形的特征例2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例3计算长方形周长、正方形周长的方法 本单元的内容是小学数学的传统教学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对这些内容的教学要求是: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

    18、方形的特征;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从这些教学要求的表述,我们可以看到教学内容虽然传统,教学方法绝不能守旧。描述教学要求的“观察”“操作”“探索”等动词,是改进教学方式的着力点。 (一)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主要特征 在平面图形中,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比较基础的图形。认识平面图形的教学从了解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开始,逐渐向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圆和扇形发展,是比较合理的安排线索。学生获得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和探索图形特征的经验,会长期影响其他图形的教学。 1.在现实的情境中提取教学内容。 日常生活的许多物体都有长方

    19、形或正方形的面,一年级上册在玩积木的活动中,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本单元例1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用图画呈现教室的场景,里面有国旗、黑板、讲台、课桌等物体,让学生从物体上寻找长方形的面和正方形的面,与已有的直观认识相衔接,引出例题要教学的内容。 2.安排操作活动,鼓励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 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表现在它们的边和角上。为了让学生有针对地研究图形特点,教材细致安排学习活动。一是要求“拿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准备操作活动的材料;二是提出“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要求,并且通过四张照片,示范了怎样量、怎样折、怎样比的操作;三是指出“看看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各有

    20、什么特点”,明确研究的内容。这些细致的安排,能帮助学生主动开展探索活动,发现图形的特点。 3.组织学生交流,从边和角两方面分别整理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 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能够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但是,大多数人的发现往往点滴零星,有人看到了边的特点,有人看到了角的特点。因此,十分需要相互交流,在各抒己见的同时,也吸纳别人的发现,共享成果,全面了解图形的特点。学生的交流往往不成系统,需要整理。整理的主体仍然是学生,由他们把自己的点滴认识系统化。一般先整理长方形的特点,再整理正方形的特点。每种图形都先整理边的数量与特点,再整理角的数量与特点。教材里“萝卜”“辣椒”两个小卡通的对话是众多学

    21、生发现的概括,是教师帮助下整理的知识结构。 例题还要求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找到它们的相同点。具体些说,这两种图形都有四条边,都是对边长度相等;都有四个角,都是直角。概括地说,正方形具有长方形的全部特点,是特殊的长方形。可以让学生这样想象:如果把一个长方形的一组长边逐渐变短,变得与一组短边一样长,图形就变成了正方形;如果把一个正方形的一组对边变长或短,图形就变成了长方形。这些想象有助于学生体会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和区别。例题最后教学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正方形的边长。这是应该直接告诉学生的知识,而不是学生发现或创造的。 4.回顾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特点的学习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组织回顾、反思学

    22、习过程,是数学教学应该十分重视的环节。过去的数学教学只关注知识的小结和总结,让学生记住学习了什么、学会了什么。现在的数学教学,不仅注意知识内容的归纳,还关注学习活动的体验和学习经验的积累。因为学生的发展,不只是知识的增加,更是能力的提高和积极情感态度的形成。学生能力的提高,不只是会解数学题,更是会学习数学。学生具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应该喜欢学数学、有信心学好数学,并乐意应用数学。经常组织学生回顾数学学习过程,反思数学学习的收获,是培养学习能力和积极情感态度的重要渠道。 例题要求想一想,“是怎样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这就是对曾经进行的学习活动的回顾和反思。应该体会到认识图形需要“探索”,“量”“

    23、折”“比”是探索图形特点的方法;应该体会到相互交流的好处,在交流中可以讨论、互补、共享成果;应该体会到整理知识的重要,有利于记忆和表达;应该体会到 5.动手做出长方形或正方形,强化对图形特点的认识。 学生依据自己对图形的了解,做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能够强化对图形特点的认识。配合例1的“想想做做”围绕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设计安排。第1题在钉子板上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一年级下册曾经安排过这项活动,那时学生凭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直观认识操作,看围出的图形像不像长方形或正方形。现在围这些图形,要紧扣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操作,并根据图形特点对围出的图形是否符合要求作出评价。应该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围的、怎

    24、样想的,围成的图形有什么特点,实现教材编排这道题的意图。第2题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尺,拼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这个活动难度不大,学生都能拼出。用两块同样的三角尺,有时拼成长方形或正方形,有时拼成的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可以说说,为什么像这样拼出的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为什么像那样拼出的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利用正例和反例,加强对图形特点的体验。第3题照着教材图示的样子,用长方形纸剪出正方形。让学生根据正方形的特点,对“折”“剪”的过程作出解释,能再次体验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想想做做”第4、5、6题,在继续认识图形特点的同时,练习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正方形的边长等知识。第4、5两

