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八年级上历史教案2.docx

    • 资源ID:14834829       资源大小:231.84KB        全文页数:3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八年级上历史教案2.docx

    1、八年级上历史教案29、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课标要求】了解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记住五四运动爆发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和地点,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知道五四运动的两个阶段,理解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二、能力与方法通过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将中国历史置于世界历史国际大背景下进行分析的能力,并准确把握五四运动的性质。通过对五四运动两个阶段的特点的比较,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比较分析能力,同时使学生学会用动态的观点认识历史事件。通过对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

    2、原因,过程及影响的完整把握,培养学生在把握事物内在联系的基础上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五四精神”的内涵,培养青年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觉能动性。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早期的共产党人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懈探索和奋斗的结果,其前赴后继的奋斗精神和开拓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重点难点】重点: 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难点: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对五四精神和党诞生意义的理解。【授课类型】 新课。【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准备】1.课前布置学

    3、生收集巴黎和会和中共创始人的有关资料和图片。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谈话法,情景教学法。【教具媒体】 计算机与课件。【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师:哪位同学知道五月四日是中国什么节日?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它源于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它如同一颗流星划破夜空,如同火炬穿透黑暗,揭开了中国革命新的篇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民族命运风雨飘摇的岁月,那个令无数青年热血沸腾的时代,探寻先锋的足迹,体悟五四精神的精髓。(多媒体显示课题:第9课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讲授新课:一、五四运动1、快速阅读一、二框题,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下表:(多媒体显示五四运动简表)

    4、导火线经过爆发时间地点参加者斗争口号领导者发展中心主力前期后期成果意义2、探究问题,加深理解视频 播放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演说片段(教师用书所附光盘中的my1919)师: “1919年1月28日,中国代表团顾维钧关于山东问题的精彩发言,使全场鼎沸,掌声如雷。以美国总统威尔逊为首,五强代表团纷纷离席,拥向前来与顾维钧握手致贺,甚至日本首席代表西园寺公爵也心服口服前来握手,并鞠躬致意。一时成为当地以及世界许多地方报纸的轰动新闻” 。(1)巴黎和会上中国为什么蒙受了战败国的耻辱?(原因探究)师: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世界格局的变动不可避免地波及中国。以重新瓜分世界为目的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

    5、的中国为何还是成为列强宰割的对象?回顾当时的中国现状: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仍然外受帝国主义的蹂躏,内有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经济落后,主权不独立,和推行霸权的帝国主义交涉,谁会维护弱小者的利益?以顾维钧为首的中国代表虽据理力争,也改变不了再次被宰割的命运。弱国无外交!作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的北洋军阀政府,明知丧权,却准备在和约上签字。在中国历史的紧要关头,北京青年学生凭着一种对祖国无比诚挚的爱和胸腔中燃烧的青春热血,勇敢的走上历史舞台,吹响了革命求存的号角五四运动爆发了。(播放电影我的这一辈子片断)(2)6月初,五四运动在运动主力和运动中心等方面有哪些不同?(经

    6、过探究)(运动前期)学生采取了哪些方式进行斗争?结果怎么样?(出示下列图片):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队伍浩浩荡荡从红楼向天安门前进;北京大学的游行队伍向天安门进发;北京学生爱国游行示威队伍;学生们在前门大街激昂讲演;天安门前愤怒的人群(油画);上海各界2万余人声援北京学生(1919年5月7日);北洋政府出动军警逮捕街头讲演的学生6月初(运动后期),表现出了哪些新特点?(多媒体显示)“为国家之土地,再为学生被拘速求释放”工人罢工 “忍痛停业,冀救被捕学生,不除国贼,誓不开市!”商人罢市“罢市救国,不办卖国贼不开行,为良心救国牺牲私利” -上海商人罢市标语、口号“国事如此,无心整容,请君不必

