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吴江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点选萃.docx

    • 资源ID:12963036       资源大小:31.51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吴江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点选萃.docx

    1、吴江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点选萃吴江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点选萃陈志强吴江物质文化遗产颇为丰厚,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2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未包括京杭大运河吴江段及与古运河相关的文物遗存4处),这一数量在苏州各市、区中仅次于由原平江、金阊、沧浪三区组成的姑苏区,其中退思园和古运河文物遗存之一运河古纤道为世界文化遗产,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7处,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03处,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141处。另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点200余处,在这些未定级的不可移动文物中,有一些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现撷取若干记述于下,以飨读者。移定毕圩遗址移定毕圩遗址,亦称同里崧泽文化遗址,位于同里镇后

    2、港之北的移定毕圩。该遗址面积约32万平方米,大部分为同里古镇建筑所覆盖,史前时期的文化堆积11.5米。1971年,村民在这里垦种时,发现“宋故叶公塘铭”,并发现陪葬品。1977年,在其南延的牛舌头(地名)港边及庞家祠堂河岸出土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时期的石斧、石刀各4件,玉粒、玉镯各2件。1985年,地处这里的同里石棉厂在扩建工程中出土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时期的石斧、石镰各1件,商代陶罐和汉代陶罐各1件,六朝陶器(盆、钵、罐)9件,以及大量陶瓷残片。2003年12月17日,同里中学在新建行政楼时发现一批陶罐和一件玉镯,即报告吴江市文物部门。经苏州博物馆考古人员赴现场踏勘后确定为一处属崧泽文化偏晚时期

    3、的墓地。同月23日,苏州博物馆和吴江博物馆、同里文保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工作至2004年8月中旬结束,清理和发掘面积约800平方米,发现崧泽文化时期墓葬64座,并发现迄今为止崧泽文化遗址中规模最大的祭祀土台。该祭台被宋代地层所压,建筑在其下的崧泽文化村落之上,形状呈正方斛斗形,顶部宽10米,底部宽16米,高约1.3米,土台5个面贴有红烧土块,其下四周场地也用红烧土铺垫,近土台处场地红烧土块较密集,远处渐稀少。经抢救性发掘,共出土文物总数达377件,其中陶器328件,有鼎、豆、罐、壶、杯等;石器20件,有锛、钺等;玉器25件,有玉镯、耳环、玉坠、玉璜等;牙骨器4件。同时

    4、还确定该遗址是太湖流域21世纪初期发现的最大的史前环壕聚落遗址。吴江县学遗址吴江县学遗址,位于原吴江中学,现吴江区委党校、吴江区老年大学内,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吴江文庙西侧。县学,亦称庙学。据清乾隆吴江县志、光绪吴江县续志等记载,吴江县学初在县治东南,初建无考。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朝廷下诏郡邑修庙学,知县李恭、县尉聂复始作新之,由为吴江留下“扁舟系岸不忍去,秋风斜日鲈鱼乡”之诗句、时任转运使的北宋大臣陈尧佐作记。庆历七年(1047),知县李问、县尉王庭坚改庙学为县学。南宋建炎(11271130)初,毁于兵燹。绍兴年间(11311162),知县石公辙在县城东门外开江营旧址重建县学,乡绅王份

    5、捐地扩大县学范围。元元贞二年(1296),吴江县升为州,县学改为州学。明洪武二年(1369),吴江州复为县,州学仍改为县学。嘉靖二十四年(1545),始置学田以供县学经费。清雍正四年(1726),析吴江县偏西地置震泽县,两县县学并设于原县学所在(今吴江党校、老年大学址)。清乾隆五年(1740),在宋县学原址形成左孔庙、右县学的格局。咸丰七年(1857)重修。咸丰十年,遭兵燹成一片焦土。同治四年(1865),吴江知县沈锡华、教谕杨泽清,震泽知县万青选、训导许庚重建孔庙大成殿及东西两庑、大成门、棂星门、乡贤祠、名宦祠。同治十二年至翌年,吴江知县万青选、震泽知县李庆云,教谕李颐、训导曹辰垣重建县学崇

