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制度框架下的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理论对中国城市管治研究的启示.docx

    • 资源ID:12852202       资源大小:20.96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制度框架下的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理论对中国城市管治研究的启示.docx

    1、制度框架下的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理论对中国城市管治研究的启示制度框架下的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理论对中国城市管治研究的启示 摘 要:概括性地介绍了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与主要方法,论述了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关于城市制度的空间影响,并结合中国的城市管治研究对西方理论在中国城市管治中的借鉴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制度框架 社会地理 城市管治 启示 中图分类号: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0-013-02 一、导论 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从空间的视角考察城市社会,主要侧重于城市空间形态对个人以及整个社会产生的影响,与社会学对城市的研究相比有很多相似之处。在论及形成某

    2、种空间现象的原因,以及对未来的城市形态变化可能影响的时候,二者得出的结论都是通过多种理论综合应用分析的结果。 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核心思想是社会空间辩证法,即人们在创造和改变城市空间的同时又被他们所居住和工作的空间以各种方式控制着。个人和城市之间是相互作用的,社会事件通过空间而形成,同时受到空间的限制和调解。空间对于城市社会中的相互作用,包括经济、人口、文化和政治等各个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并且是决定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但西方学者所考察的城市主要是欧美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特征,即处于后工业化时代背景下的城市。这样背景下的城市主要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1)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公共部

    3、门服务业以及公益事业的服务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在城市总体就业岗位中占有大部分比重。城市制造业的生产方式从大规模生产逐渐转变为灵活生产。而生产的地点也趋于分散化。(2)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城市的生育水平不断下降,妇女参与工作的比率在不断增加。传统的核心家庭稳定性降低,而单亲家庭的比重越来越大。(3)城市的生活方式由家庭主义转向消费主义,城市居民对住房所有权的需求增大,并强调住房作为自我和社会身份表现的功能。除了这些以外,新技术尤其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空间概念。 在方法论上,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根据所依据的前提假设和实际行为,可分为四种最基本的研究方法:(1)数

    4、量方法。即试图通过使用以地图、图表和数学公式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统计数据来描述城市的地理结构。这种方法主要受到新古典经济学和功能主义社会学的启发。(2)行为方法。即基于对人们在其所感知的世界中的活动和决策制定过程的研究。这种方法的很多解释概念都来自于社会心理学和现象学。(3)结构主义方法。结构主义论者怀疑世界的日常表象以及人们对世界的主观反应和解释,而认为要了解社会需要在明显的外部世界表象之下进行探查以了解发生作用的根本机制。(4)后结构主义方法。后结构主义论者反对将世界解释为像基于阶级冲突这样单一的、隐含的、根本的、结构的观点,而认为社会中存在不平等的大量变数和维度。他们还认为这些不平等在包括语

    5、言、知识理论、广告、流行音乐和城市景观等的各种表现形式中得到了反映。 二、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中的城市制度与在此框架下的社会活动 制度框架下的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理论重点关注构成城市社会活动要素中的公民权利、国家和市民社会、法律及政治机构等。而制度框架包括选区、学区、法典、业主协会公约等。这些制度框架本身既是社会行动的结果,也是其媒介。 西方社会理论学家朱尔根?哈伯马斯(Jurgen Habermas)认为,公共领域和组成它的市民们是现代社会所特有的四种基本社会组织之一,其他三种是经济、市民社会和政府。在制度框架下的社会生活中,市民身份的确立是十分重要的。市民身份一般指个人与社会(国家)之间的

    6、关系,这种关系决定着他们是谁、在哪里生活,并由此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市民身份意味着相互责任义务相伴的合理性。在市民身份的界定中,历史上曾经有过性别歧视和种族主义的问题,而其影响延伸至今。城市的法律在构建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之间、政府与经济之间联系的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法律所具有的空间意义在美国最高法院涉及投票权、学校废止种族隔离、开放式住宅和土地利用分区制案件的裁决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这些案件中,特定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判断被折射到城市景观中。 城市空间由于政治的目的被划分成多目标的地方政府自治体,或者为某一特定功能而设定了各种各样的特定行政管理区。在有些大都市区行政分区的划分极其复杂,这种

