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 资源ID:13121284       资源大小:30.26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1、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1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报纸材料一既而渐入中华各省亦有立此报馆者,而尤以西人教会报为多,故前有耶稣教会派人查考中国各报始末,去年已经刊列,除京报外,自始至今共有七十六种十之六系教会报,有数月停止者,有数年停止者。杨光辉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材料二自林乐知、李提摩太诸人创万国公报,属中土人士为译述,旬月一发刊,虽专为基督教家言,然亦锐意以开导民智为己任,破除文人之结习,于报界一新其面目。甲午以后,言维新变法者如狂,于是时务报、湘学报等顾其时则无有党派,攘臂发抒,恶旧俗而维新之是求,如保中国不保大清,变君主以

    2、为民主之说,亦时有流露。杨光辉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解读】材料一引自李提摩太作于1895年的中国各报馆始末一文。李提摩太是近代来华传教士,1870年受英国浸礼会派遣来华,在山东以及东北等地传教,1916年退休回国。在中国期间,李提摩太借万国公报和广学会向中国人宣传基督教思想,传播西方科技文化,为中国近代报刊业和出版业等做出了很大贡献。材料二引自胡汉民作于1909年的近年来中国革命报之发达一文。胡汉民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论家和宣传家,他在这篇文章中,回顾了近代革命派创办报纸的历史,指出了革命报的意义、性质、作用、效果,是研究这一段时期中国报纸发展的重要文献。1早期来华外国人在中国办报,

    3、多以传教士为主,以教会为依托。2早期传教士所办报纸,多以中国人为翻译。3传教士所办报纸,虽然有宣传宗教思想之考虑,但是不乏以“开导民智为己任”者,因此在传播西方民主自由、进步成果,引进科学技术,推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4传教士所办报纸对近代中国社会及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发表了各种意见,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5传教士所办报纸还刺激了中国人的办报活动,对于中国人自办近代报刊产生示范效用。传教士和某些外国人在近代中国的办报活动,虽然一方面是为了本国在中国的侵略利益服务,但是在客观上起到传播西方近代文明的积极作用,也对我国近代报刊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注释】至今:到1

    4、895年。林乐知:美国监理会传教士,在中国生活、工作长达40多年,1868年在上海创办教会新报。1874年,该报改称万国公报。2戊戌前后中国人自办报刊的兴起材料一我国民报之产生,当以同治十二年在汉口出版之昭文新报为最早。此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在香港出版之循环日报,光绪二年上海出版之新报,及光绪十二年在广州出版之广报;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迨光绪二十一年,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踵而起,一时报纸,兴也勃焉。戈

    5、公振中国报学史材料二甲午挫后,时务报起,一时风靡海内,数月之间,销行至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举国趋之,如饮狂泉。有一人之报,有一党之报,有一国之报,有世界之报。以一人或一公司之利益为目的者,一人之报也;以一党之利益为目的者,一党之报也;以国民之利益为目的者,一国之报也;以全世界人类之利益为目的者,世界之报也。中国昔虽有一人报,而无一党报、一国报、世界报。日本今有一人报、一党报、一国报,而无世界报。若前之时务报、知新报者,殆脱一人报之范围,而进入于一党报之范围也。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材料三当戊戌四五月间,朝旨废八股改试经义策论,士子多自濯磨,虽在穷乡僻壤,亦订结数人合阅沪报一份。而所谓时务策

    6、论,主试者以报纸为蓝本,而命题不外乎是。应试者以报纸为兔园册子,而服习不外乎是。书贾坊刻,亦间就各报分类摘抄刊售以侔利。东方杂志第14卷第6号【解读】材料一引自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中民报勃兴时期一章。戈公振是近代著名的记者、新闻学家、教育家,一生致力于新闻学的教学与研究。中国报学史初版于1927年,叙述了五四运动以前中国报纸的产生及其发展情况,较早全面而系统地叙述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被公认为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之作。材料二引自梁启超的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一文。梁启超是近代著名的维新派代表人物,1895年与康有为等人在上海、北京两地组织强学会,创办了中外纪闻(初名万国公

