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文档格式.docx

    • 资源ID:1549688       资源大小:36.71KB        全文页数:2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文档格式.docx

    1、散文之“散”,表现了自然从容、姿态横生之美,并没有刻意安排的痕迹,而内中自有很强的思想逻辑性和情感逻辑,要细细体味方可。二、教学目标(一)质疑解难,归纳梳理本单元的文言基础知识。(二)认识古代散文在形与神关系上“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三)运用提要钩玄和因声求气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意脉和情感,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和抒情性。三、教学建议(一)、反复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文章中的流动、起伏和回旋。这是把握文章气脉的前提条件,是挖掘文章思想价值的基础。朗读时,要“因声求气”,慢慢地将身心沉浸到作品中,从音节字句中感受文章的气韵。比如六国论和祭十二郎文都是值得反复诵读的名篇,切不可把疏通词句作为教学重

    2、点而忽略了对这些文章的品读。(二)、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脉络,练习归纳各个段落的主要内容,列出提纲,体会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理清全文的结构。比如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文章的结构看似闲散随意,但是如果逐段理清主要内容就不难发现,从阐述绘画主张,到追忆二人的真情交往,到最后说明写作的缘由,文章始终都是以画竹及苏文二人的情谊为中心点的。(三)、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可以补充一些背景知识。(四)、注重比较阅读。本单元所选文章都较为经典,可以在比较中有更多的发现和感悟,体味作者的感情。六国论教学设计教学目的 1、质疑解难,归纳梳理六国论一文的文

    3、言基础知识。2、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章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3、通过诵读,体会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脉络。4、掌握课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能力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和钩玄法培养把握文章中心思想和作文思想脉络的能力。教学重点:通过诵读,体会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脉络。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总1)一、导入新课贾谊过秦论主要指责秦之过,但对秦的胜利(六国的灭亡)之因也作了简要的剖析:在六国,“争割地而奉秦”,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在秦国,“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这种剖析顾及斗争的双方,是辨证的;但分析不尽准确,因为并非这六个国家都争着割地奉秦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那段历史的文章六国论 二、作者简介并解题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宋朝眉山人,著名散文家。和其子苏轼、 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三。著有嘉祐集。六国:战国七雄中齐楚燕韩赵魏。论:史论,论述六国灭亡原因,在于向秦割地求和,借古讽今,希望宋王朝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不向契丹、西夏妥胁。三、背景介绍 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采用中央集权政策,政权、财权、军权均归中央,将率不得专权,甚至外出作战,也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文官)经常轮换,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军队没有凝聚力,虽然杜绝了军阀乱政,但军队没有战斗力,带来政治

    5、上的软弱,只能靠割地赔款以求和,每年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损伤了中力,带来无穷的祸患。苏洵针对这种现实撰写了六国论。四、阅读课文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先初读,扫清语音障碍;再齐读。邑y 殆di 厥ju 弥m 薪xn 嬴yng暴p 洎j五、疏通字词,学生自译 六、反复诵读,学生质疑,讨论答疑。七、教师小结:(印发练习片子)(一)古今异意1其实:它实际上; 今表所说是实际情况2祖父:祖父和父亲; 今指爷爷3明日:第二天; 今指今天的下一天4智力:智慧和力量 今指认识理解客观事物、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故事:旧例 今指真

    6、实或虚构的讲述的事(二)通假字1厌、通、餍,满足2当、通、倘,如果3暴、通、曝,晒(三)特殊句式1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动 被动句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 被动句(四)词类活用1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使动用法2以事秦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礼待,名词作动词用 (五)几个实虚词1兵(会议字,双手持斧)(1)本意、兵器 六国破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贿秦(2)引申、军队 敌人果舁炮至(3)引申、战争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4)引申、战略 故上兵伐谋 2盖(1)副词,用在句首,表示下边说话带有推测性,译“大盖”,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2)连词,连接上文,起说明原因的作用,也含有不确定作用,

