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劳动教育的历史发展.docx

    • 资源ID:14743969       资源大小:772.96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劳动教育的历史发展.docx

    1、伴随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劳动教育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正是在这一发展历程中,劳动教育事业得以不断完善和科学化。01探索与学习:劳动教育发展的第一阶段(1949-1956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劳动教育被纳入全体公民的公德教育。1950年徐特立在论公民公德中提出,新民主主义劳动观点是要树立劳资两利的协商态度,遵守劳动纪律,以劳动作为一种道德、权利和义务,把劳动看作是高尚的、光荣的。1951年,钱俊瑞在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上再次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要从国情出发,以“马恩列斯”有关全面发展的基本精神为指导,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密切结合的工艺教育,“着重培养体力与智力均衡发展的热爱劳动生产的新社会的自觉和

    2、积极的建设者”。此时,我国教育还处于旧教育整顿和新教育改革阶段,教育的宗旨和目标是使青年一代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讲公德的成员,劳动教育并未作为独立的科目纳入新学制各级各类学校暂行规程和教学计划中。1953年,我国全面贯彻“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文教方针,教育工作初步纳入国家计划建设轨道。但由于中小学和各级师范学校的办学质量不高、工作简单过粗、对全面教育认识不足等原因,存在忽视劳动教育的偏向。1954年,党中央、政务院和教育部曾一度提出学校里增设生产劳动课程的必要性,认为劳动教育是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1955年,教育部发布小学教学计划及说明,第一次明确将手工劳动纳入小

    3、学教学科目,规定各学年每周1课时,并指出手工劳动是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虽然,从1954年起众多学校根据办学条件开设了劳动教育课程,但存在着课堂教学未与劳动教育结合、劳动思想理论教育过重而基本生产技术教育注意不足的问题。1956年起,党和国家在教学改革和教学方法上下功夫,不断强化劳动教育和学校各类课程、工矿企业、农村的联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实践。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受部分青年学生从事劳动生产实际的影响,社会对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剥削阶级思想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劳动教育得以初步发展。02兴盛与发展:劳动教育发展的第二阶段(1957-1962年)19

    4、57年初,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问题的通知指出,“过去几年各地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劳动教育作为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可忽视”。但由于低一级教育赶不上高一级教育发展需要,升学压力大、部门机构精简、就业机会减少等原因,部分地区和学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有所疏忽。为此,教育部提出应将劳动教育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纪律教育、社会主义前途教育以及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教育结合起来,及时做好学生的劳动宣传教育工作,并说明毕业不能升学,从事各种生产劳动是光荣的、有光明前途的。1957年4月,刘少奇在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中分析国家就业和农村发展新形势时指出

    5、,为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对立问题,应鼓励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学习,这是解决学生毕业和就业问题的重要方向。而后,教育部在当年6、7月密集出台了下年度学校教学计划的相关通知,重点在农村及城郊小学五、六年级增设农业常识科,在普通初高中三年级增设农业基础知识科。通过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初步明确了劳动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和有一定文化程度的社会主义体力劳动者。1958年,教育部规定从秋季起在初、高中和师范学校各级普遍开设生产劳动课,要求各科教学和课外活动都应注意结合教学内容适当进行劳动生产教育;大力提倡开办农业中学,在学生中有步骤地实行半工半读、勤工俭学的劳动教育制度。并指

    6、出农业中学和勤工俭学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形式之一,是节省国家开支,实现知识分子和工农、体力和脑力劳动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同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1958-1959年中学教学计划通知,要求在初高中各年级将生产劳动教育设置为必修科目。取消“实习科”名称,更名为“生产劳动课”,取消14天农忙假,更改为“体力劳动”,规定了劳动时间、劳动内容和分类指导的基本原则。同年8月,毛泽东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等重要教育提议。同期,陆定一在红旗上发表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将劳动与教育结合界定为区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唯一标

