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第七章水平测试.docx

    • 资源ID:13959739       资源大小:219.88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七章水平测试.docx

    1、第七章水平测试第七章水平测试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2015石家庄一中月考下列对自然选择学说的论点的概括中不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C定向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D微小有利变异可通过遗传得到积累答案C解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主要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等4个内容;变异是不定向的,C项错误。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华南虎和东北虎的形成,是由于长期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的结果B19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使灰色桦尺蠖变成新物种黑色桦尺蠖C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物种的基

    2、因频率往往保持不变D转基因抗虫棉可以有效地用于棉铃虫的防治,在大田种植少量非转基因的棉花或其他作物供棉铃虫取食,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减缓棉铃虫抗虫基因频率增加的速度答案D解析华南虎和东北虎存在的地理隔离未导致生殖隔离;英国灰色桦尺蠖变成黑色桦尺蠖仍是同一物种;物种是由种群构成的,基因频率也在不断变化。32014广东高考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如图),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答案C解析

    3、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B错误;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吸食花蜜不会使蛾的口器变长,D错误。4下列有关遗传和进化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基础,通过遗传使控制性状的基因在子代中得以延续和传递B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推知,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C地理隔离可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导致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D自然选择、基因重组、突变都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答案B解析生物进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而不是基因重组。自然选择是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外因,而变异(突变和基因重组)是导致种群基

    4、因频率改变的内因。52014海南高考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依次占25%、50%、25%。若该种群中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理论上,下一代AA、Aa、aa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为()A331 B441C120 D121答案B解析若该种群中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即AA、Aa这两种基因型的雌、雄个体间的交配,AA占1/3、Aa占2/3,用棋盘法解答。产生雌、雄配子的概率2/3A1/3a2/3A4/9AA2/9Aa1/3a2/9Aa1/9aa理论上,下一代AAAaaa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为441。62015安徽高考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

    5、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A75% B50% C42% D21%答案C解析在一个足够大、没有自然选择、随机交配的自然种群中,符合基因的平衡定律,当等位基因只有A、a时,设p代表A基因频率,q代表a基因频率,则(pq)2p22pqq2 1,其中p2是AA基因型频率,2pq是Aa基因型频率,q2是aa基因型频率。依题意,当两个大小相等

    6、的种群合并成一个种群后,A基因频率为(80%60%)/270%,a基因频率为(20%40%)/230%,因此,随机交配,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270%30%42%。7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虽然很低,但对进化非常重要B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相同,也可不同C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D同一群落中的种群相互影响,因此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落答案D解析基因突变率虽然低,但却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生物的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型不同,表现型相同,对环境的适应性相同;也可能表现型不同,对环境的适应性也

    7、不同。环境发生的变化如果影响到某些基因型,由于环境的选择作用,就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如果环境发生的变化不影响种群中各基因型的适应性,也可能不起选择作用,使基因频率不变。因为只有种群内个体之间才有基因交流,所以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非群落。8如图为四个物种的进化关系树(图中百分数表示各物种与人类的DNA相似度)。DNA碱基进化速率按1%百万年计算,下列相关论述合理的是()A四个物种都由共同祖先通过基因突变而形成B生殖隔离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C人类与黑猩猩的DNA差异经历了约99万年的累积D大猩猩和人类的亲缘关系,与大猩猩和非洲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相同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

    8、相关知识。四个物种都是由共同祖先通过突变和基因重组形成的;自然选择是物种朝不同方向进化的决定性因素;人类与黑猩猩的DNA差异为0.99%,该差异经历了约0.99%(1%/百万年)99万年的累积;大猩猩和人类的DNA差异为1.1%,而大猩猩与非洲猴的DNA差异为2.24%,因此大猩猩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更近,所以C最为合理。92014江苏高考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C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

    9、D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答案B解析细菌可通过突变产生耐药性,抗生素通常只起选择作用而不起诱变作用,A错误,B正确;体内是否有免疫球蛋白或是否对新生儿接种疫苗只影响个体的特异性免疫能力,与细菌耐药性无关,C、D错误。102015盐城中学期末考试如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种群中存在很多变异类型,是选择的原始材料BAB段的变化通过生存斗争实现CBC段是逐代积累加强的结果D农药对害虫抗药性变异的定向选择使害虫抗药性增加答案D解析农药对害虫抗药性变异的定向选择使抗药性强的个体被选择下来。11某物种两个种群在隔离的条件下形成两个

    10、独立物种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是地理隔离Ba是生殖隔离,c是地理隔离C中两个种群仍属于同一物种D图中新物种形成的过程为答案D解析分析图中含义可知,a是地理隔离,c是生殖隔离,b是将两个种群分别放在不同的环境中,地理隔离可使分在两地的种群的基因频率产生差异,当这种差异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形成生殖隔离,形成两个新的物种,即新物种的形成过程是,所以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中两个物种间形成了生殖隔离,不再属于同一物种。12在北极的一个山脉中,原始的狼已经形成在体格和生活习性上不同的变种,其中一种狼的体重较轻、四肢发达而灵活,以猎鹿为主;另一

