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19051911.docx

    • 资源ID:12594456       资源大小:41.23K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19051911.docx

    1、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19051911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1905-1911)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讲述,使学生掌握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历史意义,体会它给近代中国带来的历史性巨大变化。认识到中国资产阶级由于其自身的局限不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以及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的道理。二、教学重难点:1资产阶级改良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区别,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2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局限性。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步性和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三、计划课时

    2、:4课时第二章我们讲述了中国近代史上对国家出路早期探索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及戊戌变法,这些战争和运动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进步起到一定的历史作用。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虽然建立了农民政权,但单纯的农民战争不能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洋务运动的破产表明,封建主义的枯树结不出资本主义的硕果,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独立和富强。维新变法的昙花一现,表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与前面所讲的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相比,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体和高潮。所谓革命就是在革命政党的领导下用武装斗争的手段,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推翻旧的社

    3、会制度,代之而起建立新的社会制度。辛亥革命就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下,在三民主义学说的指导下,以推翻清王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因而辛亥革命既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体和高潮。辛亥革命成为20世纪中国革命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第一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恩格斯曾经说过:“任何地方发生革命震动,总是有一个社会要求为其背景的。”我国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也不例外,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的。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的加剧大家知道,中华民族是在屈辱

    4、中进入20世纪的。国家主要丧失、山河破碎、民族灾难日益深重。当时资本主义列强相继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世界上残存的封建王朝大多成为他们的附庸,古老的封建中国也不例外。1901年,帝国主义列强在镇压了义和团运动后,又于同年9月与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尤其是辛丑条约丧权辱国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个条约的主要内容是对清政府的惩罚,让清政府强制中国人民永远驯服于帝国主义,允许帝国主义的铁蹄在中国的永远纵横,甚至中国首都北京也允许外兵驻守。由此可见,清政府已经成为了洋人的朝廷。但是这时帝国主义侵华的政策有所变化,即由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干涉变为通过清政府进行间接

    5、的统治,当时被称为“保全主义”。即保全清政府,维护中国形式上的独立,而不再进行领土的分割,但实质上他们通过清政府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侵略和渗透。然而帝国主义之间的妥协只是暂时的,他们为维护各自的在华利益,对中国的争夺仍然很激烈。如19041905年在东北发生的日俄战争,便反映了日、英、美和俄国矛盾的尖锐化。因为帝国主义国推行“保全主义”使他们在中国攫取了巨大的侵略权益。清王朝统治的最后十年间,中国的铁路交通、航海贸易、财政金融、工矿企业几乎全部操纵在帝国主义列强手中。至于政治上的控制,文化上的渗透就更不待言了。由于帝国主义推行“保全主义”,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因而清王朝统

    6、治中国的最后十年中,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清革命。因为,清王朝是帝国主义的走狗,推翻清政府的反对统治已经成为解决中国社会矛盾的焦点。(二)人民群众反抗斗争的日益高涨在20世纪最初几年中,由于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及其对中国的疯狂掠夺引起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进一步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运动,此起彼伏,日益高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工人阶级的罢工斗争2、农民的抗捐抗税、反赔款,反洋教的风潮和反清武装斗争3、以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拒俄运动、收回利权运动和抵制美货运动日益高涨。据不完全统计,群众性的反抗斗争在1905年为103次,1906年为199次,1907

    7、年为188次,1908年为112次,1909年为149次,1910年上升为266次。这些群众性的反抗斗争与孙中山领导的武装起义彼此呼应,形成了迅速发展的革命形势,把清朝皇帝的宝座推向火山口上。(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新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又有了一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设立厂矿的数目和投资额的增加。2、发展较快的是轻工业,其中以棉纺织、面粉加工等行业最为显著。3、设厂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江浙、两湖和广东三个地区,三地区共设厂251家,占民族资本企业总数的一半以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经济基础。后来同盟会领导的革命活动,其中心之所以在江浙、

