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民间祖传秘方大全四.docx

    • 资源ID:15397245       资源大小:58.31KB        全文页数:4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民间祖传秘方大全四.docx

    1、民间祖传秘方大全四民间祖传秘方大全(四)厚朴麻黄汤 异名:厚朴石膏汤( 圣济总录卷六十七)。 组成:厚朴 5 两,麻黄 4 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 2 两,细辛 2 两,小麦 1 升,五味子半升。 用法:上九味,以水 1.2 升,先煮小麦熟,去滓,纳诸药,煎取 700 毫升,温服 100 毫升,一日三次。 主治:咳而脉浮者。 临床应用:咳嗽:朱某,病患咳嗽,恶寒头疼,胸满气急,口燥烦渴、尿短色黄,脉浮而小弱。以金匮厚朴麻黄汤服药三剂,喘满得平,外邪解,烦渴止。再二剂,诸恙如失。 本方在金匮中记述极为简略,故用此方的医案并不多见。而费维光先生通过临床事实认为,本方对呼吸困难的

    2、咳喘患者有特效。可治疗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证见气喘嘘嘘、呼吸困难,必服氨茶碱方能缓解的病人,疗效非常好。 苓桂术甘汤 茯苓 12g 桂枝去皮 9g 白术 6g 甘草炙 6g 用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主要用于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眩晕,慢支,哮喘,充血性心力衰竭,溃疡病,神经性呕吐,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肾炎,关节炎等疾病。 病症分析:脾阳不足,健运失职,则湿滞而为痰为饮。而痰饮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停于胸胁,则见胸胁支满;阻滞中焦,清阳不升,则见头晕

    3、目眩;上凌心肺,则致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沉滑或沉紧皆为痰饮内停之征。 方解:本方所治之痰饮病,乃中阳不足,脾运失职,气不化水,聚湿而成,故治宜温化利水。方中茯苓健脾渗淡利湿;桂枝温阳降逆,并助茯苓气化以行水;白术健脾燥湿,使中焦健运,则水湿自除;炙甘草,健脾补中,调和诸药。 本方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应用广泛,可治疗眩晕、短气、心悸、慢性胃病等。本方所主眩晕具有明显的体位性特征,起立时身体动眩,平卧时则缓解。对于玩一会就要深吸一口气的小而短气,本方有佳效。胃中停水常引发眼疾,陆渊雷先生用本方加车前子治疗眼睛赤痛多眵泪者有奇效。 排脓散 异名:四味排脓散( 景岳全书卷六十四)。 组成:黄耆

    4、(盐水拌,炒) 白芷 五味子(研,炒) 人参各等分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 9 克,食后用蜜水调下。 功用:益气排脓。 主治:肺痈吐脓,壅闷咳嗽,五心烦热。 本方用于排脓。可治化脓性肿物,且有疼痛,气血凝滞,患部紧张、坚硬且炎性浸润严重之疾患。本方服法为:枳实、桔梗、芍药共为细末,加鸡蛋黄搅匀,白开水送服。本方如作汤剂,和排脓汤合方使用效果更佳。 甘麦大枣汤 出处:金匮要略 组成:甘麦大枣汤主要由炙甘草 9 克,小麦 30 克,大枣 10 枚等成分配制而成。 用法:上三味加水适量,小火煎煮,取煎液二次,混匀。早晚温服。 功效:有养心安神,柔肝缓急的功效,可以养心安神,补脾和中。 主治:心阴受损,

    5、肝气失和之脏燥。精神恍惚,悲伤欲哭,不能自主,心中烦乱,睡眠不安,甚至言行失常,哈欠频作,舌淡红苔少,脉细微数。临症灵活加减。如心烦严重者加麦冬12 克、鲜竹叶芯 30 条、丹参 12 克;心悸怔忪严重者加丹参12 克、茯神 15 克、潞党参 25 克(或用汤药送服中成药归脾丸);易怒烦热者加香附 12 克、素磬花 7.5 克、川楝子 15 克。现代运用:本方主要用于神经官能症、癔病、抑郁症、更年期综合症等属心阴不足,肝气失和者。 歌诀:金匮甘麦大枣汤,妇人脏燥喜悲伤;精神恍惚常欲哭,养心安神效力彰。 方论:小麦能和肝阴之客热,而养心液,且有消烦利溲止汗之功,故以为君;甘草泻心火而和胃,故以为

