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特岗教师教育学21教育与社会的发展.docx

    • 资源ID:15386638       资源大小:22.16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特岗教师教育学21教育与社会的发展.docx

    1、特岗教师教育学21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特岗教师教育学21: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特岗教师教育学 2.1: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作为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和文化传统等的影响, 并对这些因素的变化发展产生反作用。 一、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 而教育又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一)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在同一政治经济制度下, 各国的教育虽然也有差异,但其本质

    2、属性是相同的。 1.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在人类社会中, 谁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谁就掌握了国家政权, 谁就能控制精神产品的生产, 谁就能控制学校教育的领导权。 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总是通过对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 教育目的的制定、 教育经费的分配、 教育内容特别是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规定、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聘用等, 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2.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在阶级社会中, 统治阶级总是要采取种种直接或间接的手段, 决定和影响受教育权在社会中的分配, 决定谁享有受学校教育的权利, 谁无享受学校教育的权利, 谁有受什么样学校教育的权利等问题。 在阶级

    3、社会中, 超阶级 超政治 的教育是不存在的。 3.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政治经济制度, 尤其是政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可以说, 在一定社会中, 培养具有什么政治方向和思想观念的人, 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4.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的丰富程度, 但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选取哪些来作为学校受教育者的教育内容, 则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 经济制度所决定的。 例如, 我国古代教育的基本内容为儒家的伦理、 政治观点, 即独尊儒术 。 资产主义教育通过专门设置公民课 宗教教育 向年轻一代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和宗教精神,

    4、 并且利用国家机关建立教材审批制度等干预、 控制教育内容。 5.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 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体制都不存在固定僵化的模式, 要随着政治体制、 经济体制的变革而变革。 如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 根据新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为了适应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和以重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建设要求, 建立了集中统一的新教育体制。 此后, 直到确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建设前, 我国的教育体制基本上是高度集中型的。 之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我国逐步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 科技体制改革相应的教育新体制。 6.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尽管政治经济制度对

    5、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但教育也具有自身的规律, 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这意味着学校不可以忽视自身的办学规律, 不能放弃学校教育任务而直接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二)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教育受到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同时又对政治经济制度有维护、 巩固和加强的作用。 1. 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主要途径。 任何一种政治经济制度, 要想得到维持、 巩固和发展, 都需要大量依据一定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 而这些人才的培养, 很大程度上依靠教育。 2. 教育通过传播思想、 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

    6、制度 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 不仅向学生传播、 灌输一定的政治思想意识, 而且通过在校师生的言论行动、 学校的教材和刊物向社会宣传一定的思想意识, 制造社会舆论, 藉以影响群众,影响社会的风俗习惯和道德面貌等, 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 起着巩固现有政治经济制度的作用。 3. 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 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首先, 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 但又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和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 一个国家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 人的知识越丰富, 就越能增强公民的意识, 认识民主的价值。 其次,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 社

    7、会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教育在这种矛盾运动中只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而不起决定作用。 二、 教育与生产力水平 (一)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受两方面因素的制约: 一是一定的阶级利益和要求, 统治阶级只有在对他们有利的情况下才会去办教育; 二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因为办教育需要必要的人力、 物力、 财力等物质条件, 而这些东西来源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总的来说, 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所提供的物质条件和生产力发展对教育事业所提出的要求。 2.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

    8、的变化 教育结构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比例关系和衔接方式, 以及不同性质专业之间的比例构成, 如大、 中、 小学的衔接关系, 职业学校与普通学校的比例关系等。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经济结构产生各种变化, 从而也决定了教育结构的变化。 社会必须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济结构, 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结构, 产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才, 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3.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 方法与手段 传播和继承人类已有的生产生活经验是教育活动最初的价值取向, 由此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必然制约着教育内容的选择。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更新, 从而也要求教育内容不断调

    9、整与更新。 同时, 生产力的提高也在不断地促进教学方法、 手段、 组织形式的更新与发展。 4.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 专业就是根据科学分工或生产部门的分工把学校的学业分成的门类。 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总是不断引起社会结构的调整变化, 进而引起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 这些需求总是通过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反映出来, 学校的专业设置及结构调整, 必须依据人才市场所需要的专门人才的规格及数量而进行, 即学校的专业设置受制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 例如: 自中世纪大学诞生至18世纪, 大学里基本不分专业。 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大学才开始陆续设置各种专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基础

