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地表形态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docx

    • 资源ID:12828871       资源大小:128.44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地表形态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docx

    1、地表形态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练14一、选择题(2020天津高三二模)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简图,研究发现乙、丙河段河漫滩上的土壤颗粒比甲、乙河段更粗。据此,完成12题。1乙、丙河段河漫滩土壤颗粒偏粗的主要原因是该河段()A泥沙物源颗粒粗 B河流的流速缓慢C流水侵蚀作用强 D风沙沉积作用弱2与西侧相比,贺兰山东侧交通线路更发达的直接原因是()A气候更湿热 B地形更平坦C聚落更密集 D土地更广阔解析:第1题,以贺兰山、宁夏平原及周边部分区域为背景,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河漫滩是流水沉积作用造就的,但沉积物的特征离不开物质来源和流水侵蚀、搬运作用的效果。沉积物颗粒的大小与流速关系密切。一般来说,

    2、河流上、中游因坡降大,流速快,沉积物颗粒大;下游坡降和流速均小,沉积物颗粒细小,故B可排除;宁夏平原地势较为平坦,流水侵蚀作用相对较弱,C可排除。乙、丙河段有的在贺兰山的东侧,贺兰山会对西北风起到阻挡作用,风沙作用弱,但有的河段在山地的西侧,风沙沉积作用强,故D可排除。越往下游河段,在河水的侵蚀和搬运作用下,河流沉积物的颗粒应越来越细。但图中处于相对下游的乙、丙河段沉积物颗粒反而偏粗,说明主要因素是来自贺兰山的泥沙物源起了主导作用,所以选A。第2题,本题考查影响交通线路布局的因素。从“贺兰山”可判读出在我国的西北地区,从区域特征的角度看,该区域不可能出现湿热气候,东西两侧的地形、土地面积上差异

    3、不大(但耕地面积差异大),而图中信息显示东侧聚落更密集,等级也更高,对交通的要求也会更高。所以选C。答案:1.A2.C(2020福建高三二模)辽河三角洲由辽河、大辽河、大凌河等泥沙沉积而成。晚更新世晚期以来,辽河三角洲经历了河道(湖沼)滨海(河口湾)浅海三角洲的沉积演化过程。读辽河三角洲区域图(下图),完成35题。3在河道(湖沼)至浅海沉积演变阶段,该区域海岸线的整体变化过程是()A先向北后向南移 B先向南后向北移C向北移 D向南移4辽河三角洲发育时期,导致海退的主要因素是()海平面上升泥沙沉积速度加快海平面下降地壳变动频繁A BC D5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最大海侵时,关于河流的推断合理的是()A

    4、入海河流数量最多 B河流的流量最大C河流的含沙量最大 D河流流程达最长解析:第3题,河道(湖沼)至浅海沉积演变阶段,该区域经历了河道(湖沼)滨海(河口湾)浅海的过程,说明海岸线不断后退,结合图中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最大海侵范围可以看出,海岸线的整体向北移,故选C。第4题,海平面上升,不会出现海退,错误;泥沙沉积速度加快,出现海退,正确;海平面下降,出现海退,正确;地壳变动频繁会导致海岸的不规律波动变化,错误;故选B。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最大海侵时,入海河流数量最多,A正确;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流程缩短,河流的流量不是最大,河流的含沙量也不是最大。答案:3.C4.B5.A(2021江

    5、苏适应性测试)因河流下切,老河床超出洪水影响,保留在岸坡上并形成阶梯状的地形,被称为河流阶地。下图为“某河谷横断面示意图”。据此,完成68题。6判断河流阶地的标志是()A砾石层 B古土壤层C红粘土 D风化壳7对于黄土层来说()A形成时代越早,厚度越大B不同阶地上的黄土沉积物形成时代一致C形成时代与河流阶地无关D其底部年代可代表河流阶地的形成年代8估算河流下切幅度与速度,最可靠的高程差是()A甲乙之间 B乙丁之间C甲丁之间 D丙丁之间解析:第6题,古土壤层代表河流阶地历史上逐级下切的过程,是其判断标志,故选B。第7题,厚度的高低与河流阶地接受沉积的时间和河流的搬运能力有关,A错误;据图可知,黄土