    7、光顾”上海某理发馆贴出的告(多媒体出示图片):上海工人走上街头,声援五四爱国学生运动;上海商界走上街头,号召罢工、罢市,抗议逮捕学生;(突破了学生、知识分子的范围,发展成为以工人阶级为主力,有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群众爱国运动)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将对当时的五四运动和将来的中国革命产生什么影响?(3)这次运动以彻底的不妥协的精神取得了哪些初步胜利?为什么说只是初步的胜利?为什么能取得初步的胜利?(结果探究)(多媒体出示图片)北京市民欢迎被释放的学生;上海出版的揭露北京政府亲日派官僚卖国罪行的小册子。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曹、陆、章三个卖国贼终于被免职。右为晨报的消息

    8、报道。左图从上至下为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探讨归纳:(胜利:释放、撤消、拒绝 只是:实现了直接目标 原因:无产阶级的斗争起了决定性作用)(4)你是如何理解它“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的?(性质探究)(爱国:从背景,口号方面理解 反帝反封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彻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不妥协)师:为了纪念青年学生发起的这场爱国运动,为了让五四的火炬代代相传,我国政府把每年的五月四日定为“五四青年节”。(5)你从中悟出了哪些五四精神?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该如何弘扬五四精神?(精神:爱国 进步 民主 科学 以天下为己任)师:今天的爱国主义: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 热爱家乡 , 把祖国和人民的利

    9、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忧天下之忧,乐天下之乐 以天下为己任,甘愿在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危亡的关头义无反顾,挺身而出。(6)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意义探究)(多媒体显示):新旧民主革命的比较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指导思想启蒙思想 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结果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民主专政前途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革命时代(范畴)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师:我们一起回顾中国近代历程:西方列强与中国封建势力相互勾结,把中国一步步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各阶级各阶层的仁人志士都为之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如:洋务派的洋务

    10、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兴起的戊戌变法,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的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等,但由于各阶级阶层的局限性,未能充分依靠和发动群众,最终都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让我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把我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解救出来,它追求的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我们把这些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叫旧民主主义革命。而与之相对,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并逐渐居于领导阶级的地位,在斗争中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社会主义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五四运动成为新旧民主革命的分界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过渡:经过五四运动,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

    11、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无产阶级力量的伟大,深入到工人当中,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促进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随着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的进一步传播,促进了工人阶级觉悟的提高,要求成立能领导自己斗争的政党。一个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政党就应运而生。(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多媒体显示)1、目标导读:(多媒体显示)带着如下问题阅读三四框题:(1)中国共产党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诞生的?(2)诞生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她是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诞生的?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有哪些?做出了哪些重大决定?(3)她的诞生对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带来了哪些新变化?2、探究:(多媒体同步板书)(1

    12、)中共成立的历史条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2)中共成立的经过:(3)中共成立的意义:开天辟地 焕然一新3拓展: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呢?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比较,新在哪些方面?(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工作目标:开展工人运动)4、小结:新生的中国共产党在挫折中成长,在曲折中发展,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她象灯塔、象火炬,给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道路,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她是怎样一步步把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解救出来的,且听下回分解。课堂练习:一、我知道:(课后学习测评)1、五四运动后期,爱国斗争的主力是 ( )A

    13、、青年学生 B、无产阶级 C、商人 D、农民阶级2、中国共产党“一大”确定的党的中心工作是( )A、领导工人运动 B、领导农民运动 C、建立统一战线 D、开展武装斗争二、我能行!(材料解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要求吞并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山东大势一去,就是破坏中国的领土!中国的领土破坏,中国就亡了!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材料二:“学生一日不放,本店一日不开。”“国家将亡,无心营业。”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回答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对联说明五四运动得到了哪一阶层人民的支持“(3)结合所学知识

    14、回答, 五四运动取得了哪些成果?(4)五四精神指的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发扬五四精神?三、课外拓展:收集五四相关资料或中共创始人的故事第二课 国命大革命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 解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和失败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掌 握北伐战争的对象、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能力训练过程方法读图析图再现情景从课文和插图或影象资料中想象北伐战争情景,联系当时历史背景理解北伐战争的目的,联系战争进程理解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整合教材全程分析辛亥革命缺陷孙中山创黄埔军校国共紧密合作北伐胜利进军陈独秀“右倾”危害、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国民革命失败讨论探索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原因、

