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古代文学 第四章先秦说理散文.docx

    • 资源ID:12379216       资源大小:46.54KB        全文页数:2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古代文学 第四章先秦说理散文.docx

    1、古代文学 第四章先秦说理散文 第四章先秦说理散文 第一节 先秦说理文的体制 和叙事散文一样,说理散文也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成熟的过程。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无私人之师,亦无私人著述。春秋以后,王官之学散于民间,于是私人之学兴起,私家著述相继出现。战国之时,百家争鸣,处士横议,各家出其所学,自由论辩,著书立说,一时蔚为风尚。诸子之文由语录体到对话体再到较为完整的专论体,发展历程清晰可见。一、说理散文的主要形态:语录体对话体专论体 1、说理文的萌芽:论语(1)孔子其人孟子孔子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字仲尼,名丘。王嘉拾遗记卷三云:“夫子未生时,有麟吐玉书于阙里人家,

    2、文云: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故二龙绕室,五星降庭。徵在贤明,知为神异。乃以绣绂系麟角,信宿而麟去。相者云:夫子系殷汤,水德而为素王。”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而首上圩y顶,故因名曰丘云。”司马贞索隐:“圩顶言顶上窳也,故孔子顶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远祖孔父嘉是宋国的大夫,在内乱中被杀。孔父嘉的儿子避难到鲁国,居于陬邑。至孔子父亲叔梁纥时,家境已经衰落。孔子年少时身处贫贱,20岁左右时曾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官和畜牧的小吏,他自己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鲁国在春秋时仍保留了浓厚的周文化传统,在此氛围中,培养了孔子对周文化的浓厚兴趣。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

    3、,设礼容。”15岁便立志学习周文化。约30岁左右,学成,收徒讲学,从事教育。其间一度离开鲁国到齐游览,受到齐景公的礼遇。回到鲁国之后,继续从事教育活动,51岁时,孔子被任命为鲁国的中都宰,从此进入政坛,后来位居司寇,掌管司法,诛少正卯,力图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可是孔子的思想比较保守,他主张尊王忠君,强化朝廷力量而抑制私门,因此与鲁国政权的实际掌管者“三家”孟孙、叔孙、季孙发生冲突,被迫于55岁时辞官。他离开鲁国,先后到卫、陈、曹、宋、郑、蔡等国,宣传自己的德政教化思想。这种思想在社会矛盾激化、政治斗争尖锐的春秋末年,不切事宜,因而未被各国君主采纳。孔子经过14年的奔走游说,68岁时再度回到鲁国

    4、,专门从事教育和整理文化典籍的工作。孔子晚年遭遇不幸,儿子孔鲤(因其诞时鲁昭公赐孔子一尾鲤鱼而得名)、最喜爱的弟子颜回、子路相继去世,鲁国的动荡局势又加速了他政治主张的破灭。鲁哀公十六年,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闲。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闲,予始殷人也。”(史记孔子世家)后七日卒。终年73岁。孔子是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在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极重要的人物。孔子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儒家。他的儒家学说(仁和礼)继承周文

    5、化的传统,富有人道主义精神。在当时的思想领域很有影响。被汉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遵奉为统治思想,并成为传统文化的主干,对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和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发生了难以估量的复杂的深远的影响。 孔子整理文化典籍,司马迁说孔子“序诗、传易、正礼、乐、作春秋”,未必完全可信,但六家典籍都经过孔子整理和编订是可以肯定的。在文化典籍整理方面,孔子有过重大的贡献。孔子首创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为文化教育的普及开创了道路,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其感人之处在于他“有教无类”的教育实践和诲人不倦的教育态度。孔子招收弟子,不分等级,不分贫富。孔门弟子中的优秀人才多是家境

    6、贫寒者,颜回身居陋巷,子路原是乡野之人,曾参缺衣少食,仲弓家无立锥之地。论语中记录了孔子对他们的亲切教诲,尤其是对仲弓的自强好学,孔子用“山川其舍诸”的形象比喻,给欲特殊的关怀和鼓励。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务施于人”,答司马牛“仁者其言也訒rn慎言”。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牛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由,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

    7、:“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殿内正中一幅孔子巨幅画像,画高6.5米,宽3.15米,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孔子画像大成殿前露台正中的孔子铜像高4.18米,重达2.5吨,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孔子青铜塑像孔子墓碑铭:大成至圣文宣王墓 孔子墓碑铭:大成至圣文宣王墓 (2)论语其书论语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其编辑成书在战国初年。一般认为,“论”,即论次编纂之意;“语”,即孔子及其弟子之言语。语经论纂,故称论语。论语二十篇篇名除了公冶长第五和卫灵公第十五因为是人名不能分割而以三字为篇名外,其余十八篇每篇标

