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美国次贷危机与经济危机.docx

    • 资源ID:13869136       资源大小:28.51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美国次贷危机与经济危机.docx

    1、美国次贷危机与经济危机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美国次贷危机与经济危机美国次贷危机与主流经济学的反思不同,马克思的危机理论从来就不承诺无条件地认可自由市场经济制度;而且,对于人的基因是否有贪婪“原罪”的血统论,马克思也并不感冒。马克思的危机理论最核心的内容是关于危机根源的逻辑,这个逻辑包括以下要点:(1)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生产过剩;(2)生产过剩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3)“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群众的购买力不足;(4)群众购买力不足的原因在于资本和劳动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5)两极分化的原因在于生产资

    2、料的资本家占有制度。那么,马克思关于危机根源的逻辑经受得住现实的拷问吗不少人认为,对于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以及之前的古典经济危机,马克思的理论或许还有较强的解释力,可是对二战以后的世界经济就几乎不再有什么说服力了,因为“此资本主义”已非“彼资本主义”,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到了今天,已经具备了克服危机的免疫力。所以,起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虽然引起了人们对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回忆,但许多经济学家却更多地看到了二者之间的区别。表面上看,这两次危机的原因大相径庭:1929年的大危机,其导火线是有效需求不足,商品卖不出去,最终引发金融动荡,股市崩溃。当下的次贷危机,其导火线却不再是有效需求不足,而是

    3、有效需求过于旺盛,以至于有效需求“过度”(“透支消费”、“寅吃卯粮”已经成了美国当代文化先进性的标志)!正是这种“需求过度”造成了违约率不断上升,最终导致信用崩溃。自从1825年英国爆发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周期性的危机就与“生产过剩”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经济危机这个范畴总是与“生产过剩”这个关键词形影不离的。可是当下的经济危机却出现了新的异化:危机似乎不再是“生产过剩”惹的祸,而是与“需求过度”发生了链接。如果说,“生产过剩”曾经是经济危机的生存土壤,那么显而易见,“扩大需求”就是化解危机的题中之义;可是问题在于:化解危机的“扩大需求”何以又演变成了经济危机的渊薮进而言之,为什么会出现需求

    4、“过度”或“透支消费”只有搞清楚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真正把握危机的根源。对于当代市场经济而言,在供给与需求的博弈中,具有主导意义的角色越来越不是供给,而是需求。一个社会的总需求由投资和消费两部分构成。尽管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或不同时期,投资和消费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尽相同,但一般说来,消费在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更具有决定意义。在美国,由于消费者的支出部分大约占总体经济活动的2/3,因此,消费需求是推动美国经济增长最值得关注的因素。按照经济学的常识,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消费的增长必须以收入水平的提高为基础。然而,从收入分配的格局来看,美国居民个人消费的增长显然缺乏相应的收入水平支持。资料显示,

    5、随着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国家干预的式微、“非标准就业”的扩展(即在总体就业中,“部分时间就业”和“偶然就业”占越来越大的比例)、工作时间的相对延长,以及国家对社会福利支出的削弱等,强资本弱劳工的力量格局愈益在美国显现,收入分配的天平越来越向资本一端倾斜。各种数据表明,美国的个人消费增长缺乏应有的收入基础,因而消费的进一步扩张以及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是不可持续的。面对不断扩张的生产能力,避免出现生产过剩危机的唯一办法,就是必须提高个人消费需求。怎么才能提高个人消费需求呢从历史上看,西方发达国家相继采用过以下办法:(1)削减产量(比如把牛奶倒进大海),这种办法既残酷,又与资本的逐利本性相悖。故在当今时代

    6、,简单地削减产量已被视为一种愚行。(2)扩大政府公共支出,这是在私人缺乏消费意愿和实力的背景下(穷人买不起,富人不愿买),由政府充当“消费者”和“投资者”。由于1970年以来的“滞胀”并发,西方政府对这种办法的效果已颇持怀疑态度。(3)调整分配格局(比如通过税收政策来促进购买力),由于这种办法本质上是“打富济贫”,有违自由资本主义信条,所以不到万不得已,这种“让步政策”决不会提上议事日程。(4)透支消费(比如分期付款、贷款消费、信用卡购物、次级房贷等等),这种办法虽然有损于资本的即期利益,但消费者也提前支付了远期利益(即“寅吃卯粮”),故既能为唯利是图的资本家接受,也能为囊中羞涩的普通劳动者认