    11、种狼体重较重,足短而力强,常常攻击羊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狼的性状分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在生存斗争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C上述现象说明自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定向的D原始狼群由于食物来源不同,通过自然选择进化成不同的类型答案C解析在原始的狼群中,个体间在体格和生活习性上存在着差异,有些狼体重较轻,四肢较长而灵活,适于捕食鹿;有些狼体重较重,四肢较短而力量大,适于捕食羊。在生存斗争中,以猎鹿为生的狼,在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相互选择中,有利变异逐代积累,形成体重较轻、四肢发达而灵活的变种;同样,以猎羊为生的狼也形成体重较重、足短而力强的变种。狼的性状分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13下列

    12、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协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C异地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答案A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细菌中的抗药性个体本来就存在,青霉素只是起选择作用而非诱变。142014四川高

    13、考油菜物种甲(2n20)与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B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36或72条染色体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答案B解析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A错误;甲、乙两个物种杂交,得到的幼苗丙是异源二倍体,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得到的幼苗丁,可能是未加倍的异源二倍体(含18条染色体,不可育),也可能是加倍后的异源四倍体(含

    14、36条染色体),所以幼苗丁在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其染色体数目可能是36条或72条,B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丁自交产生的戊是可育的异源四倍体,与物种甲和物种乙产生了生殖隔离,所以属于新物种,D错误。1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B地理隔离不会导致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C自然选择的实质是保留种群的有利基因,不决定新基因的产生D基因突变对多数个体不利,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生物进化的方向总是不一致答案C解析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实质受选择的是控制性状的基因,进而

    15、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地理隔离后环境有所不同,选择的方向也会有所不同,导致种群基因库之间存在差异,但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B错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使有利的变异得到积累,但不能决定新基因的产生,C正确;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可能与生物进化的方向不一致,也可能相同,D错误。16下列哪项不是生物共同进化的实例()A某种兰花有专门为它传粉的蛾B猎豹捕食斑马C光合生物出现后,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D草原上狼的灭绝造成鹿的数量激增答案D解析进化过程中的两种生物相互选择,而草原上狼的灭绝造成鹿的数量激增,正是共同进化的反例。狼灭绝则谈不上进化,鹿的数量激增对环境会有较大的破坏,对鹿本身也不利

    16、。172013天津高考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碱基对缺失的结果B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为22%C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可知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D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该基因突变导致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氨基酸数目没有发生改变,因此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碱基对替换的结果,A项错误;甲地区家蝇的抗性基因的基因频率为2%(1/2)20%12%,B项错误;乙地区家蝇的抗

    17、性基因频率为4%(1/2)32%20%,丙地区家蝇的抗性基因频率为1%(1/2)15%8.5%,乙地区家蝇的抗性基因频率最高,但不代表乙地区家蝇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C项错误;丙地区家蝇的抗性基因频率最低,则敏感性基因频率最高,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项正确。18利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推测可知,某物种形成所需经历的阶段有()突变和基因重组为其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具有变异的个体经过自然选择,种群的基因频率向着有利于该物种生存的方向变化具有变异的个别个体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得到保留产生了生殖隔离A BC D答案C解析物种的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强调的是种群的进

    18、化,而不是个体的进化,所以的说法是错误的;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192015温州高一月考近期,科学家发现一种蜣螂(俗称屎壳郎)提高了“生活品位”,不仅吃粪便,还取食包括蜈蚣在内的千足虫。与普通蜣螂相比该蜣螂的部分身体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千足虫内脏;后腿较蜷曲,便于捕猎千足虫。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A该蜣螂与普通蜣螂肯定已经产生了生殖隔离B与普通蜣螂相比,该蜣螂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C该蜣螂的可遗传变异来自于突变和基因重组D该蜣螂头部和后腿结构发生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答案A解析该蜣螂与普通蜣螂相比,形态结构、生活习性都发生了变化,但不能说明二者属于不同物种,只有当该

    19、蜣螂成为一个新物种时,二者才会产生生殖隔离。20同物种的个体在形态特征上常有些差异,而形态有差异的物种个体,在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上也会有些不同。下图为某地三种不同植物的叶面积与个体数目的关系图,若此地遭遇干旱,则下列哪一项叙述最合理()A乙物种比甲物种在该地的适应能力强B甲物种比乙物种在该地的适应能力强C丙物种比乙物种在该地的适应能力强D甲物种和丙物种在该地的适应能力相同答案B解析由坐标图可知,甲物种的不同个体差异很大,乙物种的个体差异不大,分布在两端的个体数量很少。丙物种的叶面积差异较小,分布范围很窄。当此地遭遇干旱时,甲物种的适应能力大于乙物种和丙物种的适应能力。二、非选择题(共4个小题,