    10、学科不断分化, 相继出现了二级、 三级学科。 与此同时, 学科的综合发展趋势也大大增强, 主要表现在边缘学科、 综合学科的出现和发展。 5.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虽然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但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 一方面, 在一定时期内, 如果人们的思想意识落后于生产力, 教育思想、 内容、 手段等将会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 另一方面, 当生产力处于较低水平时, 受到文化交流、 社会转型或者传统的影响, 教育的思想、 方法可能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但我们也要认识到,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并不是说教育的发展可以脱离生产力的发展, 教育归根结底还是要受生产力发展

    11、水平的制约。 (二)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和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而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也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条件, 教育承担着再生产劳动力的重任。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具体体现在: 教育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 使之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 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 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 把一个简单劳动力训练成一个复杂劳动力; 把一个体力劳动者培养成一个脑力劳动者; 教育可以使劳动力得到全面发展, 提高劳动转换能力, 摆脱现代分工为每个

    12、人造成的片面性。 深度链接 人力资本理论 20世纪60年代, 以美国舒尔茨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 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 所谓人力资本。 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 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 它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 是人的资本形态。 倡导该理论的学者尤其重视教育投资的作用, 认为教育不但是一种消费活动, 也是一种投资活动。 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 是一种可以带来丰厚利润的生产性投资。 包括像学校教育、 职业训练、 卫生保健等。 经推算, 美国19291957年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3%。 2.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是第一生产力, 但是科学知识

    13、在未用于生产前只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或潜在的生产力。 必须通过教育才能把前人积累的科学知识传递给年轻一代, 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所以, 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具体表现在: 教育可以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问内为更多的人所掌握, 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同时也担负着发展科学、 再生产科学的任务, 这在高校表现得尤为明显。 三、 教育与科学技术 (一)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 具体地说, 科技对教育的作用表现为: 1. 科学技术能够改

    14、变教育者的观念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 影响到他们对教育内容、 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也会影响到他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教育过程中教育机制的设定。 2.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一方面, 科技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上的广泛运用, 使教育对象得以扩大; 另一方面, 科技 的发展正日益揭示出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 从而使教育活动遵循这种规律, 提高了教育质量。 此外, 科学技术的每次革新都极大地促进了受教育者数量的增长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3.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 方法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更新要求学校培养的人必须掌握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科技知识和生产技能。 科

    15、学技术影响和制约着学校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4. 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科学技术可以渗透到教育活动的所有环节中去, 为教育技术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要的思想基础和技术条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教学上开始采用大量的新科技产品。 这些新科技的应用一方面提高了教学效率, 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大众化。 (二)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 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教育对科学创造的成果加以合理的加工和编排, 传授给更多的人, 尤其是传授给年轻一代, 使他们能够掌握前人创造的科学成果, 为进行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打下基础。 2. 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科学的体制化是指出现

    16、职业的科学家以及专门的科研机构去开展科学研究。 只有在教育高度发达的情况下, 才会出现科学的体制化。 3. 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教育者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 也直接从事科研工作, 这在高校里尤为突出。 据1986年统计, 美国40%的科学家被大学聘用, 美国大学担负了全国基础研究的60%, 应用研究的15%。 联邦德国的大学则承担了全国基础研究的75%。 在我国, 全国共有800多所高校承担有科研任务。 4. 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 丰富了科学技术的活动, 能扩大科学技术的成果。 如多媒体技术、 电脑软件技术在教育上的广泛应用, 对推进相关科学和技术的研究

    17、有直接作用。 四、 教育与文化 (一)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教育目的的确立, 除了取决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外, 还受文化的影 响。 例如, 我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文化是以儒学为核心的伦理型文化, 这种文化反映在人才培养上, 就强调教育目的是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 2. 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教育的内容就是人类的文化, 不同时期的文化和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化, 影响着教育内容的不同选择。 3. 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不同的文化影响着人们对知识及其来源的认识, 在教育上影响着人们对师生关系的认识, 由此决定了人们对教育教学方法的

    18、不同应用。 (二)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 教育具有筛选、 整理、 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教育通过培养人来传承文化, 为特定社会服务, 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这就决定了教育必须按照社会的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来选择教育的内容, 从而实现对文化的筛选、 整理、传递和保存。 2. 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教育通过传播文化, 使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 交融, 促进文化的优化和发展。 国际性的文化交流使各个民族文化之间相互补充, 使得各民族文化精华汇合、 交融起来, 逐渐形成全人类的共同文化财富, 这是民族文化融人全球文明的过程。 3. 教育具有选择、 提升文化的功能 文化选择,

