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 古诗三首教案.docx

    • 资源ID:14239358       资源大小:50.82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 古诗三首教案.docx

    1、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 古诗三首 教案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 教案3古诗三首第一课时寒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过程与方法:抓住用得生动的几个字,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学习第三课古诗三首,你们会背清明这首古诗吗?清明的前两天就是寒食节,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寒食。2.解诗题:(课件出示)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

    2、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冷食),故名寒食。3.知诗人:(课件出示)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二、读准字音,读通古诗。1.抽学生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2.教师范读,学生按节奏读。(按二二三的节奏读)3.抽学生多次朗读,直到读准确。4.全班齐读。设计意图:读准字音,按停顿读准古诗,只有多次朗读,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意。三、理解诗意,领悟诗情。1.(课件出示前两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御柳:皇城里的

    3、柳树。诗意: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寒食节,东风把皇城里的柳树吹斜。这两句主要是写景。这里面有一个字用得特别巧妙“飞”。“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京城,自然也吹入皇城,皇城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

    4、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有感情地朗读。2.(课件出示后两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传蜡烛:指宫中传赐新火。虽然寒食节禁火,但公侯之家受赐可以点蜡烛。“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这里泛指权贵豪门。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权贵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译文:黄昏时,宫中传出御赐的烛火,轻烟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描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后两句是讽喻皇宫以及权贵豪门的特权。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有皇宫和权贵豪门可以燃烛。诗的前两句写的

    5、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有感情地朗读。四、朗读古诗,感悟诗情。1.读了这首诗,你会想到些什么?这是一首讽刺诗。寒食节禁火,然而权贵豪门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这首诗不直接讽刺,而只描摹生活上的特权阶层,含隐巧妙,入木三分。2.朗读全诗。3.练习背诵。设计意图:通过朗读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板书设计】寒食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第二课时迢迢牵牛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古诗十九首的相关常识;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过程与方法:有节奏地朗读理解诗意领悟诗情拓展延伸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蕴含的相思之情。【教学重点

    6、】借助描写分析,感知织女的相思之情。【教学难点】体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情感。【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你们知道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吗?(天河阻隔、担子追妻、鹊桥相会)2.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关于牛郎织女的古诗,题目是迢迢牵牛星。(教师板书)3.(课件出示)简单介绍:这首诗选自古诗十九首,写作时代大约是东汉末年。迢迢:遥远的意思。设计意图:因为古诗内容与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系,所以一开头让学生讨论牛郎织女的传说,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后面做了铺垫。二、读准字音,有感情地朗读。1.抽学生读课文,点拨难读的字。2.引生读出音韵之美。教师范读。自由练

    7、读。(关注字音的同时,争取读出自己的节奏和理解)学生齐读。 (五言诗的诵读节奏,一般是三拍,即“二二一”或“二一二”。从诗句意思来说,本诗划分为“二三”节奏更为合理)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准古诗。三、理解诗意。1.学生根据注释交流诗意。2.教师点拨个别词的意思。(课件出示)牵牛星:隔着银河和织女星相对,俗称“牛郎星”,是天鹰星座的主星,在银河南。皎皎:明亮。河汉:即银河。河汉女,指织女星,是天琴星座的主星,在银河北。织女星与牵牛星隔河相对。 擢(zhu):伸出。素:白皙。“纤纤擢素手”是说,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 札(zh)札弄机杼:正摆弄着织机(织着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章:花纹。终日不成章

    8、:是用诗经大东语意,说织女终日也织不成布。诗经原意是织女徒有虚名,不会织布;这里则是说织女因害相思而无心织布。 涕:眼泪。零:落下。几许:多少。“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两句是说,织女和牵牛二星彼此只隔着一条银河,相距才有多远!盈盈:清澈的样子。 间:隔。脉脉(m m):相视无言的样子。3.(课件出示)古诗意思:(看那天边)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 (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 ,正摆弄着织机(织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她思念牛郎,无心织布,因此)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眼泪像下雨一样落下来。 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 虽只隔一条清澈的银河,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而不能用话语交谈。设计意

    9、图:学生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了解诗意。四、探究诗歌内容,品味相思之情。1.通读全诗,这首诗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织女(河汉女)思念牛郎。织女是全诗的主人公,这是一首相思之作,感情基调较为伤感、哀怨。2.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诗歌,体会诗歌借助了哪些语句来传递这份相思的伤感与哀怨。(1)(课件出示)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札札”是象声词,形容织布机工作时的响声,有一种静谧中的杂乱之感。而“弄”这个字,是玩弄、摆弄、抚弄的意思。一个动词就泄露了此时织女的心境:心不在焉、心神不宁。(2)(课件出示)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不成章”三字蕴含着一个“思”字,即织女的内心动态