    8、两湖和广东地区,与这三个地区资本主义经济比较发达有着密切关系。(四)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破产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不是资产阶级的政治改革运动,其目的是要强化国家机器,讨好帝国主义,挽救自身的危亡,但推行的结果却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促进了辛亥革命的到来。20世纪初,民族危机的加深,社会矛盾的激化,使清政府的统治处于内外交困之中。为了延缓其反动统治,清政府于1901年4月宣布实行“新政”,其措施有三十余项,主要有:1、废除科举、兴办学堂,提倡出国留学。2、振兴商务、奖励实业。3、改革军制、编练新军。这些措施同当年的维新变法主张在某些方面或有相似之处,但两者在性质上并不相同。维新变法不仅要学习西

    9、方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而且要求改革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反映了资产阶级参与政权的愿望和要求。而“新政”不是资产阶级的政治改革运动,其目的是要强化国家体系,讨好帝国主义,挽救自身的危亡。1906年9月,清政府又迫于形势的内忧外患,慈禧太后下诏实行“预备立宪”,其目的是“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弥”。当时资产阶级立宪派也参与其中,对清政府实行“立宪”抱有幻想,提出立即召开国会要求。但清政府迟迟不予答应,甚至下令镇压了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1911年5月,在形势所迫下,清政府不得不掩人耳目,以立宪为名,成为所谓“责任内阁”。13名内阁大臣中,满族就有9人,其中皇族占5人。这

    10、不仅令立宪派大失所望,也使统治阶级内部满汉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尖锐而分崩离析。当时的形势正如孙中山所说:“清政府可以比作一座即将要倒塌的房子,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腐朽了,难道只要有人用一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子免于倾倒吗?”总之,不管是“新政”措施还是预备立宪,推行的结果却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促进了辛亥革命的到来,这是清政府始料未及的。正是在以上历史背景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前所未有的革命姿态,开始登上了中国历史的政治舞台。二、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形成辛亥革命与戊戌变法相比,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它是由资产阶级政党的领导的,进而形成了一个新

    11、的领导集团。这部分人就是我们通称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就是其杰出的代表人。孙中山的思想和事业代表了一个时代,孙中山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袖,其思想也经历了一个由改良、革命的转变过程。1894年他曾到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改良的四大主张:“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力,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他认为这四大主张是“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但李鸿章并未接见他。上述的失败,改良主张的碰壁,给了孙中山很大刺激,他感到和平方法无可付施,促使他认识到“和平之手段不得不受于强迫”,从而走向革命道路。就在这一年,孙中山到了檀香山,在这里组建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开始了他的职业革命生涯。在兴中会的

    12、章程中,孙中山第一次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斗争纲领。这既是反清的口号,也是初具雏形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标志着比较正规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它较之于康有为、梁启超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主张的确是一个历史性进步。在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的同时,我国在20世纪初,又兴起了一场留学热潮,留学生人数以几倍乃至几十倍的速度直线上升。其中,著名的人物有:廖仲恺、陈天华、秋瑾、邹容、黄兴、鲁迅、吴玉章等等。当时,吴玉章曾经写下这样一首诗:“东亚风云大陆沉,浮槎东渡起雄心,为寻富国强兵策,强忍抛妻离子情。”表达了他们的志愿和心情。20世纪初留学热潮的出现和国内进步知识分子的活动使一大批初步接

    13、受了西方社会思想和科学文化的青年学生立即成群,组成了活跃在政治舞台上新型的知识阶层。在他们的影响下,投身革命活动的志士越来越多,为孙中山的革命事业获得了更多的响应者和支持者,孙中山也逐渐被人们公认为革命领袖。他们著书立论、创办报刊、宣传民主思想,他们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讴歌,对资产阶级革命家的颂扬,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抨击,呼唤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风暴的到来。在宣传民主思想中,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邹容的革命军,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轰动海内外,影响很大。尤其是邹容的革命军激荡人心,催人奋进。他畅言革命、讴歌革命,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文章指出:“呜呼!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我中国今日欲

    14、脱满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我中国今日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为地球上名国,地球上主人翁,不可不革命”。文章还指出“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革命者,争存亡过渡时期之要义也。革命者,顺乎天而应乎人者也。革命者,去腐败而存善良者也。革命者,由野蛮而进文明者也。革命者,除奴隶而为主人者也。”以上这些文辞通俗、笔调犀利,字字句句道出了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正义性和必要性。一时风行海内外,销售愈百万册,影响和鼓动了一大批革命志士投入革命。(二)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过程中,反清运动的发