    6、臣;大枣调胃,而利其上壅之燥,故以为佐。盖病本于血,必为血主,肝之子也,心火泻而土气和,则胃气下达。肺脏润,肝气调,燥止而病自除也。补脾气者,火为土之母,心得所养,则火能生土也。(金匮要略论注) 小麦为肝之谷,而善养心气;甘草、大枣甘润生阴,所以滋脏气而止其躁也。(金匮要略心典)小麦,苦谷也。 中医经言心病宜食麦者,以苦补之也。心系急则悲,甘草、大枣甘以缓其急也,缓急则云泻心。然立方之义,苦生甘是生法,而非制法,故仍属补心。(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陈念祖:此为妇人脏躁而出其方治也。麦者,肝之谷也,其色赤,得火色而入心;其气寒,秉水气而入肾;其味甘,具土味而归脾胃。又合之甘草、大枣之甘,妙能联上

    7、下水火之气而交会于中土也。(金匮要略浅注) 清?莫枚士:此为诸清心方之祖,不独脏躁宜之,凡盗汗、自汗皆可用。素问麦为心谷,千金曰麦养心气。(经方例释) 清?顾松园:此方以甘润之剂调补脾胃为主,以脾胃为生化气血之源也,血充则燥止,而病自除矣。(顾松园医镜) 本方用于治疗脏躁。患者悲喜不能自主,无故悲伤落泪,爱打哈欠,俗称“被鬼冲撞”之症。本方可镇静神经过度兴奋,缓解各种痉挛。可用于幻听症、幻觉症、癔性失音和失听、癔性咽喉异症,亦可用于小儿夜啼症,小儿梦游症,小儿多动症等。猪苓汤 本方可以看成是治疗尿路感染如淋病、肾盂肾炎、膀胱炎等泌尿系统疾病的专方。在生殖系统疾病中运用也相当的多,合用二妙散治疗

    8、女性的盆腔炎、附件炎等,证见带下量多色黄,经来腰酸腹坠。也适合于男性前列腺炎的治疗,尤其那些嗜酒、下肢有浮肿者。另外,本方还可以与四妙散合用治疗痛风。 赤石脂禹余粮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赤石脂 30 克(碎) 禹余粮 30 克(碎) 用法:上二味,以水 1.2 升,煮取 400 毫升,去滓,分三次温服。 功用:收敛固脱,涩肠止泻。 主治:久泻、久痢,肠滑不能收摄者。 禁忌:急性肠炎及痢疾初起不宜使用。 这个小方子貌似用的人不多,但用于滑性腹泻非常有效。有的体弱多病的老年人或中风卧床的患者,稍微多食或吃了荤腥就大便失禁,家人非常苦恼,此方可以解除此烦恼。服用方法:药粉加水煮沸后煎 10 分钟去

    9、渍,服用时要搅混,单服清汁无效。 甘草泻心汤 异名:伊尹甘草泻心汤(证治准绳?类方卷二)。 组成: 甘草 12 克(炙) 黄芩 9 克 干姜 9 克 半夏 9 克(洗) 大枣 12 枚(擘) 黄连 3 克 用法:上六味,以水 2 升,煮取 1.2 升,去滓,再煎取 600 毫升。温服 200 毫升,一日三次。 功用:益气和胃,消痞止呕。 主治:伤寒中风,医反下之,以致胃气虚弱,其人下利日数十行,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本方是治疗白塞氏综合征(也叫眼口生殖器综合征)的专方,其实早在 1800 年前张仲景就发现并记载了此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命名为“狐惑病”,治疗

