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二年级暑假生物作业练习题语文.docx

    • 资源ID:13777540       资源大小:23.77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二年级暑假生物作业练习题语文.docx

    1、高二年级暑假生物作业练习题语文高二年级暑假生物作业练习题学期期末考试完结,接下来就是假期时间,查字典生物网特整理了高二年级暑假生物作业练习题,希望能够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一、选择题(20x3=60)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是固定不变的B.自然状态下群体的增长可以按照“J”型曲线无限增长C.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D.种群数量的变化是增长和减少2.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A.100只B.200只C.300只D.400只诗句“野火烧不尽,春

    2、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所描绘的景象变迁,可视为()A.群落的初生演替B.种群的初生演替C.群落的次生演替D.种群的次生演替向某天然牧场引入良种肉牛100头,任其自然放养,自然繁殖。下图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约为N/2C.捕杀肉牛的最佳时期为t2时D.在t1t2时,该肉牛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强到弱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

    3、度制约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6.下列各图中最能准确表示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丰富度的7.下图表示处于平衡状态的某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若图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人工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B.若图所示为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则b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天敌的减少C.图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D.图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捕捞,维持资源种群数量在K/2左右8.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了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值变化曲线。以下叙述正

    4、确的是A.第1年至第5年间野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B.第5年起野兔种群数量开始下降C.第15年至第2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D.第20年至第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9.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和群落都具有典型的垂直分层现象B.种群密度能够真实地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C.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研究种群和群落的丰富度D.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10.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11.

    5、下图为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为长期处于相对稳态时该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值,b点由于某种因素的改变,最大值由K1变为K2。K1变为K2的原因最不可能的是A. 该种群的天敌大量迁出B. 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C. 该种群的生物发生了基因突变D. 该地区引人了新物种12.动物A和B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现将它们置于某一相对独立的环境并通过实验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下图表示A、B在120d(d表示天)内的种群数量变化。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A作为被捕食者,营养级较低,所含总能量多且个体一般较小,故总个体数较多B.B的突然增加,A会由于被大量捕食而减少,而后B由于缺乏食物也会减少C.第17天时与第

    6、90天时由物种A到物种B的能量传递效率可能不同D.在实验条件下两者分别在116天和120天后死亡,这种情况在自然条件下也是如此.在海面200米以下的水层中,几乎找不到藻类植物,其主要的生态原因是 ( )A.氧气. 氧化碳阳光温度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捕获了5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大约为A.50只 B.200只 C.400只 D.100只A.图1中b点和图3中f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d点对应B.图1、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C.图1、2、3中

    7、的a、c、e点生存斗争最激烈D.图2和3中的cd段、ef段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16.如图所示为在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对阴影部分的解释正确的是()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 环境中允许种群增长的最大值 其数量表示种群内迁出的个体数其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A. B.C. D.17.下列叙述中为一个种群的是( )A、一块水田里的全部生物 B、一个池塘中的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C、一个实验室中人工饲养的果蝇 D、一片森林中的全部鸟18.下列关于种群及其增长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样方法只能用于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B.可以根据种群的性别比例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在

    8、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D.种群在理想条件下,在一定时期内出现“J型增长”,且K值逐渐增大19.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胰岛素、胰蛋白酶、呼吸酶和胰高血糖素肯定不能都在人体的同一细胞中合成B.尝试制作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以及种群增长模型的模型种类全都不相同C.垂体细胞能进行细胞呼吸以及能合成酶和激素,解旋酶、RNA聚合酶、呼吸酶和抗体肯定能在人体的同一细胞中合成D.出现过植被的地方群落既可能出现初生演替也可能发生次生演替,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1.A.