    20、共40分)212015课标全国卷(9分)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回答下列问题:(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_。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_,A基因频率为_。(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_。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_。答案(1)111210.5(2)A基因纯合致死11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基因分离规律的辩证

    21、关系。(1)在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情况下,对于只有一种基因型Aa且雌雄个体数目相等的果蝇群体而言,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11。从理论上分析,Aa随机交配相当于Aa自交,故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aa的数量比应为121,A基因频率为0.5。(2)依据上述分析,若产生笫一代中不是1AA2Aa1aa,而是2Aa1aa,则可推知,该群体存在显性纯合子(AA)致死现象。由第一代的基因型及比例可计算A、a所占比例为:A1/3,a2/3,故第二代中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为:(21/32/3)(2/32/3)11。22(12分)现有G、H、Q、W、X五个有亲缘关系的物种,它们的进化历程及亲缘关

    22、系如下图所示。(1)图中五个物种中,基因库相似程度最高的两个物种最可能是_。(2)由共同祖先进化形成上述五个不同物种的外部因素是_和_。(3)H、W两种物种都生活在海洋中,体形都为纺锤形的事实能够说明_。(4)如果W物种始终处在一个没有地理隔离的环境中,W物种将一定会在进化过程中分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种吗?_。为什么? _ _。W物种在它所生存的环境中将会进化吗?_ _,为什么?_ _。答案(1)X、Q(2)自然选择地理隔离(3)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环境对生物的选择是定向的)(4)不一定会地理隔离是导致新物种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会生物在繁衍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可遗传的变异,W所处的环境条件也会发生不

    23、断的变化解析(1)基因库相似程度越高的生物应是亲缘关系越近的物种。(2)物种的形成一般需要经过地理隔离,一个物种在特定的环境中生存时,必然受到环境的自然选择。(3)这是一种趋同进化现象,是相同环境定向选择的结果。(4)没有隔离就不会分化出不同的物种,但生物的进化是随着环境的变化在不断进化的。23(8分)原产某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_,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传粉,说明已产生了_,它们与_、_共同构成物

    24、种形成过程的基本环节。(2)在对b植物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理由是_ _。答案(1)地理隔离生殖隔离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2)没有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解析(1)a、b和c处于不同的纬度,存在地理隔离。种群b和种群c已经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存在生殖隔离。物种的形成需要三个环节,分别是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5、(2)已经知道DD和dd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和70%,所以Dd基因型频率为20%,第一年该种群D的基因频率是(10%220%)/200%20%,同理第二年该种群D的基因频率是(4%232%)/200%20%,所以连续两年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而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推断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24(11分)请回答下列问题:(1)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英国重工业的发展,尺蛾中黑化蛾的比例越来越高。为了研究环境改变对尺蛾种群变化的影响,1950年科学工作者在英国的两个地区进行了调查,获得如下结果:表中两组数据_大于_、_大于_共同支持“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这一论点。(2)大理蝴

    26、蝶泉一带有数量庞大的大丽王蝴蝶种群,它们的翅色有黄翅黑斑和橙黄黑斑两种。研究得知,黄翅黑斑(A)对橙黄黑斑(a)是显性,且亲代基因型(及比例)分别是AA(30%)、Aa(60%)、aa(10%)。若它们随机交配,则其子代的基因型频率是_ _;近几年发现,该种群数量明显减小,使其观赏价值降低。专家提出要对其加以保护,这是在_层次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3)美国医学会杂志周刊刊登的一份政府调查报告上说,被称为“超级病菌”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在美国正呈蔓延趋势,从细胞结构来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属于_生物,其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是_;抗生素在“超级细菌”进化过程中起到了

    27、_作用,使细菌的_发生定向改变。答案(1)53.2%25.0%13.7%4.7%(2)AA为36%、Aa为48%、aa为16%物种(3)原核基因突变选择基因频率解析(1)分析表格数据可知,黑化蛾在工业污染区的回收率高,在非污染区的回收率低,可表明“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这一论点。(2)已知亲代基因型频率为AA(30%)、Aa(60%)、aa(10%),则由公式“基因频率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1/2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可计算出A基因频率 30%1/260%60%,同理,a基因频率160%40%。子代的基因型及频率AA为36%、Aa为48%、aa为16%;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题中说法是从物种层次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3)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是细菌,属于原核生物,不含染色体,其变异方式只有基因突变这一种;抗生素属于环境选择因素,在“超级细菌”进化过程中其起到了选择作用。


    注意事项

    本文(第七章水平测试.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