    8、题取自首章首句中二字,各篇之间没有时间的先后顺序,各章之间也没有共同的主题。 西汉时,论语本有今文本鲁论、齐论和古文本古论之别,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以鲁论为基础,综合齐论、古论而编成定本,号张侯论。今传论语则是东汉著名学者郑玄混合张侯论与鲁论而成。作为说理文,论语还很幼稚。不过,先秦说理文的一些文体特征,在论语中已有萌芽。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唐代写本郑玄注论语残页(3)论语的文学成就人物形象,鲜明具体 论语在对孔子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的记载中,表现了一个亲切感人的文化巨人形象。孔子弟

    9、子的形象在论语中也有反映,如耿直鲁莽的子路、安贫乐道的颜回、聪明机智的子贡等。论语微子等篇还比较集中地刻画了一些隐逸之士如长沮、桀溺、楚狂接舆等的形象。他们不满当时的黑暗现实,不与统治者合作,选择了逃离恶浊社会,以求洁身自好的道路。这些形象更加丰富了孔子的形象。B、言简意赅,情感丰富论语的文学性还体现在以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如“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等等,形象简约地表达了深刻的哲理,令人回味无穷。论语中充沛的情感和丰富的语气词,使其语言更为委婉。如“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

    10、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简短几句包孕了真挚的情感,以及对颜回安贫乐道自在心境的赞赏。又如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矣”、“也”等语气词的使用,把对自身的无限感慨和对周公的无限思慕,表现得意味深长。 C、语录文体,影响深远论语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2、说理文体制的形成:墨子论语稍后的墨子,虽尚未完全摆脱语录体的影响,大量的“子墨子曰”,表明这些仍是墨子后学对墨子讲学之辞的记录。但是这些语录,段与段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是在围绕同一个论题加以论述,不再是语录的简单联缀,而是有内在逻辑的论文

    11、,因而说理文体制在墨子中形成了。 墨子其人墨翟生活时代约当于孔子与孟子之间,即春秋战国之际。相传他原为宋人,长期居住在鲁国。大约出身地位比较低。墨子主张“兼爱”,反对儒家从宗法制度出发的亲疏尊卑之分;提出“非攻”,反对各国之间以掠夺为目的的战争;要求“节葬”、“节用”,反对奢华的生活方式以及礼乐制度;鼓吹“尚同”、“尚贤”,反对任人唯亲。他还相信“天志”和鬼神的存在。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墨子的思想代表了“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墨学在战国时曾一度盛行,与儒学同为当代的“显学”。西汉以后,逐渐衰微。墨子为墨翟及其弟子、后学所著,是墨家学派的著作总汇,汉代有71篇,现存53篇。墨子的文学成就墨子中反映

    12、墨子主要思想和代表其说理风格的是尚贤、尚同、兼爱、非攻等10论。这些篇目的标题都概括了论述的中心思想,也许是编辑者所加;文章结构完整,层次清楚,不再是三言两语的独白或对话;语言质朴,逻辑严密,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如非攻篇,先说:“今有一人,入人园囿,窃其桃李,众闻而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以自利也。”然后再说攘人犬豕鸡豚者,取人牛马者,杀无辜人夺其衣裘者,再三说明“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的道理,最后归结到“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条理非常清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就此而言

    13、,它在中国散文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3、说理文体制的发展对话体论辨文孟子和寓言体说理文庄子4、说理文体制的成熟专论体说理文荀子、韩非子二、说理文的另一形态:韵散结合体老子1、老子其人老子生卒年不详。现在一般认为老子即李耳,春秋末年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大约与孔子同时而长于孔子,孔子曾问礼于老子。2、老子其书今存老子共81章,分上下二篇。上篇37章,又称道经;下篇44章,又称德经,合称道德经。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则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不分章,文字与今本大体相同。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3、老子的文学成就哲理诗般的美妙老子文章犹如一组辞意洗炼的哲理诗,

    14、采用大量韵语,排比、对偶句式,行文参差错落,犹如鱼龙曼衍,变化多端,像诗,也像歌谣,常比喻来表现深刻的哲理。如第六章描写“道”孕育万物,生生不息的情状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以形象的比喻表现玄妙的哲理,文气跌宕流暢,句式连环相对。 朱谦之老子校,中华书局1984高明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韵散结合的文体老子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形式,是先秦说理文的另一形态。虽然就说理文文体来说,老子还缺乏充分展开的论述,还不是结构完整的说理文,但它和论语都以注重情感和形象性,奠定了先秦说理文的基本特征。这种文体对庄子、荀子、韩非子中以散为主、间用韵语的文章颇

