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四年级语文端午节的由来教学教案范本三篇小学四年级语文端午节的由来教学教案范本三篇 端午节的由来主要讲了屈原的感人故事。他爱国、有才干,并且深受百姓的爱戴,可是楚王却听信了其他人的谗言,把屈原流放到了很远的地方去,不再重用他。后来楚国被秦国占领,他感到报国无门,在万分悲愤之下,抱着石头投汨罗江自尽了。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语文端午节的由来教学教案范本,欢迎大家阅读!教学目标:1.认读“粽、檐、辅、措、诬、颂”6个生字,会写“佩、戴、措、施、疏、颂、驾、尸、俗”9个生字,掌握“佩戴、爱戴、措施、诬陷、尸体、习俗”等词语。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学习复述课文。3.正确、流利、有感
2、情地朗读课文。4.知道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并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教学重难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并复述端午节的由来。课前准备:1.生字词投影片。2.课文中屈原插图。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你们都知道哪些?2.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30课端午节的由来,看看端午节背后有什么样感人的故事。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2.学生根据学习要求自读。三、集体反馈,掌握生字1.出示生字词语,指名
3、读。(展示课件第二屏)佩戴措施传颂尸体习俗疏远诬陷爱戴粽子屋檐辅佐驾着2.教师根据学生认读的情况,进行强调。字音:“措、颂、俗”是平舌音,“尸、疏”是翘舌音。字形:“施”的右半边不要写成“也”。“疏”的左半边最后一笔是提,右半边第四笔的点不要漏掉。3.齐读词语。4.理解词语的意思。爱戴:衷心敬爱与拥护,多用于对长辈。诬陷:诬告陷害。谗言:陷害人的坏话。5.指名反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课文主要讲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忧国忧民、愤然跳江的屈原,人们纷纷把食物投入江中,保护屈原的尸体不受水族侵害。后来,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都往水中投粽子,一直流传到现在。)四、再读课文,理清
4、脉络1.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2.组内交流。3.代表反馈。第一段(第1、2自然段):介绍端午节的日期和习俗。第二段(第36自然段):具体介绍端午节的由来。第三段(第7自然段):至今人们仍保留在端午节那天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4.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五、课堂小结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节的由来,文章把人们纪念屈原的活动记录得十分详细。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课文,感受屈原那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六、板书设计端午节的由来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揭题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简要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课文分为几部分?每部分都讲了什么?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5、课文,深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二、学习第一、三部分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展示课件第三屏)(1)农历()月()日是端午节,端午节的习俗有()、()、()、()等。(2)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国的()。端午节已有()年的历史。2.学生自由读后和同桌讨论。3.指名答。4.齐读。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一)学习第三自然段。1.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值得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怀念?指名读本段,其余同学边听边用笔画出介绍屈原的有关语句。指名答。(的诗人、有名望的官员、忠诚爱国、很有才干)2.就是这样一个爱国、有才干、深受百姓爱戴的人,却受到了朝廷中有些权贵的诬陷和楚王的疏远,这又是为什么呢?谁能在文中快速找出来。指
6、名答。(因为他们对屈原提出的改革措施非常不满,这些措施触犯了他们的利益。)3.权贵们是怎样对待屈原的?指名答。(他们想方设法诬陷屈原,无中生有地在楚王面前说他的坏话。)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什么叫“想方设法”“无中生有”?想方设法:开动脑筋,思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无中生有:指没有事实依据而凭空捏造。5.昏庸的楚王听信了谗言,把屈原流放到南方,即使如此,屈原依然热爱祖国,写下了许多广为传颂的诗歌。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屈原诗歌,读一读。(1)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我擦拭着辛酸的眼泪,声声长叹,哀叹人民的生活充满了艰辛。)(2)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即使是身死,壮士们的灵魂也还在