    10、用甘草泻心汤。本方不仅限于治疗白塞氏病,还可治疗肠胃疾病、复发性口腔溃疡。李发枝先生用本方治疗艾滋病、手足口病亦有佳效。 当归四逆汤 出处:伤寒论 组成:当归(12 克)桂枝(9 克) 芍药(9 克)细辛(3 克) 通草(6 克) 大枣(8 枚) 炙甘草(6 克) 功能:发表温中,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厥阴伤寒,血脉凝涩,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而欲绝脉细欲绝;或肠鸣腹痛,下利不止;或阴颓疝气,睾丸掣痛,牵引少腹。本方现研讨可用于血栓灵通性脉管炎、无脉症、雷诺病、小儿麻木、冻疮、妇女痛经、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属血虚寒凝者。古代常化裁使用于医治血

    11、栓灵通性脉管炎、小儿睾丸鞘膜积液、偏头痛、新生儿硬肿症等属于血虚,阳气缺乏,寒侵经脉所致者。 禁忌:本方只适用于血虚寒凝之四肢逆冷,其它原因之肢厥不宜使用。 本方是治疗冻疮、雷诺氏病的一张名方。“四肢厥寒、脉微欲绝”是本方的使用眼目,提示末梢血液循环不好,局部供血不足。“四肢厥寒”不仅限于手足寒冷,头面部的耳、眼、鼻、齿等远端器官寒冷性疾病都在本方治疗范围。寒甚,头痛、吐涎沫者加吴茱萸生姜。 真武汤 出处:伤寒论。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

    12、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组成:茯苓 9 克 芍药 9 克 白术 6 克 生姜(切)9 克 附子 5 克(炮) 用法;上五味,以水 800 毫升,煮取 300 毫升,去滓,每次温服 100 毫升,日三服。 病机;脾肾阳虚,阳不化水,水气内停。 配伍功效特点;温阳化水。温阳利水。 辩证要点;小便不利,肢体沉重或浮肿,苔白不渴,脉沉。 主治:脾肾阳衰,水气内停,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现用于肝、肾性水肿,心性水肿,耳源性眩晕,慢性结肠炎等属于牌肾阳虚者。 真武者,水神也。本方用于阳虚水泛,

    13、可温化人体之寒水。既为寒,故以附子温之,既有水,则以茯苓白术利之,生姜散之,至于白芍,既可止痛,又能利水。水性喜动不静,可停留在全身各处。因其所停部位不同见症也各异。既有冲上所致的头痛眩晕,又有外渗肢体的水肿、漏入体腔的胸水腹水以及关节水肿,声带水肿。水性趋下,故也有表现为水样腹泻和带下量多清冷如水者,二者均无秽臭之气味。 桂枝茯苓丸 名称:桂枝茯苓丸(别名:夺命丸、牡丹丸、夺命丹、仙传保命丹、安禳丸) 组成: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药各等分。 来源:金匮卷下。 主治(金匮要略-妇女妊娠病原文)妇人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症痼害。妊娠六月动

    14、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杯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当下其症,桂枝茯苓丸主之。 处方:桂枝 茯苓 牡丹(去心) 桃仁(去皮尖,熬) 芍药各等分 上五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功效:下其症。化瘀生新,调和气血。 方歌:金匮桂枝茯苓丸,桃仁芍药和牡丹,等分为末蜜丸服,缓消症块胎可安。 主要功效:活血,化瘀,消症。用于妇人宿有症块,或血瘀经闭,行经腹痛,产后恶露不尽 主治功能:活血,化瘀,消症。用于妇人宿有症块,或血瘀经闭,行经腹痛,产后恶露不尽。清热解毒,消炎止带,调经止痛。用于热毒瘀滞所致的经期腹痛,经血色暗,血块,赤白带下,量多气臭