    7、可,目前已成为西方极为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由于抓住了“扩大需求”这个要害,所以从实践来看,“透支消费”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透支消费”的扩展,美国经济进入了一个“稳定增长时期”,以至于不少经济学家断言:市场经济的周期波动已不复存在,“经济周期已经消失”。在“透支消费”的支撑下,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居民的个人消费增速不仅没有收缩,反而呈现出加速增长的态势。这种态势不仅与大多数居民收入的实际增长水平相矛盾(虽然少数高收入者的收入在显着提高,但其边际消费倾向是趋于递减的),而且在美国经济史中也实属罕见。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个人消费的增长,居民的个人储蓄也在不断下降

    8、。到2005年,美国的个人储蓄甚至已经下降为负数,美国全国进入不储蓄状态。据统计,“这20年来美国的储蓄率一直在下降,从1984年的到1995年的,2004年为,2005年为,2006年为-1,2007年为,真金白银越来越少,债务越来越大,形成一个巨大的债务泡沫。”11由此可见,美国的普通百姓不但用尽了自己的收入,而且还要透支“未来的”或“虚拟的”收入以支撑今天的消费(美国的家庭债务在20世纪80年代举债高峰期占年平均可支配收入的80%;到了2000年,这个比重就上升到98%)。结果,强劲的消费冲破了相对萎缩的收入,由此形成了一个非理性的“透支消费”悖论。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不仅美国居民在“透支

    9、消费”,而且美国政府也在推行“透支经济”。众所周知,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80年代以来,随着对外投资速度的持续下降,美国转而倚重来自国外的投资以支撑本土经济的增长。1985年美国从净债权国变为债务国,结束了自1914年以来作为净债权国长达70年的历史。在全球经济都在为“过剩”而发愁的今天(只需一家大的汽车公司开足马力生产,就能满足够世界用一年的汽车需求量),美国之所以能够独善其身,正是在于其“透支消费”与“透支经济”暂时填补了收入与消费之间的缺口,从而掩盖了本国的经济扩张与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在市场经济制度的框架内,与“把牛奶倒入大海”相比,“透支消费”毕竟不失为明智之举。但是,“透支

    10、消费”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产过剩”问题。这就如同为了缓解癌症患者的疼痛而不断加大吗啡的注射剂量一样,“透支消费”不过是靠透支“未来”来支撑“今天”,把当下的危机延迟到未来爆发罢了。一旦对未来出现悲观预期,以至于没有未来可以透支的时候,危机就不可避免。在美国,“透支消费”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从房子到汽车,从信用卡到电话账单,透支无处不在。而引发这次危机的次级抵押贷款(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不过是“透支消费”中的个案罢了。换言之,只要“透支消费”不停止,那么即便没有“次贷”问题,也必然出现经济危机,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危机的根源并未超越马克思的逻辑现在我将上面

    11、的分析简化如下:次贷危机的病灶在于违约率不断上升;违约的原因在于未来预期遭到了沉重打击;未来预期的悲观在于“透支消费”的不可持续;透支的起因是为了缓解生产过剩;生产过剩源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内生的制度性矛盾。这样,一个马克思的逻辑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资本制度的内生矛盾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过剩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经济危机。其实,以马克思的逻辑看来,资本主义的古典危机与当代危机并无本质不同:都是生产过剩危机。区别在于:在古典危机中,生产过剩直接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商品卖不出去,最终引发金融动荡,股市崩溃;而在当代危机中,生产过剩不再直接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而是表现为有效需求旺

    12、盛,甚至表现为有效需求“过度”(“透支消费”、“寅吃卯粮”)。从古典危机演变为现代危机,只不过是把皮球从供给方踢给了需求方,把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的爆发从当下推到了未来。1929年的大危机暴露出了资本的生存链条存在着“有效需求不足”的严重缺陷,从而导致了凯恩斯革命;当下的次贷危机则进一步告诉人们,用“透支消费”同样不能根治“有效需求不足”,在资本统治的制度框架内,任何举措都不可能根除生产过剩危机。指出这一点,并不是要否定资本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作用,而是要说明:由于危机根源于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内在矛盾,因此,仅用“风险-监管”的分析框架,已经很难对其做出本质上的把握。宋鸿兵把次贷危机的本质概括为“资

    13、产膨胀型消费模式的不可持续”11,而我却更愿意把次贷危机的本质概括为“透支消费”。早在7年前,我就已经对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的逻辑作过类似的分析,针对当时美国政府预防危机的降息举措,我指出:“不论这次降息的效果如何,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经典分析框架都没有过时。坦率地说,格林斯潘力图阻止衰退的努力不过是在和历史对着干,其努力的最大效果也不过是延缓衰退的到来。” 12 其实,这个结论不过是马克思逻辑的具体展开罢了。基于次贷危机的教训,经济学界的专家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呼吁:“加强监管”、“不能实行没有监管的金融自由化”,等等。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这种呼吁当然具有很好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但是在我看

