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伊川县鲁沟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排版版.docx

    • 资源ID:13098889       资源大小:517.07KB        全文页数:2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伊川县鲁沟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排版版.docx

    1、伊川县鲁沟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排版版伊川县鲁沟村办二矿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1、矿井及井田概况1.1矿井及井田基本情况原伊川县鲁沟村办二矿,位于伊川县东南35km的半坡乡政府西南11km鲁沟村。行政区划隶属伊川县半坡乡管辖,属村办集体煤矿。法定代表人:鲁武奇。该矿于1984年4月建井,1985年9月投产,限采二1煤层,设计生产能力0.03Mt/a,2002年技术改造后,经洛阳市煤矿工业管理局核定生产能力为0.06 Mt/a矿井。该次资源整合,根据河南省煤炭铝土矿资源整合领导小组办公室文件(豫资源整合办20052号文),改建后,矿井生产能力0.15Mt/a,按照原煤炭工业部1994年颁发的

    2、煤炭矿井设计规范,该矿属小型矿井。鲁沟村办二矿开采二1煤层。建斜井1个,竖井2个。主立井一对1.5t箕斗提升,断面,9.6m2,主立井坐标:X:3802147.00,Y:38376730.00,井口标高为+542m;副斜井轨道运输斜长315m,坡度26,断面5.1,井口标高为+522.316m,井底标高+343,副斜井坐标:X:3801551.755,Y:38376396.66,方位317;副立井井深202m,井筒直径2.4m,井底标高+340m,坐标:X:3802123.814,Y:38376662.966。矿井开采深度+440m+350m标高。1.2位置及交通1.2.1位置及交通伊川县鲁沟

    3、煤矿位于半坡乡政府西南11km的鲁沟村西500 m,距伊川县城约46.5 km,半坡至临汝镇公路从矿区南边界通过,北14 km与郑-潼公路相连,西南10 km与洛界公路相连,井田西部有焦枝铁路,北部有登封矿区铁路。西北距焦枝铁路伊川车站42.5 km,西南距临汝镇车站11 km,北距洛界高速公路伊川路口36.5 km,交通十分便利。见交通位置示意图1-1-1图111交通位置示意图 伊川县鲁沟村办二矿矿区位于登封煤田宝雨山勘探区中南浅部,距伊川县城46.5km,行政区划隶属伊川县半坡乡管辖。井田范围是依据伊川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关于伊川县鲁沟村办二矿储量核查的申请书和储量核查矿区范围图中的6个座标

    4、点圈定(见附表211)。井田地质储量是依据该次洛阳市矿业发展中心提交的该矿井地质储量计算图而定,该设计依据6个座标点连线,作为该矿井设计的合法边界。井田边界拐点坐标表 表211拐点编号XY拐点编号XY138014303837630043802300383771002380189538376300538019003837702833802563383771876380175438377000井田东西走向最长约1150m,南北倾斜最宽约550m,面积0.4488km2。1.3地形地貌矿区位于宝雨山井田中部,属低山丘陵地带,地势高低不平,沟谷发育,地面坡度1521。最高标高位于矿区北东部,为+575

    5、m,最低标高位于矿区南部,为+498.87m,相对高差76.13m。1.4气象、水文区内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四季分明,据洛阳气象站历年资料:气 温:最高气温44.4,最低气温-21.2,历年平均气温为14。霜冻期为11月底至翌年3月初,冻土最大深度16cm。降水量:年最大降雨量1006.3 mm,最小降雨量420.6mm,年平均降雨量541.55mm,月最大降雨量481.3 mm(2000年7月)。最大连续降雨天数9天(1964年4月13日21日)。雨季集中在7、8、9三个月。最大积雪厚度0.16m。蒸发量:年最大蒸发量2825 mm(1959年),最小蒸发量14

    6、90.5 mm(1964年)。月最大蒸发量408.9 mm(1959年7月),月最小蒸发量40.7 mm(1957年1月)。蒸发量大于降雨量。湿度和风速:平均绝对湿度13.5 mm,平均相对湿度67%。冰冻期一般是12月到来年3月。冻土最大深度22 cm。最大风速24 m/s,平均风速2.8 m/s。风向北西、北西和北东,以北东向为主。1.5地震据历史记载,公元前519年到公元1942年的2461年间,区域内共发生地震84次,河南省发生的八次大震中,七次对区内有较大破坏,其中,发生于1552年1月28日与2月17日,1524年2月4日与2月14日,1809年、1820年8月4日的地震,有民舍倾