    15、有影响,对后世骈文的形成和赋体的韵散结合,也有所影响。 第二节对话体说理文孟子一、孟子和孟子孟轲(约前372约前289),邹(今山东邹县)人,生活于战国前期。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他自称:“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离娄)受业于孔子嫡孙子思(孔伋)的门人。由于他景仰并弘扬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的又一名大师,后世尊为“亚圣”。孟子50岁以后曾率领弟子先后游说齐、梁(魏)、鲁、邹、滕、薛、宋等国君主,宣传其仁政理论,在齐一度为客卿,在其他国家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礼遇。但是他的仁政理论在急剧变革的战国时代,不切实际,不被采纳。约在65岁时回到邹国,专心从事教学和著述。终年84岁。 昔孟子少

    16、时,父早丧,母仉zhn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孟子对于孔子的学说,又有明显的发展。性善论是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第一个贡献,所谓性善论即人皆有天赋的善性,而善性就是仁、义、礼、智四端。孟子的性善论是抽象的人性论,是唯心而先验的。但他却成为孟子进步学说的理论基础。由此而生发,产生了他进步的圣人观、进步的仁政主张。孟子把人心(四端)视为人所以为人的根本,他说:“君子

    17、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离娄),“存心”就是保持固有的“四端”,仅有四端还不能成为完善的人,还要扩充四端,“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保父母。”(公孙丑)扩充四端,作为道德准则,是人提高道德修养,认识宇宙人生,达到圣人境界的途径,这就是“内圣”。扩充四端作为“仁政”的理论基础,就是推行王道,仁政爱民,从而成为统一天下的明君,这就是所谓的“外王”。“内圣”、“外王”都缘于扩充四端。可见性善论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基于性善论,才生发出“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圣人观和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重民思想是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第二个贡献,儒家有重民的传统,孔子讲“使民以时”,要求统治者不侵夺农时,关心百

    18、姓。孟子则强调百姓在封建政治统治中的重要地位。他说:“诸侯之宝有三:土地、人民、政事。”(尽心下)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孟子的重民思想是战国时期重民思潮的最高代表。基于重民思想,他主张“制民之产”、“取于民有制。”“省刑罚,薄赋敛。”(梁惠王上)基于重民思想,他反对战争,认为诸侯发动战争就是“率兽而食人肉,罪不容于诛。”(离娄上)基于重民思想,他反对暴政,并警告暴君:“暴其民,则身弑国亡。”(同上)2、孟子其书今存7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每篇又各分上下。篇题仍是撷取首章首句的二三字。孟子与论语一样,不仅为十三经之一,且与大学、中庸同为“四

    19、书”。 中华书局杨伯峻二、孟子的文学成就 1、个性鲜明的孟子形象孟子反映了孔子以后、最重要的儒学大师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表现了孟子的思想和理论。千百年后,人们仍能从中清晰地感受到孟子的个性、情感和精神,看到一个大思想家的鲜活形象。这正是孟子千百年来一直具有无究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游说诸侯,进行政治活动,宣传自己行王道、施仁政的政治主张,是孟子一生的主要活动内容。在此过程中,孟子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孟子初到齐国,齐王以有病为托辞,不亲自来咨询政事,而是派人召见他,孟子也辞以疾,不去朝见。次日却出吊东郭氏,故意表明自己其实并没有病。齐王派人来问病,孟仲子一面替他周旋,一面要求孟子不要回家

    20、,赶快去朝见,孟子仍然不去(公孙丑下),坚持非礼之召则不往,表现出傲岸的个性。 这说明,战国时期的士具有相当高的社会地位。孟子仕于齐,极力向齐宣王宣传自己的“仁政”理论,希望齐宣王推行“仁政”,让黎民百姓不饥不寒,从而实现天下大治。这种积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藐视统治者,鄙视权势富贵,希望能够消除世乱,救民于水火之中的热忱,是孟子游说诸侯的原因所在,也是孟子精神世界最具闪光点的方面。正是这种精神境界,才使他具有刚正不阿、大胆泼辣的个性特点。孟子还记录了孟子和其他学派的代表人物的论辩。在这些论辩中,孟子攻乎异端,感情毕露,有明晰的说理、逐层的批驳,层层进逼,气势凌人,也有偏激的言词、幽默的讽刺,

    21、甚至破口大骂,同样反映了孟子激越的情感和刚直的个性。2、长于论辩的散文特征孟子曾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滕文公下)在百家争鸣的时代,要阐明自己的观点,维护自己的立场,批评其他学派,就不得不进行论辩。从体制上说,孟子基本上仍属于语录体,但较论语已有很大发展。这不但是因为它的篇幅加长,议论增多了,而且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只要添上题目,就可以单独成篇。先秦说理文的论辩术,由墨子开始,逐步走向成熟。墨子采用了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等逻辑方法。其论辩中的逻辑思辨色彩,对先秦说理文的定型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墨家重质轻文,墨子文章质朴无华,缺乏文采,不够生动,从而使其论辩文