    7、报)、强学报等报刊,1896年在上海创办时务报,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在中国一度掀起了“办报热”。梁启超为中国报刊业兴起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称为“舆论界的骄子”。清议报是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份报纸,1898年12月23日创刊于日本横滨。该报仍为旬报,刊式与时务报多有相似之处,编辑水平则更上层楼,其中“国闻短评”栏是中文报刊上最早的时事短评专栏。侨商冯紫珊署名编辑兼发行人,梁启超、麦孟华等人实际担当主编之职。梁启超为该报撰写了30多篇论说文以及大量诗文。清议报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为宗旨,一面痛斥“逆后贼臣”,歌颂光绪圣德,一面继续宣传“维新”,热烈倡导民权,着重以“

    8、哲理”启迪国民。1901年12月,报馆失火,清议报停刊。材料三引自姚公鹤的上海报业小史,这是较早专门研究地方报业史的著述,先发表于东方杂志,后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早期的报纸主要集中在汉口、香港、上海、广州等地,即近代中国开风气之先之地,而在内地仍然存在着“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等问题。2中国人自办报刊的盛行,开始于维新运动时期。3戊戌变法时期所提出的改试策论,使科举考试内容与报纸所报道的时事联系起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阅报人数的增加。这也是近代中国报刊业发展的原因之一。由此可见,中国人自办报刊一度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地区。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的战败使有识之士受到巨大的震撼。他们纷纷

    9、行动起来,以办报的方式来救亡图存。戊戌变法时期某些主张的提出,在客观上也推动了近代报刊的发展。戊戌变法前后中国人自办报刊的兴起和发展,曾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不但向读者开展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而且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对变法维新起到了宣传鼓动作用。【注释】民报:指近代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纸。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光绪二年:1876年。光绪十二年:1886年。迨:到,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戊戌:1895年。濯磨:改旧换新的意思。濯,洗涤;磨,磨光。兔园册子:明清时期鄙视闱墨八股文选本的叫法。侔:同“牟”,谋取。3辛亥革命

    10、时期报刊业的发展材料一中华民国之创造,归功于辛亥前革命党之实行及宣传之二大工作。而文字宣传之工作,尤较军事实行之工作为有力而且普遍兹调查昔年海内外各地各种革命书报,自乙未年(一八九五)以迄辛亥,约千数百种。杨光辉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材料二日本东京,我国留学生最盛之地也,辛丑之交,言革命者始作国民报,发挥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学界视如瑰宝,争趋响之。继之者有浙江潮、江苏、湖北学生界等杂志,皆与国民报言论相上下至于乙未之岁,东京革命党创办民报,树六大主义,而发挥民族革命、民权革命、民生革命之理,其思想之伟大,议论之精密,不第同志之士所推,即反对者亦为之倾服。自客观言,可号为中国文从来未有之杂志;

    11、自主观言,亦可谓革命党发表最高意思之机关。杨光辉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材料三进入民国时期,上海又出现了不少新型的、以宣传革命为目标的报纸,其中声势较壮的是周浩、戴天仇创办的民权报、吕志伊创办的国民新闻和邓家彦创办的中华民报。以“民”字标明的报纸,在新闻界中有“竖三民”、“横三民”之称。“竖三民”是说“一脉相承”,指民呼、民吁、民立三报;“横三民”是说“齐头并起”,指民权、国民新闻、中华民报三报。辛亥革命回忆录第四集【解读】材料一引自冯自由的开国前海内外革命书报一览一文。冯自由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原名懋龙,字建华,改名自由。原籍广东南海,出生于日本华侨家庭。1895年在横滨加入兴中会。1

    12、900年进东京专门学校(后改早稻田大学)学习,参加留日学生爱国活动,与郑贯公等创办开智录半月刊,宣传平等自由、天赋人权学说,又与王宠惠组织广东独立协会。1902年参加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年纪念会”和“青年会”。1903年任香港兴中会机关报中国日报和旧金山大同日报驻东京记者。1905年参加同盟会成立大会,被推为评议员。次年任香港同盟会分会会长、中国日报社长兼总编辑。1910年前往加拿大温哥华,任大汉日报记者。1911年去旧金山主持大同日报笔政。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总统府机要秘书。临时政府北迁,调任临时稽勋局局长。7月被袁世凯逮捕入狱,获释后赴香港。1914年在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任党