    25、题再现了什么是长方形的长和宽,什么是正方形的边长,并结合测量和估计,凸显长、宽与边长都是线段的长度,都可以测量。第6题是一道具有综合性的题,通过在方格纸上画图形并说出图形每条边的长度,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以及长、宽与边长等知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也为接下来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作准备。 (二) 联系实例教学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让学生初步建立周长概念 由线段或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图形的周长。教材没有给出抽象的周长定义,而是让学生联系实物的某个面以及简单的平面图形,直观体会周长的含义,并通过自己的想象和操作,表达对周长的理解。 1.从实物表面到平面图形,教

    26、学周长的含义。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涉及周长的现象和问题,学生有接触这些现象与问题的机会。如,沿着环形跑道走一圈,所行的路程是环形场地的周长;给镜子做一圈边框,边框的长是镜子面的周长;给台布缝一圈花边,花边的长是台布的周长联系身边的实例,有利于理解周长的含义、形成周长的概念,有助于解决关于周长的实际问题。 例2教学周长的概念。教材呈现三张形状各异的书签,每张都有很清晰的边线。教材要求学生“指一指每张书签一周的边线”,并告诉他们“书签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很具体地讲述了周长的含义。显然,关于周长意义的教学,采用了“一边操作、一边接受”的学习方式。教学这段内容,首先应操作到位,指出每张书签的边线

    27、,要用手指沿着边线移动一圈,体会一圈边线有其长度。然后应准确体验,明白这样一圈的长度是书签的周长,每个书签都有它的周长,初步理解周长的含义。 在初步认识物体表面的周长以后,继续教学平面图形的周长,使周长含义进一步数学化。例2给出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问学生“每个图形的周长各是多少?”引导他们把物体表面周长的含义向平面图形周长扩展。这个问题包含两层内容: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简单图形的周长是多少?这两层内容相连贯,理解了图形周长的意义,就能得出图形周长的求法。所以,要把前一层内容作为重点。教学时,首先要解释什么是图形的周长,让学生指着每个图形的一周边线,突出一周边线的长是图形的周长。然后说出每

    28、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开展量边长、算周长的活动,得出各个图形的周长,深入体会周长的本质属性是线的长度。 “试一试”测量一片树叶的周长。教材的画面上,用细绳沿着树叶的边围一圈,用尺量出一圈细绳的长度。这是大多数学生会想到并能主动使用的方法,应该让他们说说为什么这样操作,体会树叶周长与一圈细绳长度的关系,体会其中的“化曲为直”策略。 2.联系更多的实际事例,加强对周长的体验。 配合例2的“想想做做”列举了许多常见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周长,帮助学生消化并巩固新知识。 第1、2两题加强对物体表面一周边线和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认识。在学生指出数学书封面、课桌面、三角尺等物体表面,以及长方形、半圆形等平面图形

    29、一周边线时,应要求他们用手指沿着“边”移动一周,一边操作一边口述“这就是的周长”。像这样的动作和语言相结合,就是具体对象与数学概念相联系。 第3、4两题求图形的周长。通过计算每个图形各条边的长度总和,体会周长的意义。根据周长概念求各个图形的周长,要做到不遗漏一条边的长度,也不重复某条边的长度。求几边形的周长,应该把几条边的长度相加,在有相同加数时,可以用乘法使计算简便些。观察画在方格纸上的图形,根据方格纸每个方格的边长,得出图形各条边的长度,是学生应该具有的技能。他们在第4题首先接触画在方格纸上的图形,以后还会经常遇到。 第5题测量圆形桌面、凳面的周长,引导学生应用周长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0、这时的测量应该有别于学习周长之前的测量,即带着周长概念去理解什么是桌面的周长、凳面的周长;去选择和采用测量圆形面周长的方法;去解释“围一圈”“拉直”“量长度”等活动的意图,体会其中的思想方法。 (三) 让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加深对周长的理解,初步具有解决与周长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属于小学数学里的基本技能,它的概念与思想方法适用于其他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五边形等。所以,教科书精心安排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教学,加强形成周长算法的探索过程,重视周长知识的实际应用。 1.改变求周长的教学方式。 例3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其有关的知识主要是周长的含义和图形的特点。这两个知识都已经教学,学生具有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算法的基础条件。而且,让学生探索算法,改变了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数学内容的教育价值会远远超过知识内容本身。 篮球场是学生很熟悉的场地,他们知道篮球场是长方形。例3提出“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这个问题以后,让学生想办法解决。有些学生会根据周长的意义,采用把长方形各条边的长度连加的方法求周长;有些学生会联系长方形的特点,或者先算出两条长的和与两条宽的和,再相加得到周长,或者先算出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


    注意事项

    本文(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