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五三农问题人教版.docx

    • 资源ID:14331863       资源大小:33.24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五三农问题人教版.docx

    1、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五三农问题人教版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五:三农问题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专题复习五:三农问题二. 重点、难点1. 重点:关于三农问题的重要史实:农具的发明或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农作物的品种和产量;土地制度;政策;赋役制度;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改革;农业与其他经济部门的联系。2. 难点:对于有关三农问题的重要事件的理解和认识;知识的迁移和综合。三农问题考点1基础知识 三农指农业、农民、农村。农业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指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指小城镇建设 1. 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 商周时期: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极少量青铜农具。 春秋战国时期:西周晚期铁器

    2、开始使用,春秋时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得到推广,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来灌溉农田。 秦朝时,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两汉时期,西域用上了中原传去的铁农具 魏晋南北朝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灌溉用)。水碓、水磨应用于谷物加工,西北嘉裕关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犁耕法。 唐朝时:创制了曲辕犁、筒车(灌溉用)。2. 历代中央政府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战国:秦国商鞅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 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修水利。 明初:明太祖采取鼓励垦荒,减免赋役,休养生息;实行屯田,

    3、推广植棉等措施。 清初:鼓励垦荒;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3. 我国古代重大水利工程 春秋时已经有邗沟;春秋楚国孙叔敖修芍陂。 战国时期,秦蜀守李冰在成都修筑都江堰。郑国在咸阳附近修筑郑国渠。 秦朝开通了灵渠。 隋朝开通大运河。a. 目的:巩固统治、对江南的掠夺、巡游,对高丽战争的需要等。b. 概况:构成: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规模:全长四五千里,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c. 影响:运河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统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开通运河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激化5.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

    4、清明 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 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6.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吴、越等)对江南一些地区有所开发,经济开始发展。 秦汉时期: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牛耕、马耕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当地经济有所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逐渐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南移打下基础。 原因: a. 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b. 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c. 一些统治者推行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d. 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隋唐时期: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

    5、开始南移 原因: a. 隋朝大运河开通促进了经济发展b. 北方经过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政局则相对稳定 五代时:继续南移 南宋时:南移完成,标志:“苏湖熟,天下足” 明清时:南方经济重心得到巩固与发展表现:江南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并缓慢发展 7. 关于土地兼并 原因: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制度的存在,封建制度本身无法克服这一问题 影响: 直接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加剧社会的贫富悬殊,激化阶级矛盾,导致农民起义 造成农民普遍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地主乐于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阻碍资本主义的萌芽8. 关于重农抑商问题 实施的原因 a. 农业产品

    6、是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而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会加据农业劳动力的流失 b. 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而经营店铺、作坊等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 c. 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安定 d. 其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较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必然产物 表现: a.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b. 汉初休养生息,发展农业生产,抑制商人 c. 隋唐沿用均田制,轻徭薄赋,实行租庸调制 d. 王安石变法中的理财措施都有利于于农业的发展,同时限制了商业活动 e. 清初实行更名田等恢复经济的措施,对资本主义萌芽进行压制 评价: a. 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

    7、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b.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出现,重农抑商的政策就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考点2 中国历代土地制度 (一)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 (二)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质是国王私有制,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三)封建社会: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种形式 1. 地主土地所有制(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土地制度,占支配地位) 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

    8、制的确立(商鞅变法规定: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影响: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 废除:1950年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2.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屯田制:西汉、东汉、曹魏、蜀、金朝、元朝、明朝、清初等实行过屯田制,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无地农民,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均田制:始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流行隋唐,且被日本借鉴、吸取,其影

    9、响深远。后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唐玄宗时国家无地可分,均田制崩溃(这是实行两税法的原因之一) 更名田:1669年,康熙帝宣布把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耕种人所有,叫“更名田” 3.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其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四)中国近代的土地制度 1.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天朝亩田制度 内容: a. 土地问题: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b. 分配问题: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特点:绝对的平均主义 评价: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以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结晶,但这种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空想,

    10、根本无法实施 2.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 内容: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评价:表明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a. 内容: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的有制 b. 意义: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作用:提高

    11、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五)建国后的土地政策:土地政策的四次调整 1. 1950年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的农民无地或少地 内容: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富农的政策 意义:连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农民翻了身,为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 1953年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内容:把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社会