    7、复杂性可被看做政治和行政管理系统对大都市区经济和社会结构变化的反映。也就是说,工作机会和居住地城市离心化导致了与此相关的地方管辖权的离心化和扩散。为了服务扩展的郊区的住宅社区人口,新的地方政府建立起来,从而导致了大都市区竞争管辖权限的行政区分化。大都市区的空间分化虽然可以抑制社会团体之间的政治冲突,但也带来了行政管理上的麻烦、政治上的无组织状态和公共产品与服务配置上的低效率。此外,大都市区组织在空间上的分化还会带来财政失衡以及市政服务分配的不平等。 西方城市的政治框架是基于权力属于全体地位平等的公民这一理想而构建的,而投票选举市政官员是这种精神的一种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但由于选举过程的空间组织本

    8、身是一个制造矛盾的因素及其结果,选举结果可以受到与选民分布有关的选区规模大小和形状的影响,因此它也就成为了一种资源。这样就存在着不公平分配选区和不公正的选区划分的现象。前者指在选举中人口规模划分上的不公平,后者表现为特定组织或特定政党在选举中通过调整选区边界线的空间轮廓而获得优势地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被一些学者用来解释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社会制度之间的联系。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实现资本主义的定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资本的循环与积累。因此,城市的空间形态可以通过减少间接的生产成本以及流通与消费成本而加速资本的周转,以达到更快、更多的积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推出的城市

    9、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为经济基础的永续存在提供必需条件,劳动力和资本之间关系的社会再生产要求相关社会结构的稳定。 三、中国当代的城市管治研究进展 城市管治是指城市政府向市民社会主体和机构赋予权力的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地方政府协同市民社会、公共部门与私营机构共同塑造社会价值体系,力求实现集体目标的最大化。 城市管治理论研究在中国开始的时间不长,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无论是理论创新还是实践应用,都还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很多研究者期望将管治作为解决“市场失灵”的方法,而对于管治研究的理论价值却没有取得共识。目前基本达成一致的是管治的研究角度可以提供一个理解正在变化的社会治理过程的框架。在这个框

    10、架下,很多新的问题得到关注。构成这个框架最基本的5个要素是:(1)“管治”是指一套复杂的机构和行为主体,它们来自政府但是不局限于政府;(2)“管治”模糊了具体有哪些部门解决社会问题或经济问题的界限和责任;(3)“管治”指涉及共同行为的机构之间在权力上的相互依赖;(4)“管治”可以是行为主体的自组织的自我管治网络;(5)“管治”认识到了不依赖政府的权力或权威也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即以一种新的思路应用一种新的工具去实施领导。尽管能够极大地拓宽解决城市问题的思路,但也有学者认为管治绝非是万能的,而且还有很大的局限性。管治擅长于进行横向协调以及协商规范,但却往往缺乏全局的权衡。由于管治总是试图通过引进市

    11、场方式的决策模式,从而排斥通过传统政治方式来治理社会,因此,存在着在某些领域同常规政治分离的倾向。管治概念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它无法考虑政治权力的特殊性。管治过分强调了横向治理而因此减少了中央政府在主要问题上推行长期政策的合法性和可能性。如果在处理城市问题和为制定城市政策时一味地强调管治则可能导致决策脱离公众控制而使权力向特殊利益集团转移。而对政治知之甚少的技术官僚所主导下的城市管治在短期内虽然可以改进某些领域的政策实施,但长期来说并不能解决目前存在的社会及经济治理危机。从操作的层面说,管治要排除中央集权的组织和控制思想。由于管治主张的是多种组织、多个层次和决策当局共同作用的模式,但是这些多个层次

    12、和变动结构中的成分难以自发连接,因此,也就不能产生协调的计划,达到需要的各种目标。 所以中国的城市管治理论距离形成系统的体系还相差很远,国内关于城市管治理论的分析和评述远不及对它的引进及介绍的多。虽然中国的城市管治理论尚处于探索和成长阶段,但是由于它和当今世界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始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城市管治问题的研究中各个国际有着自己的立场。我们要在汲取西方理论的精华的基础上,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形成并发展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理论体系。 四、西方理论对中国的启示 吸收西方的思想对于中国的城市管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制度空间理论中强调城市中多个利益主体的博弈

