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师用书 北师大版.docx

    • 资源ID:12545736       资源大小:88.45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师用书 北师大版.docx

    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师用书 北师大版第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考点1|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从三公九卿到二府制1汉代(1)西汉初年:三公九卿制。西汉王朝,基本上沿袭秦制,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2)汉武帝时:内朝和外朝。汉武帝为削弱丞相的权力,开始重用宫廷内的尚书及一些侍从人员,逐渐形成内朝。设在宫廷外的官府机构变成了外朝。(3)东汉时:光武帝正式设置尚书台,由尚书执掌朝政,三公虽然继续存在,但也逐渐成为虚衔。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职责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历史意义既

    2、可集思广益,又便于皇帝的控制;六部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3.宋元二府制宋元形成中书省与枢密院并重的二府制度。枢密院主管全国军事,长官为枢密使,“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轻巧识记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二、从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1西汉(1)汉初:实行郡国并行的双轨制。(2)汉武帝:颁行“推恩令”,实行刺史制度。2唐朝唐太宗时,将全国划分为10个监察区,称为道。唐玄宗时,道变成正式的行政区划。3元朝推行行省制度(1)辖制:大都(今北京)周围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西藏地区由中央的宣政院管辖,其他区域均设置行中书省进行管理。(2)意义:不仅为明清两代所沿用,而且对中国近代以来的行政区划

    3、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易误辨析正确区分唐朝、元朝的中书省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三省中的一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政令;元代的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唐代的中央行政机构是尚书省。三、中国特色的官吏选拔制度科举制1背景中国古代长期实行世官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第高下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2含义:采用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3演变(1)隋文帝下令用报名考试选官,隋炀帝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开始形成。(2)唐太宗设进士、明经两科,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科举成为定制。(3)宋、元、明、清各朝进一步完善。4作用科举制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制度,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易误辨析科举制的前世

    4、今生科举制创立于隋朝,唐代进一步完善,宋代实行糊名法防止作弊行为,明清两代发展为八股取士,1905年科举制正式被废除。1994年,中国政府开始采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公务员,到今天,全国所有省份都已实行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1汉唐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史料一(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

    5、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钱穆国史大纲史料二(唐朝前期)皇帝的旨意一般先交由中书舍人(中书省官员)起草。起草完毕,由中书令、中书侍郎和中书舍人署名后,交由门下省审查、署名,再呈送皇帝书面批准。已批准的诏令又送往门下省,正本存档,另抄一份副本注明“制可”,加盖骑缝印,再送交尚书省施行。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学会读史主旨归纳信息解读史料一:展现了汉至唐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中书监始参大政”(另设机构)转移相权“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隋唐时期三省正式成为宰相“古代的宰相权

    6、,现在是析而为三”分割相权(相互牵制)史料二:叙述了唐朝前期三省运作的特点“(唐朝前期)皇帝的旨意一般先交由中书舍人(中书省官员)起草交由门下省审查、署名已批准的诏令又送往门下省再送交尚书省施行”三省制讲求程序“由中书令、中书侍郎和中书舍人署名后,交由门下省审查、署名”集体负责“已批准的诏令又送往门下省,正本存档”三省的决议最后交由皇帝批准,档案制度规范学会用史(1)根据史料一,概括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归纳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提示:演变: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正式成为宰相。方式:(另设机构)转移相权;分割相权(相互牵制)。(2

    7、)根据史料二,指出唐朝中央行政体制有何特点,并指出这些特点对唐代政治的影响。提示:特点:以皇权为中心,在皇权专制下集体决策,讲求程序,相互制约。影响: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统治;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史论归纳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1)皇帝通过不断压抑、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

    8、。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的效率低下的弊端。2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史料一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史料二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

    9、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学会读史主旨归纳信息解读史料一: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采取的措施“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汉武帝的举措,即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王的防范史料二:元朝推行行省制度对中央集权的意义“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学会用史(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措施的意义。提

    10、示: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提示:地方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提示:地方自主性(地方权力)削弱,权力集中于中央。史论归纳 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与影响(1)特点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

    11、完善的过程(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中书省制)。(2)影响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央集权过度强化,造成了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自主权,也难以发挥管理的实效。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1(2017临沂一模)武则天执政时,不经三省长官而自行任命官员,被当时的宰相刘祎之批评:“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凤阁鸾台”指的是()A尚书省与中书省 B中书省与门下省C门下省与尚书省 D尚书省与吏部B三省六部制下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