    7、覆,伤人无数的记载。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局编制的地震裂度区划图,洛阳地区地震裂度为六度。1.6矿井排水设施能力现状矿井现主要排水设施,见表1-3。矿井正常涌水量28.7m3/h左右,最大涌水量为114.8m3/h,矿井现有排水设施的实际最大排水能力为138m3/h,可以满足矿井的排水需要。为确保水泵、排水管路的正常运行及水仓容积的蓄水量,加强了对排水设施的维修、维护及水仓淤泥的清理,具备了抗灾能力,满足疏水的要求。地点标 高(米)泵型数量排水管路单泵额定排水能力(m3/h)电机功率(KW)最大排水能力(m3/h)最大开泵数量(台)水仓容积(m3)泵房+340D854553台133mm2趟469

    8、01383300 表1-3 矿井排水设施能力现状表2、以往地质及水文地质工作评述2.1勘探工作简况原伊川县鲁沟村办二矿于1984年4月建矿,1985年9月投产,现生产能力为0.15Mt/a,主要开采宝雨山井田中浅部块段。矿井位于登封煤田宝雨山井田的中南边缘。宝雨山井田在五十年代由原中南煤田地质局125队进行了详查。六十年代,又由河南省冶金煤炭厅地质勘探第三队进行了补充勘探,并于八十年代由河南省煤田地质二队编写河南省登封煤田宝雨山井田精查地质(储量)报告书(最终报告),国营宝雨山何庄煤矿先后在井田的西、东部建井,至今已开采多年。鲁沟村办二矿也已经营数年。故本区地质研究程度较高。现矿区范围为0.4

    9、488km2,为查明有关情况,特委托洛阳市矿业发展中心于2005年9月对矿区范围重新进行了地质(储量)核查,经计算矿区二1煤地质保有储量189.5万t。并提交了河南省伊川县鲁沟村办二矿资源储量核查报告。该矿区地质勘探程度较高,资源可靠。2.2矿井地质工作1、地质编录与说明书的编制依据矿井生产地质规程及实际生产需要,编制了采区设计说明书、掘进巷道和回采工作面说明书,并随生产进度,对巷道、回采工作面进行测量、编录,做到及时上图与建立台帐,此项工作,为指导矿井建设和生产、地质条件的分析及制定各项措施奠定了基础。2、地质图件编制除按矿井生产地质工程编制了:地形地质图、煤系地层综合柱状图、煤岩层对比图、

    10、矿井地质剖面图、煤层底板等高线与资源储量估算图、采掘工程平面图、巷道剖面图等,还依据生产实际需要,编制了构造纲要图、煤厚等值线图、矿井涌水量与相关因素曲线图,此项工作,不仅为指导矿井生产布局、采区与采面设计,以及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提供了基础依据,同时为矿井生产规范化管理奠定了基础。3、井下探测为查明煤层赋存特征、厚度变化规律,准确确定断层位置,采用了井下巷探、物探、钻探等方法和手段,该项工作,对正确指导生产布局、采掘生产,避免采掘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损失、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回收率及矿井安全生产起到了良好效果。4、矿井地质管理建立与完善了图件、文字、报表和台帐等文献资料及资源/储量的规范化管理

    11、,为指导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证煤矿稳产、高产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3矿区地震勘探工作2.3.1勘探方法与手段 1、勘探类型矿区位于华北板块南部的嵩箕构造区、颖阳一芦店向斜的南翼西段,属宝雨山井田中段浅部,为一单斜构造。地层走向50,倾向320,倾角1522,一般18。矿区内无断裂构造。综上所述,伊川县鲁沟村办二矿的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属简单类型。2、勘探方法与手段井田属全掩盖区,勘探方法与手段,20世纪50年代勘探,主要采用了岩芯钻探,并配合生产井调查,岩芯鉴定,煤芯煤样化验分析等。由于当时国家建设急需煤炭,要求加快勘探速度,因此,在勘探过程中未明确划分阶段,但在勘探工程布置与施工时,