    6、圣祠、明伦堂和东西两书斋、头门牌楼、仪门、龙门和忠义孝悌祠以及围墙。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县学自行消亡。步入吴江县学遗址,只见遗址中为一碧水池,池中金鱼历历可数,池四周山石嶙峋错落,圆形半岛上一株树皮斑驳的金针松伸展着虬枝,池南侧有一座由武康石砌置的断桥显露于清波之上,为宋代遗物,系当年吴江县学内泮池石桥遗存,池北侧水中有三个巨大的青石柱础,为明代吴江县学明伦堂的遗迹。遗址北边建有一座名为“坐仰先贤”的碑亭,亭中立着一块明万历元年(1573)由明嘉靖吴江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徐师曾所记,梁林、何绥等当时吴江官员同立的“重修吴江县庙学记”石碑。此碑虽已有碎缝,但上面的文字可辨:“今天下,无无学之郡县,

    7、亦无无庙之学。慨自宋兴迄于庆历,而天下学宫犹不能备,独我吴江之学肇于大中祥符(编者注:10081016),盖前此三十余年,可谓幸矣”由此可知,吴江的县学要比宋庆历年间(10411048)全国各郡县都有庙学时要早30多年,于此,也可证明吴江实乃文化教育的先驱之地。慈云禅寺照池慈云禅寺照池,位于震泽镇宝塔街慈云禅寺内。慈云禅寺,始建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明正统年间(14361449)、万历年间(15731620)、清康熙年间(16621722)、乾隆五十三年(1788)、道光十六年(1836)先后重建、增建或重修。清咸丰十年(1860),寺毁于兵燹。清光绪九年(1883)重修。民国1

    8、3年(1924),重建大殿三楹。1950年,寺由粮库征用。1974年,大殿、天王殿、洗盋池毁。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寺内古建筑除慈云寺塔外全毁,大雄宝殿前的照池也于早先时候被填埋。1997年7月起,重建慈云禅寺。2004年,随着慈云寺塔周边进行环境整治和重建大雄宝殿,挖掘出了照池,并从照池中发掘出原大殿内的十八尊青石罗汉像。照池又称放生池,大智度论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因此,放生池是许多佛寺中都有的一个设施,一般为人工开凿的池塘,为体现佛教“慈悲为怀,体念众生”的心怀,让信徒将各种水生动物如鱼、龟等放养在这里。信徒放一次生就积一次德,象征“吉祥云集,万德庄严”的意义。

    9、历史上最早的放生池见于南北朝时期,梁武帝崇信佛教,置放生池,谓之“长命洲”,放养收赎的龟鱼螺蚌等,当时建康(今南京)报恩寺即置有放生池。慈云禅寺照池,东西长13.9米,南北宽4.8米,深2米。池壁用青石砌置,砌有雕刻图纹的系缆石,明代建筑的特征颇为明显,与南侧明代遗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慈云寺塔一起飘散着阵阵古风,引来众多的香客与游人。雪巷古驳岸雪巷古驳岸,位于黎里镇金家坝街道雪巷村3组。所在的雪巷,东距周庄约5千米,西北距同里约10千米,其所居的沈氏为远近闻名的望族。生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卒于咸丰三年(1853)的沈懋德,字虞杨,号翠岭,原籍浙江湖州竹墩,明末,其七世祖为避兵乱迁