    15、展,要求资产阶级革命派采取一定的组织形式,用暴力的手段达到推翻清朝反动统治的目的。从1894年孙中山组织兴中会为开端,全国陆续组织许多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华兴会,以黄兴为会长,主要活动于湖南湖北地区。光复会,以蔡元培为会长,主要活动于东南地区。科学讲习所,以吕大森为首领,主要活动于湖北地区。除此以外,还有江苏的励志学会,福建的益闻社,江西的日知会,安徽的岳王会等等。但是这些革命团体还有许多局限性:第一,他们都是些地域性的团体,限于一省或几省,有些小团体仅在某个城市活动。他们之间联系薄弱,差不多是在孤立活动;第二,他们都没有提出明确的政治纲领。随着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

    16、革命活动的开展,各团体之间也发生了比较广泛的联系。孙中山革命领袖地位的提高,把各分散的革命团体组织起来,建立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革命政党,形成领导革命的核心成了当务之急。1905年7月,孙中山从欧洲转赴日本与东京的黄兴、宋教仁等反清革命志士进行了广泛而深入接触,与他们畅谈了革命形势和办法。孙中山建议把革命团体的主要成员联合起来,组成新的革命政党共同致力于革命。1905年8月20日,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诞生了。为什么同盟会是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呢?因为:第一,它在统一的革命纲领,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以这十六字纲领作为同盟会员共同奋斗的

    17、目标;第二,它有自上而下的全国领导机构,中央成立总部,国内外成立支部;第三,有全国革命党人公认的领袖孙中山;第四,它准备采取武装斗争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因此,同盟会较此之前的革命团体从各个层面上都迈进了一大步,从而加速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程。正如孙中山后来所说:“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仗,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也”他坚信“革命大业可即时而成”。当然应该看到同盟会的成份是比较复杂的,参加的成员对革命的态度有明显的差异,对同盟会纲领的认识也不尽一致,组织也相当松懈,这就隐伏着日后分裂的因素。尽管如此,同盟会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从此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

    18、派增强了也国内社会各阶层的联系,推动了国内革命运动的发展,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三、三民主义学说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一)三民主义的内容和评价正义的、进步的革命事业需要正确的理论为指导,这是孙中山及其革命党人在革命实际实践中不断加深的思想认识。正是从这个认识出发,孙中山在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作了一番比较深入的研究之后,逐渐构成了他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就是中国应当走西方资本主义的路,但需取其长,避其短。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十六字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概括为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民族主义的基本内容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19、”。其主要任务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在国内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实行民族革命。孙中山强调的民族主义不是单纯的种族复仇,而是把满族贵族和满族人民加以区别。明确指出民族主义不是简单的排满,不是针对一切满人,而是反对少数掌握主政的满族统治者,是要结束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及其卖国政策。民族主义的缺陷是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帝国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没有从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这就不能不影响到整个革命的进程和结局。民权主义的基本内容是“创立民国”。其目的是要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完成政治革命。这是三民主义的核心,也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最重要的标志。民权主义有三个方

    20、面的特点:一是认为几千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是“恶劣政治之根本”,就是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因为中国几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二是民国建立后国民皆有平等参政的权利,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属,敢有帝制之为者天下共击之。三是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并行,正如孙中山说:“我们推翻满族政府同驱除满人这一面说是民族革命,同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分两次做,而推翻清政府统治就是担负这两重任务。当然民权主义的缺陷是偏重于政治体制上的考虑,忽视了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尤其是没有提出清除君主专制政体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也就是推翻封建地主豪绅阶级的统治。民生主义的基本内容是“

    21、平均地权”。其目的是防止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富分化与对立,达成社会革命的目的。孙中山当年目睹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解决土地问题上的弊端,进而造成诸多社会问题的严重性。他试图在中国建立一种解决土地问题的新办法。这就:是核定全国土地地价,其现有之地价其属原主,革命胜利后增长的地价归国家,为国民所共享,从而达到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并行。民生主义实际上是实行土地国有,是十足的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带有浓厚的空想色彩,在实践上缺乏基础,因而是不可能真正解决我国农民的土地问题的。同样严重影响了革命的结局。“三民主义”尽管存在许多局限性,但它是孙文主义的核心和结晶,是孙中山救国救民的方案,也是孙中山提出的资产阶级革