    13、务部副部长。不久,赴美洲,任中国国民党美洲支部长。他晚年主要从事有关辛亥革命历史的撰述,著有革命逸史、华侨开国革命史、中国革命运动廿六年组织史等著作,开国前海内外革命书报一览一文即出自革命逸史第三集。材料二引自胡汉民作于1909年的近年来中国革命报之发达一文。胡汉民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论家和宣传家,名衍鸿,字展堂,号不匮室主,广东番禺人。1902年赴日本留学,为同盟会筹建人之一,先后被推选为评议员、书记部书记和民报编辑,撰文与改良派进行论战。1907年至1910年间多次参加武装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后任广东都督、南京临时政府秘书长。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失败后被袁世凯免职,1914年

    14、随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任政治部主任。1917年至1921年随孙中山在广东等地活动,先后任交通部长、总参议等职。胡汉民在近年来中国革命报之发达一文中,回顾了近代革命派创办报纸的历史,指出了革命报的意义、性质、作用、效果,是研究这一段时期中国报纸发展的重要文献。材料三选自严独鹤的辛亥革命时期上海新闻界动态一文。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的严独鹤,曾于1913年任职于中华书局,并在新闻报任主编,建国后,任上海图书馆馆长,主持全国报刊索引的编辑出版工作。该文是关于辛亥革命时期上海新闻史研究的早期具有代表性的文章。1辛亥革命时期,国内外革命报刊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而迅速发展。2革命报刊的文字宣传与舆论制造,

    15、比革命党的军事影响更普遍,被时人称为与军事齐名的“两大工作”之一。3与戊戌变法时期相比,留学生在国外兴办报刊成为这一时期的一大特色。4留学生界创办的革命报刊以宣传革命思想为主要内容和目标,传扬“民权”、“民族”、“民生”思想,是国外宣传革命的主要阵地和武器。5这一时期,国内也不断兴起以“民”字标明的报纸,如著名的“横三民”、“竖三民”,这无不与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权”、“民族”、“民生”等思想有关。可见,辛亥革命时期,与过去相比,国内外报刊事业得到较大发展,尤其是这一时期留学之风的盛行,更促进了国外报刊的发展。报刊作为革命的有力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和宣传思想的主要作用。【注释】迄:至,到。辛丑:

    16、1901年。国民报:清末留日学生宣传革命的刊物,主编为秦力山,主要撰稿人有沈翔云、杨廷栋、王宠惠等。1901年5月10日创办于日本东京,为月刊,1901年8月10日停刊,共出4期。内容有社说、时论、丛谈、纪事、外论、译编、答问等栏目。主要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如西方资产阶级自由、人权、博爱思想,反对清政府的思想,还批驳了改良派的一些观点。为扩大影响,撰稿人采用英文写作。该报的一系列宣传在留日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在留学生中的发展,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做了舆论准备。浙江潮:清末留日学生创办的反清革命刊物,1903年2月(一说1月)在日本东京创刊,创办者为中国留日学生浙江同乡会

    17、所,共出12期,撰述人主要有孙翼仲、蒋方震、蒋智由等,内容分为社说、论说、学说、政法、经济、哲理、教育、军事、历史、传记、大势、时评等栏目。该刊物为月刊,主要宣传反清的民族革命思想,对拒俄运动有较多的报道,曾登载中国爱国者郑成功传、民族主义论、铁血主义之教育等论著288篇,并附有留学界记事调查录、浙江文献等重要史料。江苏:由江苏省留日学生在日本东京创办。湖北学生界:创刊于1903年1月29日,至1903年9月21日停刊,是一份在日本东京出版的留学生刊物。该月刊为湖北留日学生同乡会主办,是近代留日学生中第一份带有省名的刊物。民权报:民国初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报刊,1912年3月28日在上海创刊

    18、,由戴季陶(天仇)、周浩等人主办,主要撰稿人有牛匹逊、蒋箸超、汪子实等。该报主张实行资产阶级议会政治,极力反对袁世凯的独裁统治。1913年停刊后,另设“民权出版部”,于1914年4月25日开始在上海印行民权素期刊。国民新闻:民国初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刊物,由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司法部次长、同盟会上海机关部副部长的吕志伊在上海创办,吕志伊还亲自担任国民新闻社总编辑。该报积极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与民权报、中华民报合称新闻界的“横三民”,影响很大。中华民报:民国初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报刊,1912年7月20日由同盟会会员邓家彦创办于上海,由刘民畏等人主持笔政。该报一直激烈抨击袁世凯独裁统治,拥