    10、居雪巷,世代躬耕,节俭自持,家资日富,至懋德时,已积有大量田产。他广施善举,尽心于荒政,大凡储粟赈贷、抚恤防堵诸事,均出家财独立任之。他好交文友,喜藏书籍,尤多刊刻历代遗书,历时二十寒暑,先后校订刊刻张潮、杨复吉所辑昭代丛书四百种以及王鸣盛蛾米编、吴翌风国朝文徵、朱珔古文汇钞等,计达数千卷。后又收罗沈惟鐈、林则徐的有关绪论,续辑丛书一百余种,成为当时文坛上的一大盛事。至今,雪巷沈氏后裔还藏有昭代丛书的遗存木刻本。沈懋德的后人沈瓞生才气纵横,好收藏忠义节烈之士所作书画。他的两个兄长均有旧学根底,又以藏书著称。后来迁居周庄,创设东江女学,主持地方公益。其中沈跅庵生子名流芳,便是现代著名教育家沈体兰

    11、。沈塘是雪巷的又一位知名人物,生于清同治四年(1865),卒于民国10年(1921),字莲舫,别字雪庐,世居雪巷。沈塘幼时即好画,每于墙壁及几案上随物画形,光绪九年(1883),弃举业,专事绘画。光绪十五年春,他受业于著名画家陆恢门下。三年后,他由吴大瀓荐入张之洞幕府,后参与陆恢总事的补绘承华事略图,深得吴大瀓、张之洞器重。光绪二十二年,纳资为湖北巡检。光绪二十七年捐候补知县,又于两湖总师范学堂执教图画,留楚十余年。民国3年(1914),沈塘偕李平书游日本,日人争留为师,他谢归苏州。回苏后,他初与陆恢同居桃花坞,后移家旧学前大新巷,重理笔墨,四方持缣素求画者不绝于门。沈氏先人早已作古,其所筑高

    12、墙豪第也无踪影,但在东西向的浜岸上,仍遗有一段古驳岸,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点。该驳岸系用花岗石砌筑,长约60米,临水有3座双落水河埠,西边那一座面石长约1.5米,宽1.2米,尤是宽阔,堪与江南名镇震泽师俭堂第一进前河埠的面石相媲美。细观河埠、石驳岸,选料颇为精细,布局做工也十分讲究。浜岸上还矗立数根方形柱石,为以前沈家船坊所留下来的遗迹。平望城隍庙古围墙平望城隍庙古围墙,位于平望镇司前街1号,东侧是南前街,西侧是百余米长的司前古街,北侧是姚家弄,南侧是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杭大运河文物遗存的安德桥。平望城隍庙又名昭灵侯庙,祭祀唐代的李明。据吴郡图经等古籍记载,这李明系唐太宗第十四子,善飞白书

    13、,初封为曹王,后任苏州刺史,颇有惠政。民间说他到任那一年正遇特大蝗灾,农家颗粒无收,叫苦连天。当时,地方上的官仓贮粮万石,李明本想奏明父皇后再开仓赈灾,可救灾如救火,时间上等不及了,于是,就立即下令开仓济民。百姓们渡过了难关,可有人在京城参了一本,说李明私开官仓,按大唐律法当斩。李明自忖道:父皇处置此事,实是为难,如不杀他,当众说不过去,如杀他,则亲情难舍。于是,李明就毅然投水自尽。周围老百姓闻讯,悲痛万分,纷纷捐资出力,为他建庙塑像。据清光绪平望续志所刊清平望籍京畿道监察御史、翰林院编修程邦宪于道光十年(1830)撰写的重修昭灵侯庙记记载,唐先天二年(713),始立该庙于吴江。后梁开平年间(

    14、907910),淮兵围吴,吴越钱氏祷之有灵应,于是,奏封为昭灵侯,遂以为城隍神,故昭灵侯庙又名城隍庙。平望为南北要冲,吴地去浙闽者必经其地,故城隍庙香火独盛。平望城隍庙初建无考,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周之轼改建,稍移西南;万历四十六年,里人徐应举、杨珍募建神座;清康熙四十年(1701),里人费国荣、张士珍修募大殿、头门、仪门、后宫、书楼、东西鼓亭,又于西侧建随粮王、游巡司二殿;乾隆十三年(1748),殿前建一轩;乾隆三十二年,建五峰园,“颇有泉石之胜”。嘉庆十二年(1807),大殿、后殿、书厅、后宫毁于火,太学生张廷敕赵丕承、吴钟秀、明经、吴鸣鋗等人集资重建。道光七年(1827),徐正元

