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管理心理学复习心理09102.docx

    • 资源ID:15214107       资源大小:48.45KB        全文页数:2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管理心理学复习心理09102.docx

    1、管理心理学复习心理09102 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 管理心理学概述管理心理学又可称作组织行为学,但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在管理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管理心理学的两重性既有自然科学性质,又有社会科学性质。管理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劳动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合称工业心理学。劳动和工程心理学研究人与物的关系(或称人机系统)。管理心理学研究企业中人与人的关系(或称人一人系统)。 第二章 管理心理学历史沿革一、 前科学时期 二、 古典管理时代以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诞生为标志,管理

    2、理论研究走上了科学轨道,管理学从此产生。这一时期最著名的理论是: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管理理论和韦伯的组织理论。 (一)管理理论又称“计划管理”理论,侧重高层管理 亨利法约尔(法国) 主要贡献(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A、把管理者的工作划分为五种功能:1)计划2)组织3)指挥4)协调5)控制 B、提出了14条管理的一般原则。(二)科学管理侧重基层管理弗雷德里克泰勒(美国),公认的“科学管理之父”。主要著作:科学管理原理,标志着管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在这一系列试验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管理的原则: 1)建立科学的劳动过程。 2)科学地挑选和培训工人。 3)管理者的职责在于计划和监督。4)管

    3、理者有义务为工人提供各种相关的支持。(三)组织理论侧重组织管理马克斯韦伯(德国),“组织理论之父”。主要贡献:提出了官僚组织模式理论(即行政组织理论)。 任何组织都必须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基础。没有某种形式的权力,任何组织都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人类社会存在三种为社会所接受的权力:1)传统权力:不适合作为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2)超凡权力:不适合作为组织体系的基础。3)法定权力:这样的权力才是组织体系的基础。官僚结构:一种具有明晰的权威界定、正式的记录保持和标准化程序的有效组织。官僚组织结构的特征: 1)等级结构。 2)劳动分工。 3)选拔和提升的标尺。 4)规则与文档。5)区分所有者与管理者。三

    4、、 行为科学时代梅奥等人的“霍桑试验”,开辟了组织管理研究的新领域,成为行为科学研究的先声。行为科学在本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正式形成。行为科学学派研究取向:重视人的因素,重视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霍桑实验”是管理科学发展的里程碑。四、 现代管理(一)开放的系统理论产生年代20世纪70年代。基本观点:每一个组织都是相互关联的各个子系统的整合结构系统,同时又是一个接受外界环境影响的开放的系统。传统管理观点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社会技术系统。 代表人物:卡茨和卡恩(二)企业文化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社会和组织中各个人虽有各种差异,但在个人性格上也具有不可避免的文化标记。有效的

    5、管理就应该对社会文化环境、国民性格等进行分析研究,从而采取相应的管理方式和领导方式。企业不仅是人们工作之处,也是人们的生活场所,员工还要借助于企业向社会证实自己存在的价值。(三)学习型组织 产生20世纪90年代。彼得圣吉(美国)。代表著作:1990年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 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持续发展就必须提高整体素质,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使员工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学习型组织。这种组织的主要特征如下: 1)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梦想。 2)组织由多个群体组成。 3)善于不断学习。所谓“善于不断学习”,主要有四点含义:一是强调“终身学习”,生命不

    6、息,学习不止。二是强调“全员学习”,即企业组织的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都要全心投入学习。三是强调“全过程学习”,即学习必须贯彻于组织系统运行的整个过程之中。四是强调“团体学习”,即不但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的开发,更强调组织成员的合作学习和群体智力(组织智力)的开发。 4)扁平式结构。 5)自主管理。 6)员工家庭与事业的平衡。 7)领导者的新角色。 管理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工业心理学(Industrial Psychology)的产生闵斯特伯格(德国),“工业心理学之父”。 闵斯特伯格最早应用心理技术学在工业领域选拔人才。主要贡献:心理学与工业效率该书共分三大部分:最适合的人最适合的工作最

