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视觉俗民志的研究以日本中国和美国三个国家的幼儿教育与文化为例.docx

    • 资源ID:14240573       资源大小:138.18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视觉俗民志的研究以日本中国和美国三个国家的幼儿教育与文化为例.docx

    1、视觉俗民志的研究以日本中国和美国三个国家的幼儿教育与文化为例視覺俗民誌的研究:以日本、中國和美國三個國家的幼兒教育與文化為例李奉儒1、 前言俗民誌(ethnography)是人類學的主要研究方法,同時也是質性研究最早的傳統。文化(culture)的概念是俗民誌的中心。Ethnos一詞在希臘語中意指一群人或一個文化群體。對Ethnos的研究,或說是俗民誌,是致力於描述人類的生活方式,是對一群人及其族群之文化基礎的一種社會科學描述。俗民誌的中心思想和假定是,一個人類群體經過一段時間互動之後將衍生出一種文化。文化是行為組型與信念的集合體,構成了決定是什麼的標準,決定將能是什麼的標準,決定個體如何去感

    2、受的標準,決定該做些什麼的標準,以及決定如何去做的標準。在傳統的人類學中,人類學學者的研究範圍是在偏遠未受教育的文化地區,即所謂的原始的(primitive) 或異族的(exotic) 文化。俗民誌學者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參與觀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藉由深入的實地工作(fieldwork),研究者是將自己置身於所研究的文化中。雖然俗民誌學者均對文化感興趣,但對文化的本質卻有所爭議,而有不同的俗民誌形式,包括Benedict與Mead的古典整體形式(the classic holistic style),Boas與Geertz的語言符號形式 (the semiotic

    3、 style),以及Whitings的行為主義形式 (the behaviorist style)。 現代人類學學者則將俗民誌研究方法應用於當代社會與社會問題研究上,例如科技的普及、全球化、環境品質的低落、貧窮、貧富差距,以及社會的瓦解;教育;成癮;童工;學校中的不同文化;國際間的邊界衝突等。當應用俗民誌(applied ethnography)出現在現代社會中,了解文化及文化變遷的努力,即成為應用俗民誌的重要基石。自從應用人類學學會(Society for Applied Anthropology)在1941年成立以來,應用俗民誌即常見於成員的年會報告中。例如,Whyte曾收集了大量的應用俗

    4、民誌實地研究於解決工業民主國家之社會問題的實例。 自從1980年代以來,瞭解文化成為組織研究(organizational studies)及許多組織發展工作的核心,其中包括致力於改變組織的文化。組織俗民誌(organizational ethnography)的發展歷史,可被追溯到1927年具影響力的Hawthorne電工廠研究。傳統上,俗民誌學者應用參與觀察和深入的實地工作來研究每一件事,從小團體到國家,但在網際網路興起之後,所謂在實地中或參與、甚或團體均有所改變,於是虛擬俗民誌(virtual ethnography)出現了,主要是研究透過e化(電子化)環境彼此溝通聯絡的人們。然而,無論

    5、是在虛擬空間、未受教育社群、多國合作、或城市中學校中進行俗民誌研究,其特點均是從其文化觀點(cultural perspective)來詮釋和應用其研究發現。在今日,照片、錄影帶和電子媒體逐漸結合在俗民誌的研究中,作為一種文化的文本,俗民誌知識的再現,文化生產的場所,以及社會互動和個人經驗等,形成了俗民誌實地工作的場所,發展出一種視覺俗民誌(visual ethnography),亦即視覺影像與技術形成俗民誌研究的領域、方法與媒介。2、 俗民誌研究(一)理論基礎俗民誌包括來自人類學中對某種文化之適應與傳承之研究、來自社會學中的社會化與制度化教育之研究、來自心理學中社會文化學習與認知,以及兒童成

    6、人發展之研究。俗民誌同時也是一種社會學家根據他們的訓練,以不同的方式來研究人類行為的研究過程。俗民誌的教育研究主要源自於人類學研究的傳統,主要研究問題在於文化的概念。Bronislaw Malinowski是第一位真正花了許多時間在非西方的村落,觀察究竟發生了什麼的文化人類學家。它主張一個文化理論必須藉由觀察和歸納地尋找,以紮根在特定人類的經驗當中。他相當強調要掌握他所稱的本土的觀點(naves point of view),因而奠立詮釋人類學的基礎。另一位學者Margaret Mead採用人類學研究來探討美國的教育問題,她特別關注於作為一個組織的學校和教育的角色,主張要成為更好的教師,必須透