    19、护孙中山,二次革命失败后,邓家彦于1913年8月遭到拘捕,遂由汪洋接办。因经费发生困难,该报于9月17日被迫停刊。民呼、民吁、民立三报:同盟会成立后,为了宣传革命思想,革命派在国内创办了大批报刊,在上海影响较大的是于右任创办的几家报纸。1909年5月,于右任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该报以“实行大声疾呼,为民请命”为宗旨,揭露清朝统治的腐朽黑暗,革命色彩鲜明。内容除通信、广告外,分言论、纪事、丛录三部分,辟有社说、专论、诗话、艺苑等栏,并配合各地时事新闻,登载有关政治、时事、社会生活的图画,以讽刺画为主,销行甚广,出版93天后被查封。20余天后,于右任又与谈善吾等人在上海创办了民吁日报。该报报名

    20、取“民不敢声,惟有吁也”之意,内容与风格和民呼日报一脉相承,执笔者也多系民呼日报原有人员。该报着重报道对外关系,并特辟论说专栏分析国际局势,还曾集中报道并声援正在开展的抵制日货运动。后因盛赞刺杀伊藤博文的爱国志士安重根,以及猛烈抨击清朝政府和揭露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的阴谋,而被日本驻沪总领事函请上海苏松太道查封,仅出版48天(一说50余天)。一年后,于右任又于1910年10月11日在上海租界创办民立报。该报的出版,得到了孙中山的大力支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它发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以及临时政府的各种消息,实际上成为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机关报,是辛亥革命时期国内最有影响的革命报纸。该报重点宣传

    21、“三民主义”,公开预言革命胜利的到来,1913年9月4日被袁世凯查封,于右任逃亡日本,该报共出1 036号。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相衔接,风格和基调协同,被人称为“竖三民”。“竖三民”在上海乃至全国为革命派的舆论宣传做出了很大贡献。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政论性报刊的创办材料一红色中华报是我国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苏维埃中央政府的机关报。中间曾一度成为中共苏区中央局、少共苏区中央局、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全国总工会苏区执行局共同的机关报。红色中华报在发刊词中宣布自己的任务是:“发挥中央政府对于中国苏维埃运动的积极领导作用,达到建立巩固而广大的苏维埃根据地,创造大规

    22、模的红军,组织大规模的革命战争,推翻帝国主义国民党的统治,使革命在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以达到全国的胜利。”红色中华报在它出版的三百二十四期中,记载和反映了第二次国内战争后半期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斗争的重要情况,特别是苏维埃区武装斗争和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重要情况。新闻研究资料第36辑材料二新华日报是我们党在国民党统治区所办的一个公开的日报。它经历了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初期。在九年多的时间里,它在国民党统治区帮助党教育了整整一代青年,为党争取了广大群众,影响是很大的。它把党的公开工作和秘密工作结合得很好,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广大人民群众中起了党的宣传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它受到毛泽东同志

    23、的赞扬,说新华日报如同八路军、新四军一样,是党领导下的又一个方面军新华日报在国际上也有重大影响。国际上,从欧美各国政府到各种政治势力(如印度的尼赫鲁国大党),都是从新华日报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的。世界各国的共产党,特别是东南亚各国的共产党,也是从新华日报来了解中国革命进程及其经验的。新闻研究资料第9辑材料三1942年的延安整风运动,是全党进行的一次思想革命运动,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也是打破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束缚的思想解放运动。经过整风运动,全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更加团结统一,朝气蓬勃,为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而当时党中央的机关报延安解放日报关于整

    24、风运动的宣传,也十分出色。在政治上,紧紧配合党中央的部署,使报纸成为党中央得心应手的工具;在新闻业务上,内容丰富而深刻,形式多样而活泼,较之过去的党报宣传,有许多突破和创新,是党报史上光辉的篇章解放日报能够把如此严肃的整风运动宣传得如此有声有色,生动活泼,使人在乐于读报中得到启示,受到教育,是它把党性和群众性成功地结合起来,同时也注意指导性和可读性的结合。新闻研究资料第31辑【解读】材料一选自任质斌的红色中华报始末一文。任质斌曾负责中央苏区的红色中华报的编辑工作,是新华社创始人之一。红色中华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份中央级机关报,1931年12月在江西瑞金出版。1937年1月29日,

