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第三部分新课程改革.docx

    • 资源ID:13190526       资源大小:24.08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三部分新课程改革.docx

    1、第三部分新课程改革第三部分 新课程改革第一节 课程的基本理论一、 课程的概念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得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书中。在教育领域中,有关课程概念,概况起来,有以下几种:1. 课程即学科知识我国古代的课程有“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欧洲中世纪的课程有“七艺”即: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音乐、天文学。广义的课程: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室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这通常被称为广义的课程。狭义的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2.课程即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3.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鲍尔斯和金蒂斯4.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 课

    2、程重点在与当代社会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弊端、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改造社会和社会活动规划等方面。二、三大课程理论流派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出版了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视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其作者泰勒则被认为是: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泰勒原理:第一,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第二,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第三,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第四,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这四个基本问题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学习经验) 、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经验构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一) 学科中心课程论(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和

    3、学科结构课程论)学科中心课程论主张: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二) 学生中心课程论(杜威、罗杰斯)学生中心课程论主张:以学生兴趣、爱好、动机、需要、能力和态度等为基础来编订课程的理论。课程的核心不是学科内容,而是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发展,课程内容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变化而变化。(三)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布拉梅尔德、弗莱雷)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认为: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二、 课程类型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分:学科中心课程(分科课程)、活动中心课程(经验课程、学生中心课程,杜威和克伯屈)等;按课程的正式程度和发生作用

    4、的方式来分,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等。例如:( )课程一般有固定的教材,有规定的教学内容,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同时能够进行测验和评价。A. 显性 B.隐性 C. 国家 D.校本按课程管理的主体来分,可分为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等。按照课程的任务来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按课程功能的角度来划分,课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三、 中小学课程的表现形式中小学课程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教辅资料。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任务,有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的,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

    5、行全面安排和规划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是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点依据。课程标准:也称为“教学大纲”,是就课程计划中的每门学科以纲要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教学活动的指导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和附录五部分。评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和依据是:教学大纲。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法的要求,系统而简明扼要地叙述各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教材的主体部分是:教科书和讲义。第二节 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一 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

    6、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一) 课程目标确定的一般步骤从课程目标确定的整个过程分析,主要有四个步骤:即目标分解、任务分析、七点确定和目标表述。(二) 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确立课程目标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筛选法、参照法。二 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和经验体系。课程内容是课程的核心要素。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与现实化。(一)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1.

    7、制定课程内容的依据性。2.课程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3.课程内容要与学生和学校教育特点相适应。(二)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内容组织应遵循的原则:连续性、整合性和顺序性。其组织方式有: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直线式和螺旋式。三 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第三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当今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既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又是课程发展变化的动力机制。1. 课程合理化: 主要体现在课程结构的合理化。2. 课程多元化:多元化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3. 课程乡土化:4. 课程综合化:文科和理科的交融称为新的课程生长点。二

    8、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们国家第八次课程改革。第八次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改革力度最大、投入最多、时间最紧的一次大规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影响力也将是前所未有的。第四节 新课程改革概述一、 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为造就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二、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一)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

    9、做人;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二)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四)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五)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六)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国家、地方、学校)三、 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1. 转变教育功能,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之中。2. 突破学科中心,加强学科整合并设置综合课程。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3. 强调课程目标,增大学校和教师在课程执行中的自主权。4. 强调学习方式的改善。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了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

    10、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5. 评价建议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四、 我国各级学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我国各级学校课程设置的基本特点是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1.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2.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3. 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4. 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在课程管理权限上属于国家课程)。5.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五、 新课程结构调整的基本特征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既是本次课程结构调整的三条基本原则,又是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 六、 新课程改革与课程标准本次课程改革中以“课

    11、程标准”代替目前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它体现了国家对每门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课程计划有利于保证教学的计划性和质量。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的意义是什么?答案:1.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2. 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3. 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4. 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补充:1. 通常情况下,课程表的安排要遵循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和生理适宜的原则。2. 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得以“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三基”指的是

    12、:读、写、算。3. 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社会、知识和儿童。4.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第二章 新课程与教育理念第一节 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课程观)反思“课程是学科”的传统观念,确立“课程是经验”的新型课程观。二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整体的人”包括两层含义:人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完整性。三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建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四 突破知识授受的教学传统,营造师生共同成长的教学氛围。(一) 教学应关注人(二) 教学应关注过程(三)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

    13、的过程。(四) 教学过程应强调构建性、生成性和多元性(五) 摆脱被知识奴役的处境,恢复学生在知识生成中的合法身份(六) 改变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身份,确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开发者和研究者”的新型教师角色。(七) 改变学校个性缺失的现实,创造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补充: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斯滕伯格为代表的学者,在对传统智力理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包括: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能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的智力和交往-交流的智力、自然认知的智力。第二节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 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为了每

    14、一位学生的发展。二、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内涵(一) 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二) 面向每一位学生(三) 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三关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的思考(一)把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与终身学习联系起来-构建新的学力观(二)既强调健康体魄、健康心理,又强调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未来的生活质量第二节 新课程下的师生角色一、 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 学生是发展的人(二) 学生是独特的人(三)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二、 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教师能否在新课程中实现角色转变关系着课程改革的成败。(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

    15、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三)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四)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开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三、新课程下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一) 树立教育民主思想(二) 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三) 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三、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哪些相应的变化?1、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和引导。3、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

