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 比 例》教学设计.docx

    • 资源ID:14396170       资源大小:51.33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 比 例》教学设计.docx

    1、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 比 例教学设计正 比 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45页46页【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2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使学生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3.用 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渗透函数思想。【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概括出成正比例的概念。【教具准备】课件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同学们,再有两个多月的时间,我们就小学毕业了。学习了六年的数学,有一样东西跟我们最亲密,那就是数学书。(

    2、师拿出一本数学书)大家看,这是一本数学书、2本、3本、随着书的本数在增多,什么也在变化?(学生说什么,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如书的本数越多,书的总价就越厚高,说明书的本数和书的总价有关系,我们就说:书的本数和书的总价是两个相关联的量)板书:相关联的量由此可以看出:书的厚度、重量、价格都和书的本数是相关联的量,他们随着书的本数的变化而变化,这里面蕴含着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变化的观点,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数量间的变化,去发现变化中的规律。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一)探究成正比例的量课前,老师选择了书的本数和价格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并制作了一张统计表,我们一起来看看。1.教师引领 初步感知教学例1教师课

    3、件出示统计表(1)师:表中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生:总价与本数(2)师: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生:(当本数是本,总价是元,当本数是本,总价是元本数变化,总价也随着变化从左住右看,本数增加,总价也随着增加;从右住左看,本数减少,总价也随着减少本数和总价是相关联的两种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3)师:总价与本数的变化有什么不变的规律?预设:方案1(学生若回答有困难)师启发:相应的总价与本数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吗? 生:( 5|1=5 10|2=5 15|3=5 20|4=5 (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师: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也就是书的单价一定。

    4、你能用一个数量关系式来表示总价数量、单价之间的关系? 生:总价|本数=单价(一定) 师:为什么特意加上一定两个字?生:因为不管总价与本数怎么变,书的单价始终保持不变师:是的,这个很重要,下面继续我们的探索之旅。路程与时间是不是也具有这样的关系呢?预设方案2(学生能回答)生:一本书的价格不变师:也就是书的单价不变,单价不变,就是总价与数量的比值不变。师:相对应总价与数量的比值是多少?你能用一个数量关系式表示他们之间关系吗?生:总价|本数=单价(一定) 师:为什么特意加上一定两个字?生:因为不管总价与本数怎么变,书的单价始终保持不变师:是的,这个很重要,下面继续我们的探索之旅。路程与时间是不是也具

    5、有这样的关系呢?(2、小组合作,加深理解出示例2:一辆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分组讨论:(1)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表中有时间和路程两种量,它们是相关联的两种量)(2)仔细观察,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当时间是1小时,路程则是80千米,时间是2小时,路程是160千米,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时间增加,路程也随着增加;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时间减少,路程也随着减少)(3)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 80|1=80 160|2=80 240|3=80 320|4=80 (4)这个比值表示的是什么?如何用关系式来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生:这里的80表示一

    6、辆汽车的速度。也就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一定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3、归纳总结 师:比较例1、例2,这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点?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汇报时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上面两种情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2)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3)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4建立模型,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1)师:具有这样变化规律的两个量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请到数学书45页去寻找答案吧!生:自学汇报 师: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课件总结)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

    7、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正比例关系。板书课题:正比例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学课本,一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意识,第二是为让学生加深对正比例的理解和认识,(2)判断条件:根据成正比例的量的概念,谁来说说一说,要想知道两种量是不是正比例关系,应该抓住哪些关键点?(3)教学字母关系式师:如果用y和x表示两种相关联的变量,不变的量(即定量)用k表示,谁能用字母表示正比例关系?生:= k(一定)(3)全班交流: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以及正比例关系的式子,想一想,成正比例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4)小结:两种量要有关联。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随着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随着减少。两种量的比值一定

    8、。(设计意图: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把握、运用概念,概念归纳出来后,引导学生找准把握概念的“关键词”非常必要,而且十分有效。如提出“要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要具备哪几个条件?”引导学生用言语、图象、关系式等不同方式加以表征,以揭示概念的本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5、引导举例,强化认识师: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1)学生自由举例。(2)预设: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长方形的宽,所以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成正比例。师: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很多相关联的量,有的成正比例,有的相关联,但不成比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要看这两个量的比值是否一定,只有比值一定,这两个量才成正比例。6、判

    9、断下面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1)长方形的宽一定,长和它的面积(2)小学生作文的单价一定,总价和订阅的数量。(3)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4)小麦每公顷的产量一定,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5)书的总页数一定,已经看的页(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设计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在巩固的基础上,学会明辨是非,加深对正比例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明确:“相关联的两个量也未必就是正比例,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键还要看它们的比值是否一定。)(二)研究正比例图像师:正比例关系不但能通过计算看比值是不是一定来判读,还能用图像来表示。出示例2:一辆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出示图表师:仔细观察,从图中能获得