    6、层是河流下切之后在老河岸上堆积形成的土层,因此其底部年代即代表该阶层初形成的年代,D正确,B、C错误。故选D。第8题,要估算河流下切幅度与速度,最可靠的是河床只受到河流的下蚀作用,没有受到其他的影响,图中甲乙之间和乙丙之间都有断层,因此它们之间的高差可能受到断层的影响,而丙丁之间没有断层,其高差仅代表河流下切的高度,故选D。答案:6.B7.D8.D(2020福建厦门质检)深泓点是指河流断面的最深处,其海拔变化能反映河床的冲淤情况。黄河某河段几乎无支流汇入,河道宽浅。初春时,上游来水受冰坝阻挡,导致该河段水位上涨,形成凌汛。下图示意某年3月1730日期间该河段S处在凌汛洪峰前后流量与深泓点海拔的

    7、变化。据此,完成911题。9此次凌汛发生时,上游来水()A含沙量较高且泥沙颗粒较粗B含沙量较低且泥沙颗粒较细C含沙量较低且泥沙颗粒较粗D含沙量较高且泥沙颗粒较细10该时段,S处河床在流量下降过程中()A持续发生淤积 B先冲刷,后淤积C持续发生冲刷 D先淤积,后冲刷11该河段最可能位于()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C黄土高原 D华北平原解析:解答本题组的关键在于理解深泓点的概念,当深泓点海拔上升时以沉积作用为主,海拔下降时以侵蚀作用为主。第9题,读图凌汛发生时,冰坝阻挡上游来水,使其流速变慢,泥沙沉积,图示随着径流增加,深泓点海拔上升,表明泥沙沉积作用强烈,故上游来水含沙量大;凌汛退水时流速较快,

    8、侵蚀作用强,但深泓点海拔先升后降,说明退水时先以沉积作用为主,上游来水携带泥沙颗粒较大,后深泓点海拔下降,说明河道原有泥沙颗粒较小,被搬运挟带到下游,故A正确。第10题,读图当流量下降时,深泓点海拔先升高后降低,深泓点海拔升高,则以沉积作用为主,深泓点海拔降低,以侵蚀作用为主,S处河床在流量下降过程为先淤积,后冲刷,故选D。第11题,根据材料该河段无支流汇入,河道宽浅,说明该河段地势起伏较小,则C错;又根据深泓点海拔在1 000米左右,可知A、D错,所以选B。答案:9.A10.D11.B(2018全国卷)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

    9、、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1213题。1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1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解析:第12题,河流流速越快,堆积的砾石颗粒越大。由材料可知T3时期砾石的平均砾径最大,说明T3时期该断面流速最大,A正确。第13题,图中显示T3、T2、T1现位于地势较高的河流阶地上,说明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抬升作用。由图可知,每个时期的阶地面都较平坦,说明各个时期内地壳比较稳定,可推断该河段所

    10、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间歇性抬升,D正确。答案:12.A13.D读某区域地形图,完成1415题。14仅从自然条件考虑,图中四聚落中受泥石流威胁最大的是()A甲 B乙C丙 D丁15四聚落中()A甲聚落位于河流交汇处,取水最方便,形成最早B乙聚落地势最高,洪涝灾害少,但发展缓慢C丙聚落在河流凹岸,水深易建码头,发展最快D丁聚落地形平坦,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慢解析:第14题,图中丙聚落,位于河谷地区,河流上游等高线密集,河流落差大,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大;甲、乙、丁三聚落所处河谷较为平坦,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小。第15题,丁聚落位于河流交汇处附近,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水陆交通便利,最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11、形成最早、发展最快、规模最大。乙聚落位于河流上游,地势最高,水量小,洪涝灾害少;但受地形和交通的限制,发展缓慢。答案:14.C15.B二、综合题16(2020广西调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板块运动引起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原或盆地,在隆起的高原上,通过流水不断侵蚀和搬运,导致河谷发育,随着流水下切、侧蚀,河谷不断加深、展宽。下图为某河谷地形图,图中T1、T2、T3、T4是不同地质时期流水沉积的鹅卵石。(1)说明图中鹅卵石的形成过程。(2)推测河流T4以上剖面没有鹅卵石分布可能的原因。解析:第(1)题,考查鹅卵石的形成过程。鹅卵石主要是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先有较大的石块进入河流中,经流