    7、過自身的觀察和第一手經驗,研究學生的社會化和成長的變遷脈絡。直到1980年代中期,俗民誌與質的研究設計才從被邊緣化、互補性質轉而有合法地位。而這起源於對以往認為實證主義是普遍化的應用標準之批判。這個爭議在1930年代在自然科學界中就存在,到1950年代起則演變為社會科學界的爭辯,且深深的影響1980年代與1990年代美國教育研究。1986年Erickson出版教學研究手冊修正了主流對於詮釋取向的接受程度,他將俗民誌、質化、參與觀察的、個案研究、符號互動論、現象學、建構主義或詮釋論等同看待。其中特別是使用參與觀察來研究社會生活中的人類意義的研究方法。批判理論者、女性主義者、後結構主義者都對於客觀

    8、的社會科學研究提出質問,甚至對於追求客觀的研究之努力也有所質問。因為拒絕接受社會科學的正典,後結構主義拒絕概念與術語。他們發現後結構科學充滿了多元意義的概念,而且很多是彼此矛盾的,而標準和定義是易變的,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間的關係是可以商議的。現實本身並不是穩定的存在的,甚至它成為一種被經驗到的函數。(二)研究主題人類學的主要工作是描述文化。因為文化被定義為與人類行為和信念有關的所有事物,他們就要描述各種事物,諸如語言、血統、藝術、工藝與科技、儀式與信念、經濟與政治結構、育兒,以及生命階段等。文化人類學者認為應該由參與者的天生語言(native language)來進行研究。如果要研究孩童眼中的

    9、世界,就應該要學習兒童的語言與行為,逐漸進引入他的生活中,資金、時間、語言能力是這種研究不可少的。俗民誌研究把研究問題的焦點置於:這群人的文化是什麼?雖然人類學家多以文化的探討做為研究的主要架構,然而他們對文化的定義卻未必相同。有些人類學家將文化界定為:人們所獲得的知識,並用以詮釋經驗和產生行動,俗民誌研究在描述人類行為及其所知,及其如何在該社群中正確行動的常識。有些學者如Geertz從語意學的角度來詮釋文化的意義,俗民誌研究的目的在分享社群中的文化參與者視為理所當然的意義,並加以詮釋。Rosalie Wax提出文化的第三種概念,主張理解是人們當中的一種意義分享的現象。總而言之,以文化做為研究

    10、的主題正是俗民誌研究的特性。(三)研究方法俗民誌是完整文化現場與群組的分析描述或重新建構。俗民誌策略是經驗的、自然的,利用參與和非參與觀察來取得第一手資料,有感覺的說明現實世界中發生的現象,且研究者避免有目的的人為操控變項。俗民誌為讀者再創造某些人群共有的信念、實務、人工藝品、通俗知識與行為。俗民誌作品的評鑑就在於它是否能重述研究者所目擊的文化現場重點,使讀者可以想像那樣的現場。而俗民誌研究允許對於熟悉的現場以不同的方式來描述(make it strange),也允許對陌生的現場採用大家都熟悉的方式來進行(make it familiar)。俗民誌研究是整體的。俗民誌者在多樣的情境中尋求建構整

    11、個現象的描述,並從描述中產生影響人類行為傾向與信念的因果和順序的交互關係。俗民誌研究的焦點在文化的概念,以多樣的方法來累積資料。俗民誌學者的首要研究方法是人類學傳統中的參與觀察,這意指研究者以密集的實地工作,投身於所研究的文化之中,而俗民誌的研究方法大致上可分成以下階段:1. 研究設計:陳述有待研究的初步焦點、目標與問題。2. 進入田野:選取研究場域、取得同意進入場域、發展研究者的角色。3. 抽樣:選取被研究者、脈絡,維持與被研究者的關係。4. 資料蒐集:選擇資訊蒐集策略,如參與觀察、深度訪談、實地札記、反思日誌等。5. 資料分析:將資料概念化以形成主題。6. 可信程度:運用多元方法儘可能獲得