    12、担负起草、审议、执行的机构职能,政策的推行、官员任免等事由需要征得中书省、门下省的同意,才符合当时中央政府运转机制,B项符合题意。2.(2017潍坊一模)西汉初,列侯封地称国,大者数万户、小者五百户。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这反映了()A汉初与周分封制一脉相承B封国制利于强化中央集权C西汉的监察制度日益强化D郡国并行且以郡县制为主D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与周分封制不同,故A项错误;封国制下的诸侯权力过大,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错误;材料与监察制度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

    13、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可知,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故D项正确。3(2017厦门一模)钱穆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学术环境不普遍限于少数私家,而有所谓累世经学天下仕途渐渐走入一个特殊阶层的手里去”。上述现象得以改变是在()A秦汉时期 B魏晋时期C唐宋时期 D明清时期C秦、汉初以军功选官,故A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实施九品中正制,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与材料信息相应,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唐宋时期,一改魏晋以来以门第取士的方式,实行科举制,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明清承袭隋唐以来的科举制,故D项错误。考点2| 明清皇权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NO

    14、.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明朝内阁制的建立1废丞相(1)原因:宰相权重。(2)概况:明太祖下令革除中书省和丞相,由六部尚书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3)影响:全国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身,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2建立内阁制(1)过程明太祖仿宋制,设立殿阁大学士等作为顾问机构。明成祖选拔翰林院的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重务,内阁制度正式确立。随着阁臣的官秩不断提高,逐步取得了票拟权。(2)地位:始终是一个由皇帝的顾问班子派生的内侍机构。(3)影响:加强了君主专制,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1目的:便于对西北前线事务的处理。2职责(1)设立之初专门处理有关前线的奏报和诏令。(2)

    15、不久,扩大到处理全国的其他事务。(3)军机大臣必须秉承皇帝意旨行事。3特点(1)军机大臣多属临时性。(2)军机大臣必须秉承皇帝的旨意行事。(3)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4影响(1)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2)统一多民族国家也得到巩固与发展。易误辨析宰相、内阁首辅、军机大臣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处是皇帝的传达机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不具备宰相的权力,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所以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宰相。轻巧识记用“一废二设三极端”概括明清政治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内阁和军机处史料一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

    16、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明神宗实录史料二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赵翼檐曝杂记学会读史主旨归纳信息解读史料一:明朝内阁的特点“我朝阁臣原非宰相”明代内阁只备顾问,而不是宰相史料二:军机处设立的背景及产生的影响“用兵西北两路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军机处设置的背景和目的:出于军事和保密的需要“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皆亲臣、重臣”军机处便于皇帝控制学会用史(1)根据史料一,

    17、说明内阁有何特点?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提示:特点:内阁大臣只是皇帝的顾问,不具备宰相的职权。实质问题:内阁只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军机处设置的背景和影响。提示:背景:用兵西北的需要。影响: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史论归纳 内阁与军机处的比较项目内阁军机处不同点朝代明朝清朝设置原因皇帝政务负担沉重议政王大臣会议制约皇权;处理西北军务权限明成祖时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明宣宗时拥有了票拟权按皇帝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再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特点皇帝的最高幕僚、内侍机构人员简单(简);行事快捷(速);外界干涉少(密)共同点由皇帝较亲近的人员组成;协助皇帝处理政

    18、务;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都无决策权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4“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这主要是因为明代()A官员晋升相对容易 B中枢机构设置调整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 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B材料反映的是官位级别,隋唐时期六部隶属尚书省(尚书省长官属丞相),到明代废除丞相,六部直接隶属皇帝,六部官品地位提高,故B项正确。5(2016大连模拟)“宰相”两字的古文注解揭示了中国古代从“王国”转换成“帝国”后所形成的相权的本质。“宰”有控制、掌握之意,原为“罪人在屋下执事者”,后引申为宰制的意思。“目接物曰相”,故相又有“交接扶助

    19、”之意。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相权的本质是()A统率百官以及协调政务 B是皇权的分权制约力量C由皇权决定并为其服务 D拥有较为独立的施政权CA项是丞相的职责,无法反映其本质,排除;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从“宰”有控制、掌握之意,相又有“交接扶助”之意可知,相权由皇权决定并为其服务,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丞相拥有较为独立的施政权,故D项错误。6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明代还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来当宰相。宰相废了,而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明朝设立的内阁制是

    20、对宰相制的继承B内阁是公开行政,军机处是私密行政C军机处的设置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D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C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大权独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这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主题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日趋严密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主题立意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以来,废分封,置郡县,创立了有效统辖地方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古代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基础。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曾长期延续,从西汉到北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一直延续不断。中央政府通过对地方进行分级管理,分割地方权力,使其各有所主,相互制约,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到了宋代