    12、水作用变为较圆的鹅卵石形状,最后河流流速减慢,鹅卵石沉积下来。第(2)题,考查河流T4以上剖面没有鹅卵石分布可能的原因。 可从没有鹅卵石这种物质而无法堆积或堆积后被侵蚀破坏角度分析。在图中的河谷形成之前,该地区为非沉积区,没有鹅卵石沉积;在图中的河谷形成之前,该地区的沉积物中没有鹅卵石;该山谷的河流以侧蚀、下蚀为主,随着河流侧蚀,上部的河谷展宽,原有的鹅卵石沉积区被侵蚀而不复存在。答案:(1)河流上游两侧山坡的岩石风化破碎,形成大小不一的石块;石块随流水进入河流;石块在流水搬运途中相互摩擦并受流水长期的侵蚀,棱角逐渐消失形成鹅卵石;当流水的搬运能力下降时,鹅卵石便沉积下来。(2)在图中的河谷形

    13、成之前,该地区为非沉积区,没有鹅卵石沉积;在图中的河谷形成之前,该地区的沉积物中没有鹅卵石;该山谷的河流以侧蚀、下蚀为主,随着河流侧蚀,上部的河谷展宽,原有的鹅卵石沉积区被侵蚀而不复存在。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长江穿过三峡流经宜昌东南的丘陵进入江汉平原后称为荆江,河道蜿蜒曲折,为长江防洪最为险要的地方。江汉平原地势低洼,河网密布,为古代大湖(云梦泽)和现代洞庭湖所在地,荆江三角洲就发育其中。由于大量泥沙沉积,荆江三角洲自枝城一带向东推进,研究者认为荆江三角洲发育的过程,就是古代湖泊消亡和荆江河曲形成的过程。下图是荆江分流水道古今对比图。(1)简述荆江三角洲来沙量大的原因。(2)指出荆

    14、江三角洲位置变化的特点,并说明判断理由。(3)推断荆江所在之地由湖泊转变为蜿蜒河道的过程。(4)分析荆江河曲的形成与洪涝灾害多发的关联性。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河流地貌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与洪涝灾害多发的关联性等相关知识。第(1)题,荆江三角洲来沙量大的原因可以从流量、落差等方面进行分析。从流量看,荆江以上河段支流多,河流流量大,流水的搬运能力强,携带的泥沙多。从落差看,长江上游地势起伏大,落差大,流水侵蚀作用强,因此,河流含沙量较大。第(2)题,根据堆积中心变迁图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堆积中心区向(西)南方向移动,因此,可以判断,荆江三角洲向(西)南方向扩展。第(3)题,荆江所在之地由湖泊转变

    15、为蜿蜒河道的过程经历四个阶段:湖泊淤积变浅河床形成湖泊消亡出现河湾。湖泊淤积变浅:荆江所在之地地势低洼,在河流漫流阶段,随着泥沙的沉积,湖泊逐渐淤积变浅。河床形成:在松散的沉积物上,由于流水的冲刷侵蚀,形成河床。湖泊消亡:河水归槽,便形成顺直的河道,导致湖泊完全消亡。出现河湾:由于地势低平,再加上洞庭湖的顶托作用,河流侧向侵蚀和沉积作用较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道逐渐弯曲,最终演变为蜿蜒河道。第(4)题,荆江河曲的形成与洪涝灾害多发有重要的关联性:荆江河曲形成之后,由于河道弯曲,流速慢,导致排水不畅。由于河道弯曲,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加快,河床抬高,导致河流水位上升,容易溢出河岸。由