    14、来,问题不能仅止于此:实行监管当然能够缓解危机、延迟危机的爆发,问题在于,即便实行了有效的监管,市场经济是否就能从此真正告别“危机”或“周期”呢如果我们对危机的反思能够做进一步的“马克思主义追问”的话,那么可以预计,类似次贷危机的灾难今后肯定还会发生,而且,在虚拟经济严重超越真实经济的大环境下,这种危机将会越来越频繁。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的危机理论得到了完整的展开,其中有一段论述十分耐人寻味:“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消费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13548 以马克思的视阈来看,“低估风险”、

    15、“政策失误”、“缺乏监管”之类的说辞,其实都是危机的表面现象,拿这些表面现象说事,只不过是为了掩盖危机的真正原因。经济学发展到了今天,各种数学模型已经武装到了牙齿,为什么面对危机的根源却如此暧昧呢如果那些主流经济学家是真的糊涂,倒也罢了;可有些人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难怪马克思要把那种辩护性的现象经济学讥讽为“庸俗经济学”。 结语:不是与时俱进而是与时俱退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后,凯恩斯的理论几乎已经接近于马克思的逻辑了,虽然他由于“站在有教养的资产阶级一边”,最终未能跨出那致命的一步(在“有效需求不足”的节点上,凯恩斯停了下来,并将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最终归咎于心理因素)。令人遗憾的是,与凯

    16、恩斯相比,当下的现代经济学不仅没有多少长进,反而后退了一大步:凯恩斯至少还承认“有效需求不足”,而现代经济学却连这一点都不敢正视,王顾左右,言不及义,只是一味地用“低估风险”、“政策失误”、“缺乏监管”之类的数学模型来掩盖危机的本质。西方发达国家的主流经济学这样做也就罢了,可我国经济学界有人也跟着起哄,这就很值得人们深思了。很多年以前(大约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经济周期消失论”在学界一度十分流行。虽然时隔不久,东亚金融危机的爆发让这个理论有些难堪,但以“现代经济学”自诩的主流经济学家们认为,经济周期未能消失的根源不在于“经济周期消失论”有误,而在于东亚各国自己不争气规范的说法是“裙带资本

    17、主义”、“坏的市场经济”惹的祸;他们还振振有辞地质问:人家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怎么就没有爆发危机呢记得1998年在我参加的一次海峡两岸东亚金融危机研讨会上,这种“质问”几乎成了研讨会的前提预设。但好景不长,历史已经证明并且还将证明,发达的、“好的”市场经济国家依然不能幸免。后来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比如纳斯达克指数暴跌、安然事件,以及这次美国次贷危机等等,不仅让这个理论很难堪,简直就是让这个所谓的“经济周期消失论”从此几近消失。次贷危机迟早会过去,资本的游戏仍将继续下去。但是,反复发作的危机最终会终结资本的游戏规则。马克思曾经对市场经济的危机有过相当深刻的剖析,即便是放在今天的语境中,其深刻性也依然

    18、是现代经济学所不能望其项背的。可是,自从以“新古典”为核心的现代经济学垄断话语权以来,经济学界几乎忘却了对危机根源作马克思那样的“终极追问”。对于现代经济学来说,这种“终极追问”既是其不愿所为的,也是其无力所为的,更是其不敢去为的。所以,尽管“经济周期消失论”今天已经不再那么张扬了,但学界对危机根源的认识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澄清。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立场、观点来分析危机,本来是我国经济学的题中之义,可是一段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越来越被学界淡化、耻笑,甚至某着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也忙着宣布:当代“资本主义无政府状态被计划所代替。市场经济的无政府状态是自由放任阶段的一种竞争态势。上世纪30

    19、年代经济大萧条以后,特别是二战以后,国家干预和计划管理目标日益加强的条件下,无政府状态已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经济有周期波动是难免的,但又不会再酿成大萧条。”14 遗憾的是,这种论点可以蔑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存在,但在次贷危机面前却显得是那么地缺乏说服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资本主义自我调控能力的确有所增强,但把这种增强说成是“资本主义无政府状态被计划所代替”,未免言过其实,因为这种增强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总体上的无政府状态。至于说“经济有周期波动是难免的,但又不会再酿成大萧条”,就更是过于乐观了。这就好比说“小地震是难免的”,但有谁敢打保票说小地震“不会酿成大地震”呢既然