    12、采用了由浅至深循序渐进的原则。20世纪70年代之后补充勘探,主要采用了钻探与物探测井。2.3.2勘探工程质量1、钻探工程质量经对区内勘探与补勘钻孔统计分析,20世纪50年代施工钻孔,由于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无物探测井验证,但钻探工程全部采用了全取芯钻进。20世纪70年代之后施工钻孔,配有视电阻率与伽马测井验证。(1)煤芯采取率经对主采煤层钻孔见煤点统计,煤芯长度采取率偏低,见表2-1。表2-1 煤芯长度采取率煤层名称统计见煤点个数项 目煤芯长度采取率1001009090808070705050二17见煤点数112111比 例0.140.140.290.140.140.14比 例0.480.14

    13、0.140.140.14 (2)封孔质量勘探钻孔采用水泥砂浆对可采与局部可采煤层顶底板进行了封闭,从生产揭露情况,未发生因钻孔引起的透水事件,表明钻探质量基本可靠。(3)孔斜由于井田区内煤层埋藏一般在500m深度以内,未见钻孔超斜现象。2、采样与测试分析勘探期间,对煤芯煤样、岩样、煤尘与瓦斯均进行了化验与测试分析、抽水试验与水质分析等项工作,采样方法与分析参数,基本达到了勘探规范要求。经生产实践与煤的利用途径表明,所确定煤的物理化学性质与工艺性能,煤尘爆炸危险性与煤的自燃倾向性及含水层特征基本正确。2.3.3可靠程度不同阶段施工的钻孔,尽管工程质量存在一定的缺陷,但对查明煤层层数,煤层赋存特征

    14、,煤厚及其变化规律,煤质特征,构造分布特征及开采技术条件起到了主导作用,经对提供的资料统计与分析研究认为:1、原有的单孔资料大部分基本上可以利用,在利用这些资料时,采取了:(1)无芯钻孔和煤芯采取率较低的钻孔,以电测井资料为准;(2)无电测井资料的钻孔,以钻探资料为准;(3)无测斜资料的钻孔作直孔处理;(4)未量取岩层倾角的钻孔,岩层倾角从剖面图或平面图取得。2、经勘探与补勘工作,井田区内,工程密度已达到了勘探阶段规范要求,构造位置与基本特征,煤层厚度及变化规律控制较严密,煤质与开采技术条件已基本查明,可作为矿井生产布局的主要依据。3、所确定的煤层层数,煤层厚度、结构及煤质特征可靠,煤层对比清

    15、楚,达到了勘探报告的要求。4、勘探报告对地表水系观测较祥,并做了简易水文孔抽水试验、水质分析等,所阐述的各含水层(组)富水性以及对采掘生产的影响程度,经开采实践证明,其分析基本正确,各种试验参数较为可靠。2.4矿井水文地质工作1水文观测自矿井生产以来,坚持了对各含水层水文观测孔水位动态不间断的观测,为分析研究地下水的充水因素、补径流条件及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2、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研究通过研究分析矿区与矿井水文地质特征,提出了矿区水文地质单元的划分、确定了寒武、石炭与古近系、新近系灰岩含水层富水性与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断层的导水性及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对矿井涌水量与变化情况的确定

    16、,以及制定矿井水防治措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收集与积累了当地历年降水资料和洛阳气象站降水资料,建立与完善了矿井水文地质图、矿井充水性图、矿井涌水量与各充水因素相关关系图、地下水水位图等基础图件及水文观测台帐和相关文献资料,为矿井水的分析研究及水文地质技术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4、针对矿井地下水量,为综合利用地下水资源,在矿井涌水点采取水样,并对水样进行了水化学特征和供水水质测试化验分析,矿井水的有效利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环境与经济效益。3、地质概况3.1地层矿区地表均为第四系覆盖,根据矿井揭露资料及河南省煤田地质二队对宝雨山勘探区的精查地质报告,地层由老至新有寒武系崮山组(3g)、石炭系上统