    12、現象的真實。Lincoln & Guba指出,研究者應從研究的確實性(credibility)、遷移性(transferability)、可靠性(dependability)、堅定性(confirmability)四方面來增加研究的可信度。在以上的幾個階段中,研究者從外部進入到研究的場域進行實地工作,以各種方法和策略蒐集資料,瞭解研究的現象。(四)研究特色許多學者提出俗民誌教育研究的特色。Spindler提出俗民誌教育研究的規準:1. 根植於脈絡中的觀察;2. 研究問題於研究進行的過程中浮現的;3. 長期和重複進行的觀察;4. 呈現出當地人對現象的觀點;5. 努力的去理解參與者的社會文化知識;

    13、6. 工具產生於田野中;7. 呈現超越文化的觀點;8. 從隱含的知識獲得啟示;9. 探究時儘可能不破壞場域;10. 以自然的方式引出資訊提供者的知識。綜上所述,俗民誌的教育研究應是強調整體性的研究,關注一個文化社群中的關係,以研究者做為研究工具,停留在研究場域夠長的時間以蒐集並分析資料。3、 視覺方法論研究Gombrich指出:在我們之前無任何一個時代如我們所在的時代其視覺影像如此廉價地遍布在世界的各種意涵中。我們被海報、廣告、漫畫、雜誌的圖片所猛擊與包圍。我們看到各種實在的再現,從電視螢幕、電影院、郵票以及食品包裝上,由此可知,社會是一個可使其大多數參與者透過視覺媒介而被觀看的世界、被建構的

    14、環境、人工製品、人們的外顯樣貌以及社會行動進程的外觀,在指導我們每天的生活上扮演必要的角色。視覺影像承載著許多意義,而人們正處於各種不同視覺技術及其所展示成品環繞的環境。所有這些不同技術影像提供人們對這世界的視野。正因人類與生俱來的視覺能力(若無意外的話),及社會生活無所不在的視覺影像,在社會科學領域,與人類一般觀看能力有關的眼睛,首先被Georg Simmel定義為:五官中特具社會學功能的感官。Gillian Rose(2001)對視覺能力(vision) 和視覺性(visuality)做區分:前者指人類生理上眼睛視線所能見;後者指vision被以各種方式建構的情形,指涉我們如何看見,如何能

    15、,如何被允許、被導向看見什麼;以及我們如何看待這其中的看見與不看見,而視覺方法論即是一種探究人類的視覺性如何建構其生活意義的方法,其所關注的是傳播給較廣大閱聽者(而非單一個人)的視覺影像符號。(1) 視覺方法論的基本主張文字傳播一是人文學科廣泛而深刻的研究重鎮,但在影像研究方面,卻一直是藝術史和近代電影理論的專屬研究場域。社會學科傳播研究對視覺傳播過程力有未逮,因為,內容分析的類目和調查方法學,較適合捕捉文字傳播中具體的、數位化的元素,而不適合於類比式的影像符碼。雖然關注於視覺影像的研究方法論可謂亟待進一步開發的處女地,目前已有學者默默耕耘這塊田畝。Rose提出關於視覺方法論的兩個重要概念:所

    16、在(sites)及模式(modalities)。Rose認為視覺影像的解釋一般發生在三個影像意義形成的所在:影像產生(production)的所在、影像本身(image)的所在、影像被各種不同觀眾觀看(audience)的所在。這三種所在是複雜的,因為他們的過程各有不同面向,這些不同面現即是模式。Gillian提出的三種模式有助於影像的理解:1. 技術的:Mirzoeff定義視覺的方法-任何設計用以被觀看或提高自然視野的機制,從油畫到電視到網際網路皆是。2. 組成的:一個影像的形成集合多種正式的策略,例如內容、色彩、空間組織等,通常這些特殊形式傾向同時發生。3. 社會的:指從經濟到社會、政治關

    17、係的範圍,以及環繞影像的機構與實際,影像並通過這些組織與實際影像被觀看與被使用。就第一個影像產生的所在來看,製成影像的技術決定了影像的形式、意義與效果。例如,以照片的視覺技術而言,去理解照相者使用什麼相機、底片與沖洗技術及使照片成為視覺上可能與不可能是重要的。然而,對視覺影像產出的技術影響需小心考量,因為有些不是技術性影響。例如,就照片真實性來看,照片可能被某些攝影從業人員視為簡單紀錄事物的技術而已;但也可能因為我們期望它展現真實的片段而視照片為真實生活的快門。影像產物的第二個模式是關於影像的組成性,即影像產物支配其組成性的情況,此種陳述是關於影像符合的風格。風格是區分視覺影像使成某些群組,屬