    15、国民革命失败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党情感共产党人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他们在北伐战争中不惜流血牺牲,为后人树立起一座丰碑思想意识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它的历史证明了国共真诚合作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教学难点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教法、学法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等相关多媒体、图片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1.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没有获得成功?(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2.五四运动有什么历史作用?(五四

    16、运动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它属于中共成立的重要原因,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什么意义?(中共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教师讲授: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孙中山为了挽救革命,同共产党合作,继续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后来终于形成国民革命的高潮国民大革命。(布置学生阅读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黄埔军校的建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黄埔军校的楹联,上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1、孙中

    17、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他接受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落入北洋军阀手中的教训,希望创造一支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2、革命军与北洋军有哪些区别?(启发学生从军队的任务和作用等方面进行思考。)教师小结、过渡:袁世凯等人利用北洋军队作为自己独裁专制的工具,继续祸国殃民。所以,要想挽救国家危亡,就必须针锋相对,动用枪杆子来解决问题。1、 中共三大于1923年召开。主要内容是: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2、 国民党一大于1924年在广州召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又称新三民主义) 3、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标志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4、 创办黄埔军校的时间是1924年5月

    18、二、北伐战争1、北伐战争的目的是什么?(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2、北伐战争的对象有哪些人?(指导学生在57页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中找到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的位置,画圈作标记。)3、北伐军进攻路线上有哪些重要地名?(指导学生在57页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中找到两种箭头所经过的地名,作出标记:A 广州长沙岳阳汀泗桥武昌贺胜桥九江、南昌南京B 广州南昌南京C 广州上海)4、北伐战争为什么能够在不到半年内,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有以下四个方面原因:A作战方针正确;B国共两党紧密合作;C叶挺独立团共产党员起了先锋模范作用,广大官兵浴血奋战;D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积极支持和紧密配合等。)5、国

    19、民革命最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根据课本回答的基础上,补充介绍党内“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领导权、一再妥协退让、甚至压制工农运动等:A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等人背叛革命;B共产党领导人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造成严重危害。)“国民革命的失败”:1、提出“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一人漏网”的口号是汪精卫 2、国民革命失败的三次反革命政变时间 名称 罪魁祸首:1927年4月12日 “四.一二”反革命 政变 蒋介石 在上 海;1927年7月15日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汪精卫在武汉;1927年5月 “马日事变” 徐克祥在长沙旧军阀被打垮了,又出现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军阀。新军阀是帝国主义和

    20、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者。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三、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1、南京国民政府具有什么性质?(反动的性质,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2、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后,中国大地上同时并存着哪三个对抗的政权?(北京的北洋军阀政府、武汉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教师指出:后来,武汉和上海的反动势力汇合起来,对幼年时期的共产党进行疯狂镇压。在强大的敌人面前,许多共产党人和革命积极分子惨遭屠杀。但是,英勇的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而是从地下爬起来,擦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重新投入战斗。北伐战争的历史昭示我们:国共两党真诚合作时,对于国家

    21、、民族和革命事业具有很大的好处;两党的合作被破坏时,对于国家、民族和革命事业都会产生负面作用。巩固小结1、梳理本课线索。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61页学习测评: 作业: 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小结:1.北伐的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2.北伐的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3.北伐的主战场:湖南、湖北4.北伐胜利进军: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南京;福建浙江上海板书一、“黄埔军校的建立”1、 中共三大于1923年召开。2、 国民党一大于1924年在广州召开。 5、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标志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1、国民革命军出

    22、师北伐是在1926年,北伐军总司令是蒋介石 2、北伐的主要目的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把革命推向全国;3、 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主要战场是湖南和湖北,主要战役是汀泗桥、贺胜桥战役;在北伐战争中叶挺领导的独立团善战,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三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1、北伐军作战方针的正确;2、国共两党的齐心协力;3、广大北伐军官兵的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4、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四“国民革命的失败”:1、 “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一人漏网” 2、国民革命失败的三次反革命政变的时间,名称,罪魁祸首。第11课 人民军队的建