    21、,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终于尘埃落定,地方势力已无力改变整个中国一统的局面。知识交汇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1)西周:推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2)秦朝:推行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3)汉代:推行郡国并行制,兼有封国制与郡县制的特点,封国可以世袭,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4)隋唐:实行州县两级制,后设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局面。(5)北宋:派文臣管理地方,解决了武将专权的局面。(6)元代:地方推行行省制,属于中央派出机构;长官由皇帝任免,管理辖区内军政事务;不可世袭,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7)明朝:废除行

    22、省,设立三司管理地方。主题二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斗争古代中国中枢权力的演变主题立意在古代中国政治与行政演进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专制主义与官僚政治两条主线。专制主义的性质和官僚制度的特征共同决定了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不可避免。皇权与相权的相互制约会形成一个内在平衡,一旦平衡打破,行政的运行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而与此同时皇权加强,相权削弱又是趋势。皇权和相权之争几乎是贯穿古代中国所有朝代的主旋律,二者之间的关系相互制约,又相互扶持、相互促进。至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皇权专制达到顶峰,皇权没有了制约因素成为最高权威。所以在这个层面上讲,古代中国专制统治的崩溃也是必然。知识交汇古代中国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方

    23、式1削弱相权在古代中国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消灭。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1)分割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2)转移相权及其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室)转移,即由远及近(或由外到内);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廷)转移,即由内向外。2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分化事权,使其相互节制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

    24、县制;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等。4注重官吏选拔和任免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之后的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5加强监察机制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本讲全国卷命题情况分析考纲考题统计情境创设相关考点(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2016全国甲卷2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科举制2016全国乙卷26史官记录对君主的影响宋代的政治2016全国丙卷25王充对汉初制度的评说从汉至元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2016全国乙卷27明朝对三司的管理明朝地方制度2015全国卷25汉宣帝强调地

    25、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主要因素汉代加强中央集权2014全国卷27明朝张居正内阁首辅操纵朝政君主专制、明朝内阁制2012全国卷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拘泥规制清代内阁2012全国卷29梁启超评论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把握高考规律领悟高考真谛真题实战解题支招1.(2016全国乙卷)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宋太祖闷闷不乐的原因是史官对帝王“误失必书之”,由此反映了重史传统A题

    26、干材料反映的是宋太祖因为史官对帝王“误失必书之”而不乐,这就反映了重史传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君主个人行为,故选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史官秉笔直书,故排除C项;D项是现象而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与题意不符,故排除。2.(2016全国甲卷)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出身卑微的读书人为了入仕,刻苦读书,从而有利于社会文化水平提高D题干体现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

    27、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出身卑微的读书人为了入仕,刻苦读书,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故选D项。官员的文化素养和能力是两个概念,故排除A项。题干信息与选官制度沿革下的官员道德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B项。 自由投考与排除世家子弟入仕矛盾,故排除C项。3.(2016全国丙卷)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萧何重视整理秦朝的国家档案文献,为汉所用并实现对全国的统治,即“

    28、汉承秦制”B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把握汉代对秦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关系。材料中的“文书”泛指古代的国家档案文献,文书传承着历朝的典章制度和政治经验。材料表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重视秦朝的文书,意味着继承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即汉承秦制,故B项符合题意。汉初推行被称为“黄老之学”的道家思想,故排除A项。汉初充分发挥文书功能,以便继承前代的政治制度,故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官吏是否熟知秦朝的典章制度,故排除D项。4.(2016全国乙卷)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

    29、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地方行政权力出现由明初的多人掌握到明中叶以后一人掌握的变化,这样有利于统一协调地方各部门工作,显然有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B题干反映的是明朝初期,地方由三司分别掌管“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到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说明地方行政权力出现了由明初的多人掌握到明中叶以后一人掌握的变化,这样有利于统一协调地方各部门工作,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尤其是到明清时期,地方权力不断缩小,故排除A项;据题干材料无法判断六部权限是否受到削弱,故排除C

    30、项;北宋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此后,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故排除D项。5.(2015全国卷)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如果汉宣帝强调郡守能维护天下稳定是个例的话,那么被后来帝王反复重申则成为其观点有力的佐证A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对地方进行垂直管理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材料体现了汉宣帝高度重视郡太守的作用,而郡太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所以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郡太守在


    注意事项

    本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师用书 北师大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