    17、本溪组(C3b)和太原组(C3t)、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h)和下石盒子组(P1X)以及第四系等。现将范围内的地层,由老至新叙述如下:1) 寒武系崮山组(3g)为一套灰色厚至巨厚层状白云质灰岩,夹薄层泥岩与砾屑灰岩,顶部溶洞发育。厚度一般173.00182.30m。与下伏地层连续沉积。2) 石炭系(C)本区缺失下、中统,仅有上统地层沉积。平均厚48.30m。与下伏寒武系崮山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1)上统本溪组(C3b)灰至深灰色铝质岩、铝质泥岩,含黄铁矿结核,偶夹古占煤。底部为山西组铁矿。本组平均厚8.00m左右,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2)上统太原组(C3t)为一套海陆交互相的含煤地

    18、层,依据岩性组合和沉积环境,划分为上、中、下三段。平均厚37.44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a、下段灰岩段:自一1煤层底板灰岩至L4灰岩顶界,由灰至深灰色石灰岩及砾屑灰岩夹薄层泥岩、煤层(一1一4)组成。平均厚8.90m。b、中部碎屑岩段:自L4灰岩顶界至一7煤层底界,为灰白色薄层状细粒砂岩及透镜状石灰岩(L5、L6)、深灰色泥岩及砂质泥岩,含黄铁矿结核,中夹不稳定薄煤两层(一5、一6)。厚16.00m。c、上部灰岩段:自一7煤段至二1煤层底板砂岩底界。自下而上岩性为L7深灰色石灰岩,局部夹薄层状硅质条带,层位稳定,全区发育,平均厚7.13m。其下为一7煤层,区内大部可采,煤厚0.8m2.8m

    19、,平均1.85m,L7灰岩顶为一薄层灰黑色硅质泥岩,含有海绵骨针;上部为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及不稳定石灰岩(L8),夹薄层硅质泥岩23层,中夹薄煤一层(一8),不可采。厚12.54m。3) 二叠系(P)本区仅保存下统山西组及下石盒子组三、四、五煤段,厚287.69m,与下伏地层连续沉积。(1)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h)自二1煤层底板砂岩(Ser)之底至砂锅窑砂岩(Ss)之底,本组厚79.63m。按岩性特征分四段叙述如下:a、二1煤层段:自二1煤层底板砂岩(Ser)底至大占砂岩(Sd)底。岩性为灰、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以及砂岩、粉砂岩及煤层。砂岩中含炭质条带及黄铁矿结核。含煤三层(二0、二1、

    20、二2),其中二1煤层为主要可采煤层,区内煤厚0.818.96m,平均3.43m。本段厚约12m。b、大占砂岩段:从大占砂岩(Sd)底至香炭砂岩(Sx)底。岩性主要为砂、泥岩互层。含煤两层(二2、二3),极不稳定。底部的大占砂岩(Sd)以石英砂岩为主,较稳定。层面含大量白云母碎片。本段厚约20m。c、香炭砂岩段:从香炭砂岩(Sx)底至瑶岭砂岩(Sy)底。主要岩性为灰至浅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细中粒砂岩,偶夹二3煤层。本段厚约30m。d、小紫泥岩段:自瑶岭砂岩(Sy)底至砂锅窑砂岩(Ss)底。岩性主要为紫灰及浅紫色泥岩、砂质泥岩、砂岩。泥岩中铝质成分较高,本段厚17.63m。(2)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

    21、组三煤段(P1x1)本段紫砂锅窑砂岩(Ss)底至四底砂岩(S4)底。底部为灰、浅灰色及灰绿色细、中粒砂岩,俗称砂锅窑砂岩(Ss);下部为大紫泥岩(Md),具明显紫斑,含铝质,局部为铝质泥岩并含菱铁质假鲕;中部为灰、浅护送,局部为灰绿色细中粒砂岩、粉砂岩及灰绿色砂质泥岩,含不可采薄煤一层(三1);上部为紫褐色及灰绿色砂质泥岩,局部见紫斑,间夹薄层粉砂岩及不稳定的三3煤层。本段产丰富的植物化石。平均厚71.71m。(3)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四煤段(P1x2)自四底砂岩(S1)之底至四、五煤段分界砂岩之底。岩性为灰、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夹粉砂岩、细粒砂岩或中粒砂岩透镜体,含黄铁矿结核,产丰富的植物化

