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归纳.docx

    • 资源ID:13197261       资源大小:411.33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归纳.docx

    1、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归纳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归纳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 地球在宇宙中1、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依次是:总星系,河外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2、 太阳系:1) 组成成员:太阳(中心天体)、八颗行星及卫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及行星际物质组成。2)按八颗行星的分类,写出八大行星的名称: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 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 海王星3)在火星和木星之间有小行星带。 3、 地球: 1) 普通性:在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就大小和质量而言,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显眼。2) 特殊性:存在生命: 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

    2、度 自身物质条件:体积、质量适中有适合生物生长的大气外部条件 稳定的光照条件 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太阳能量的来源是:核聚变反应。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 拉萨,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1、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黑子(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光球层) 耀斑(出现在太阳大气的色球层) 太阳活动的周期为11年。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对地球气候的影响:黑子与降水 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耀斑爆发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甚至中断 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出现极光现象

    3、产生自然灾害:地球上的水旱灾害3、太阳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为地球提供光和热,是地球上大部分能量的直接和间接来源,如煤、石油。2)维持地表温度,为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提供了能量。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1、地球运动的特点:中心方向周期速度自转运动地轴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恒星日(真正周期)太阳日(昼夜更替的周期) 角速度:15/小时,南北极点为0线速度:赤道最大1670,向两级递减公转运动太阳自西向东 恒星年(真正周期)回归年 近日点:(1月初冬至附近) 快 远日点:(7月初夏至附近) 慢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书本

    4、18页图1-3-5) 黄赤交角: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度数:目前是2326 产生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图自画)(书本19页图1-3-6) 回归年:是以春分日为参考点的。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日的时间间隔。 2326N 0 2326S4、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晨昏线 晨线:由黑夜到白天 1)产生昼夜更替 昏线:由白天到黑夜 昼夜更替 周期:24时(太阳日) 意义:使地面白天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夜晚冷却时不至于过分寒冷,保证了地球上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2) 产生地方时 定义: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 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特

    5、点: 东早西晚15 /时 4/分钟 计算公式: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时差(东“+”西“”) 区时: 定义:每一时区,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该区区时。5、计算公式: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西“”)6、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120 E地方时3)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偏移规律: 沿运动方向,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无偏转4)地球呈椭球体也和地球自转有一定关系5、 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1)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书本21页)概念: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出现在正午。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度

    6、正午太阳高度角总是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2)昼夜长短的变化: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大于夜长,并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半球则相反。秋分日(9月23日前后)春分日(3月21日前后)为北半球的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昼长小于夜长,并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极夜;南半球则相反。二分二至时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节气太阳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春分秋分赤道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全球昼夜平分。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昼长为12小时夏至北回归线最大值:北回归

    7、线及其以北地区最小值:南半球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则相反)冬至南回归线最大值: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最小值:北半球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则相反) 3)四季更替:从天文上看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大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角最小的季节;春秋二季是冬夏的过渡季节。5. 地球运动的计算专题: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其太阳高度为0。晨线:由夜变为昼。 昏线:由昼变为夜。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o,相邻两个时区相差1小时。解题的三个方法:(1)求时区:时

    8、区序号=已知经度/15o,余数7.5则整数+1为时区序号 (2)两个时区之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3)“东加西减”:所求点在已知点以东用“+”,以西用“”日界线:原则以180o经线作为日界线,不过有些曲折。从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减一天;从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加一天。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图:解昼夜长短的三个方法:(1)求某地昼夜长短:过该点作纬线或纬线圈,白天占的部分多的就是昼长夜短,反之。(2)某地昼长2 x,则日出为12:00x,日落为:12:+x。(3)春秋分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6:00日出,18:00日落。注意:解题突破点:赤道终年昼夜平分,6:00日出,18:00日落

    9、。正午太阳高度:H=90()说明:为所求地纬度,为太阳直射点纬度.当太阳直射点和所求地同在北半球或南半球时用-;当太阳直射点和所求地分别在南,北半球时用+:太阳直射点所在经度的地方时为:12:00。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参考书本24页到28页)1研究手段:地震波地震波又分为:纵波(P)和横波(S)。注意: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横波只能通过固体。纵波波速比横波快,所以一般在陆地上发生地震时先感觉到上下震动,然后才是左右震动;在海洋上只有上下震动。2地球内部圈层从外到内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壳与地幔之间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之间是古登堡界面。软流层:地震和岩浆的发源地。处在上地幔

    10、的上部,但不是顶部。岩石圈:包括上地幔顶部和地壳。3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各圈层的特点)。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大气受热过程(1)大气受热过程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阳辐射进入大气层后在大气和地面之间的转化过程可以用以下流程图来表示: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三种方式,吸收、反射和散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无选择性,而吸收和散射作用因辐射波长不同而有选择性。吸收作用的选择性表现最明显的是,大气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辐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