    15、,阴部瘙痒灼热。解表,去湿,和中。用于腹痛腹泻,噎食嗳酸,恶心呕吐,肠胃不适,消化不良,舟车晕浪,四时感冒,发热头痛。 本方是活血化瘀的代表方。可用本方的患者一般面部、腹部、腿部有比较明显的变化。面色多红或暗红,眼圈发黑,唇色暗红、舌质暗紫暗淡等;下腹充实,触之有抵抗,主诉大多伴有压痛;皮肤干燥易起鳞屑,特别是下肢皮肤更为明显,膝盖以下发凉,易生冻疮,足底龟裂、鸡眼。腿证的诊断意义最大,是一个必见的指征。 桃核承气汤 组成:桃核 50 个(去皮、尖) ,桂枝 6 克(去皮) ,大黄 12 克 ,甘草 6 克(炙) ,芒消 6 克 用法:上五味,以水 700 毫升,煮前四味,取 300 毫升,去

    16、滓,纳芒消,更上火微沸,下火,空腹时温服 100 毫升,日三服。当微利。 病机:太阳之邪化热传腑,与血相搏,结于下焦。 辩证要点:少腹急结,小便自利,脉沉实或涩。 现代运用:急性盆腔炎,胎盘滞留,肠梗阻等属瘀热互结下焦者。 配伍特点:逐瘀与泄热并用 功用:破血下瘀。 主治:瘀热蓄于下焦,少腹急结,大便色黑,小便自利,甚则谵语烦渴,其人如狂,至夜发热,及血瘀经闭、痛经,产后恶霹不下,脉沉实或涩。 方歌:桃核承气用硝黄,桂枝甘草合成方;下焦蓄血急煎服,解除夜热烦如狂。 方论:力中桃核破血行瘀,大黄下瘀泄热,二药合用,以逐下焦瘀热,是为君药;桂枝活血通络,芒消泄热软坚,是为臣药;炙甘草甘平和中,缓和

    17、消、黄峻攻之性,为佐使药。诸药相配,共奏破血下瘀之效。本方是驱淤血的代表方剂,用于实热淤血之上冲者。左下腹压痛明显者兼有烦躁不安、谵语等类似精神错乱的状态,使用本方最为贴切。配方由调味承气汤加桃仁、桂枝而成。桃仁+桂枝+大黄是下淤血三剑客。 当归芍药散 组成:当归 9 克芍药 30 克茯苓 12 克白术 12 克泽泻 15 克川芎9 克 异名:改为丸剂“六气经纬丸”(见元和纪用经);改为片剂,名“当归芍药片”(见重庆市中药成方制剂标准) 来源:金匮要略卷下 功效:疏肝健脾,活血化瘀,健脾利湿。 主治:妇人妊娠,肝郁气滞,脾虚湿胜,腹中疠痛。现用于妇女功能性水肿、慢性盆腔炎、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

    18、、妊娠阑尾炎,以及慢性肾炎、肝硬化腹水、脾功能亢进等属脾虚肝郁者。 用法:上六味,杵为散。每服 6 克,温酒送下,一日三次。(水煎服) 附注:本方主治妇人肝虚气郁,脾虚血少,肝脾不和之证,重用芍药以敛肝止痛,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合泽泻淡渗利湿,佐当归、川芎调肝养血。诸药合用,共奏肝脾两调,补虚渗湿之功。 不良反应:长期服用本方,少数患者可出现口舌生疮、口干咽燥、胃脘不适等不良反应。 本方用于治疗虚证妇科病,与实证的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气汤相对,患者下腹部疼痛(喜按喜热),面色黄白无血色,浮肿貌或面部色斑。在日本,本方被誉为“妇人的圣药”。本方由三味血药与三味水药组成,针对血液的运行失调和由此引发