    7、理想的效果二、霍桑试验与人际关系理论梅奥(美国)的霍桑试验梅奥提出了“非正式群体”的概念,认为在正式群体中存在着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有自己的特殊规范,对其成员的行为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非正式群体的目标如果和正式群体一致,也有积极作用。 人际关系理论梅奥1933年出版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 1、人是“社会人”而非“经济人”。 2、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人际关系。 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群体。 4、新型领导的必要性。梅奥因为“人际关系理论”的提出,被称为工业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组织管理心理学的先驱者,而霍桑实验也可称作是组织管理心理学的先驱性研究。三、管理心理学的发展 (一)西方管理心

    8、理学的发展 1、管理心理学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李维特(美国) 1958年出版了管理心理学代替原来的“工业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美国对这门学科更经常的称呼是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现在的趋势是越来越多地以组织行为学取代管理心理学。现代管理已由原来的以“事”为中心,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由原来对“纪律”的研究,发展到对人的“行为”的研究;由原来的“监督”管理,发展到“激励”管理。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是组织管理理论和人力资源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和组织文化理论不断融合的过程。1)人力资源学派中心观点:企业中发生种种问题的根源在于未能发挥职工的潜力。主要代表人物是阿吉雷斯和麦格雷戈。麦格雷戈的企

    9、业中人的方面总结了人性假设对立的两种观点,即x、Y理论,反对x理论,赞成Y理论。X理论认为,管理人员应只注意生产任务。Y理论认为,管理人员不应只注意生产任务,还应注意关心人,满足职工的需要。 2)权变观点进入管理领域组织行为学的形成权变理论认为管理的对象和环境变化多端,简单化的、普遍适用的方案并不存在,必须按照对象和情景的具体情况,选择具体对策。 3)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组织行为学的深入 “观念人”及“生活组织”。A、“观念人”的假定认为,人在本能上确有多种需要,也希望自己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然而,作为一个人,更重要的是有着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 B、“生活组织”的假定认为,不能仅从单纯的经济角度

    10、去考察和认识一个企业,还应该从社会角度来看企业的职能。企业文化理论认为:企业不仅是人们工作之处,也是人们的生活场所,员工到企业来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谋求物质利益,还要借助于企业这种组织形式向社会证实自己存在的价值,去追求生活的意义和成功的途径。传统企业管理理论把企业中的人看成如同机器一样的“经济人”。行为科学的产生,又强调企业中的人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社会人”。企业文化理论对企业中的人性假设是“观念人”。 第三章 管理思想中人性假设的演变“经济人”的假设泰勒制就是以把工人当作“经济人”为假设前提的。 麦格雷戈主张Y理论,反对X理论。X理论就是对“经济人”假设的概括。“社会人”的假设社交人假设

    11、的理论基础是人际关系学说。 美国埃德加沙因: (1)人类工作的主要动机是社会需要。影响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因素,除了物质条件外,还有社会的、心理的因素。 (2)生产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士气”,而“士气”又取决于家庭和社会活动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企业中非正式组织的社会影响比正式组织的经济诱因更具影响力。 (4)人们最期望领导者能承认并满足他们的社会需要。“自我实现人”的假设 自我实现,指的是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人的才能充分表现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 美阿吉雷斯提出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理论。人从不成熟到成熟包括七个方面:(1)被动一主动;

    12、(2)依赖一自主; (3)只有少量动作一能做多种动作; (4)兴趣浅薄一兴趣深刻;(5)目光短浅一远见卓识;(6)服从地位一平等地位或优越地位;(7)缺乏自我意识一自我意识。 奖励方式的改变:“经济人”的假设依靠物质刺激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社会人”的假设依靠搞好人际关系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要创造一种适宜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使人们能够在这种条件下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充分地自我实现。麦格雷戈等认为对人的奖励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外在的奖励,如工资、提升、良好的人际关系。一类是内在的奖励。内在奖励是指人们在工作中能获得知识,增长才干,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等。只有内在奖励才能满足

    13、人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极大地调动起职工的积极性。 “复杂人”的假设“复杂人”由雪恩等提出。超Y理论也叫“权变管理理论”。 (1)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这些需要随着人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每个人的需要都各不相同,需要的层次也因人而异。 (2) 没有一套适合于任何时代、任何组织和任何个人的普遍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要求管理人员善于观察职工之间的个别差异,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多变的管理方法。相应的管理措施超Y理论,并不要求管理人员放弃上述三种人性假设为基础的管理理论,而主要是探讨“管理功能”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主要管理措施有:1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提高管理效率。 2根