    7、准:“我们所主张的全面发展,就是既懂政治,又有文化;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就是又红又专的人,就是工人化的知识分子,就是知识分子化的工人。”这些论断为确立劳动教育在整个教育领域中的重要地位,促进劳动教育在我国的兴盛发展奠定了总体基调。从1958年9月开始,整个教育改革随国民经济“大跃进”开展了3年的“教育革命”,以大中学校占用大量课时开展全民大炼钢铁和“三秋”运动为标志,劳动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也因步伐过快引发劳动教育政治斗争的教育目的被严重夸大,出现劳动代替教学、师生劳动时间过多、教学质量明显下降等不合理现象,极大削弱了劳动教育的质量。03调整与偏离:劳动教育发展的第三

    8、阶段(1963-1976年)实际上,自1960年始张际春等人就劳动教育存在“左”的偏差提出质疑。张际春指出,当前的劳动教育与经济事业之间存在着不相适应的部分,学校上课较少,大部分时间用于劳动生产,虽然劳动方面锻炼不少,但科学知识水平也相应降低。1963年3月,中共中央在认真总结解放以来我国劳动教育发展的基础上,指出1958年开始的教劳结合方针为确立马列主义教育方向和改变我国教育性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经验不足和思想上的片面性,产生一些缺点和错误。在中央指示下,教育部拟定了大中小学校工作条例和若干重要规章,劳动教育方针和政策在学校工作中进一步具体化。如1963年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和

    9、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指出,劳动教育必须适应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总方针,加强对一切中小学师生进行农业服务教育,农村中小学校要注重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教学,全日制中小学应设置生产知识和常识课程,进一步树立从事社会主义农业建设是光荣事业的思想。上述两个条例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校管理方面的规范性文件,有关劳动教育的目的、基本形式及其在思政教育中的地位等方面与第二阶段基本相似。但划定了参加生产劳动时间的适当性要求、明确劳动不是惩罚学生的手段、不组织劳动竞赛等新规定,短期内从政策上扶正了劳动教育的方位。为配合学校工作条例的需要,教育部陆续发布教学计划草案,对劳动教育作出具体安排:在课程

    10、设置和教学要求上,学校必须加强生产知识的衔接教学:小学毕业班开设生产常识课初高中毕业班分别开设生产知识课和农业科学技术知识选修课中高等师范学校学生应掌握一定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中小学教学要求在时间安排上:小学高年级每年半个月初高中全年级每年1个月农村全日制中小学可结合农事季节进行适当调整城镇全日制中小学劳动课集中或分散安排,但必须保证学生的休息时间和各科教学时数。1964年1月,针对绝大多数中小学生毕业后需要参加农业劳动的现实,教育部提出了七年内加快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点,以便有计划输送学生下乡支援农业生产。1963年6月人民日报发表了坚持不懈地好好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社论文章,认为组

    11、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是我国教育工作中一项长期的根本任务,高度赞扬福州一中下乡参加劳动是一次“最生动的政治课”。而后各级各类学校组织参加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试行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学生的生产劳动和实习时间明显增多,劳动教育“左”的偏向仍然继续。文革期间劳动教育的本质被打破,其作用和意义被盲目扩大,甚至出现“唯劳动,读书无用”的极端倾向,劳动教育逐步成为阶级斗争的牺牲品,教劳结合的制度探索严重偏离主线。04恢复与重建:劳动教育发展的第四阶段(1977-2011年)为肃清“四人帮”破坏教育事业的罪行,教育领域进行了拨乱反正,但劳动教育工作却一度处于徘徊前进的局面。1978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

    12、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进步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这一论断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求,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实质。1981年3月,教育部颁发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规定低年级可在课外安排一些自我服务性劳动;高年级每周安排劳动1课时,以公益性和简易生产劳动为主。同年4月颁发全日制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修订意见,说明了在中学开设“劳动技术课”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工农业生产、服务性、职业性劳动的基本技术,能够手脑并用从而获得全面发展。与文革期间相比,劳动教育的政治改造功能淡化,技术技能作用重新提升。为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