    22、命纲领,这一纲领以民为中心。正如孙中山说:“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它充分体现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把握了时代的思想脉搏,努力追赶世界民主思想的潮流,也符合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民生富裕的愿望,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交出的一份关于中国向何处去的这一历史课题的答卷。这一学说的提出受到国内外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后来列宁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评价时说:“孙中山纲领的每一行都渗透着战斗的、真诚的民主主义,这是带有建立共和制度要求的完整的民主主义。”当然对三民主义学说既有赞同者,也有怀疑者,还有反对者。从19051907年间,在中国进行的关于革命和改良的辩论实际上就

    23、是围绕三民主义的内容而展开的。(二)围绕三民主义的大辩论1905年11月,三民主义在民报发刊词中公之于世后,立即受到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的反对,双方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为是两年多的大辩论。其范围从东京扩展到海内外,双方唇枪舌战、十分激烈。在民族主义方面辩论的主要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在民权主义方面辩论的主要问题是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在民生主义方面辩论的主要问题是要不要平均地权、实行社会革命。经过两年多的辩论,基本上澄清了以下几个问题,也就是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以及在中国进行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1、在中国必须进行一场革命。革命固然会流血牺牲

    24、,但这种流血牺牲更多的是带来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更多的是给人民带来福祉。2、现在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恶劣政治的根本”。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3、中国现在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地主强权”、“地权失平”,必须通过平均地权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革命,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经过辩论,改良派的许多人感到革命派的观点切实、透彻,纷纷站到革命派方面来,在当时东京留学生中喊革命者理直气壮,喊改良者口怯气虚。当然,在辩论中革命派在理论上也有许多弱点,比如:他们主张推翻清政府,但对革命是否会遭到帝国主义干涉的问题上不敢作出理直气

    25、壮的正面回答,只是希望通过有秩序的革命,来避免动乱和帝国主义的干涉。他们说的国民主要还是指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而不是广大劳动群众。他们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否应该改革的问题也是语焉不详,并且反对广大贫苦农民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些理论和认识,就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辛亥革命的进程。第二节辛亥革命的伟大胜利一、武昌起义的成功和潜在危机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不仅提出了具有号召力的革命纲领和指导革命的理论,而且从事实际的革命活动。虽然在革命派内部对三民主义的有一些分歧,但对武装推翻清政府统治这一点上目标完全一致。同盟会成立后,在东南沿海一带策划了一次又次的武装起义,这些起义一次又一次的遭到失败(比

    26、如影响较大的黄花岗起义)。这些起义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革命派没有广泛发动和依靠农民群众,过分依靠会党。二是没有扎扎实实地打下革命基础,而是进行单纯的军事冒险活动。从此以后,一部分革命党人把革命重心从南部边疆地区转向长江一带,全力经营湖南湖北地区,他们也开始感到利用会党是靠不住的,逐渐把争取的对象转向新军。1911年10日,在湖北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的组织领导下,武昌地区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经过一夜激战取得胜利。11、12日驻汉口、汉阳的新军也先后起义,武汉三镇被革命党人所控制,革命首先在中部地区取得成功。为什么过去的武装起义都失败了而武昌起义却取得了成功呢?

    27、其原因是:第一,武汉地区一向称为“九省通衢”,是帝国主义侵华的重要据点和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中心,也是资产阶级革命力量迅速发展的地区和各省革命党人联系的枢纽,反清思想广泛传播。在原来的科学实习所、日知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学社和后来组建的共进会长期在湖北新军和学界中活动,产生了广泛影响。第二,新军中许多士兵和官佐参加了革命党,革命思想和民主主义思想迅速增长。新军不但失去了护卫清王朝的功能,而且普遍同情反清革命,成为这次起义的主力军。第三,四川地区保路运动的兴起,武昌地区清军的大部分力量西进四川,使武昌地区清军的力量比较空虚,为这次起义提供了极为有得的机遇。武昌起义爆发后,立即得到各省新军的响应。到1