    14、据企业情况不同,采取弹性、应变的领导方式,以提高管理的效率。3要求管理人员要善于发现职工在需要、动机、能力、个性的个别差异,因人、因时、因事、因地制宜地采取灵活多变的管理方式与奖酬方式。全新的“人性”假设(1)“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假设企业文化理论蓬勃兴起,提出了创新意义的人性假设:“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是由“观念人”的假定发展而来。 “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假设:人不是工具或手段,每个人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人们都希望掌握自己的命运,过有意义的生活。(2)“自我超越的人”假设 “自我超越的人”假设把员工看作不断成长的人,不断地为员工的成长创造条件,通过学习,培养“自我超越的

    15、人”,不断实现员工内心深处最想实现的愿望。 “自我超越的人”假设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基石。第四章 知觉与判断 知觉与判断的过程 刺激一人的感官一注意一编排一解释判断决策和行动 归困:人们根据某人的所作所为去推断其内心状态以及对言语行为做出解释的过程。对他人的归因叫客观归因,对自己的归因叫主观归因。一般人可做出四种归因:努力程度;能力大小;任务难度;运气与机会。 - (一)海德的归因模式美国心理学家海德被公认为归因理论的奠基人。海德认为:所有人都具有两种强烈的需要,即认识周围世界的需要和对周围世界有效控制的需要,满足的手段是得知人们行动的原因,并预言人们将如何行动,这就是人们进行行为归因的内在原因

    16、。 (二)琼斯和戴维斯一致性推论的归因过程模式 琼斯和戴维斯认为:从人的行为结果就可以推断出人的真实意向,从意向又可以推断人的特征,这样从结果、意向到个人品质特征之间如果获得最大的一致性,就能得出人的行为应归因于什么内部倾向特征。(三)凯利的归因模式 凯利认为,一个人行为的原因可能归结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行为者;二是行为对象;三是行为者与对象的相互关系与情境。一是“一贯性”资料,涉及的是主体的行为反应在时间和情境上的一贯性问题;二是“普遍性”资料,涉及的是他人与主体对某对象的反应的一致性问题;三是“差异性”资料,涉及的是主体对不同对象反应的区别性问题。(四)韦纳的归因因素分类 美韦纳研究的是

    17、人们获得成功和遭到失败的归因倾向问题。 1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 2稳定原因与不稳定原因。3可控原因与不可控原因。归因中的各种偏见1强加因果关系。 2过分强调某种因素的力量。人在评判别人行为的失败时,总过分地偏重于个人方面的因素,而轻视情境方面的因素。在评定自己行为的失败时则相反,总特别强调外在环境的力量,忽视个人方面的因素。 至于评价别人和自己行为的成功时,其情况会相反。也就是说,人总容易“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别人”。 3过高估计偶发事件的代表性。人们对普遍性资料并不给予应有的重视,人们常常忽视概率,而很容易被具体细节迷惑住,一般人总是过高地估计偶发事件的代表性。 4过分相信直接获得的信

    18、息资料。 5防御性归因偏见(自利偏好)。为保持自尊心人们在进行行为归因时总会发生利己的偏见,如行为成功则归于自己的努力,行为失败就推诿给环境承担。 6责任归因中的偏见。人们往往有让无辜的受害者对自己的受害负一定责任的倾向。决策类型 1最优化决策 假设决策者有一个明确的单一目标和确定评价标准并列出所有可行性方案,最终从所有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优方案。 2满意决策 假设决策者所能获取的信息有限,无法列出所有的可行性方案,只在有限的几个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可接受的方案,而不再继续搜索潜在方案中最优的方案。 3隐含偏爱决策 指在决策问题确定的初始,决策者就隐含地选择了一个偏爱的方案,继续寻找和评价其他的

    19、备选方案实际上是一种证明过程。 4直觉决策 直觉决策是指决策者凭直觉作出决策。当决策者面临有很高的不确定性、变量难以科学预测、信息和时间极为有限、各备选方案看上去差别不大的决策问题时,他最有可能使用直觉决策。第五章 态度与价值观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特定的人、观念、情境或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中蕴含个体的主观评价(赞成或否定),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行为倾向性。它是在社会生活过程中经过经验积累而形成的。 “态度的结构 态度由三部分内容组成,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态度形成和发展的认知理论 1平衡理论 海德等人提出来。平衡理论涉及一个人和两个态度对象之间的三角形关系。