    15、、王日智等人复修殿寝门观,“一切如昔有加,园林亭榭亦如之”。据清光绪平望续志载,咸丰十年(1860),城隍庙毁于兵燹,同治六年(1867),里人周士忠募建后殿、书厅。光绪元年(1875)建头门,光绪四年造戏台,增高围墙,光绪十二年,黄楷募建翻轩三楹。新中国建立后,平望城隍庙改为粮食部门的仓库,现存粮厫4幢,院场千余平方米,殿宇已全废,但东侧存有一道长68米、高4米、厚0.48米的昔日围墙,墙基用花岗条石砌筑,高处为1米,低处为0.6米,气势颇为宏伟。站在姚家弄东口,往南而望,逶迤向前的高高围墙与远处的安德桥侧影一起组成了一道古朴的风景线。陆黄家弄黄宅陆黄家弄黄宅,位于黎里镇芦墟街道东南街陆黄家

    16、弄2号。黄宅,系镇上黄氏宗族黄仁美、黄大生、黄荷庭祖孙三代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筹措建造,光绪六年(1880)建成。清光绪年间,黄荷庭长子黄颂梅经县试进府学(即秀才),学成举荐至江西弋阳供职文案(幕僚),故而乡人称该宅为秀才府。该宅亦称善宝堂,关于“善宝”的典故,源自礼记大学:“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宝是贵重之物,楚书上说,昔日楚国王孙圉聘于晋,晋大夫赵简子问他说:“你楚国中有什么宝贝?”王孙圉回答说:“我楚国也没有什么宝,凡金玉珠石之类,皆不以为贵,只是有德的善人,能利生民,能安社稷,便以他为宝也。”黄宅坐东面西,原有四进,第一进濒临芦墟市河,第二进为正厅,名善宝堂,第一、二

    17、进之间有跨街楼。现存第三、四进,均为楼厅。第三进面阔三间,右侧为厢楼,左侧为廊屋,前为天井,天井前有一砖雕门楼,上款镌“光绪六年三月”字样,下款署名为“陆延培”(系清末芦墟人,出自芦墟陆氏,工隶书)。门额为“诒厥孙谋”,意谓为子孙的将来善做安排,语出诗大雅文王有声:“诒厥孙谋,以燕翼子。”郑玄笺:“孙,顺也传其所以顺天下之谋,以安其敬事之子孙。”一说,“孙谋”是为子孙筹划的意思。朱熹集传:“谋及其孙,则子可以无事矣。”第四进后有一狭长天井,高墙上砌有6个漏窗,图案为“五蝠(福)捧寿”等,颇有特色。永安典当永安典当,位于同里镇洪字圩,今鱼行街162号,创办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清末,

    18、同里有“九当十三车”之说(镇上有九家典当和十三家油车坊),其中三大典当最为有名,永安典当即是其一(另外两家为同仁典当和同裕典当),经理名刘宜孙。永安典当也是民国24年(1935)吴江县内十三家典当之一。抗日战争前夕,永安典当关闭,将房产出售,南部五进在抗战初期由王秀夫购进,北部五进先售给金姓,金姓又转让给张姓,至1941年由吴雅山购进。王秀夫购房后,第一至三进开办集成糕店和公泰糖行,1956年改称公私合营公泰糖糕店。1960年代,商店关闭,房屋用于办厂。此后,开办“国营同里生活资料商店”等。2002年,企业破产,转让给凌姓居民。北部五进,吴雅山故世后传与其子吴兼三,1946年开办中医咽喉外科诊