    18、於相同群組的影像分享某些相同特徵,而一個特別的風格會分享一特定有意義的物體與位置。為分析闡釋所感興趣影像的某些面向,需涉及相同風格的其他影像。影像產物的第三個模式是社會性的,此部分主要說明社會性的是理解影像最重要的部分。有些人主張經濟過程形塑視覺影像中具現的文化產物。如從馬克思主義的鏡頭來分析影像,就須以綜合方式來理解當代的經濟過程。影像意義被製造的最重要所在不在其作者或產品本身,而在於帶著其觀看方式與知識承受這些影像的觀眾,在此過程中觀眾形成他們自己對影像的意義。(二)視覺影像的組成性解釋形容一個影像看來如何,表達一個影像的外觀,此即對影像做組成性詮釋。此觀看影像的方法由對畫作的欣賞而來,是

    19、Irit Rogoff所說的好眼力,較不具方法論的精確性,故其功能像是種視覺鑑賞。發展好眼力需要許多脈絡性知識,諸如特定畫家的資訊、畫作或視覺影像的風格等。組成性詮釋宣稱是為了看影像為何( “what they are” )而看,而非為知道其如何被使用。故好眼力關注於影像本身,將重點放在組成性形式。然而,視覺影像非存在於真空中,若只為了看影像為何,會忽略影像經由特定的社會實務被生產與解釋的方法。故Whitely主張組成性詮釋應結合其他分析類別,使達成視覺慎察(visual scrutiny)而能作接受度、意義與內容的研究。視覺方法論的目的在於探索影像的效果,有以下五個方面:1.影像的作用:影像

    20、本身雖有與語言不同的特性,但我們不該忘記的是知識是由多種包括視覺之外的不同媒介所運載,並且視覺影像總和其他形式的再現一起運作。我們很難遭遇到一個沒有任何文本的視覺意象。正因為視覺物體總跟各種文本結合在一起,有些是書寫的、有些是視覺的,彼此總是交互連結。2.視覺文化關注於影像視覺化社會差異或使其不可見的方式:Gordon Fyfe和John Law以為,描繪從不會只是一個插圖,它是一個社會差異建構與描繪的所在。3.視覺文化的作者不僅關注於影像(本身)看來如何,更在乎影像如何被(特定的觀察者以特定的方式)看:John Berger闡明社會差異影像的作用不僅在於他們呈現出什麼,更在於他們邀請觀眾看的

    21、種類。他使用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說明:我們從未只看見一件事物;我們總是看見事物和我們自身間的關係。4.強調視覺文化是指視覺影像所深植在更廣泛的文化中:文化在此指生活的全部方式;但這忽視了視野的排除性和其包含的個殊性。文化包含了有意義的實務之範圍,視覺影像的效果在其中具現。視覺文化如同詮釋的實務之社會歷史的範圍。5.視覺文化很重要的會去謹記一點:特定的觀眾正如影像一般,也是一個抗拒、不服從的所在。即並非所有觀眾能夠、也會去以回應特定影像所介紹或所展示的方式去看待此影像。4、 視覺俗民誌的研究(一)什麼是視覺俗民誌?1. 理論基礎包括了人類學、社會學、文化研究、相片研究、媒體

    22、研究等學術背景,關注在物質文化、實務的再現、文化文本的詮釋、社會關係與個人經驗的理解等。2. 照片及影片也可是文字之外的另一種文化與社會之溝通以及知識呈現的方式。3. 如何定位視覺俗民誌在教育俗民誌研究上的位置?(1) 教育的知識、誰的知識權威、如何再現(視覺俗民誌知識論上的問題)(2) 影像的影響與效應、誰來閱讀知識、知識可以用什麼方式來呈現、被傳遞、及分享、進而再生產。(3) 研究的主體與客體誰來說誰的故事、如何說、讀者如何看?(4) 影像媒體科技與教育知識的產生、流通分享、討論與再產生。心理學家Norman Kagan發展出一種關於生產對話性資料的方法,除了發展較為廣泛的認知與臨床輔導的