    10、。“泣涕零如雨”更是织女悲苦内心世界的表露,因而神思恍惚、心不在焉,落得个终日勤劳作,终日意悬悬,终日不成章。“泣”的本义是眼泪,特指无声流泪或低声地哭。“涕”也是眼泪的意思。“零”本是指雨缓缓而降,引申为降落、落下。这里落下的不是雨,而是如雨水一般无法抑制的织女泪。这是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织女的相思之苦。(3)(课件出示)盈盈一水间。仅仅是一水之隔,何谈遥远一说呢!(4)(课件出示)脉脉不得语。脉脉,是凝视的样子,后来形容默默用眼神表达情意,形容含有感情、默默表露的样子。只是深情地凝望着对方,却不能说出话来。脉脉含情遥相望,此时无声胜有声,有时,眺望也是一种语言。3.再读诗歌,让我们

    11、体会一下这首诗歌的语言之美。设计意图:抓住几个句子,体会织女对牛郎的相思之苦,并多次有感情地朗读。五、叠词的妙用。1.这篇文章多处运用了叠词,读起来音节优美,增强节奏感。(课件出示)迢迢,是星空的距离;皎皎,是星空的光线;纤纤,是织女手的形态;札札,是织布机的声音;脉脉,是织女凝望的神情。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设计意图:叠词运用,朗朗上口,再次引导背诵。六、拓展鹊桥仙。1.(课件出示)鹊桥仙宋代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2.“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众人大多感慨牛郎织女相

    12、见太难,羡慕他们有坚贞的爱情。设计意图:拓展与牛郎织女有关的诗词,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板书设计】迢迢牵牛星牵牛星盈盈一水河汉女相思第三课时十五夜望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朗读诗歌并能背诵。过程与方法:理解诗歌、读中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孤寂、惆怅的心情。【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浓浓的“秋思”,感受这首诗的意境美。【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课件出示一轮圆月挂在夜空的画面)同学们,中秋是举家团聚的日子,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与家人团聚呢?哪些人在这一天是不能和家人团聚的?有戍守边疆的战士,有救死扶伤的

    13、白衣天使,有在海外留学的莘莘学子。在古代也有很多人不能和家人团聚,今天我们一起跟随王建回到唐朝,看一看他们不能与亲人团聚时用什么方法去表达思念之情。2.(课件出示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王建,字仲初,许州人,唐代宗大历十年进士,曾任昭应县丞,渭南尉。穆宗长庆初,由太府寺丞转秘书郎。大和中,出为陕州司马,后归居咸阳原上。一生困顿,晚景尤其凄凉。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此诗是诗人十五夜望月思友而写。设计意图:课堂一开始就让同学们沉浸在深深的惆怅和惋惜之中,为体会作者的情感做铺垫

    14、。二、读准古诗,理解诗意。1.读准字音,读准古诗。2.指名读,全班正音,注意“栖”字,念“q” 。3.再指名读,注意读出诗的韵脚和节奏。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准古诗,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三、理解诗意。1.学生自学交流古诗意思。2.(课件出示诗的前两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栖:歇,休息。冷露:清冷的露珠。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枝上安歇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3.(课件出示诗的后两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

    15、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4.再读古诗,理解朗读。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古诗意思。四、感悟诗情。1.读读前两句,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地白”“树栖鸦”“冷露”“桂花”。2.你能从这些景物中感受到什么?(1)感受月之明。抓住“地白”呈现出一轮明亮、清澈而清美的月亮。难怪李白将月光写成“地上霜”。指名读出这种意境。(2)感受夜之静。“树栖鸦”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无声”也表现了夜深人静。指名读出皓月当空、万籁俱寂的感觉。(3)感受秋之凉。“冷露”让人感觉到了丝丝凉意不断袭来。(4)感受花之香。在月华如水的夜晚,丝丝寒意不断袭来,仿佛还闻到了桂花的香味。诗人想起

    16、了桂花树,桂花也被冷露浸湿了。3.这时作者抬头看看那一轮明月,是什么心情呢?冷清的中秋之夜,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惆怅的心情。4.“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蕴藉。5.最后一句中的“落”能不能改为“在”?为什么?不能。因为“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6.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整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凄清的中秋月夜图,渲染了一种清幽、寂静、凄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思远、想念好友的情感。7.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设计意图:抓住景物,体会作者的浓浓“秋思”。五、比较欣赏,延伸拓展。1.激发兴趣,中秋之月还有其他诗人写过,如苏轼的阳关曲中秋月也很有名。请同学们自己朗读积累。(课件出示)阳关曲中秋月宋代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2.你还知道哪些写月亮的古诗词名句?学生回忆学过的关于月亮的古诗词名句。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3.课下同学们还可以找出其他写月亮的诗词来读一读,背一背。设计意图:课外拓展其他古诗词,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积累的好习惯。【板书设计】十五夜望月写景:“地白”“树栖鸦”“冷露”“桂花”寄情:秋思孤寂、惆怅的心情


    注意事项

    本文(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 古诗三首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