    19、所。1970年,大部房屋归同里房管所。永安典当,坐北朝南,前门在南埭,后门在北埭,前后房屋共十进,是同里现存清代建筑中进数最多者,均为立帖式木结构,共有房屋75间1530平方米,除第一进外,第二至十进均为原清代典当房屋的形制。 永安典当全宅总体为南店、中库、北宅的格局,十进房屋不在一条轴线上,其中第五进有八开间,现存五楼五底,面宽16.65米,进深6.20米,第五进东部与前四进在一条线上,第五进西部与后五进在一条线上。当时第一进是墙门间,置有一个巨大的“当”字。第二进,三楼三底,是典当的营业大厅,高大宽敞,面宽12.75米,进深7.75米,厅中的高柜台至1956年公私合营时尚存。第三进,称为“

    20、归夜厅”, 面宽9.95米,进深10.28米,是典当掌柜等休息和接待客人的地方。第四至六进为库房,是典当存放典押物的地方,其构筑特点一是屋面上不用望砖,而用统长的望板,以防盗贼从屋面进入,二是窗都用木板窗,关上后不透光。第四进南天井里有一座门楼,原有门额,为“视履考祥”,语出易经履卦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履”为鞋子,引申为自己走过的路,也指人生之路;“祥”,为外界所呈现出的吉凶之兆,引申为即将应对的前程。第五进西部现存有古井一口。第七至第十进是宅第,面宽8.05米,进深36.75米,当年为典当工作人员及其家属居住。宅西侧,则是同里著名的弄堂穿心弄了。礼善堂礼善堂,位于同里镇太平桥堍严

    21、家廊下,即上元街178号,共有四进,第一、二进建于民国20年(1931),第三、四进建造于清光绪初年(18751878)。该宅堂名“礼善”,出自荀子之语:“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意谓仁义礼善,对于人就好像财物粮食对于家庭一样重要。其坐北朝南,现有公、私房屋51间1135平方米。南部沿街是五间楼房,房墙两角上各砌有界石一块,刻有“任礼善界”字样。东起第二间处有备弄,备弄东前两进是二开间楼房,后两进是平房,备弄西是四进三开间楼房,备弄西第二进南阔11.16米,进深7.79米。礼善堂东面第一进房后和西面前三进房后均筑有门楼,可惜损坏较为严重,现存稍好一些的是西部第一进后的门楼,

    22、尚有残余砖雕吊篮及两块雕有喻多子的石榴、喻长寿的桃子的砖雕。东面第二进楼房内房前轩两头有保存较好的书卷式砖雕四块,从东至西分别嵌砌在两边墙中,上书“习勤”、“师俭”、“留余”和“知足”,为现代汉语方言大辞典副主编叶祥苓之父叶颂林(又名叶庆华)所书。“习勤”,出自晋书艺术传索紞:“少不习勤,老无吏干,濛汜之年,弗敢闻命。”“师俭”,据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萧何曾说:“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其意是为:后辈的人如果贤能,自会效法我的简朴,不会嫌弃我留下的陋室薄田。“留余”,出自元代学者王幼学的四留铭:“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

    23、;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知足”,语出道德经:“祸莫大于不知足。”认为不知满足,进而追求,定招灾祸。知其足,不追求,安于所得,无为无德,反而常常满足。知足才能避免灾祸,才能全生保身。同里“两堂三桥”中的嘉荫堂在整修时,曾将“习勤”、“师俭”两块复制在其衍庆楼内。凌氏砖雕门楼凌氏砖雕门楼,位于桃源镇铜罗社区民主街6号。该门楼为凌氏古宅的外墙门门楼,约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凌氏古宅四周均为高高的风火墙,其门楼也颇为高大,高4米多,宽3米多。门楼上的雕刻颇为精细,共分四层,分别为三国等戏文和花卉图案,第二层正中镌刻着门额“居仁由义”,意谓用心于仁爱,行事