    19、的水液停留。妇人易于下血过多,故而血虚是本,血不利则为水,故水停是标。本方即是以归芍芎调血,以苓术泻利水,标本同治。 芎归胶艾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下。 异名:胶艾汤(金匮要略卷下)、胶艾四物汤(医学入门卷八)。 组成:芎藭 阿胶 甘草各 6 克 艾叶当归各 9 克 芍药 12 克 干地黄 18 克 用法:上七味,除阿胶外,以水 1 升、清酒 600 毫升合煮,取600 毫升,去滓,入阿胶溶化,每服 200 毫升,日三服;不愈更作。 功用:养血止血,调经安胎。 主治:妇人冲任虚损,崩漏下血,月经过多,淋漓不止;产后或流产损伤冲任,下血不绝;或妊娠胞阻,胎漏下血,腹中疼痛。现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先

    20、兆流产、不全流产、产后子宫复旧不全等出血属于血虚者。 方论:方中阿胶补血滋阴,安胎止血,艾叶温经止血,安胎止痛,共为君药;当归、芍药、地黄、芎藭即后世之四物汤,养血和血,调补冲任,均为臣佐药;甘草健脾和中,配芍药缓急止痛,合阿胶善于止血。诸药配合,以养血止血为主,兼能调经安胎。 主治:崩漏、下血。 方药组成:当归、川芎、艾叶、阿胶、生地、芍药、甘草。但据日本学者考证,其原方应为芎归胶艾四味药,并通过实验认为四味临床疗效高于七味。费维光先生认为四味方为止血剂之王,他用此方治下血症从未见无效者。 温经汤 异名:千金调经散(万病回春卷六)。 组成:吴茱萸 9 克, 当归 9 克 ,芍药 6 克,川芎

    21、 6 克, 人参 6 克,桂枝 6 克,阿胶 9 克 ,牡丹皮(去心)6 克,生姜 6克 ,甘草 6 克 ,半夏 6 克, 麦门冬(去心)9 克。 用法:上十二味,以水 l 升,煮取 300 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病机:冲任虚寒,淤血阻滞胞宫。 辩证要点:月经不调,少腹冷痛,经有瘀块,时发烦热。 配伍特点:温清消补并用,但以温、消为主。 现代运用: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炎,痛经,不孕症等属冲任虚寒,淤血阻滞者。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祛瘀。 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月经不调,或前或后,或逾期不止,或一月再行,或经停不至,傍晚发热,手心烦热,唇口干燥;或小腹冷痛,久不受孕者。 本方是女性的

    22、调理方、美容方。 适合人群:偏瘦或消瘦,皮肤干燥缺乏光泽;口唇干燥干瘪而不红润;毛发干枯、发黄易于折断;小腹部拘急、疼痛或腹胀感;手脚掌干燥,容易裂口或有毛刺,或有发热感。月经周期紊乱或闭经,或难以怀孕,或易于流产;容易失眠、烦躁等。本方可制成膏方长期使用。 麦门冬汤 组成:麦门冬 60 克 半夏 9 克 人参 6 克甘草 4 克 粳米 6 克 大枣 12 枚 用法:上六味药,以水 1.2 升,煮取 600 毫升,分三次温服。 功用:滋养肺胃,降逆和中 主治:虚热肺痿,咳嗽气喘,咽喉不利,咯痰不爽,或咳唾涎沫,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虚数。胃阴不足证,呕吐,纳少,呃逆,口渴咽干,舌红少苔

    23、,脉虚数。 病机:胃阴不足,虚火上炎,灼伤肺阴,虚气上逆。 配伍特点:甘润剂中少佐辛燥之品;培土生金。 辩证要点: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慢性咽喉炎,或慢性萎缩性胃炎属胃阴不足,气逆呕吐者 本方传统用于治疗肺胃阴虚,咳逆上气、干咳无痰者。原方麦冬独大,麦冬与半夏的比例为 7:1。本经说麦冬治“羸瘦短气”,胃阴虚则不纳食,久则肌肉萎缩而羸瘦,故黄煌先生 用本方治疗以羸瘦、肌肉萎缩为特征的疾病。如食道癌、贲门癌患者,证见纳减消瘦、大便干结,即以本方治之。 黄连阿胶汤 源于:伤寒论 主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心中烦,不得卧” 组成;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阿胶三两 鸡子黄二枚 上五味,以水