    9、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第II卷(非选择题)三、综合题(4x10=40) 21.酵母菌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真菌,它也是生物学研究常用的一种实验材料。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试管编号 培养液(mL) 无菌水(mL) 酵母菌母液(mL) 温度(oC) A 10 0.1 28 B 10 0.1 5 C 10 0.1 28 (1)请写出该小组

    10、探究的课题名称:_(2)利用计数板可在显微镜下对微生物细胞进行直接计数。定期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绘制出A、B组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在C组培养液中,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是_ ,A组与8组中的酵母菌数量的最大值,在生态学上称为_,A组中该数值比B组大的原因是_ 。(3)酵母菌在生态系统结构中属于_,它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22.下表是某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相关量的统计,试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调查时间调查项目1963年 1983年 1994年 2019年 叶面积指数 2.48 6.61 11.28 17.76 光能截获率(%) 20.3 42.3 88.9 95.9

    11、 总初级生产量(t/hm2a-1) 17.43 55.50 116.61 150.81 净初级生产量(t/hm2a-1) 1.50 14.52 23.88 26.00()该地草甸、灌丛、真阔叶混交林的丰富度不同,丰富度是指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_,前者一般适用于_的群落。()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_,从数据分析,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变化趋势是_。()统计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光能截获率变化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是_。(5)在对该地区某时间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时,可以采用_法对植物丰富度进行调查,同时注意调查不同物种_情况,以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中数据为相应湿

    12、地的地下水位与地表距离)。试回答:(1)从草丛沼泽到落叶松沼泽,生物的种类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体现了群落具有_结构。白桦沼泽中所有白桦组成一个_。(2)下面是落叶松沼泽中,落叶松种群碳元素的流动过程模型。图中碳的流动形式是_。落叶松的碳流出途径除图中已经表示的外,还有_。(3)下表是大兴安岭5种沼泽地不同层次的年有机碳储量测定结果(单位:kgm-2)。试回答:与灌丛沼泽相比,毛赤杨沼泽的灌木层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低,这是因_。24.(10分)红树林位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是陆地向海岸过度的特殊生态系统。生态学家对深圳湾福红树林的群落演替过程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一定区域内秋茄、白

    13、骨壤等主要植物的数量变化如下所示。请回答:(1)调查红树林中主要植物的种群数量时,常用 法。红树林群落的垂直结构既能提高群落利用 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又为动物的分层提供了 和食物条件。(2)红树林中的白骨壤与桐花树之间存在 关系,它们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3)红树林生态系统中,流入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至少是次级消费者总能量的 倍,能量在流经各营养级时具有 的特点。(4)沿海滩涂红树林的群落演替属于 演替,图中所示演替过程的事期与初期相比,群落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和 ,从而导致群落的结构发生改变。参考答案1.C【解析】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波动状态,自然状态下群

    14、体的增长可以按照“J”型曲线增长,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种群数量的变化是增长和减少、不变,所以C选项正确。2.D【解析】试题分析:依题意并分析曲线图可知,在第10年时种群的达到最大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3.C【解析】试题分析: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所以答案。4.B【解析】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型增长t2时t1时种群的数量约为N/2捕杀肉牛的最佳时期为t1在t1t2时,

    15、5. C【解析】捕食关系曲线的特点是A错图表符合竞争关系,但竞争强度是由弱-强-弱B错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C正确b种群不为J型增长,D错6.B【解析】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物种数目会由少变多,形成较稳定的生态系统后,物种数目趋于稳定。7.B【解析】A、a点之后k值降低,数量减少,可能是由于过度放牧引起。B、酵母菌在培养液中没有天敌,b点后K值增大的原因可能是补充了营养物质或排出了有害代谢废物表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考点:本题考查,意在考查的能力【解析】试题分析:第1年至第5年都大于1,说明这5年间每一年种群数量都有一定的增长

    16、,种群数量一直增长,A错。第5年至第10年间下降,但是仍然大于1,种群数量还在增长,B错。第15年至第20年间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在一直下降,C错。第20年至第30年间=0,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9.D【解析】试题分析:只有群落具有典型的垂直分层现象,A错误;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B错误;丰富度是群落特征,种群没有丰富度,C错误;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如可

    17、能时存在竞争与捕食等,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0.C【解析】土壤中的动物分布于不同的土层,因此也存在分层现象,所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不能只扫取表层土取样。土壤中的动物存在各种种间关系,例如捕食、竞争等。土壤的盐碱度不同,会导致植物分布不同,也会导致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区别,故选C。11.B【解析】12.D【解析】试题分析:由图可看出,A和B的关系为捕食关系,其特点在数量上会呈现出“先增加都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故A为被捕食者,B为捕食者,一般情况下,A的种群数量多于B的种群数量,A正确;B会随着A