    24、循义理,语出孟子尽心上:“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宋代陆游在老学庵笔记卷三中也云道:“居仁由义吾之素,处顺安时理则然。”,表达了宅主仁爱为人循义处事的意愿。门楼两侧为清水贴砖,中间开着一对褐色的担子门。凌氏砖雕门楼百余年来历经沧桑。1944年,正值抗战的艰苦岁月,铜罗(当时名严墓)地下党活动活跃,多次发动群众“抗租”、“抗税”,搞得日伪政权焦头烂额。时任伪严墓区区长的吴雄,勾结日寇,敲诈勒索,鱼肉百姓,时常翻墙破门,挨家查搜。一日,因凌家墙门关闭,日伪军见墙高难于进入,便堆柴焚烧门楼。门楼上的花岗岩和清水砖被烧得脱落裂缝,两扇担子门由于木质坚固,未被烧穿,但遭受了严重破坏,尤其是北侧那一扇上

    25、半段外层被烧得如同焦炭一般,至今仍保留着昔日的原状。为牢记日寇的侵略罪行,当地人们将凌氏门楼称为“铁证门楼”。范烟桥故居范烟桥故居,即蔚文堂,位于同里镇漆字圩范家埭,建于清代。范烟桥(18941967),名镛,字味韶,号烟桥,别署含凉、鸱夷、西灶、乔木、愁城侠客等,同里镇人。少年师事国学大师金松岑,后入苏州草桥中学。清宣统三年(1911),加入南社。在家乡创办同南社,编印同南,刊登社友诗文词,每年一集,凡十集。民国2年(1913),入南京国民大学,肄业后在吴江任小学教员。民国11年,在同里创办吴江报。同年,迁居苏州,任教东吴大学,开始撰写小说及小品文,在苏沪各报上发表。日军侵占苏州后,他避居上

    26、海,在文汇报上撰苏味道,介绍吴中食品。民国29年,为国华影业公司编电影西厢记、三笑等。民国32年,至大夏大学任教。抗战胜利后,主编文汇画刊,后又返苏州东吴大学任教。新中国建立后,历任苏州市文化处处长、苏州市文化局局长、苏州市文管会副主任、江苏省文联副主席等职。“文革”期间,备受冲击,1967年3月28日在忧郁中病逝在苏州寓所,终年74岁。范烟桥多才多艺,小说、电影、诗词、小品文、弹词、谜语无不通谙,还善书画,堪为“江南才子”。他一生著述颇丰,有烟丝、中国小说史、范烟桥说集、吴江县乡土志、唐伯虎的故事、鸱夷室杂缀、林氏之杰、离鸾记、苏州景物事辑等等。同里范氏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

    27、家范仲淹从侄范纯懿之后,明末范思椿从苏州吴趋坊迁至吴江同里,至范烟桥已是第十世。父亲范葵忱为江南乡试举人。蔚文堂即是范葵忱与范剑英这远房叔侄共有的祖传房产,也是范烟桥出生、早年生活和学习之所。该宅坐西面东,前后4进,每进3开间,共有34间,建筑面积636平方米。第一进中间是墙门间,方砖铺地,6扇竹丝墙门朝外;第二进平房东侧有轩,轩内有硬木弯椽,月梁及月梁下有花纹木雕;第三进是三楼三底两边带厢房,南厢房有楼,朝天井是老式落地长窗或半窗;第四进也是三楼三底两边带厢房,北厢房有楼。在一、二进的南面尚有形制较小的二楼二底和2间平房。天井里用花岗石石板铺地,天井东侧有门楼。综观蔚文堂建筑未作改动,各进门

    28、窗都还维持原状,洋溢着阵阵古风和文人的气息。八坼杨宅八坼杨宅,位于松陵镇八坼社区中心街68号,北临八坼市河之一的北港,东北侧躺卧着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八坼古桥梁之一的永宁桥。杨宅坐南朝北,共有三路。西路现为住宅,原为杨承宗父亲开设的厚生纱庄,面阔二开间,7.12米,进深6.63米。门面中间开设石库门,进门,中为廊屋,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小天井。第一进后西为厨房,东为天井,天井中有一株枝繁叶茂的枇杷树。第二进为两楼两底,面阔5.43米,进深6米。后为院子,院南原有第三进,为三楼三底,现已改建。中路原为杨氏住宅,共有五进,存第一、二进,均为平屋。第一进面阔两间,7.58米,进深5.16。第二进为一个大厅