    24、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纳胶烊尽,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原理:心脏像一个发动机一刻不停工作,泵出去的新鲜血液到达肢体末梢后再通过静脉流回心脏。中医认为:心藏神,这个神是藏在心脏里面的正中心的地方,所以我们心脏中心永远有一滴血停在那个地方。所以新的血进去取代旧的血,就好像钟摆的道理一样,就是撞击,经过撞击以后新的血进来把旧的血替出去。所以心中永远有一滴血,是藏心神的地方。如果这滴血跑掉了,心神就“无处藏身”,这时就睡不着觉了。 举例:黄芩、黄连功效 对于这种虚症的失眠,中医经方里面很有名的“黄连阿胶汤”可以治疗。里面有黄连、黄芩、白芍、阿胶。为什么要用黄芩、黄连?因

    25、为苦味入心脏,能够补心。所以用黄连、黄芩加强心脏。就好像心脏的火不够了,加点木柴上去黄芩、黄连,这样火就会大一点。因为桂枝跟白芍是不同的药性,神农本草经和黄帝内经里都讲到“辛甘发散为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所以桂枝是辛、甘发散,辛味和甘味的药,白芍是“酸苦涌泄”,酸苦的药是收敛。所以桂枝是增加身体的动脉循环,白芍是增加静脉循环,所以我们黄连阿胶汤里面,不用桂枝我们用白芍,身体的静脉回到心脏的速度加快,就会使大量血会流进到心脏。 血进到心脏以后,再用阿胶去补你欠亏的血,产生更多的血。怎么设定补回的血不要补到手指上,也不要补到肝脏,也不要补到脾脏,而是要这

    26、个血那一滴血要回到心脏的正中心的地方?这时就需要有个药引子导引它,就好像在你迷路时为你找个带路的人一样。这个导引在中药里面没有,那只能从食物中找。找遍了食物,只有一种东西是永远悬浮在中空的,悬浮在中间的,是什么?就是鸡子黄鸡蛋黄,鸡蛋黄永远是悬浮在空间。所以“黄连阿胶汤”在煮的时候,黄芩、黄连、白芍三味药去煮,煮完以后,要在趁热的时候把阿胶放进去,阿胶是溶化在里面的。等到温的时候再把蛋黄丢下去需要注意,一是不要蛋白,只要蛋黄。二是要在温热的时候把蛋黄丢下去。所以,一定要蛋黄,只用蛋黄。蛋黄就是告诉这个药,你去的时候,一定要停在心脏的正心悬浮、漂浮在里面。 本方是少阴热化证的主方。凡人体下部出血

    27、见精神亢奋者即可用本方。出血及精神兴奋多于慢性感染疾病和慢性消耗性疾病。此出血当为炎性与血管性出血;此心烦不得卧,则当为精神神经系统的虚性兴奋。人体下部出血,包括大小便出血,妇人下血。此血多鲜红而粘稠,伴有血块。若色暗黑或血色淡红而清稀以及人体上部出血,都应该考虑其他方证。 黄芩汤 处方:黄芩(去黑心)1 两,黄连(去须)3 分,大黄(锉,炒)3 分,芒消(研)3 分,甘草(炙,锉)3 分,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3 分,枳壳(去瓤,麸炒)半两,土瓜根半两,赤茯芩(去黑皮)1 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伤寒后烦热,大便不利,心腹胀满。 用法用量; 每服 3 钱匕,水 1 盏,煎至半盏,