    22、石,含不可采带薄煤八层(四0四7),局部地段四6煤层顶板、四7煤层底板见海绵骨针。本段平均厚72.61m。(4)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四煤段(P1x3)自四、五煤段分界砂岩底至五、六煤段分界砂岩底。底部四、五煤段分界砂岩为灰色厚层状中粒岩屑砂岩;中部为灰至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夹薄层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含煤六层(五1五6),仅五3煤层可采,其余均不可采。上部为灰色中粒砂、灰色泥岩、紫斑泥岩。本段平均厚63.74m。4) 第四系(Q)区内广泛分布以角度不整合于各老地层之上。顶部为耕植土及黄土,中、下部为粘土、亚粘土及疏松砾石层,厚032.00m,平均9.48m。3.1.1 含煤地层1、煤层本矿区含煤地

    23、层为石炭上统太原组及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两主要含煤地层平均总厚117.07m,含煤12层,煤层平均总厚13.18m,含煤系数11.26%,其中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平均地层厚约37.44m,含煤8层,煤层平均总厚2.1m,含煤系数5.61%;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平均地层厚约79.63m,含煤4层,煤层平均总厚11.08m,含煤系数13.91%。其中赋存于二叠系下统山西组的二1煤层为该矿开采煤层。二1煤层厚0.818.96 m,平均厚3. 43m,煤层是厚、薄层产出,厚度是北厚南薄。本矿开采矿体为二1煤层,该煤层赋存于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部的大占砂岩与二1煤层底板砂岩之间。上距香炭砂岩(Sx)28m。经宝

    24、雨山井田精查勘探,标志层明显,层位及层间距相对稳定,对比可靠。本矿区煤厚0.818.96m,平均3. 43m,全区可采。煤层结构简单,区域上厚度变化较大,短距离内有增厚变薄现象,煤厚的变化主要是聚煤前沉积环境影响所致。属较稳定型煤层。二1煤层直接顶板为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粉砂岩,间接顶板为中、细粒砂岩。直接底板主要为泥岩、砂质泥岩,间接底板为细粒砂岩。2、煤质(一)煤的物理性质二1煤为黑色、条痕黑色,具金属光泽,参差状断口。煤岩组分以亮煤为主,暗煤次之。因受构造影响,多以粉状、鳞片状产出,为层间挤压、揉搓的构造煤,具擦痕与摩擦镜面。视密度为1.37t/m3,孔隙度712左右。煤中的有机组分占

    25、90.9,其中镜质组67.5,半镜质组20.3,惰性组3.1;无机组分为9.1,其中泥质物占7.7,硫化物占1.2,硫酸盐及氧化物类含量低微。(二)煤的化学性质及工艺性能a 化学性质1)灰分(Ad)原煤灰分产率平均21.32,属中灰煤;经1.4密度液浮选,浮煤灰分8.22,降灰分率为48.6左右。灰熔融软化温度平均为1327,属高熔灰分。2) 硫分(St,d)原煤全硫含量0.70,属低硫煤。3) 磷(P)、砷(As)原煤中磷含量平均0.015,属低磷煤。砷含量平均2.2ppm,作为食品加工对人体影响不大。4) 发热量原煤受到基恒容低位发热量(Q net,ar)为24.43MJ/kg。(三)元素

    26、成分二1煤层有机元素主要有:碳、氢、氮、氧和硫。据浮煤分析结构,干燥无灰基碳含量90.84,氢4.23,氮1.465,氧加硫3.47。煤中有机元素碳含量随着煤的编制程度增高而增加,氢则随着碳的增加而减少。3断层矿区位于华北板块南部的嵩箕构造区、颖阳一芦店向斜的南翼西段,属宝雨山井田中段浅部,为一单斜构造。地层走向NWSE,倾向320,倾角1522,一般18。矿区范围内无断裂构造。综上所述,伊川县鲁沟村办二矿的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属简单类型。 4、构造对矿井生产的影响矿井由于受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影响,褶皱与断裂构造不发育褶皱:主要以分布在井田下部,其影响范围约0.3Km2,褶皱构造虽较宽缓,但对工作面