    19、是对某种、 某部分文化的吸收或舍弃。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是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以及教育自身的需要进行的, 在这两方面价值取向指引下, 正确的、 合理的文化选择,将极大地促进教育与文化的同步发展。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意味着价值的取舍与认知意向的改变, 并且是为了文化自身的发展与进步。 4. 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教育对于文化的更新和创造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教育为文化的更新与发展提供大量具有创造活力的人才, 并通过他们去推动本民族的科技、 文学、 艺术等的发展;(2) 教育选择文化并将选择后的文化确定为教育内容, 使得文化更具有生命力; (3) 教育带来的文化交流, 使原生文化

    20、在与多元文化的交融中, 激发出文化创新的生机和动力。 (三) 校园文化 1. 校园文化的概念及其特征 所谓校园文化, 就是学校全体员: _在学习、 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 信仰、 态度、 作风和行为准则。 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组织与制度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 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比如校园设施就属于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 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 主要包括校校风、 学风、 教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等。 校园组织与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 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 规章制度等。 校园文化重在建设。 校园文化主要有三个特

    21、征: (1) 互动性。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 (2)渗透性。 校园文化存在于校园的各个角落, 渗透在教师、 学生、 员工的观念、 言行、 举止之中,渗透在他们的教学、 科研、 读书、 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 (3) 传承性。 校风、 教风、 学风、学术传统、 思维方式的形成, 不是一代人, 而是几代人或数代人自觉不自觉地缔造的, 而且代代相传, 相沿成习。 2. 学生文化 学生文化是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 集体气氛、 人际关系、 行为特点的总体特征。 其成因有: 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同伴群体的影响、 师生的交互作用、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社区的影响、 学校外部各文化形态的影响等。

    22、 对于学生文化的特征, 有以下几个显著的表现: (1) 过渡性。 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 是学生从儿童迈向成年的一种过渡性产物。 (2) 非正式性。 学生文化一般都是非正式形成的, 没有经过教师的组织或有意的安排, 往往是学生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 由于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结为一个个群体而表现出来的。 (3) 多样性。 学生文化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 (4) 互补性。 学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 是对学校文化的一种互补, 是对学校主流文化的一种补充。 3. 理想校园文化的创建策略 (1) 主题统揽策略 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充分体现学校领导者的办学理念, 为

    23、此, 所有的学校活动都可以围绕办学理念展开, 用主题理念去统率和指导学校的一切, 从而形成一种具有鲜明理念内涵的文化整体合力。 这样的校园文化能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力, 产生强大的教育冲击力。 (2) 个性塑造策略 该策略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校园文化建设要区别于企业、 机关以及其他组织, 充分体现培养人的目的性; 二是形成学校自身的风格、 特色,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创建学校特色问题。 (3) 传统拓展策略 这主要是针对具有较长历史的老校而言的。 传统老校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但是时代在发展, 老校不能一味地躺在传统上睡大觉。 传统与现代之间如何协调, 最好的方法是在传统中融入新内容

    24、, 在新内容中又折射出传统的光芒, 即在传统的基础上求发展, 一方面不抛弃原有的历史财富, 另一方面又给传统增添新鲜血液和活力, 这样就构成了传统拓展策略。 (4) 重点突破策略 校园文化建设涉及面很广, 鉴于学校条件的限制, 事实上不可能全面出击, 必须在分析学校现有状况的前提下, 集中优势力量, 重点解决几个问题, 办几件实事。 如可以从制度文化建设着手, 也可以从精神文化建设着手, 通过重点建设寻找校园文化创建的突破口, 最后带动整体文化建设工作。 五、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般说来, 教育为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 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 为一定社会的文化所影响。 但是

    25、, 教育又常显示出其自身所特有的形式和发展轨迹。 这是因为, 作为教育活动主体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人, 而人的显著特点是具有自主性、 能动性和创造性等, 这些特点决定了人的独立性, 从而也决定了教育的独立性。 这种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 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教育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 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从各个方面吸收和利用以往历史阶段的教育成果和经验。 教育的思想、 制度、 内容和方法等各个方面不仅反映着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 经济制度的要求, 而且与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有着渊源的关系, 都带有自己发展历程中的烙印。 这就是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二)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受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 经济制度所制约、 决定, 但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改变, 并非完全同步, 具有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三) 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教育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一种意识形式, 与社会意识形态中的其他意识形式, 如政治思想、 哲学观念、 伦理道德、 宗教、 文学、 艺术等, 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种联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而是相互影响的平行性关系。


    注意事项

    本文(特岗教师教育学21教育与社会的发展.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