    28、去滓,食前温服。 本方是治利祖方。治疗赤白痢疾有良效,人们每遇到赤白痢疾便认为是重病,必送医院,花费大量钱财。岂不知我们的祖先早已准备好了如此小方,让我们坐享其成,一般三剂可愈。本方还主治腹痛而出血症状,先兆流产、经期提前(量多色红质稠)等表现为腹痛而出血,均可考虑用本方治疗。 附子粳米汤 处方; 附子 1 枚(炮),半夏半升,甘草 1 两,大枣 10 枚,粳米半升。 功能主治; 胜寒气,和内外。主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 用法用量; 以水 8 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1 升,日 3 次。各家论述 1.金匮要略心典:下焦浊阴之气,不特肆于阴部,而且逆于阳位,中土虚而堤防撤矣。故以附

    29、子辅阳驱阴,半夏降逆止呕,而尤赖粳米、甘、枣培令土厚,而使敛阴气矣。 2.古方选注:治以附子之温,半夏之辛,佐以粳米之甘,使以甘草、大枣缓而行之,上可去寒止呕,下可温经定痛 本方治疗寒性腹痛。证见四肢发冷,恶寒,脉细,舌苔白,腹中冷痛剧烈,有时伴有腹中雷鸣、呕吐等。本方所治与大建中汤有类似之处,区别在于大建中汤证有“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能近”的特殊反应。需要指出的是,本方中有半夏和附子,属于“十八反”,药店抓不到,要单配。 瓜蒌薤白半夏汤 来源:金匮要略。 剂型:汤剂 药物组成:瓜蒌实、薤白、半夏、白酒。 功效:通阳散结,祛痰宽胸。 主治: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助间神经痛、心律不

    30、齐、胆囊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哮喘等。 制备方法 用法用量:日 1 剂水煎分 2-3 次服。 用药禁忌:孕妇慎用。 临床应用: 1乳腺增生病:用本方加减:瓜蒌 50g,半夏 10g,浙贝母10g,生牡蛎 15g,白芥子 10g,乳香 10g,没药 10g,15g,乌药 10g,伴纤维瘤者重用牡蛎、丹参;伴肝郁气滞者加柴胡、枳壳;伴肝部化火者加龙胆草;月经不调,经血量少者加、;乳房痛甚加木香。以上药物煎汤,每日 1 剂,早晚空腹服,2周为 1 疗程。治疗乳腺增生病 38 例中,年龄 34-48 岁之间,平均 41 岁;病程最长 6 年,最短 4 个月;增生团块最大的达3.53.5cm,可触及增生

    31、团块最多的 6 处。所有病例均经 2 个以上市级医院确诊。疗效标准:以肿块全部消失,疼痛全部消失为痊愈;以肿块明显缩小,疼痛减轻为好转;以肿块疼痛和治疗前一样或者有发展为无效。结果:痊愈 13 例,占 34.2%;好转 17 例,占 44.8%;无效 8 例,占 21%;总有效率为 79%。轻者 1 个疗程见效,重者 3 个疗程见效。 2非化脓性助软骨炎:用本方:瓜蒌 20g,薤白 20g,半夏15g,气滞血瘀重者加、乳香各 10g,兼痰浊留滞加桔梗 15g,制南星 10g。每日 1 剂,水煎分 2 次服,10 日为 1 疗程。治疗非化脓性肋软骨炎 23 例,其中男性 19 例,女 4 例;年龄 18-59岁。结果:痊愈(症状体征消失)共 20 例;显效(症状消失,助软骨肿胀基本消失)共 2 例;好转(肋软骨肿胀基本消失,但仍感胸部不适)共 1 例;总有效率为 100%。经半年随访全部病例均未复发。本方用于治疗“真心痛”,“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类似于现代的冠心病。此病起于剑突一带当中,其痛彻背,疼痛难忍。本方比瓜蒌薤白白酒汤多了一味半夏,治疗胸痛的程度更剧,可见半夏有止痛作用。一般认为:半夏小量(15g)止呕,中量(30g)催眠,大量(40g)止痛。 旋复花代赭石汤 旋复花(三两)代赭石(一两) 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切)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炙)大


    注意事项

    本文(民间祖传秘方大全四.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