    12、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3. 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 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 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因: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的经验教训,作出正确的决策 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考点3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1. 春秋末年:齐国管仲“相地

    13、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 含义:“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初税亩”是指无论公私田,按实有亩数收税 实质:承认土地私有制 影响: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生产关系转变 2. 汉朝:编户制度 含义: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当时农民的负担有:田租(土地税)、人头税、更赋、徭役、兵役等 特点:田租轻而人头税重 影响: a.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 b. 编户齐民赋税沉重,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 3. 隋唐:租庸调制 原因:a. 吸取隋亡教

    14、训;b. 唐初政局混乱,经济衰败,财政困难,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成为当务之急。 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 指导思想:轻徭薄赋 内容: a. 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的谷物,叫做“租” b. 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 c. 不去服役,可用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 作用: a. 保证农时,赋役负担相对较轻,许多荒地开垦出来 b. 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证,府兵制巩固,国家富强起来 4. 唐中后期两税法 原因: a. 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b. 为解决财政困难,实行两税法 实行: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

    15、税法 内容: a. 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b. 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作用: a. 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 b. 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c. 扩大了税源,增加了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 d. 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局限: a. 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 b. 大地主隐瞒财产,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政府征收额外杂税,农民负担沉重 c. 不可能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挽救唐朝的统治危机 地位:两税法是我国古

    16、代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奠定了唐后期到明代中叶赋税制度的基础。 5. 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 作用: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方田均税法内容: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多少、好坏收取赋税 作用:使官僚地主无法逃避赋税,增加了国家的田赋收入 实质:是纳钱代役和按亩征税 6. 明后期:张居正一条鞭法(1581年) 背景: a. 明朝中期,农民赋税负担过重,阶级矛盾尖锐,国家财政困难; b. 旧的赋税制度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目的:为

    17、了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收入,挽救统治危机 内容: a. 赋役合并,征收银两 b. 役银入亩,丁亩分担 意义: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a. 纳银代役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b. 赋役征银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7. 清: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 措施: a. 1712年,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b. 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影响: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减少,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理解:这一

    18、制度的实行,部分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它废除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人头税,封建国家对劳动人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杜绝了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隐瞒人口的现象,也促进了人口出生率的提高,有利于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又有利于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赋税规则的简化,有利于政府征收,保证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 小结: 1. 以税种来分类: 以人丁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有: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 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初税亩、相地而衰征、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 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

    19、入亩; 2.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特点 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 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 赋税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考点4 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土地政策 (一)英国的圈地运动 评价: 1. 实现了英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的根本性变化,导致了农村阶级关系的变化,其实质是英国农业的资本主义改造

    20、运动 2. 圈地运动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圈地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一起充当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为工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本主义性质的大农场和大牧场有利于革新技术和改良推广新品种等,有利于工业革命条件的成熟。 3. 圈地运动对农民而言是一场灾难 (二)法国的土地政策:小农经济大量长期存在 1. 原因: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形成法国农村的小农经济 2. 影响: 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赢得了农民对雅各宾派政权的支持,是法国大革命相对彻底的表现之一 给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农业中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优势,影响

    21、了雇佣劳动力的来源,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 (三)美国的土地政策: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规定美国公民只要交付10美元的手续费,就可以在西部获得一块相当于64公顷的土地,边疆耕种五年以上,成为自己的私有财产 影响: 使北方获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很快扭转了战局,为北方战胜南方提供了基础 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开发,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四)日本的土地政策: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影响:从法律上保障了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五)俄国的土地政策:废除农奴制,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以高出当时实际地价许多的价格出钱赎买 影响:废除了农奴制,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农奴不是

    22、无偿得到土地,改革不彻底【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一. 选择题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农业、农民和农村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回答12题。1.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发生的重大变化是( )A. 农作物品种迅速增加B. 出现了特色农业区C. 开始用牛犁耕D. 粮食产量迅速增加2. 20世纪50年代,我国发生的下列历史事件中,为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同时又促进了生产发展的是( )A. 没收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B. 开展土地改革运动C. 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D.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赎买我国赋税制度的变化,取决于农民积极性的调动、社会发展潮流、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等因素。回答34题。3. 西汉到唐朝时期赋税制度