    13、开好劳动技术课,1982年10月,教育部重申劳育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以及劳育与德智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对劳动技术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内容要求、时间安排、考核指标、师资建设和制度保障等方面均作出具体规定,劳动教育概念进一步廓清。为认真落实党的教育方针,1983年10月,国务院批转了全国中小学勤工俭学暂行工作条例,把勤工俭学与义务教育、发展职业教育结合起来,作为拓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逐步形成了勤工俭学生产和劳动教育基地的有机体系。此后,全国积极开展劳动技术教育试验,积累了丰富经验。然而,全国范围内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长期存在,劳动教育的设备、场地、经费和师资严重不足,开课学校减少过半

    14、,劳育仍然是五育中的薄弱环节。十三大以后,为克服劳动教育脱离实际,从而使教育工作转变到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四有”人才上来。国家教委先后颁布劳动课教学大纲和器材配备目录,将劳动教育作为必修课归入全面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和考核体系。要求“根据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效果、掌握知识和技能情况评定成绩,计入学生成绩册,作为升级、升学和评定三好学生的依据之一”。为指导90年代和下世纪初的教育改革和发展,1993年2月出台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劳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逐步做到制度化、系列化,社会各方要积极为学校进行劳动教育提供场所和条件”,“教劳结合”被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15、体系的主要原则之一。从1997年开始,教育界大力提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被广泛提及。进入21世纪,面对原基础教育课程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取消了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的独立分科,将其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职业能力”。但由于没有指定具体的课程计划和大纲标准,一些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劳动课程被弱化现象,劳动教育长期被当作非显性的教育工作来部署。“劳动教育地位弱化导致对劳动教育概念的片面理解卷土重来,劳动教育逐渐异化为惩罚的手段、技艺学习和休闲娱

    16、乐活动。”虽然党和国家在各大教育文件中,仍赋予了劳动教育以崇高的意义,但“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财富分配制度的变革,带来了社会阶层和劳动关系的复杂性变化”。社会劳动价值观出现结构性异变,蔑视体力劳动、不劳而获、不诚实劳动等错误观念和行为成为新时代劳动教育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05深化与创新:劳动教育发展的第五阶段(2012-至今)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13年9月教育部颁布学校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的意见,指出“只有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和美好的未来”,“各地各类学校要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向工厂和田间地头,积极参加劳动体验活动”。而后

    17、每年教育部均将劳动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重点加以落实,逐步改进实践育人的体制机制,规定组织学生在每学段至少参加1次学工学农生产体验劳动,农村学校普及适当形式的种植或养殖活动,切实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和成效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中。2015年4月,国务院决定设立“职业教育活动周”(每年5月的第二周),大力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规定职业学校要结合本校特点向中小学生及家长开放,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通过大国工匠、劳模、技能大师、技术能手进校园等活动,让中小学生感受现代职业教育的特色与魅力,发现职业乐趣,为未来职业启智启蒙。2015年7月出台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18、指出,近年来我国劳动教育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中被弱化,学生中出现轻视、不珍惜劳动成果等现象,“应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兴趣、磨炼学生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同时,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劳育在德、智、体、美、创新教育中的综合育人功能,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加强劳动观念和态度、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用35年时间,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形成全社会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有利氛围。2017年9月,为进一步落实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为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综合实践、社会服务、信息技术

    19、、劳动技术、职业体验等活动推荐详细的主题说明。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首次明确提出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是“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第一次从教育方针的高度突出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无疑为落实劳动教育吃了定心丸”。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这一时期劳动教育不仅强调工具理性的需求,更强调学生主体自身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劳动情感和劳动价值观,通过回归家庭和日常生活,凸显劳动体验性、成就感和满足感,彰显了劳育的价值理性需求。


    注意事项

    本文(劳动教育的历史发展.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