    29、,面阔两间6.06米,进深10.8米。东路原为杨生泰米行,三开间,现存第一进,第一进后为一天井。另现杨宅东南侧不远处(猪行弄121号)存有当年杨承宗结婚时所住的新房,为两楼两底,坐西面东,保存完好。杨宅为杨承宗父亲所建,杨父为北厍沈家港人,清末迁来八坼,建此宅第、纱庄与米行。杨宅不仅是清末建筑,更是著名科学家杨承宗的故居,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杨承宗(19112011),是新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吴江区松陵镇八坼人,1932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1947年起在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师从伊莱哪约里奥居里夫人进修,获博士学位。l951年秋回国,任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所)放射化学研究室和放

    30、射性同位素应用研究室两个研究室的主任。1979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为第三、四、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第六、七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安徽省第三届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杨宅西侧有古建筑沈宅,也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点,位于八坼社区中心街65号,坐南面北,建于清末,其主人原为沈少祥,八坼石铁村人,解放后,被评为地主,其宅第产权归公,现归八坼房管所所有,存有三进(原宅一直往南延伸至八坼市河之南港),均为楼厅。第一进门前建有廊屋,东西两个发券,西发券与西侧人家的廊屋连接,形成数十米长的廊街。廊屋临水砌有石驳岸和单落水河埠。第一进后有一夹道,东侧为楼梯,往里为石板天井,天井北侧置有清水砖雕门楼,

    31、因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破坏,门额已辨认不清,上面的纹饰尚在。第二进东西侧均建有厢房,后面原为一个宽敞的天井,现建有平屋。第三进厅前置有翻轩,后面有一院子。沈宅东西两侧均置有观音兜与马头墙相结合的风火墙,门面墙高处饰有雕花纹饰。该宅在现存八坼社区的古建筑中实属凤毛麟角,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谷香村谷香村,为百年老店,位于同里镇竹行埭商业街13号。该店建筑坐南面北,为五楼五底砖木结构,面阔14.1米,进深12.99米。店以营销茶食糖果为主,开设于清宣统年间(19091911),创始人为吕鉴青。他出生于吴县(现苏州吴中区)太平桥镇,年轻时曾在苏州稻香村糖果店当学徒。后来,携妻来到同里,先摆一个糖果小

    32、摊,后租赁一间门面房开设自产自销茶食糖果的夫妻老婆店,店名取为“谷香村”,意在将稻香村的传统发扬光大。由于产品较多,质量上乘,加上经营得法,名噪四方。民国17年(1928),吕鉴青由于常年劳累,因而病故。由其长子吕公侠继承父业,获利丰厚,跃居同业之首。民国23年,买下毗邻相连的悦来糖果店(时已倒闭)房屋及部分生财设备。至民国31年,已拥有从业人员二三十人,资金2.5万元。其所产糖果、茶食、糕点、炒货等八九十个品种,以零售为主,兼营批发,产品畅销四乡及吴县车坊等地。熏鱼、果酥、蜜糕、猪油年糕等产品,远近闻名,年营业额在10万元。民国34年5月,店主之弟遭绑架,不仅化去许多钱财,而且家人终日不安,以致停业数月,仅留数名职工经营自救。抗日战争胜利后,吕氏续业直至解放。1949年底工商登记时,谷香村有从业人员18人。1956年,该店与镇上几家糖果店、南货店、糖坊合并为公私合营同里糖果店。1967年,上升为国营同里烟糖商店。1980年代后,恢复了“谷香村”的名号。如今,随着同里旅游的发展,谷香村这一百


    注意事项

    本文(吴江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点选萃.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