    23、實際方法之外,Kagan已經探討出關於在治療與教育上的可能性,我們可以播放人際互動時的錄影帶,以回饋於行動者;以及允許行動者評論關於他們所選擇之事件的任何部分。這種方法被稱為人際歷程的回憶(IPR)。(2) 視覺俗民誌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教育俗民誌不是一個獨立的學科,在研究領域也沒有完整的定義。然而,它是一種研究教育過程與問題的取向,實質上,它正呈現一種漸見的科際焦點。並受到諸如教育人類學、教育心理學、教育社會學、評鑑研究、文學批判等影響,以下將更進一步分別說明。教育俗民誌的研究設計可以分為6類1. 生涯和生命史或個體角色分析。2. 班級或學校內小的工作和安逸小組的微觀俗民誌。3. 如同小社會般

    24、的單一班級研究。4. 有區別的社區之學校或學區研究。5. 學校或學校教育的小團體或次級團體研究。6. 上述五種概念的控制比較。視覺俗民誌在課程與教學的應用性如何?如九年一貫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學校是如何發展學校本位課程、教師如何協商課程內容、設計課程、進行教學、學生與家長的回應等等,如果能以視覺俗民誌的方式紀錄與分析,對於研究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會對教育教育實務有實質性的幫助。(三)為何要用視覺俗民誌的方式生產及呈現教育的知識?1. 影像可以更寫實的紀錄教育的歷程2. 以影像的方式呈現課程與教學的知識,更具有可親性(特別是對於教育的實務工作者而言)及可溝通性3. 不只成為學術的知識、也可成為(師

    25、資培育機構)教學時的另類材料4. 如果課程成為是一種活的發展過程以及學生經驗轉換的跑道,用影像來書寫九年一貫課程實施的俗民誌,可彌補文字書寫上的侷限性。5、 視覺俗民誌的應用:日本、中國和美國三個國家的幼兒教育與文化教育俗民誌描述教育場境與脈絡,產生理論,並評鑑教育方案。它提供了有關教育場境中參與者的情境、活動與信念的豐富描述,這些資料呈現了在自然情境下,所發生的教育過程與結果。由實行的焦點、範圍、方法來看,教育俗民誌的研究要旨是十分寬廣的。有一些研究是遵守俗民誌傳統來進行的。它們都是以小的群組,有地域限制的,長時間參與觀察,詮釋描述與解釋研究對象的文化、生活方式和社會結構。相對的,有一些研究

    26、設計則並非全然都是俗民誌。它們可能避開俗民誌的多元資料蒐集方式,只以單一的技術蒐集資料,或者以極短的時間進行研究。這些研究採用普通的古典俗民誌方法,卻不使用文化人類學的詮釋的、概念的、理論的架構,這種研究可稱為準俗民誌。它們使用傳統的俗民誌方法與概念,但是同時也以一種科際(interdisciplinary)取向來合併其他的方法和理論架構。本研究幼兒教育與文化:三個國家的幼教實況比較研究,結合傳統的俗民誌和新的科技,針對幼教學校每天生活的錄影實況,包括其日常生活的紀錄,以及構成幼教學校世界的短劇。(一)主題的選擇1. 主題的選擇是相當複雜的困難工作。即使對有經驗的俗民誌學者來說,要選擇一明確的

    27、主題恐怕是整個研究最令人挫折的部分。2. 所選擇研究的事物只是如同一扇窗,目的是要開啟一個更為宏觀的視野。若能正確實行,將會發現從未注意的新視點。我們所需要作的是如何去選擇並集中主題。主題的選擇和集中必須同時具有樂趣與熱誠。主題選擇上另一個同等重要的要點是,該主題必須是社會上實在的一部分,並且在生活各處也要能蒐提到資料。3. 本研究的主題是三種不同文化的幼教學校,也藉由他們的幼教學校來研究三種文化。在這個研究中可以發現三個國家幼教學校的教學理念、目標、方式,不僅深受其文化所影響,也為了適應所處社會環境的變遷,而有所調整。研究者希望透過閱讀自己文化與他國文化的幼教學校描述,能促進對自身文化的再次