    28、1月9日,全国已有13个省和最大的城市上海以及其他省的一些州和县先后脱离了清王朝的统治。武昌起义的胜利,给了革命党人极大鼓舞,但革命党人对自己掌握政权的能力缺乏坚定的信心。在10月11日成立的湖北军政府中,推出了黎元洪担任军政府的大都督。尤其是武昌起义的爆发,为袁世凯提供了东山再起的机会,使革命在胜利凯歌声中潜伏着失败的危机。袁世凯在1909年被清政府摄政王载沣罢职后,驱逐出京,回到了河南彰德(就是现在的安阳)。袁世凯虽然被罢职了,但他的军事实力并未受到影响。他表面上悠然自在地垂钓、赋闲,实际上对清廷内外的情况了如指掌,窥测时机,力图东山再起。当武昌起义对清王朝的统治对构成极大威胁的时候,清皇

    29、族决定启用袁世凯,任命其为湖广总督,并派人促其早日出山。袁世凯虽然假惺惺口称足疾未癒,不愿出山,与清廷讨价还价。但当清廷先后任命其为钦差大臣和内阁总理大臣的时候,他终于出山了,抵达北京就职。袁世凯凭着多年的政治经验,认为单靠武力是镇压不了革命党人的,因此他对南方革命军采用战与和、和与战两手并用、左右开弓的手段。一面派人与军政府谈判议和,一面命令冯国璋向革命军发动军事进攻,以武力威胁革命党人把政权交给他。最后,帝国主义操纵下举行了南北议和,迫使革命党人以袁世凯逼清帝退位及推袁世凯为共和国大总统为条件,最终达到妥协。那么在袁世凯咄咄逼人的形势下,同盟会内部的很多人也开始动摇起来,甚至拜倒在袁世凯的

    30、手下,攻击孙中山的主张。具有一定政治能量的立宪派人物也纷纷出动,一致拥戴袁世凯。帝国主义也积极支持袁世凯,把他当作是统治中国最合适的代理人。这些都预示着革命形势的恶化和逆转是不可避免的了。二、资产阶级共和国在中国的诞生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因为政权的取得和丧失标志着革命的成功与失败。推翻清朝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长期奋斗、梦寐以求的目标。武昌起义的胜利与全国的响应为共和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是在中国建立什么样的国家政权问题上,一时因部分的地方政权落入立宪派、旧官僚手中而陷入难产,各方争论不休。孙中山由于受到清政府的通缉多年来流亡在海外,同时领导国内革命活动受

    31、到许多限制,但是他首创革命和长期为革命而奔走,在革命党人中已经形成了公认的领袖地位。1911年11月25日,当孙中山风尘仆仆从海外归来后,建立新国家的大计终于落定。经过一番激烈讨论,决定临时政府采取总统制,不设总理。12月29日,在南京的十七省代表开会,正式选举临时大总统,在有候选资格的孙中山、黎元洪、黄兴三人中,孙中山以16票当选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革命党人和各界代表近万名人民的簇拥下,从上海来到南京,于当晚举行临时大总统受任典礼,就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典礼上宣读了誓词。孙中山下令定国号为“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1912年为中华民国建元的开始。至此,中华民国宣告正式

    32、成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在中华大地上诞生了。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最重要的成果,它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主要表现在:(一)从南京临时政府的组成人员来看,表明它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是公认的领袖,是资产阶级革命党的代表人物,他有法定的统治全国之权。从各部总长、次长的情况来看,虽然以革命党人为总长的只有三个部,其他都为立宪派或旧官僚,但根据同盟会确定的“部长取名、次长取实”的原则,孙中山十分注意各部次长的人选,在各部次长中,除海军次长外,全部由革命党人担任,他们都是同盟会的重要骨干人物。(二)南京临时政府颁行的各项政策和措施,集中代表和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在相当程度上也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如在孙中山发布的临时大总统宣言中,明确规定了临时政府的对内、对外方针,对内方针是“实现民族之统一、领土之统一、军政之统一、吏治之统一、财制之统一”,对外方针是“满清时代入国之举措与排外之一洗而去”。南京临时政府还制定了许多具体的政策和措施。如:在政治上,保护人权,人民有选举和参政之公权和居住、言论、出版、集会、信教的私权;在经济


    注意事项

    本文(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19051911.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