    20、海德认为,态度的二个实体之间存在着二种关系,即平衡关系和不平衡关系。这种关系影响人际喜欢与吸引,从而影响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海德认为,Pox形成的三角形关系是一种情感关系,即好感或反感态度。人们喜欢完美的平衡关系,而不喜欢有缺陷的不平衡的关系。 2一致性理论 一致性理论认为,一致性原则支配所有人的思维。人们总是改变态度来达到一致性,以便减少或消除非一致性。相似导致人际喜欢和吸引,就是这个原则发生作用的典型一例。 态度的转变 认知失调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来。认知是态度的一部分。个体的认知是无止境的,因此,态度也是错综复杂的。我们总是试图使认知彼此之间一致起来。否则,就产生了认知冲

    21、突。解决这个冲突的过程,就是态度改变的过程。 费斯汀格等认为认知元素之间的关系有三种:认知无关,认知协调,认知失调。当个体发觉自己所持有的两种或两种以上认知元素相互矛盾时,便出现认知不协调,内心就有不愉快或紧张的感觉,因而产生一种驱使个体解除这种不协调状态的动机。各个认知元素之间的失调程度受下列因素影响:失调程度随着认知之间的差异程度的加大而增加。失调程度随着有差异性认知数目的增加而增加。失调程度与个体所有的协调性认知数目成反比。失调程度与认知元素对个体的重要性有关。解除或减轻失调状态的办法,弗斯廷格认为有以下三种:(1)改变某一认知元素,使其与其他元素间不协调的关系趋于协调。(2)增加新的认

    22、知元素,加强协调关系的认知系统。(3)强调某一认知元素的重要性。参与改变理论心理学家勒温主张改变态度的方法,不能离开群体的规范和价值。个人在群体中的活动性质,能决定他的态度,也会改变他的态度。个体态度的改变依赖于其参与群体活动的方式。 态度转变的方法 参与活动法参与活动要求人们通过参加活动来改变自己的态度。心理学中的活动,实际上是一种交往。人们的态度往往在交往中体现出来,并在交往中得到别人的启发和教育,从而改变的。登门拜访 这种方法认为态度转变必须逐步提出要求,从一个小请求然后向大请求过渡,从而达到彻底改变态度的目的。开始提出一个小请求,再提出一个较大的请求,比较容易使人接受。因而要求个体改变

    23、态度,不要操之过急。如果要求过高、过大,不但难以改变态度,反而会使人原来的态度坚定起来。 团体规定论 群体所具有的公约、规章、准则等可以有效改变人们的态度。这一方面是因为个体有一种力求正确,力求安全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个体多少具有依赖心、自卑自恋。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群体的纪律来要求各个成员,使他们改变态度,与群体保持一致。 全面宣传法 一般地,要求个体改变态度,既要进行积极方面的宣传,又要进行消极方面的宣传。即要把正反两方面的宣传结合起来,有助于改变人们的态度。对文化程度低的个体,单方面的宣传容易转变他们的态度;对教育程度较高的个体,进行正反两方面宣传的效果好。个体最初的态度与宣传者所强调

    24、的方向一致时,单方面宣传有效;如果最初的态度与宣传者的方向相反,双方面的宣传有效。 态度的测量1、态度的方向,即指被测者对不同奖励方式的喜欢或不喜欢、肯定或否定的正负方向。2、态度的深度,即指被测者对不同奖励方式的喜欢或厌恶、肯定或否定的程度。3、目前流行的五点法、七点法、十一点法(又称为瑟斯顿量表)三种尺度,均把态度数量化。4、测量态度的问卷量表一般不用“是非法”。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及对自己的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经营管理价值观 西方组织行为学家认为: 1最大利润价值观。企业全部管理决策和行为都必须服从最大利润,这个要以此作为评价企业经营

    25、管理好坏的惟一标准。 2委托管理价值观。在企业规模扩大、组织复杂、投资巨额,不能只顾投资者取得最大的利润,而要使各方面的人感到满意。 3生活一质量价值观。一种最新的价值观。它倾向在确定企业利润水平时,不仅要考虑企业所有者的利益,还要考虑防止污染等社会效益。第六章 激励过程 激励,就是通过管理工作创造一定的条件,激发起员工们实现一定目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激励的过程激励是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过程。从未满足的需要出发,由此引起要求或目标,并出现一种不安和紧张状态,这种不安紧张状态会成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导致某种行为或行动,进而实现初始目标以达到需要的满足。管理者的工作目的不是支配你的下属去完成