    23、变化的基本趋势是( )A. 由贡赋向地租转变 B. 由人头税向土地税转变 C. 纳钱代役的年龄范围扩大 D. 由以人头税为主变为以资产田亩税为主4. 明朝“一条鞭法”中体现了当时社会经济新现象的是( )A. 赋役合并为一条B. 将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中C. 赋役征收白银D. 按田亩多少交纳地税5. 明朝时期粮食总产量开始大量增加,这主要是因为( )A.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B. 引进玉米等农作物新品种C. 实现了生产方式质的飞跃 D. 出现了众多专业生产区域农民积极性的调动决定了社会发展或革命成功。回答67题。6.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得到农民阶级的拥护,主要原因是党( )A. 坚持武装

    24、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B. 把工作中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C. 在农村建立了众多革命根据地D. 领导了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7. 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将逃亡贵族的土地纷呈小块出售,这一措施的影响不包括( )A. 赢得农民的支持,巩固政权B. 将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C. 导致封建贵族的疯狂反扑D. 形成小农经济,阻碍工业化进程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受到中外历代政府的重视。回答810题。8. 商鞅变法在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方面最有效的措施是( )A.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B. 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C. 燔诗书而明法令 D. 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9. 与清朝前期(1840年前)相比,清朝晚期我国东部沿海

    25、的农业出现了新变化。这主要表现在( )A. 实现了生产方式的飞跃 B. 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C. 出现了近代的工业企业 D. 增加了许多新的农作物品种10.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 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B. 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C. 是长期农村改革经验的总结D. 符合当时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11.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探索农村经济发展道路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是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其长远意义在于( )A. 改变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 B. 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C. 保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 D.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和现代化12. 下列土地制度的颁布,有利于调动

    26、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有( ) 井田制 均田制 方田均税法 更名田A. B. C. D. 13. 下图展示的耕作工具,其出现的时间和地区是( )A.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 B.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C. 秦汉时期、关中地区 D. 明清时期、长江流域二. 非选择题1.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武德(唐高祖年号)七年,始定律令。以度田之制丁男、中男给一顷,笃疾、废残给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若为户者加二十亩。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投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赋役之法,每丁岁人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绸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几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

    27、三尺。 一一旧唐书食货志 材料二:(建中)元年,(杨)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所在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夏秋两征之。 一一摘自通鉴选杨炎与刘晏 材料三:唐初规定男丁16岁以上为中男,21岁以上为成丁,60岁为老丁。唐中宗时,成丁年龄改为23岁,唐玄宗时,以18岁以上为中男,28岁以上为成丁,58岁以上为老。 一一据中国通史简编请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征税准则各是什么?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何在?这一变化的实质又是什么?它反映了一个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2)材料一中“庸”

    28、和材料二中“行商”的规定有何作用?(3)材料三中关于服役年龄的规定有何变化?实际上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其目的是什么?2.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中国历代人口统计简表年代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唐天宝十四年(755年)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人口数人口疑5959万5959万5219万52 19万6024万6024万10275万!n0-,I气W-,36169万36169万材料二 中国历代田地亩数统计简表年代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唐天宝十四年(755)明洪武二十六(1393年)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田亩数8.27亿亩

    29、14.3亿亩8.5亿亩7.08亿亩7.9亿亩材料三 中国历代人均田亩数统计简表年代牟代汉元始二年lit一34u-2年)唐天宝十四年(755年)明洪武二十六午f1393年)清乾隆十八年(t IDD年)清嘉庆十七年t16lz寸j人均田亩教13.8亩27亩14亩6.89亩2.19亩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出来的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的趋势是什么?简述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说明中国古代田亩总数变化的趋势。简述唐朝田亩总数猛增的原因有哪些。(3)材料三反映出来的中国古代人均占有田亩数的变化趋势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趋势? (4)综合三则材料,你认为历史给了后人什么重要启示?试题答案一. 选择题1. C 2. B 3. D 4. C 5. B 6. D 7. C 8. A 9. B 10. D 11. D 12. C 13. B二. 非选择题 1.(1)材料一 以人丁为征税标准:材料二以土地、财产为征税标准。 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被破坏,以此为基础的租庸调制无法实行,为保证国家赋税收入而实行两税法。 实质:生产关系的调整。 趋势:封建地主对人民的人身控制减轻。 (2)“庸”的规定可以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发展农业生产;“行商”的规定保障了商业活动的合法经营,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政府的财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五三农问题人教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