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哲学生活考点.docx

    • 资源ID:13493475       资源大小:28.97KB        全文页数:2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哲学生活考点.docx

    1、哲学生活考点哲学第一单元复习一、考点过关。(背诵、理解打号的知识,熟读、理解打号的知识。【注意】的知识都是要理解的。教师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检查读、背、理解之内容,不能光检查背诵的内容,要求记忆之内容要字字落实,不能大约模糊混过。以上要求后面练习里不再赘述。)A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1)世界观的含义: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注意】世界观所涉及的问题,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世界观不一定正确。 (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或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注意】世界观人人都有,但哲学不是人人都有,因为世界观不等于哲学。把零散的、不

    2、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就是把哲学简单化,要反对。把哲学当作哲学家的事情,这是把哲学神秘化,要反对。哲学不一定正确。 A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两者相互依赖。(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A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关系哲学具体科学区别 研究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研究某一领域的规律联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

    3、即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或升华)。【注意】哲学的含义可以做如下表述,三者任选其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或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即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或升华)。 A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注意】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与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的内涵不同。 (2)两者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注意】哲学的基本问题

    4、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 A 5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B 6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1)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主要观点世界的本原是金、木、水、火、土等具体物质形态。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理学、化学等发现的“原子”,这

    5、里的“原子”仍然是物质的具体形态。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但不认为人类社会是客观的。承认物质决定意识,但否认意识有能动作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基本评价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A 7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1)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2

    6、)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做世界的主宰。(如: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王阳明的“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惠能的“心动说”、陆九渊的“心学”等观点)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如:朱熹的“理生万物”、宗教的“上帝”“鬼神”、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老子的“道”等观念)哲学第二单元复习一、考点过关。A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注意】(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是所有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共性”

    7、(或“普遍性”、“一般”和“抽象”),而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是“个性”(或“特殊性”、“个别”、“具体”),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而具体的物质形态是暂时的、有生有灭的。 A (二)世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是物质的(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2)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也是客观的物质世界的产物4.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A (三)物质和运动的

    8、关系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注意】(1)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也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2)慧能说“仁者心动”、比尔生说“万物在概念中运动”、黑格尔说“世界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柏格森说“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以上观点都是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3)刻舟求剑是讽刺离开远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静止观。 A (四)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1.静止的含义: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

    9、,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包括俩方面:一是说在一定的时期和阶段,物质的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即没有质变;二是说物体的相对位置没有变化或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两者的关系:(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2)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注意】(1)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说明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2)欧布里德说“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克拉底鲁说“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夸大了运动,

    10、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3)芝诺说“飞矢不动”、僧肇说“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竟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夸大了静止,是形而上学不变论。 B (五)规律的含义及其客观性与普遍性1.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客观性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3.规律普遍性原理: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B (六)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方法论)。2.规律是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但在规律面前

    11、人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方法论)。【理解】第一点侧重强调客观规律,第二点侧重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不能违背规律,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规律是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人们利用规律有许多表现,如人工增雨、嫦娥飞天、蛟龙入海等。规律是客观的,但规律自身也会变化。B (七)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1.意识的内涵:(1)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理解】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意识是劳动、社会的产物。(2

    1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人脑的机能;【理解】人脑 大脑。(3)从意识的内容(本质)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理解】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即“主观映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从意识的内涵中可以推导得出,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的能动作用:(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反映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理解】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限于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主动创造性: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不仅能

    13、够复制当前,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上述意识的特点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就个体而言,认识是有限的,就整个人类而言,认识发展是无限的。(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反作用)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起推动作用,错误的意识起阻碍作用。【理解】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就是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理解】动物有刺激感应、有感觉、有心理,但没有自觉的意识,不能认

    14、识和改造世界。 C (八)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对应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含义: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3)怎样坚持从一切实际出发?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

    15、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哲学第二单元复习(二)一、考点过关。A (一)实践的含义和特点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理解】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人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2.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理解】客观物质性的表现:实践的主体、对象和手段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制约的。(2)实践具有能动性;【理解】能动性的表现: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通过实践创造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原来没有的东西。(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理解】实践的社会性是指实践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纯粹