    13、构成了城市形态并直接影响了城市社会生活。城市管治研究中也要从利益主体多元化且相互合作与竞争的事实出发,全面综合地改善制度环境和管理模式,尽快建立城市多元化管理模式。要理顺城市行政区政府之间以及城市政府、利益集团与市民之间的关系,确立相关的权力分配规则和行为规范,明确制度框架下的各个城市社会主体在城市管理与城市社会生活中所应当扮演的角色。英国的城市开发公司在城市管治的实践上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城市开发公司属于准公共权力机构,其任务是振兴衰落的内城地区。在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它们被创立为英国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注入市场力量,提供诸如土地和交通等基础设施,以鼓励私人部门的投资。 同西方的大都市

    14、一样,为了行政管理的需要,中国的大城市也会被划分为若干的区块。这些区块对于各自范围内的政治、经济、社会事务具有一定的自主权,但对于具有更大效用范围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医院、法院、学校等的设置则要由城市行政部门统筹部署。由于各种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以及就业岗位的分配并不是在各个区块内均匀分布的,所以就会给各个区块的发展带来不平衡的影响,甚至各个区块在整个城市中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会因此而产生差异。地方政府的财政开支一方面用以提供各种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提供专门的私人经济发展的机会。这二者在结构上是各自独立的,可以概括为工资型和资本型。此外,还要有大量的财政开支用于维持社会的秩序,实现社会的融合。西方城

    15、市治理基本实现了从等级官僚机构的经济与社会的直接政府控制向各种非政府组织的间接政府控制的转变,这其中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向市场经济转型中的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中国的经济改革以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造成了在一些城市社会问题上的管理者缺位。西方的城市社会地理学中的一系列城市制度创新理论为中国城市管治的现实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中国的城市管治在实践上首先要真正实现城市政府职能的转移。城市政府要退出以部门利益为目的的经济竞争领域,以破除城市管治的最大障碍。由于特殊的国情,相比较于西方国家,中国的城市政府在城市管治中必须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城市管治不仅不能摆脱政府的管理,而且还要充

    16、分利用政府的力量。政府职能要从控制、参与转向服务、监督,要创造优越的、可持续的城市社会发展环境。应适时调整城市政府、私营机构、市民社会之间的关系,引导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缩小社会差异,维持公平竞争,实现社会总体的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Ed Soja, Postmodern Geographies, 1989: Verso, London. 2.Peter Jackson & Susan Smith, Exploring Social Geography, 1984: Allen & Unwin, London. 3.Richard Le Gates & Frederic Stout,

    17、 The City Reader, 1996: Routledge, London. 4.Mike Crang, Cultural Geography, 1998: Routledge, London. 5.Paul Knox, The Restless Urban Landscape, 1993: Prentice Hall, New York. 6.Mike Savage & Alan Warde, Urban Sociology, Capitalism and Modernity, 1993: Macmillan, London. 7.Gordon Clark & Michael Dea

    18、r, State Apparatus: Structures and Language of Legitimacy, 1984: Allen and Unwin, London. 8.J. Simmie & R. King ed. , The State in Action, 1990: Belhaven Press, London. 9.Ron Johnston, Political, Electoral and Spatial Systems, 1979: Clarendon Press, Oxford. 10.David Judge, Gerry Stoker & Harold Wolmaneds. ,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1995: Sage, London. 11.顾朝林. 论城市管治研究. 城市规划, 2000(5) 12.沈建法. 城市政治经济学与城市管治. 城市规划, 2000(6) 13.陈振光, 胡燕. 西方城市管治: 概念与模式. 城市规划, 2000(5) 14.张庭伟. 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社区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在全球化的世界中进行放权规划管理的展望国际讨论会回顾. 城市规划汇刊, 1998(3)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人文地理学博士研究生,同时系天津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师)(责编:若佳)


    注意事项

    本文(制度框架下的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理论对中国城市管治研究的启示.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