    18、的变化而变化,B正确;第17天与第90天时,同化的能量可能不同,所以能量传递效率可能不同,C正确;在自然情况下,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A和B的种群数量会维持在一定的水平,D不正确考点: 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分析和处理13.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非生物因素中阳光对生物分布的影响方面的知识。藻类植物要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而光线透不到海面200米以下的水层,所以藻类不能在这个水层生存。【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已知第

    19、一次捕获了灰苍鼠50只,同一地点捕获了灰苍鼠5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灰苍鼠考点:本题考查标志重捕法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15.B【解析】试题分析:图1中b点和图3中f点的增长速率都为0,表示种群数量达到了环境容纳量,图2中的d点增长速率为1,A错误;图中1、2、3都可表示在有限的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图1、3中的b、f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2和3中的cd段、ef段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16.C【解析】试题

    20、分析:J型曲线是在没有环境胁迫下的增长曲线,而S型曲线是在自然条件下的,即存在竞争时的曲线.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就是环境阻力,阻力越大阴影面积越大.数量减少既然是环境压力造成的,减少的个体必然是通过竞争被淘汰的,可能是死亡也可能是迁出.所以3的错误在于只指出了阴影的一部分含义,2的错误是K所对应的值才识环境允许的种群增长最大值。选C。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知识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17.C【解析】种群的定义中,有两点非常关键一定区域、同种生物18.C【解析】试题分析:样方法除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外,也能调查动物的卵密度,A错误;年龄组成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错误;在种群数

    21、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此时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C正确;J型曲线没有K值,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19.B【解析】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别是在胰岛B细胞和胰岛A细胞合成的,胰蛋白酶是在胰腺中合成的;B项的所有模型均属于物理模型;垂体能进行细胞呼吸以及能合成酶和激素,解旋酶、RNA聚合酶、呼吸酶和抗体肯定能在细胞中合成出现过植被的地方群落既可能出现初生演替也可能发生次生演替,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20.C【解析】试题分析:考点:本题考查的有

    22、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有机物(2分)、环境容纳量(或K值)、A组的培养温度更适合酵母菌的繁殖,环境阻力小(2分)(3)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或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解析】2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2)目测估计法) 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次生演替) 逐渐增加)()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截获率升高(或正相关)(5)样方) 在空间上的分布(分层)试题分析:(1)物种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前者一般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

    23、于从数据分析,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变化趋势是逐渐增加(4)统计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光能截获率变化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是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截获率升高(或正相关)在对该地区某时间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时,可以采用样方法对植物丰富度进行调查,同时注意调查不同物种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以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23.(1)水平 种群 (2)CO2 有机物 流向分解者(或燃烧)(3)毛赤杨沼泽乔木多,灌木获得的阳光少【解析】试题分析:(1)从草丛沼泽到落叶松沼泽,生物的种类有着显著的差异,;白桦沼泽中所有白桦同一物种,组成一个种群(2)碳在无机环境和生

    24、物群落之间的流动形式是二氧化碳和有机物;落叶松中的碳除还有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3)毛赤杨沼泽乔木多,灌木获得的阳光少,光合作用储存的有机物少,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低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24.(1)样方 阳光 栖息空间 (2)竞争 将无机环境中的CO2转化成生物群落中的有机碳(3)25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次生 物种丰富度降低 优势物种改变【解析】试题分析:(1)调查植物的种群数量常用样方法。群落的垂直结构既能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又为动物的分层提供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2)红树林中

    25、的白骨壤与桐花树都是生产者,二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它们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将无机环境中的CO2转化成生物群落中的有机碳。(3)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所以流入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至少是次级消费者总能量的1/20%/20%=25倍,能量在流经各营养级时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4)沿海滩涂红树林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分析图形可知,演替过程群落发生的主要变化是物种丰富度降低和优势物种改变,从而导致群落的结构发生改变。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查字典生物网为大家推荐的高二年级暑假生物作业练习题,还满意吗?相信大家都会仔细阅读!


    注意事项

    本文(高二年级暑假生物作业练习题语文.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