7、继续战斗着,那魂魄依然可以在鬼魅的世界中称雄。)指名读;齐读。(二)学习第四自然段。1.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为什么要跳江?默读本段,找出原因。指名读。(楚国灭亡,屈原万分悲愤)什么叫“万分悲愤”?(悲伤愤怒到了极点。)2.出示文中插图,问:屈原在江边伫立,万分悲愤,他的心中在想些什么?指名答。(国家的灭亡,百姓的苦难、自己报国无门)3.指导感情朗读本段。4.从屈原身上你学到了什么?指名答。(热爱祖国、不畏权贵、坚持正义、不怕艰难险阻、不怕迫害、不屈不挠斗争-)(三)学习第五、六自然段。1.屈原投江后,当时的百姓是怎么做的?后来,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2.小组交流后派代表答。3.比较句子。(展
8、示课件第四屏)指名答。(“像潮水一样”说明百姓都十分爱戴屈原,来救他的人很多。)(“想啊,想啊”“终于”说明大家动了很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才找到了一个好办法。)4.驾小船、投粽子这些活动,流传到今天,逐渐演变成了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深深怀念。展示搜集到的屈原诗歌并进行交流,通过诗歌中流露出的忧国忧民情怀,可以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屈原的爱国精神。文中的插图表现的是屈原大义凛然地站在江边的情景。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屈原在楚国灭亡后万分悲愤的心情,为理解屈原的投江做了铺垫。比较句子环节,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如何把句子写得生动、感人。复述课文,既加深了学生四、复述课文
9、1.看板书,在学习小组内复述。2.指名复述。五、拓展延伸每一个民族都有其民族的传统节日,它是一个民族悠久文化的凝结,是维系着一个民族凝聚力的巨大精神力量。我国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在这些节日里有什么风俗?指名答。六、课堂小结作为华夏子孙的一员,让我们缅怀先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民族精神延续和继承下去!七、板书设计端午节的由来屈原忠诚爱国不畏权贵关爱百姓百姓十分爱戴万分悲痛深深怀念民族精神,代代相传!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3、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屋檐、佩带、措施、诬陷、传颂等词语。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
10、: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2、教学难点: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手段、方法:朗读、讨论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审题导入同学们读到题目你想了解什么?(端午节到底是怎么来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2、检查字词。(1)重点指导:爱戴(2)文中指谁受到爱戴,结合句子说说屈原为什么受到爱戴?(3)悲愤近义词是什么?3、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讲了谁的什么事?三、深入学习,理解感悟过渡:哪几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端午节的由来?1、轻声读3-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用书中的语句概
11、括。(他忠诚爱国、很有才干)2、默读3-6自然段,划出体现屈原忠诚爱国的句子读一读,把感受批注在书的边上。3、指名读,在他的辅佐下一句。(1)为什么强调十分这个词语?(突出人民对他的爱戴)(2)播放屈原的一段影片,看了这段影片,你有什么感受?(屈原为国为民操劳,他很伟大屈原为国为民操劳,他很爱国)(3)读出你对他的赞扬。4、对比词语读,体会屈原的爱国。(1)出示课件:屈原万分悲愤,就在(悲痛悲伤)(2)想想为什么填写悲愤?(为黎民的苦难而悲,为祖国的灭亡而悲,为自己报国无门而悲)5、引入资料读,体会屈原的爱国投影:屈原离骚中的两首,从中感受到什么?6、对比句子读,感受人们对屈原的爱戴。读读哪句
12、话好,为什么?四、通读全文,自己解疑端午节的由来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五、作业1、抄词。2、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指导练习复述课文内容1、回顾全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小组合作填写题词。(1)题词:端午节的习俗有( )( )( )( )。端午节是为纪念:(1)屈原为楚国( )。(2)屈原为百姓( )。(3)屈原( )屈原投江后,百姓们( )、( )、( )现在的端午节( )。3、自由的依据题词的顺序,试着复述课文内容。4、全班交流。三、资料扩展你还知道中国哪些传统节日的由来,讲给大家听。四、布置作业以中华传统节日为主题制作一期手抄小报。30 端午节的由来传统节日-屈原忧国忧民-投江自尽教