    23、立-1 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 解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等知识要点掌 握“反抗受挫开辟新路星火燎原”这样一个历史进程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资料再现情景从课文和插图中体会当时敌强我弱的形势特点,理解以退为进策略的正确性,认识革命前辈艰苦奋斗精神的宝贵价值论从史出评价事件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理论结合实践的光辉典范讨论探索秋收起义的队伍进军井冈山的原因及其历史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崇敬革命前辈业绩中国革命从走苏俄的道路到走自己的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革命前辈为此作出了伟大贡献,他们的业绩永远值得后人崇敬思想意识必须依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

    24、的斗争策略,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教学重点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教学难点 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的原因(理由)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照片等相关多媒体、图片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1、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领导的国民革命为什么会遭到失败?A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等人背叛革命; B共产党领导人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造成严重危害。)2、南京国民政府具有什么性质?(反动的性质,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承上启下,教

    25、师讲授:后来,武汉和上海的反动势力汇合起来,对幼年时期的共产党继续进行疯狂镇压。在强大的敌人面前,许多共产党人和革命积极分子惨遭屠杀。但是,英勇的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而是从地下爬起来,檫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重新投入战斗。(布置学生阅读6368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南昌起义1、南昌起义的概况怎样?(要求学生说出时间、地点、领导人、结果:A. 时间:1927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就定在8月1日。B. 地点:江西南昌。要求学生在56页地图上标明位置C. 领导人:朱德、周恩来、贺龙

    26、、陈毅等D. 结果:一度占领南昌,撤出南下途中受挫。)2、63页南昌起义图中的演讲者是谁?(周恩来)3、思考:南昌起义军占领了南昌,为什么要撤出南下广东?(遭到反动军队包围,不宜与敌人硬拼,计划南下广东,争取外援,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然后北伐。)4、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什么重大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教师小结、过渡:当时,毛泽东也接受党中央的指派,回到家乡湖南领导秋收起义。二、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1、毛泽东怎样发动秋收起义、进军井冈山? A工农革命军三路进攻的出发地:修水、铜鼓、安源。画圈B受挫后会合的地点:文家市。画圈C改编部队

    27、的地点:三湾。画圈D最后落脚的地点:井冈山。画圈2、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A. 敌强:武器装备齐全,掌握着城市的控制权,但在农村的力量却比较薄弱。 B. 我弱:在国民革命和秋收起义中连续受挫,损失很重,但能艰苦奋斗,可以适应农村的生活。)在井冈山建立建立根据地的原因是:那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附近农产品丰富;离大城市较远,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群众基础好最大革命根据地是中央革命根据地 3、观察彩色图片井冈山会师和66页地图南昌、秋收、广州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示意图,说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A会师时间:1928年4月B改编后的部队名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

    28、红四军”C领导人:朱德、毛泽东)4、小组议论并发言:秋收起义后,工农革命军为什么要去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教师可以通过“画外音”形式进行启发引导,帮助学生理解答题思路。然后,采用“剥笋法”层层引导:A双方力量对比情况:敌强我弱,敌人的力量集中在城市,在城市起义不可能全胜。B井冈山条件:位于湖南、江西交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附近农产品丰富,有利于部队给养的筹集;离大城市远,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群众基础好,便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巩固小结,完成学习与探究课后完成历史练习册本课作业板书:第12课 红军长征-1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

    29、大意义。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本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教材围绕从长征的开始直到长征的胜利这一主题展开。中央红军的长征是本课的重点。教材首先讲述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的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和红军长征初期的严重损失,表明中国革命已处于极端危险的境地。在这危急关头,是毛泽东力挽狂澜,提出了停止去湘西、进军贵州的正确主张,并得到中央多数同志的支

    30、持。转兵贵州避免了红军的全军覆灭,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准备了条件。遵义会议是本课的又一重点。会议解决了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军事和组织问题,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这就从党的指导思想、指导方针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会后又由毛泽东等负责军事指挥,进一步表明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核心地位的确立。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正是由于这一转折,才使得长征取得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教材简要介绍了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继续长征,最终到达陕北和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情况,分析了长征胜利的意义。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 长征、遵义会议照片等相关多媒体、图片教法建议1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带领学生朗读毛泽东的诗七律长征,略加解释。指出毛泽东在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等地,只是红军长征经过的万水千山的一部分,设问“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兴趣,启动思维。


    注意事项

    本文(八年级上历史教案2.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