    27、布置、运输、排水等产生一定影响;3.4岩浆岩井田及相邻矿井尚未见岩浆岩存在。4、区域水文地质4.1地表水体区内无地表水体。4.2地下水补、径、排条件1、补给条件补给区主要位于矿区 寒武系灰岩和白云质灰岩出露区,以及被第三、四系覆盖的浅部 ,由于受构造和风化剥蚀的影响,裸露的寒武系灰岩,并沿地表形成大小不等的丘陵地貌,其岩溶裂隙较发育,易于接受大气降水的入渗.见图4-3。图4-3 矿区地下水补给示意图2、径流与排泄条件寒武系、石炭系太原组灰岩,直接或间接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后,由浅至深径流,中深部地下水顺地层走向由西北经F16断层向西南径流,由于断层的阻隔作用,地下水大致以150m等水位线有

    28、矿井排泄。当岩溶裂隙地下水接受降水和地表水体入渗补给后,大部分由矿井疏水排泄,少部分被人工开采作为供水水源。二叠系砂岩孔隙裂隙含水层,在露头区或浅部直接或间接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后,受地形和地层产状的影响,一部分在沟谷排泄,一部分由矿井排泄。5、矿井水文地质5.1井田边界及其水力性质矿区北部与宝雨山、东部与鲁沟八矿、西部与鲁沟煤矿相连,均为人为边界。井田位于矿区井田南部煤层露头与新近系泥灰岩分布区,以及煤层露头以南寒武系灰岩裸露区,是构成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主要补给区;井田北部F16正断层,构成矿区及井田北部自然隔水边界,在其影响下,致使矿区地下水被阻隔之后,沿F16断层南西盘向南东方向径流,因此,

    29、井田范围内,不仅是矿区和矿井地下水的主要补给区,同时处于矿区地下水径流带本矿含水层之间,存在的水力联系,其主要形式如下:5.1.1新近系泥灰岩与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泥灰岩含水层分布于井田浅部,超覆在中、上寒武统、太原组合山西组地层之上,厚度不大,岩溶裂隙不发育,导水性较弱,井田南部与中、上寒武统灰岩接触地段导水性不强,渗透系数仅为0.0004870.622m/d。 上述说明,新近系泥灰岩导致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直接影响各含水层向矿井充水的大小。5.1.2含水层之间通过弱隔水层以越流形式产生水力联系本溪组铝土泥岩隔水层,厚度小变化大,隔水性差。当疏排太原下部灰岩地下水时,中、上寒武统灰岩地下水在其

    30、静水压力下,通过铝土质泥岩薄弱隔水地段产生越流补给矿井水:太原组中部砂、泥岩隔水层厚度变化大,中夹稳定的中、粗粒砂岩,隔水性较差。同样,矿井疏排太原组上部灰岩地下水时,在隔水层薄弱地段产生越流造成太原组下部灰岩地下水补给矿井水。5.1.3地表水下渗与地下水之间有水力联系有两条季节性冲沟自北向南走向,雨季排洪时对地下水有补给作用。5.2含水层依据矿井调查并结合区域勘探资料,结核本区岩性及含水性、地下水的贮存及埋藏条件,对开采一7、二1煤层影响较大的含水层有:1、寒武系灰岩含水层;2、太原组灰岩含水岩;3、山西组砂岩含水层;4、下石盒子组砂岩含水层;5、第四系含水层。隔水层有:1、本溪组铝质岩、铝

    31、质泥岩隔水层;2、太原组隔水层;3、二1煤层顶板隔水层。分述如下:(一)含水层根据地层的岩性及一7、二1煤层的相对位置及地下水赋存条件,该矿区分五个含水层。1、寒武系灰岩含水层主要由崮山组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厚层状,岩性坚硬致密,岩溶裂隙发育,且不均一。据区域资料,该含水层地下水静止水位标高370.93434.37m,降深10.7570.91m,涌水量为0.0153.426升/秒,单位涌水量0.0014180.319升/秒米,渗透系数为0.0004870.622m/日。该含水层含水性及透水性极不均一,含岩溶裂隙承压水。为二1煤层底板间接充水含水层。地下水水质类型以HCO3CaMg型为主,HCO3NaCa型次之,水温1323.5,矿化度0.2390.486克/升,总硬


    注意事项

    本文(伊川县鲁沟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排版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