    10、哪些信息?生:学生尝试画图。 温馨提示:(1)在图中找到相对应的点并画出来。(2)仔细观察画出的点,先猜一猜,再连一连,你有什么发现?3.学生展示画图,感知正比例图像。猜测:我们经过观察发现这些点连起来好像是一条直线。师质疑:是不是这样呢?师:老师发现刚才有很多连线的时候都是从第一点开始连得,孩子们想一想,到底应该从哪儿开始连?生:0点师:0点意思表示什么意呢?教师引导学生说出0点表示:0小时行驶了0千米的路程(汽车还没有出发在原点)。师:那就请同学们把图像完善好。师 质疑:A点表示什么意思?B点表示什么意思?生:4、师小结:大家把所描的各点连起来都在一条直线上。看出正比例的图像就是一条从(0

    11、,0)出发的无线延伸的射线。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发现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大家刚才的发现和法国著名数学家笛卡儿的发明不谋而合,大家真了不起!5、引导学生利用正比例图像解决问题 。师:我们可以运用正比例图像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抛出问题:(1)根据图像判断,这辆汽车2.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2)估计一下,行驶44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引导学生:想一想,2.5小时大约在横轴的什么位置,能否在正比例图像上找到相对应的点?这个点对应纵轴上什么位置?动动手,利用三角板在图上试着画一画、找一找、验证一下。动画演示,将想象的点画出来。师:你为什么找得这么快?有什么好办法?生:台前演示师:利用正比例关系图像,不用

    12、计算,可以由一个量的值,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得出结论:6、总结今天我们通过猜想验证和“画一画、说一说、估一估”等数学活动,初步感知了正比例图像,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同学们真的非常了不起!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1、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课题正比例的意义听课体会龙江镇中心小学 杜华仁今天我听了陕西省培新小学沈军梅老师进行的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视频,自己受益匪浅,体现如下正比例的意义这节课一直是教学的重难点,我以前也曾经执教过这节课,内容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收效甚微,总感觉一节课下来,老师很累,学生却很迷茫。 首先是这节课的导入,因为教学内容不易被学生接

    13、受,所以必须有一个有趣的情境合适的导入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郑老师想到了教学用字母表示数常用的一个例子,用此来导入:一只青蛙四条腿,两只青蛙八条腿.想到青蛙,耳边又响起两句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里说丰年,不正蕴含着正比例的意义吗? 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此导入很意外也很有兴趣,看来,导入是成功的。 第二,最关键的是引导学生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课本上选取的是有关圆柱的体积、底面积和高的例子,对学生来讲,感觉是有点吃力的,而郑老师顺藤摸瓜,以青蛙的只数和腿的条数这两个量来引导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引导学生从左向右观察,发现两种数量的变化情况,再从右向左观察发现变化情况,然后

    14、再结合起来观察,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由此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最后引导学生再去纵向观察两个相对应的量,有什么新的发现,得出相对应的两个量比值一定。从而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郑老师注重了两种量必须相关联,一种量随着另一重量变化而变化。 两种量的比的比值是否一定。这样的安排,由具体到抽象,让学生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但忽视了两种量变化的规律。课本中的第二个知识点是出示了一幅正比例关系的图象让学生探究学习。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图象加深对定义的理解。在这节课设计之初,我依照课本的这种安排,认为它呈现的就是一幅正比例图像,用正比例图象这个概念来

    15、理解正比例关系更加抽象,理应放在学习了定义之后再来探究。反思这个教学内容,从图象得出的过程来看,是否可以站在学生思维循序渐进发展的角度,增强学生直观化学习的方面,用知识迁移的教学方法,让正比例图象在统计图的知识基础上完成过渡,然后把它嵌入到第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之中呢? 其实,正比例关系的图象正是学生所学过的折线统计图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由折线变为了直线。它实际就是表示了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关系。而正比例的意义的教学恰巧需要这样一条直线来验证,给学生留下表象。如果让正比例的图像适时地以统计图的形式出现在正比例的概念教学中一定会出现更好的学习效果。在课堂中当学生通过观察记录表发现信息和规律后,由教

    16、师提示,把这两种量的关系用折线统计图的形式展示出来会是怎样的呢?学生通过描点连线,就会得到一条无限延伸的直线,两种量的变化关系更加直观地呈现在学生自主操作的结果中。然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正比例关系的定义。即把课本中的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巧妙地安排在第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之中,对概念的掌握和图像的理解互为有利。 用图像来理解定义有三个深层的含义。(1),图像的直线变化形式,即在渗透三个相关联的量中有一个量是固定不变的,也就是另外两个量的比值是一定的。(2),直线的无限延伸性给了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即这两个量的变化关系也是这样永恒持续下去的。(3),直线的构成是无数点的集合,学生在知道明确的几个点的