    16、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实践的历史性是指人的实践活动是发展的,不同的历史阶段,实践的内容、形式、水平不一样。 B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即“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理解】获得认识有直接和间接两个途径。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途径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理解】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新的需要促进了认识的发展。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促进了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了认识的发展。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理解】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

    17、这一条件的,就是实践。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 (三)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理解】詹姆士说“有用即真理”,否认了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实践,因而是错误的。“真理是有用的”是对的。2.真理的客观性。【理解】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客观的,所以真理只能有一个。真理是客观的,所以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不容混淆的。真理是客观的,所以真理面前人人平等。3.真理都是有条件的。【理解】比如“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在平面上是真理,在凹面和凸面上就是谬误。说明真理一旦超出自己

    18、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就会变成谬误。比如“等价交换在市场经济领域是真理,但运用到社会其他领域就是谬误”。这是从空间上来说的。4.真理都是具体的。【理解】比如“在改革初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很低,所以在分配领域我党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但现在,随着两极分化日益严重,我党提出兼顾效率和公平,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这就体现了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照搬过去或超越历史都是不对的。这是从时间上来说的。5.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表明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告诉我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犯错误不可怕,关键是要正确认识和改正错误。 B (四)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1.认识具有反复性。【理

    19、解】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所以认识总会有对有错有反复。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具有无限性。【理解】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认识具有上升性。【理解】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认识不是一种圆圈式的

    20、循环运动。真理的发展并不是被推翻,而是不断去超越自身。 C (五)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哲学第三单元复习(一)一、考点过关。A (一)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1.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2.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A (二)联系的含义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B (三)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其指导意义 1.联系的普遍性及其指导意义(即“方法论”)(1)联系普遍性的含义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者

    21、那样的关系。(或“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2)原理与方法论联系是普遍的,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及其指导意义(1)联系客观性的含义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注意】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先于人类出现,所以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够形成,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也是客观的。(2)原理与方法论联系是客观的,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注意】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

    22、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及其指导意义(1)联系多样性的表现直接与间接、外部与内部、表面与本质、偶然与必然、眼前与长远、有利与不利等等。(2)原理与方法论联系是多样的,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B (四)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1.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1)区别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整体从数量上看是一;部分是多。整体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统帅着部分,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部分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

    23、从和服务于整体。(2)联系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 2. 原理与方法论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B (五)发展的实质1.实质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24、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注意】运动、变化 发展,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不是形式的新旧,不是出现时间的先后,也不是力量的强弱。2.发展普遍性的含义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3.原理与方法论发展是普遍的,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A (六)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原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的,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

    25、新内容,所以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最终会走向灭亡。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原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有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旧事物在开始的时候往往比较强大,总要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要有一个过程。 3. 原理与方法论(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要求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要求我们要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26、,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C (七)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1.事物变化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和质变 2.量变与质变的含义(1)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2)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4.原理与方法论(1)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求我们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

    27、的质变创造条件。(2)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A (八)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1. 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2. 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3. 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4.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B (九)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1.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事物内部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属性(1)矛盾的对立属性就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就是同一性。(2)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

    28、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互分离的属性。【注意】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是绝对的。(4)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注意】比如“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君子和而不同”。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注意】比如“生活中和自己联系最多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矛盾最多的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注意】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A (十)矛盾的普遍

    29、性 1.含义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注意】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2.原理与方法论(1)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坚持全面的观点)。(2)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A (十一)矛盾的特殊性1.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表现:(1)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注意】这些不同的矛盾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原因。(2)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注意】这些不同的矛盾把事物的不同阶段区分出来了。(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各有其特殊性;同一矛盾的

    30、两个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注意】这种特殊性就是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3.原理与方法论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 (十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1.辩证关系(1分钟)(1)二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2)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注意】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也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2.现实指导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向结合的哲学基础。【注意】这个不是方法论指导意义,是现实指导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碰到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先试点后推广”、“解剖麻雀”、“抓好典型”、“从群众来到群众


    注意事项

    本文(哲学生活考点.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