    16、于河道物质结构松散,河流易溃决,从而导致洪涝灾害多发。答案:(1)荆江以上河段支流多,河流流量大,携沙能力强;长江上游地势起伏大,流水侵蚀作用强,河流含沙量较大。(2)特点:荆江三角洲向(西)南方向扩展。理由:堆积中心区向(西)南方向移动。(3)在河流漫流阶段,随着泥沙的沉积,湖泊逐渐变浅;在松散的沉积物上,由于流水的冲刷,河床开始发育;河水归槽,形成顺直的河道,湖泊完全消亡;由于地势低平再加上洞庭湖的顶托作用,河流侧向侵蚀和沉积作用较强,河道逐渐弯曲。(4)荆江河曲形成,河道弯曲,排水不畅;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加快,河床抬高,河流水位上升;由于河道物质结构松散,河流易溃决,洪涝灾害多发。1

    17、8(2021广东适应性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史上黄河的每一次大改道都会对河口三角洲(包括陆上和水下三角洲)及附近海岸线造成深刻的影响。改道后,原黄河河道被称为废黄河,原河口被称为废黄河口。黄河最后一次大的改道,是江苏盐城改到山东东营,此次改道给山东人民带来重大的灾难。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黄河实施了一系列工程治理,使黄河水害得到有效控制。下图示意不同年份废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迁。(1)读图,描述自497年以来不同年份间废黄河三角洲的海岸线位置总体变化过程。(2)推测黄河最后一次大改道的年份,并说明推测依据。(3)调查发现,现今废黄河口附近的水下三角洲面积在增加

    18、。请分析其原因。(4)江苏盐城有较长的海岸线,但是没有大港口。请分析主要原因。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4971855年,海岸线是不断往海洋方向推移的;1855年之后,海岸线则不断往陆地方向后退。第(2)题,应该是1855年,依据就是4971855年江苏盐城海岸线是不断往海洋方向推移,说明黄河还没改道,不断携带泥沙从此入海;1855年之后,海岸线向陆地方向后退,说明入海泥沙减少,海岸侵蚀后退。第(3)题,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废黄河口现今仍有河流入海,入海河流将沿岸的泥沙侵蚀搬运到海洋沉积,形成水下三角洲;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不断向陆地方向后退,废黄河口泥沙淤积深厚,不断遭受海浪侵蚀、

    19、搬运,泥沙不断向海堆积,沿岸海流带来泥沙沉积,扩大了水下三角洲面积。第(4)题,关于港口区位,我们可以从自然和人文两大方面进行分析。自然方面:海岸为泥质海岸,土层软;没有大河入海口,缺少内河深水航道连通海洋,江苏盐城近岸海域水浅,也没有大型港湾避风。人文方面:没有特大城市作为依托;港口腹地不够大;江苏的经济重心不在沿海,而在南部沿长江地带;江苏的交通中心也不在沿海,京杭大运河、京沪铁路等都不在沿海等。答案:(1)总体变化过程:4971582年,自西南向东北向海洋推进;15821855年,自西南向东北继续向海洋推进;18551921年,自东北向西南向陆地退缩;1921年以来,自东北向西南继续向陆地退缩。(2)年份:1855年;推测依据:黄河最后一次大改道前,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入海,在河口附近沉积,导致海岸线不断向海推进;改道后,废黄河三角洲由沉积为主变为被海浪侵蚀为主,海岸线后退。(3)原因:废河道仍有径流携带少量泥沙入海,使得水下三角洲部分继续向海洋推进;废黄河口泥沙淤积深厚,不断遭受海浪侵蚀、搬运,泥沙不断向海堆积,扩大了水下三角洲面积。(4)主要原因:江苏盐城沿海为淤泥质海岸,海水较浅,开挖港口易淤积;没有大河入海口,缺少内河深水航道连通海洋;经济腹地小,运输需求量少。


    注意事项

    本文(地表形态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