    20、波动“难免”,那么有谁能百分之百地打包票说“波动”就一定不会演变成“萧条”,甚至演变为“大萧条”呢有人说:“实际上,次贷危机的真正实质是,美国金融市场滥用信用衍生品的创新、预支市场和社会信用。再通俗一点来说,这其实是资本信用危机、或者可以称之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信用危机。”15 能这样认识问题,已经很不错了。我看过很多有关文献,行内的许多专家学者甚至连这点都不敢承认。但是,即便这种认识比那些主流经济学家们进了一大步,我们仍然有必要对次贷危机作“马克思的追问”:他们为什么要“滥用社会信用”他们不“滥用”行吗如果不要他们“滥用社会信用”,难道要让他们“颠覆”资本世界的信用制度不成对于资本主宰的世界而言

    21、,“滥用信用”或“透支消费”是命中注定的宿命而已。格林斯潘关于“危机迟早都会发生”的马后炮说明,即便是“体制”中的人也并非全然没有这种“宿命”意识。问题在于,既然已经意识到“透支消费”的结果仍然是死路一条,为什么他们还要玩火自焚呢这是一个很值得人们追问的问题。事实证明,现代经济学是无法将这个追问进行到底的,它最多也就是搬出“人性贪婪”之类的原罪来救驾。如果将马克思的追问进行到底,结论必然会颠覆资本主义制度的神圣性:“玩是死,不玩死得更快”这就是资本世界内生的悲剧所在。经济学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要不断地发展和创新,才能立足于现代经济学之林;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以新古典为内核的现代经济学有不

    22、少东西值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吸收和借鉴,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放弃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立场,盲目地、不加区别地跟在别人的后面东施效颦,亦步亦趋,这就不是与时俱进,而是与时俱退了。经济危机的马克思主义解读本次危机是否为马克思所说的经济危机?许建康:从本质上来讲,它就是马克思所分析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它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引起的,这个基本矛盾就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的社会化的矛盾。那么它的具体表现形式可能从马克思那个时代,它还没有那么大的虚拟经济,所以它的一些表现形式可能要比马克思当初描述的具体的形态可能还要严峻。因为这里头有这么一个问题,就是说我们往往从习惯上,如果一个事情发生

    23、在前面,后面又发生了第二个事情,我们往往就把前面的事情说成是第二个事情发生的条件或者原因。所以现在整个的经济危机的进展,是一开始次贷危机,然后是发展到金融危机。那么在实体经济没有受到直接影响的时候,好多人就讲,说我们的,这个国家的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那么把它单纯地说成是一次次贷危机,或者是一次金融危机。现在看来就不是这样,所以关于这个金融危机和实物经济中的生产过剩危机的关系,其实马克思在当时就分析了。卡尔马克思,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这一巨着的问世,不仅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

    24、是资本主义根本矛盾的体现,无法避免只能周期性发生。他对于危机曾有这样的表述:“危机本身首先是爆发在投机领域中,而后来才波及到生产。因此,从表面上看来,似乎爆发危机的原因不是生产过剩,而是无限制的、只不过是生产过剩之征兆的投机,似乎跟着而来的工业解体不是解体前急剧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过是投机领域内发生破产的简单反映。”主持人:那就是说,这次危机表面上看来是由次贷危机引起的,祸根不在实体经济,而是金融衍生品的市场。但实际上按照马克思主义这个观点分析来说,它其实和那个实体经济还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的,是吗?金融危机和实体经济的因果关系。许建康:对,而且它的根源还是在实体经济。是因为实体经济的生产相对过

    25、剩,已经发展到非常严重的时候。所以他资本在实体经济中,他赚不了更多的钱,那么他就把钱都投到虚拟经济部门,所以虚拟经济这次是非常大的一个畸形的一个膨胀。那么这部分东西呢,实际上马克思当时也讲到了,他说随着生息资本和信用制度发展,一切资本好像都会增加一倍,有时甚至增加两倍,因为用同一种方法,使用同一资本,甚至同一债券在不同的人手里,以不同的形式出现,这种货币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这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就是金融衍生品。另外呢,我们用了这个杠杆融资,当时在马克思时候,他讲到只是,他说有的时候,甚至会增加到两倍,我们现在的前一段大概二十年来,它大概是三十倍。所以它这部分东西,它就没有实物经济支撑,那么在发展到一定时候,它整个我们讲的就是一个泡沫,这个泡沫它迟早是要破裂的。主持人:那么他认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许建康:他就是刚才第一段,他是说因为生产过剩,生产过剩发展到严重的程度的时候,它这些钱才往那儿跑,然后往那儿跑的越来越多了,然后它这部分东西就是急剧地膨胀了。所以要,所以它这次金融危机,它发生的问题,它必然要解决这个实物经济的生产过剩,如果不解决实物经济的生产过剩的话,危机它停不下来了。主持人:这就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盲目地追逐利润,生产力和购买力的不平衡,将最终会导致经济危机,这是不可避免的。


    注意事项

    本文(美国次贷危机与经济危机.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