    22、虽逻辑严谨,文学意味却不浓。 孟子的论辩文,在逻辑上也许不如墨子严谨,但却更具有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类比推理孟子论辩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先以两个设问,使齐宣王顺着自己的思路,得出两个不言而喻的结论,而后类推下去,使齐宣王陷入自我否定的结论中而无言可对,只好“顾左右而言他”。二难推理孟子对二难推理的灵活运用和机智的反应,

    23、使其论辩更有左右逢源之妙。公孙丑下: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赵岐注:“兼金,好金也,其價兼倍於常者。”)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古代重量单位。合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送行时赠送的财物)。辞曰馈ku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时人欲害孟子,孟子设兵以戒备之。薛君以金馈孟子,为兵备。辞曰“闻子之有戒心也”)若与齐,则未有处也(赵岐注:“我在齐无事,於义未有所处也。义无所处而馈之,是以货财取

    24、我。”),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陈臻利用孟子在齐不受馈金,在宋、薛却受馈金的矛盾态度,提出诘难:“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将孟子置于两难境地,而孟子则以“皆是也”,肯定受与不受都对,都有理由,因为导致受与不受的条件不一样。比喻性推理“孟子长于譬喻”(赵岐孟子章句题辞),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孟子全书261章中,就有93章总共使用了159种譬喻。(李炳英孟子文选前言)孟子的比喻性推理,从逻辑上来说,有些未免牵强,但却使孟子的论辩,富于形象性,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孟子中的比喻,大多浅近

    25、简短而贴切深刻。如“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kun原野也”(离娄上),以一个简单的比喻,表现民众归仁的必然趋势。再如,“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梁惠王上),生动形象地揭示出欲以霸道达到“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目的,是多么荒唐可笑。这种简短浅近的比喻,在孟子中大量运用。 此外,孟子中也有少数就近取譬,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如“齐人有一妻一妾”(离娄下):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居家过日子,共同生活)者,其良人出,则必餍(满足、饱食)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j

    26、in窥视;侦伺)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通“迤”,逶迤斜行。这里指暗中跟踪)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fn坟墓)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怨詈)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通“稀”)矣。 人物毕肖,结构完整,情节生动,具有很强的戏剧性,成功地以齐人言行譬喻官场中那般钻营富贵利达之徒,讽刺他们的卑鄙无耻,揭露他们灵魂的丑恶。再如“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上)、“揠苗助长”(公孙丑上)、“齐

    27、人乞墦”、“弈秋诲弈(告子上:“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朱熹集注:“缴,以绳系矢而射也。”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杯水车薪”(告子上:“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等等。比喻手法的出色运用和寓言故事的适当穿插,大大增强了孟子论辩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3、气势浩然的文风善养内心之浩然正气孟子曾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养气”是指按照人的天赋本心,对仁义道德经久不懈的自我修养,

    28、久而久之,这种修养升华出一种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说大人,则藐之”(尽心下),在精神上首先压倒对方,能够做到“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滕文公下 ),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写起文章来,自然就情感激越,辞锋犀利,气势磅礡。正如苏辙所说:“今观其文章,宽厚弘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上枢密韩太尉书)气盛言宜,孟子内在精神修养上的浩然气概,是孟子气势充沛的根本原因。 运用排偶、叠句等修辞手法孟子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万乘之国,弑其君者

    29、,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梁惠王上) 4、精练简约的语言 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很少有生僻的词汇和别扭的句法,和古奥难懂的尚书及铜器铭文显然不同。它继承发展论语、左传、国语等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形式,形成了一种精练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可以说,后来统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标准书面语,在孟子那里已经成熟了。第三节寓言体说理文庄子一、庄子和庄子 1、庄子其人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30、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庄子继承并发展老子的思想,是道家著名代表人物。庄子曾做过蒙之漆园吏,但不久后又辞去此职。曾因穿补缀的粗衣、破烂的鞋子而被魏王讥笑:“衣大布而补之,正緳xi系履而过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外篇山木),又因家贫而“故往贷粟于监河侯”(杂篇外物)。虽然过着清贫的生活,但他自得其乐,淡泊名利,不汲汲于富贵。楚威王曾派两位大夫请为相国,但婉拒,不肯出仕:“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及至后世,老、庄被奉为道家之宗。唐玄宗大兴道教,天宝元年(742)封庄子为“南华真人”,称庄子一书为南华真经。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既是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至人的认识境界。但庄子却否定一切事物的存在,齐同万物的差别,这是与老子的思想不同之处。庄子人生就是体认“道”的人生。庄子认为人生面临着三种困境:自然之限:死与生;社会之限:时与命;自我之限:情与欲。因此,理想的人生境界是齐一生死、顺应时命、无情无欲。“天


    注意事项

    本文(古代文学 第四章先秦说理散文.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