    11、较长的红外线辐射,而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能力最差。散射作用表现最明显的为:空气分子对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波长最短的蓝色光、紫色光散射作用最强,故而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只有反射作用对辐射波长没有选择性。总的来说,通过大气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三种作用,太阳辐射被削弱的主要是红外线、紫外线以及可见光的短波部分(蓝、紫色光),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这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而增温具有重要意义。现象成因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多云时云层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夜晚多云时气温比晴天高夜晚多云时大气逆辐射强,地面散失热量少人造烟雾的防冻效果可增强大气逆辐射,提高地面温度晚秋或寒

    12、秋,霜冻出现在晴朗夜晚及“十雾九晴”晴朗夜晚,大气逆辐射低,气温低,易出现霜冻及雾等天气现象(3)太阳辐射到达地球以后在地面与大气之间的能量转换过程 太阳辐射到达地表以后,一部分能量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包括地面反射),只有约一半左右的太阳辐射能量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向外放出地面辐射。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同时也向外放出大气辐射。大气辐射除极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绝大部分又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2热力环流 (1)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基本形式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表受热不均引起的大气的垂直和水平方向的运动而构成的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形式。这里要理解较冷的地表

    13、附近的大气温度相对较低,密度大,空气下沉;较热的地表附近的大气温度相对较高,密度小,空气上升。于是在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不等的状况,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2) 热力环流实例,认识海陆风、山谷风及城郊热力环流(比较气压值) 3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成因及形成过程 风形成的直接原因:大气的水平运动。高空大气风向是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剃度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大气风向是摩擦力、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剃度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斜交。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产生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大气要按水平气压梯度力

    14、方向即垂直于等压线方向开始作水平运动,但大气一旦运动起来马上就受到地转偏向力作用,使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对于高空风向,只考虑上述两种力,当上述两种力达到平衡时,风向平行于等压线。而对于近地面大气中的风而言,除受上述两个力的作用影响外,还受到摩擦力影响,三力达到平衡时,最终使风向与等压线斜交。这些是理论上的风向,这只考虑等压线平行的情况,而真实的情况是,在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下,等压线出现了闭合中心。这种气压场中,在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以及摩擦力共同作用下,低气压的气流在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辐合(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辐合);高气压(反气旋)的气流在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旋

    15、转辐散(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辐散)。4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 地表不同纬度受热不均,赤道空气受热最多,因而膨胀作上升运动、而极地空气受热最少,冷却收缩作下沉运动。这样在近地面和高空同一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差异,促使空气由高压向低压流动。地面上极地向赤道流动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在北半球偏转成极地东风;高空赤道上空流向北极上空,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右偏,到30N附近成为西风、(由于空气从赤道上空)源源不断流来,在此堆积并下沉,致使这里形成副热带高压(近地面)。而高空形成低压。在近地面,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大气由副热带高压带向南北流出。向南的

    16、一支流向赤道,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东北信风。这样,在赤道与副热带地区之间便形成了低纬度环流圈。向北的一支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西风,并与极地东风二者在60N附近相遇,由于西风比极地东风暖而轻,故西风爬升在冷空气之上,形成极锋,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南北。向南的一支气流在副热带地区下沉,于是在副热带地区与副极地地区之间构成了中纬度环流圈。由于副极地上升气流到高空便向南北流出,致使近地面的气压降低,形成了副极地低气压带。同理,三圈环流在南半球同样存在。我们把这种不同纬度间大气运动形成的风带叫做行星风带。 (2)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不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影响的理想

    17、模式。但由于地表是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在冬季或夏季温度有明显的差异。夏季大陆比海洋增温快,大陆上形成热低压,高压仅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高压中心;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上气温比海洋低,陆地上形成高压中心,海洋上形成低压中心。因此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使气压带和风带局部断裂,分割成一些高低气压中心。例如,在亚欧大陆上,冬季形成亚洲高压,夏季形成亚洲低压;在太平洋上夏季形成北太平洋高压,冬季形成北太平洋低压。 (3) 季风环流的成因及典型季风区地区季节形成原因风向性质气候类型东亚冬季海陆热力差异使空气由亚洲高压吹向太平洋低压西北季风寒冷干燥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18、夏季海陆热力差异使空气由太平洋高压吹向亚洲的印度低压东南季风温暖湿润南亚冬季空气由亚洲高压吹向赤道低压东北季风温和干燥热带季风气候夏季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风西南季风温暖湿润气候类型成因分布规律气候特征热带雨林气候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赤道附近全年终年高温多雨 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多雨温带海洋气候西风带控制纬度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终年温和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温带季风气候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南北纬3555大陆东岸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3、(1)锋面锋面

    19、概念图示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实例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 暖气团进攻温暖晴朗阴天、下雨、刮风、降温天气。锋后降雨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沙暴、寒潮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进攻低温晴朗连续性降雨,降水在锋前气压下降、气温上升、天气转晴。准静止峰阴雨连绵江淮地区的梅雨季节;冬半年贵阳多阴雨冷湿天气(2)气压系统中心气压垂直方向水平运动方向天气状况气旋低气压上升北逆南顺多阴雨天气反气旋高气压下降北顺南逆天气晴朗二、水循环1、认识水循环的各个环节的名称。海陆间循环的各环节蒸发、凝结、水气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地下)结合图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联系各圈层,进行水分的联