    17、量的关系的同时,依靠想象得出,点与点之间的无数个不确定的量与量之间的关系。第三、全课总结。由课始的问题,诗中的哪句诗蕴含了正比例的含义前后呼应来总结,教育学生认真学习,祝愿学生有付出就有相应的收获,让付出和收获成正比。这样的结语,让数学课显得意味深长。 我认为成功的地方,教学设计有新意,层次清楚,由形象到抽象,很好的融数学学习于轻松愉悦中。 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学生的情绪还欠缺,回答问题不太积极,很害怕出错。也许是听课老师较多的缘故,也许是我引导的不够,没有很好的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大多学生显得很拘谨,尤其是开始,站起来的表情很不自然,到后来慢慢的有所改观。二是对于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两种量

    18、是正比例的关系,这两种说法强调的不太够,特别是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三是练习量不够充足。看来,在教学设计上,不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计,课下就不得不亡羊补牢了。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首先是在教学设计上。 总之,作为一线教师,更多的时候是在课本先入为主的引导下进行教学,没有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来审视教材,缺少了自己的思考,不能让课堂最优化。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灵活处理教材的能力,让教材成为一个载体,而不是固定的版本。另外,还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要想上好一节数学课,仅仅有数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一节课是我们综合知识和素质的展示,学习是提高的最佳捷径, 正比例听课反思龙

    19、江镇中心小学 陈帮霞正比例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的好处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好处。正、反比例知识,资料抽象,常常感觉老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艰难,我认为让学生反复感知,构成充分的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是构成概念的良好途径。因此,我在教学时首先细致安排学生初步感知,透过让学生写出路程与时光的比,求比值,找规律,写数量关系,让学生初步感知正比例的要点。第二,仅有例题的首次感知学生还不能构成正比例的概念,因此,我变换情境,选取与例题不一样的数量:铅笔的数量和总价,耕地的时光和耕地总公顷数。让学生反复感知正比例概念的规律。这样既拓展了教材,又进一步增

    20、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高度概括正比例概念打下了基础。第三有了前面充分的感性认识,我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有序的思考,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突破正比例概念中的一些关键词,如:相关联的量,相对应的数,比值等,学生在合作学习时互相交流,互相讨论,把各自对正比例概念的感知会聚,综合,从而抽象出正比例的好处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必须,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在这节课中,学生透过对正比例的初步感知,不一样情境下的反复感知,讨论探究等过程,积累了对正比例概念的丰富的感性认识,并以此为基础高度概括出了正正比例的好处,从而牢固的

    21、掌握了正比例的好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正比例听课教学反思龙江镇中心小学 王祖福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过比的好处、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在上一节课也体会了生活中存在的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正比例奠定了基础。学生理解正比例的好处时比较困难,为此,我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一系列情境,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超多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共同之处,从而引导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以及明确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透过表格、图像、表达式的比较,使学生体会到虽然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但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规律并不相同。同时,也让学生初步感知“在变

    22、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必须”,为认识正比例奠定基础。之后,我给学生带给第二个情境:当速度必须时,汽车行驶的路程与时光的变化关系。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把汽车行驶的时光和路程表填完整,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当时光发生变化时,路程怎样变化;第三个情境则是,购买同一种苹果(也就是当单价必须时),应付的钱数与购买的苹果质量之间的关系。透过以上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到:当速度必须时,路程随时光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的过程中路程与时光的比值相同;当单价必须时,应付的钱数随购买苹果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相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透过比较,概括出以上实例的共同点,引出“正比例”的

    23、好处。最后,透过小结、练习让学生总结出决定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依据:1。两种变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2。在变化的过程中,这两种量比值是否必须。在巩固练习题中我让学生超多的复习了常见的数量关系。对于一些学生较容易出现错误的题目进行重点的讲解。例:圆柱的底面积必须,体积与高成什么比例;圆的周长与半径成正比例;圆的面积与半径是否成比例;人的身高与年龄是否成比例;一瓶矿泉水,喝掉的和瓶里剩下的水是否成比例等等。但是在教学中同样也感觉到,由于这个概念比较长,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这个好处记忆下来是比较困难的,个性是对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所以我也教给学生必须的方法,抓住句中的重点,透过理解来记忆。让学生透过相互之间说,前后同桌检查,到达对该概念的熟练叙述。


    注意事项

    本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 比 例》教学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