13、材分析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介绍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课文首先介绍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插艾叶等,然后说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的诗人屈原的,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课文的第3、4自然段讲屈原遭陷害被流放到南方。秦国攻打楚国,占领了楚国的首都,屈原万分悲愤,就在五月初五投江自尽了。这部分内容集中表现了屈原的爱国精神。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他忠诚爱国,很有才干。辅佐楚王实行的一系列改革使国家渐渐强盛起来,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深受百姓爱戴。但他却遭到权贵的诬陷,被楚王流放到南方。但他仍然热爱祖国,关注人民的疾苦,写了很多爱国诗歌。楚国被秦国侵占后,屈原
14、万分悲愤,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课文第5、6自然段讲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十分悲痛,想出各种办法祭奠他。得知屈原投江后,老百姓先是“放声大哭”“他们像潮水一样涌到屈原投江的地方”,说明百姓十分爱戴屈原,来救他的人很多。接着讲人们没有捞到他的尸体时,又把“大米、鸡蛋”等食物投到江里祭奠他,祈祷江里的水族不要伤害屈原的尸体。有人还把雄黄酒倒进水里想药昏蛟龙,使它无法张口。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对屈原的爱戴之情。然后讲有人梦见“屈原的容颜十分消瘦”,大家想出了往江中投粽子的办法,让屈原能够吃到。以后每年五月初五,人们祭奠屈原都往水中投粽子,这一天也逐渐成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讲人们祭奠
15、屈原的活动,逐渐演变为今天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课文有些内容为学生所熟悉,如端午节的一些习俗。有的内容学生不太清楚,如端午节的由来及其意义。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他们的探究心理。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2.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学习复述课文。3.认识“粽、檐、辅、措、诬、颂”6个生字,会写“佩、戴、措、施、疏、颂、驾、尸、俗”9个字,掌握“佩带、爱戴、措施、诬陷、传颂、尸体、习俗”等词语。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复述课文内容。教学难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教学建议1.课前布置学生阅读有关书籍或访问家长,了解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及屈原这个历史人物。2.要求认识的6个
16、生字,可以让学生在自读课文时,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然后同桌或小组同学间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并互相检查是否会认这些字。最后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纠正读音、识记字形。要求会写的9个字中,“戴”“驾”2个字字形较复杂,要重点进行指导。3.学生初读课文后,让他们说说读后知道了什么,使学生对端午节的由来和爱国诗人屈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4.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到屈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他“忠诚爱国,很有才干”“在他的辅佐下,楚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国家渐渐强盛起来,人民的生活也得到改善”,所以百姓对他十分爱戴。即使他被流放,也“依然热爱自己的祖国,关注人民的疾苦”,还写了很多爱国诗歌。当秦国占领了
17、楚国的首都时,他十分悲愤,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正因为屈原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所以在他投江自尽后,人们十分悲痛,想方设法祭奠他、怀念他。5.屈原投江后,百姓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在学生交流讨论时,要抓住课文第5、6自然段的关键语句来理解,并适时指导学生朗读,体会老百姓对屈原的爱戴和怀念。如“楚国的百姓知道后,放声大哭,他们像潮水一样涌到屈原投江的地方想去救他”这一句,“像潮水一样”说明百姓都十分爱戴屈原,来救他的人很多。又如有人梦见屈原很消瘦,以为是水中的蛟龙鱼虾吃了人们投下的食物,“那怎么办呢?大家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这一句,是说人们怀着美好的愿望想找出一个办法让屈原能吃
18、到食物。“想啊,想啊”“终于”说明大家动了很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才找到了一个好办法。6.学生熟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再让他们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先可以在小组里说一说、评一评,然后再在全班交流。还可以布置学生回家后把端午节的由来说给家长、好伙伴听。7.建议本课教学3课时。教学资料1.词语解释辅佐:协助。爱戴:衷心敬爱与拥护,多用于对长辈。诬陷:诬告陷害。无中生有:指没有事实依据而凭空捏造。谗言:陷害人的坏话。流放:将罪犯驱逐到边远的地方去生活或劳动的刑罚。汨罗江:发源于江西,流入洞庭湖。祭奠:为死去的人举行仪式,表示追念。祈祷:宗教仪式之一。以赞美、禀告、感谢、恳求等方式,向天、地、神等祷告,求福消灾。课文中的“祈祷”包含有“恳求”的意思。2.介绍屈原的生平及其作品。3.课外拓展阅读语文同步读本(四年级下册)中的文成公主进藏和猎人海力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