    26、任务,重要的是找到员工的真实需要从而激励他们。激励的作用激励是人们朝向某一特定目标行动的倾向,它将引导员工们怎样适应一个组织,激励可以使管理者有效地把员工们的动机引向组织的目标。组织要卓有成效,就必须抓住使人们决心加入组织并在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激励问题。行为动机研究与激励行为动机是指人们从事某种活动、为某一目标付出努力的意愿。对组织和组织的管理而言,改变工作条件,提供适当的工作刺激内容。目的是使员工的工作动力最大化,以激发、引导员工的行为以便实现组织目标。激励并不是单纯地寻找员工的动机或需要,无条件地简单满足它们,而是要以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组织绩效提高的方式来满足员工需要,对需要满足的方式和程度

    27、予以控制。员工也许有些需要很迫切,但是如果方式不妥当,满足后对于员工的工作业绩没有明显的促进效果。许多组织都已尝试运用各种方法激励员工,比较多的是安排有意义的工作,允许参与管理,执行奖金制度等等,可是没有一种激励方法是适用于所有的员工的。内容型激励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一)基本内容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层:生理的需要。第二层:安全的需要。 、第三层:社交的需要。第四层:尊重的需要。第五层: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需要的特点:(1)这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低级需要相对地满足了,就向高一级需要发展。(2)生理和安全需要属低级需要,尊重和自我实

    28、现需要属高级需要,社交需要则属于过渡性的中间范畴。(3)低级需要是先天就有的,高级需要是后天习得的,是受环境的熏陶和意识的培养产生的。(4)低级需要是从外界的物质方面获得满足;高级需要是从内在的精神方面寻求满足。每一个层次的需要的满足是相对的,不可能达到完全满足,越到上层,满足的程度越低。(5)低级需要是有限度的,一旦得到满足就不再成为激发人们行为的动力;高级需要往往不易满足,它对激发人的行为具有持久的作用。(6)每一时期内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新的需要出现而消失。高层次的需要发展了,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的影响减弱而已。二、阿德佛需要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阿德佛认

    29、为一个人的需要不是分五种,而是分三种:生存、相互关系、成长。简称为ERG理论。(一)、阿德佛需要理论的基本内容(1)生存的需要是最基本的。生存的需要是指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需要。(2)相互关系的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是指个人在工作环境中与他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在人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以后,自然就会要求通过与别人分享和交流感情来满足相互关系的需要。 (3)成长的需要。成长的需要是指个人在事业上、前途方面的发展。成长需要的满足,表现为个人所从事的工作能否充分发挥他的才能,以及通过工作能否培养新的才能。ERG理论的三个主要论点:(1)某个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越少,则这种需要越为人所渴求;(2)较低

    30、级的需要得到较多的满足,对较高级的需要渴求就越强;(3)较高级的需要越是满足得少,则对较低级的需要的渴求也越多(即满足上升、挫折倒退的规律性)。三、激励一保健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基本内容;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于1959年提出来的。赫兹伯格认为: 1、有些出自工作本身的因素,可以构成对职工的很大强度的激励和对工作的满足感,这类因素称为“激励因素”。这类因素的改善,能够激励职工的积极性和热情,从而推动生产率的增长,而且它具有较长时期的激励效能。如果这些因素不具有,虽然也会引起职工的不满,但影响不是很大,不会构成很大的不满意。 这类因素概括为:工作上的成就感;工作上得到认可和奖赏;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工作职务上的责任感;工作有发展前途;在工作上有得到发展成长的机会。2、有些来自工作环境的因素有缺陷或不具备时,会引起职工的不满意,改善这些因素,只能消除职工的不满,并不能使职工受到巨大的激励,不能促进生产率的增长。这类因素称为“保健因素”这类因素概括为:公司的政策与行政管理;技术监督系统;与上级主管之间的人事关系;与同级之间的人事关系;与下级之间的人事关系;工作条件、薪金;个人的生活;工作的安全性等。赫兹伯格认为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


    注意事项

    本文(管理心理学复习心理09102.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