    28、熟悉過程。(二)研究的進行1.資料來源該從何處取得適合分析的資料,此項工作是為了找出最適切的主題。辨別資料提供者通常擁有研究範圍內的內部者的知識極為重要。因此,必須決定什麼樣的事物可以成為提供相關訊息的資料,而處理時又會面對什麼樣的問題。這點強調了初步文獻探討與問題反思的重要性。有時資料來源本身很能讓人產生興趣,則其可能本身就成為分析對象之一。資料來源可以涵括一個人、一個團體、紀錄或具有文化意義的人工製品。雖然所看到、聽到、甚至是偶然發現的東西都有可能成為資料,然則並非所有資料都有相檔的評估價值。對於可以傳達文化意義細節和細微差別的額外資料來源,應多加注意。本研究採行一種可以讓家長、教師、行政

    29、人員直接表達意見的研究方式,採用錄影帶的錄製和播放以激發多種聲音的視覺俗民誌研究。幼教學校的老師、行政人員和幼兒發展專家等,不只是資訊提供者,也被視為是他們自己文化裡的幼教學校方面的權威。2.證據的正確性Glaser和Strauss曾反覆強調,為了確保正確性和研究價值,研究者必須時常檢閱訪談和觀察的資料。有經驗的俗民誌學者認為當分析實地筆記時,關於訪談者回答方式和插話方式的分析亦相當重要。俗民誌學者也和其他研究者一樣,可能會發表錯誤或不正確的事實。然而有幾個方法可以盡量避免。第一,在觀察、紀錄和分析資料時需小心翼翼檢查。第二,使用Denzin主張的三角檢證技術,將不同資料來源與收集技巧帶入證據

    30、中,來判別可能的錯誤。第三,讓情報提供者或同僚來閱讀研究者的資料草稿,可能對事實或概念錯誤的紀錄上有所助益。第四,他人對研究者的反應可以看出證據的正確性程度。最後,必須對研究加以反思,提出可能的弱點,來作為下次研究的改善。本研究呈現局內人與局外人對日本、中國大陸和美國幼教學校的解釋,並比較了這三個國家的人們對於幼教學校目的之概念化方式。本研究一方面從不同的觀點來敘述與再敘述同一件事情,是研究者與實際工作者、局外人等的對話;另一方面,對於研究者所做的描述與的解釋,也引導幼教學校的老師、行政人員和家長提出討論、解釋和批判。3.取得與進入當可能的資料來源已經確定後,研究者面對的是取得門路與進入的問題

    31、。他必需決定與誰接觸?如何產生接觸?如何維持接觸?相關的指導方針非常豐富,全都是暫時性的、需要彈性與適應。與誰接觸必需視誰能有助於取得渴望的群組。與資料來源的接觸可分為正式的與非正式的。正式的接觸如官方的、專業的頻道,非正式的是指透過個人的關係網絡。兩者皆可用面對面的或書信文件的方式進行接觸。一般來說,面對面接觸效果較佳,私人關係網絡較容易被信任。實際上可能是以多元的接觸方式較有效果,雖然接觸高層級的行政主管單位可以確定計畫受到許可批准,但是對於下屬接受研究的單位則會有問題產生。本研究需與接受錄影的單位協調,對於研究者想要錄影的,與該單位認為重要並適合研究者觀看的兩者之間取得妥協,再來決定何時

    32、、何地以及觀察甚麼,並考量時間、金錢、距離和光線等因素。4.實地工作俗民誌教育研究的實地工作過程中,往往充滿無法預期的變化,研究者必須以其相關的專業知識加以判斷,保持彈性的態度來因應。在此必須澄清的是,在研究場域中並不意味著等同於進行實地工作,進行實地工作表示某種程度上全心全意的承諾。簡言之,實地工作是個人基於研究的目的,而沉浸於社會活動或情境中的一種研究形式。俗民誌者一開始進入實地現場時,可以稱之為散亂的四周(shagging around)之非正式處理,有時候可以稱為繪圖(mapping)。亦即取得一個社會的圖像,如同物質、環境。這包括認識參與者、記錄人員的特質、了解場境的配置、產生一個現象的情境描述等,這個過程是一個基本資料的建立。在實地工作中,研究者進入研究情境中,對於實地觀察或訪談所得的結果,或許與其本身既有的價值、觀念、行為模式等有所不同


    注意事项

    本文(视觉俗民志的研究以日本中国和美国三个国家的幼儿教育与文化为例.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