    20、系,同时进行物质迁徙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过程延续。使人类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不断得到更新,并能持续利用。水循环还能塑造地表形态。课标: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一、地质作用1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其中内力作用是主导。2内力作用的三种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形成岩浆岩)、变质作用(变质岩)。其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3地壳运动:(1)水平运动:挤压形成褶皱山脉,拉伸形成断裂带。(2)垂直运动:形成高低不平的地势和海陆变迁。褶皱:(1)背斜:岩层向上,中心岩层较老两翼较新,可修隧道,也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储存地。(2)向斜:

    21、岩层向下,中心岩层较新两翼较老,可修水库。注意:背斜一般成山,向斜一般成谷,但有时背斜顶部因受外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向斜山岭。断层:(1)岩体上升形成山岭或高地,地垒:如华山、庐山、泰山。断块山(2)岩体下降形成谷地或低地,地堑: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地震:六大板块,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带4外力作用:(1)风化作用:风化产物留在原地(2)侵蚀作用:产物离开原地,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风蚀:风湿蘑菇、风蚀柱;水蚀:V型谷、瀑布、岩溶地貌(桂林山水)、千沟万壑黄土高原等;冰川侵蚀:角峰,峡湾。(3)搬运作用:风力搬运,流水搬运(4)堆积作用:风积:沙丘、黄土高原等;水积:三角洲、冲积扇

    22、,冲积平原5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第一节 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1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由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组成。人文地理环境:人类在自然地理环境基础上改造形成的人工环境。2.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太阳辐射(最基本因素).大气环流 .下垫面因素 海陆差异的影响: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侯 洋流的影响:暖流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起减温减湿作用 地形的影响:气温随海拔的增加而递减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人类活动释放废热影响大气的温度;改变大气成分,产生“温室效应”改变下垫面性质,影响局部气候。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1、太阳

    23、辐射的纬度间热量差异和因海陆位置不同导致的水分差异是地理环境产生分异的基本原因。 2. 自然带:地域分异使地表各种自然要素多呈带状分布。 3、“理想大陆”:不考虑山地、高原等地形因素干扰的假想大陆 4.地域分异规律:(左手定则) 地域分异规律具体表现分布的地区形成基础纬度地带性由赤道向两极更替(南北方向)低纬地区,北半球的高纬地区以热量为基础经度地带性从沿海向内陆更替(东西方向)中纬度地区以水分为基础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海拔较高的山地水热状况随高度而变化非地带性无一定形式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 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一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24、地形的影响 世界上的特大城市大部分位于濒海、濒湖或沿河平原地区。在热带地区,城市主要分布在高原 。2.气候的影响 大城市都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带和气候条件较优越的沿海地区。污染型企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3. 水的影响 影响城市区位 河流的入海口处(如上海、广州)、河流汇合处(武汉、重庆)、水陆交通的转换处(杭州)、水运起点(赣州)都易形成城市。污染水的企业布局在河流的下游 影响城市形态位于河流两岸的城市,往往呈带状或组团状。4. 矿产的影响 世界上对矿产资源依赖性较大的城市有:英国伯明翰、美国匹兹堡、德国埃森、杜伊斯堡。 我国对矿产资源依赖性较大的城市有:鞍山、包头、攀枝花、大同、马鞍山、鹤岗等。

    25、二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地形平坦处线路平直,总长度小。崎岖的山地线路弯曲度大(“之”字型或“8”字型),总长度长。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常有多条交通运输线通过,线网密度大,山地、陡坡等地线网密度小。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冷暖干湿相互交替。 2.近代,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农业 有利影响 北半球温度带北移,热量条件更有利于作物生长。高纬度地区,农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不利影响 热带半干旱地区,农作物产量下降。中纬度“谷物带”,粮食生产潜力降低。植物受病虫害的范围扩大。 工业 有利影响 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减少。 不利影响 低纬度地区,

    26、制冷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使产生大量温室气体的工业活动承受的压力和负担加重。 人类健康:夏季持续高温,使人的死亡数量相对增加 ,增加疾病的传播范围。 海平面和海岸带: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部分沿海地区被淹没;地下水位升高,导致土壤盐渍化;破坏港口设备,影响航运;影响沿海水产养殖业。 生态系统 破坏生态平衡 如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 第三节 寒潮.概念:冬半年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剧烈降温现象,并伴有大风、冻害、雨雪等天气。 2.原因:冬半年强冷气团从高纬地区向低纬地区移动形成. 发生时间:冬春季节 4.危害:大雪、冰冻等使交通堵塞,电信中断。 大风造成海上翻船事故。 急剧降温使农作物遭受冻害。5.防治措施:监测和预报第四节 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自然资源 概念:人类可以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能量。分类: 可再生资源:如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非可再生资源:如矿产资源2.水资源 组成 广义:陆地水和海洋水 狭义:指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目前广泛利用的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等。 分布 特点:明显的地域差异。 成因: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不均匀 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差异:亚洲最多,南美洲次之,大洋洲最少。水资源特征: 补给的循环性 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 利用的广泛性和不可替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归纳.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