    25、从第325期起改名新中华报,进一步为巩固和平、争取民主、实现抗战而斗争。材料二选自熊复的新华日报的历史地位及其特点一文。熊复曾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兼新华社社长,1978年任红旗杂志总编辑。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第一张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1938年1月,正式在武汉创刊,9个多月后移到重庆出版。1947年2月,被国民党勒令停刊。解放后,作为中共南京市委机关报出版,后来又成为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2001年9月,新华日报报业集团正式成立。材料三选自王敬的延安解放日报关于整风运动的宣传一文。王敬是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领导人之一,曾担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解放日报(延安)总编辑、中共中央宣传部部

    26、长、国务院副总理。1941年5月在延安创办的解放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张大型日报,在当时是中共中央的机关报。后因国民党发动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于1947年3月停刊。1红色中华报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个中央级机关报,在发挥中央政府对根据地的领导,组织大规模的革命战争,建立和巩固后方的革命根据地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新华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一份公开日报,在国民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占领了舆论制高点,不仅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广大人民群众中起到了党的宣传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同时也成为了国外人士了解中国抗战活动和政策的一个重要窗口。3延安解放日报作为延安

    27、整风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中央机关报,是适应特定的历史需要而创办的报纸,不仅内容上是党中央政治宣传的基地,形式上也生动活泼,是一份指导性和可读性很强的报纸。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革命的需要创办了一系列的报纸。其中,既有革命根据地的像红色中华报这样的报纸,也有国统区的像新华日报这样的报纸,还有像延安解放日报这样的报纸。这些报纸各具特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重要宣传工具和舆论阵地,为夺取革命的最后胜利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注释】三百二十四期:红色中华报从1931年12月11日出版创刊号到1937年1月25日出版最后一期,先后共出版324期。5中国电影的萌芽材料一徐园初三夜仍设文虎候教,

    28、西洋影戏,客串戏法。申报1896年8月10日材料二徐园七夕仍设文虎候教园内陈设古玩、异果、奇花,兼叙清曲,是夜准放奇巧焰火,又一村并演西洋影戏。申报1896年8月14日材料三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即如那名山胜水、出奇的工程、著名的古迹、冷带热带、各种景致、各种情形,至于那开矿的、耕田的、作工的、卖艺的、赛马的、斗力的,种种事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所演的故事里头,有许多的道理,很可以劝善戒恶,叫人警醒人得了闲,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中国戏小孩子们看了,坏处很多,好处极少,我也不必细说,明白点的人都知道。那淫荡不堪的戏,最容易引诱坏了青年的子弟,不用

    29、说了,就是那好戏,也不免夹杂着迷信邪说,人能把爱看戏的心,移在看电影上,保管他有益处。大公报1909年2月5日【解读】材料一系中国第一则有关电影的广告,登载于1896年8月10日出版的申报上。材料二选自1896年8月14日申报上登载的另一则电影广告。材料三选自1909年2月5日大公报上登载的看电影大有益处一文。1西洋电影最早出现在开风气的上海。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的“又一村”首次放映了“西洋影戏”。此后,一些外国商人在上海经营起具有相当规模的电影院。而中国电影事业正是在外国电影的刺激和启发下,开始出现的。2在近代中国,早期的西洋电影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娱乐形式,是与中国传统娱乐活动,如灯

    30、谜、戏法、焰火等活动一起播映的。3在时人看来,西洋电影较之中国传统的戏有诸多好处,不仅可以开眼界,也可以教化民众,是很好的娱乐和教化形式。可见,电影作为一新事物,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时人的理解和接受,并渐渐传播发展开去。【注释】徐园:上海丝绸商人徐棣山的私人别墅。文虎:灯谜。又一村:徐园中的一处景致。6电视的兴起和蓬勃发展材料一一九五八年五月一日晚上7点钟,首都上空出现了中国电视节目的信号,一幅以广播大楼为背景,映衬着“北京电视台”名的画面展现在电视屏幕上。新华通讯社为此发出电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在五月一日开始试验广播。”中国的电视事业诞生了经过四个月的实践,于当年九月二日转为正式播出,每周播出4次,每次23小时中央电视台的建立标志着电视广播在中国的起步。接着上海电视台于一九五八年十月开播,哈尔滨电视台于一九五八年十二月建成试播。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中央广播事业局在北京召开全国电视台基建工作座谈会,决定由点到面地在全国各地建立电视台。一九五九到一九六一年,天津电视台、广东电视台、吉林电视台先后开播,陕西、辽宁、山西、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湖北、四川、云南等地也相继建立了电视台。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编当代中国的广播电视(下)材料二1987年,由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参加的联合调查组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