    16、上,新课程强调合作。第三章 新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第一节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一、 我国传统学习方式的弊端1. 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2. 强调学科本位3. 内容繁难偏旧4. 方式机械单一5. 学生活动消极、被动二、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1、 主动性 首要特征2、 独立性 核心特征3、 独特性4、 体验性 突出特征5、 问题性三、 转变学习方式的意义1、 转变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寻求发展;2、 转变学习方式有利于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3、 转变学习方式有利于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4、 转变学习方式有利于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四、 新课

    17、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一) 自主学习(二) 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其本质体现在三方面:问题性、过程性和开放性(三) 合作学习五、 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转变途径(一) 教师要确立新的教学观,积极转变教学方式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二) 教育工作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三) 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积极

    18、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第二节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一、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二、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三、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四、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第四章 新课程与评价改革概述第一节 新课程与评价改革概述一、 概念课程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当前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是:(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二、 课程评价的对象1. 课程方案的评价2. 教学过程的评价3. 教师评价4. 学生评价5. 课程资源评价6. 课程与教学管理评价三、 课程评价的类型(一) 按

    19、照评价功能分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二) 按照评价主体分类:外部评价、内部评价(三) 按照评价基准的不同分类: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与基准) (客观标准)(四) 按照评价分析方法不同分类:定量评价、定性评价相对评价能准确地表示出被评价者在某一整体中的相对位置。绝对评价是将被评价对象与事先确定的客观标准相比较,以判断其是否达到标准的一种评价方法。五 课程评价的功能(一) 促进发展的功能 这是当代课程评价非常强调的基本功能(二) 鉴定的功能(三) 选拔淘汰的功能五、 现代课程评价的基本观点1、 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2、 注重综合评价,关注个

    20、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3、 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转变;4、 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5、 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第二节 新课程与评价改革的方向一、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 评价内容-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第二, 评价标准-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第三, 评价方法-以传统的纸币考试为主第四, 评价主体被评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第五, 评价重心-仍过于关注结果二、 新课程评价的改革方向(一)学生评价的改革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2.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

    21、性评价方法。3.将考试与其他评价的方法,如,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二)教师评价的改革1.建立促进教师水平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2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3.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三、 新课程理念下的发展性评价(一) 发展性评价的概念发展性评价通过系统的收集评价信息和进行分析,对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双方的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判断,实现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共同商定发展目标的过程。在实施发展性评价时,进行价值判断的依据是“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其主要的功能是激励功能。发展性评价的内涵:1. 评价的根本目

    22、的在于促进发展。2. 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3. 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4. 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5. 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6. 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项,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7. 关注发展的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实施发展性评价的环节:1、 确定评价的内容和标准2、 选择评价的方法3、 设计评价工具4、 进行资料收集和分析5、 评价成果的应用第三节 新课程下的学生评价一、 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学生评价理念新课程学生评价提倡鼓励性评价。提倡关注学生

    23、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内发展的不均衡行,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标准分层,重视评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二、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评价应遵循的原则(一) 评价学生发展过程的原则(二) 评价主体参与原则和互动原则(三) 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原则(四) 参评主体的多元化原则(五) 倡导质性评价的原则(六) 评价的激励原则第四节 新课程下的教师评价一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师评价的基本理念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评价改革的方向:由管理性教师评价转变为发展性教师评价。教师评价集中体现在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和教师素质的评价。 学生和家长参与教师评价的基本原则有哪些?1. 学习信任学生和家长。2.学习分析看待评

    24、价的结果,珍惜相互了解的机会。2. 校方应综合分析多方信息,不要草率的下结论。3. 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时需要引导。第五节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一、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理念1、 促进学生的发展 2、促进教师的发展 3、“以学论教”二、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一) 诊断功能(二) 激励功能(三) 调控功能(四) 教学功能第五章 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概述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第一,教师专业化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

    25、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更多的是强调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更多的是从教育学的维度加以界定,主要是指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能力的提高。教师专业课程体现了教师的专业特点,是教师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重要标志。 第二节 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一、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挑战(一) 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1、 教育目标观 2.教师角色观 3.课程观 4.教学观 5.教材观 6.评价观(二) 教师必须具备新课程实施所需要的新技能第一, 课程参与的能力。第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第三,.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能力。(三) 新课程对教师素质的挑战1. 从“教会学生知识”到“教会学生学习”的转变,要求教

    26、师必须从“教书匠”转变为“创造者”。2. 课程结构改革要求教师具有宽广的专业知识背景和专业能力3. 课程内容现代化要求提升教师学术水平,拓宽学术视野。4. 新课程环境下,要求教师角色的转换。三、 教师与课程改革共同成长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第三节 教师专业发展的特征和内容一、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一) 专业理念 专业理念是教师专业发展之魂,是支撑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专业理念主要包括专业态度、教育理念和专业道德三个方面的内容。(二) 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包括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科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三个主要成分。(三) 专业能力教师的能力

    27、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方面。学科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育活动设计能力、教育活动实施能力、教育过程的组织与监控能力、教育评价能力。特殊能力:科研能力、反思能力和课程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和实施综合课程的能力)二 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校本研修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研修的三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研修的三位一体的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修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缺一不可。校本教师培训基本特征就是高等教育机构与中小学学校之间建立伙伴关系。途径:(一) 自我反思 教学反思可以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 自我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二) 同伴互助 对话、协作(三) 专业引领20世纪70年代中期,终身教育作为“教师在职培训的新概念与新策略”,最先在英、美等国产生。(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 合作是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核心概念。


    注意事项

    本文(第三部分新课程改革.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