    7、译“大盖” 今言华,如“华实”的“华”,盖音谬也。八、布置作业:熟读文章,思考文章脉络第二课时(总2)教学要点: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抓住要点理清脉络,体会作者感情。教学过程:一、学生齐读课文,说说作者的情感 明确:憎秦哀六国。二、理清文章结构和作者的感情脉络 1问:中心论点是什么? 板书2问:从哪些方面论证的?分论点是什么?板书3问:作者用什么方法论证的?对比、举例、引用 对比:四组,秦 攻得 祖父对土地的态度 诸侯之地有限 一组 赂得 二组 三组 攻亡 子孙对土地的态度 暴秦之欲无厌六国 赂亡 奉之弥繁四组 侵之愈急举例:韩、魏、楚。 引用:引用史记里的话4问:本文总结了六国灭亡的原因目的是

    8、什么?明确:讽刺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要奋起抵御外侮以维护其统治。5问:作者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目的是什么?借古讽今。文章围绕“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利用对比推论,最后告诫北宋统治者不可重蹈六国破亡的覆辙。三、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作者生于真、仁、英宗三世。其时,宋王朝虽然尚未疲弱不堪,但北有契丹(大辽),西有西夏,它们不断骚扰,国家不得安宁。1004年,大辽举兵攻宋,当时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辽在澶州打了一仗,宋军大胜。形势如此有利,真踪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只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后辽又连连加码,宋均

    9、慨然应答。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苏洵是睹之心忧,忧而思救,以为这和战国六国以地赂秦相比,有国之而无不及,下场更加不堪设想,于是写下了这偏醒世文章。所以,结合背景,我们能够更加体察到作者的一片爱国之情。文章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这样感情强烈的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洋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赂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四、本文的写法特点1

    10、借古讽今2结构严谨3语言流畅(运用对比、排比、引用、比喻、设问、反问、对偶等)五、作业:背诵课文板书设计1、贿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中破灭 2、不贿者以贿者丧 讽谏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覆辙弊在赂秦3、总结教训: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总3)教学目标:1通过质疑解难,归纳梳理伶官传序一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2通过反复诵读,提要钩玄,把握伶官传序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3通过反复诵读、因声求气,体会本文语言特点,了解欧阳修散文语言的多样性。4通过探究讨论,理解本文观点,明确写作目的。通过反复诵读,提要钩玄,把握伶官传序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上节课,我们通过赏析示例六国论,学习了提要钩玄

    11、,逐层梳理文章脉络的鉴赏方法,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来继续认识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二、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 、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

    12、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三、背景介绍: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

    13、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四、读课文,翻译课文,归纳文言知识1、学生自读课文并正音。矢(sh?)盛(、shng盛衰之理;、chng 盛以锦囊) 函(hn)2、找出文中名句。、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3、掌握重点词语及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 A、补充注释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函梁君臣之首。 (函,原指木匣子,这里作动词,用木匣子装。 )B、词类活用:、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使兴,动词使动。亡,使亡,动词使动。、一夫夜呼。 夜,在夜里,名状语。、仓皇东

    14、出。 东,向东,名状语。C、句式(被动句)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天下笑”,即被天下人嘲笑。、智勇多困于所溺。 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总4)学习要点:1通过反复诵读,提要钩玄,把握伶官传序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2通过反复诵读、因声求气,体会本文语言特点,了解欧阳修散文语言的多样性。3通过探究讨论,理解本文观点,明确写作目的。一、齐读课文。二、整体感知课文写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观点呢?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三、品读欣赏欧阳修散文作品有很多,体裁也丰富多样,我们接触到的就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泷岗阡表、朋党论等,可是据说欧阳修认为,伶官传序是他平

    15、生最得意之笔,文章好在哪里呢?再次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对本文的看法。(一)问题导读:1、古文观止的编者认为本文“起手一提,包括全篇之意”,对这句话你怎样理解呢?本文论点:这句话,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全文都围绕它进行论证。2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的理解?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的作为吗?重点是强调人在主观上是否努力小结:本文观点鲜明,条理清晰 ,很值得我们在作文中学习和借鉴。3、文中哪几个词语最能表现庄宗忧劳?受、藏、遣、告、请、盛、负、前驱、纳欧阳修为什么极力渲染庄宗忧劳得天下呢?欧阳修极力渲染庄宗忧劳,就是为了突出 “忧劳兴国

    16、,逸豫亡身”这个主题。4、作者在文中是怎样论证观点的呢?使用正反对比举例的论证手法(二)朗读品味1读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和“及仇雠已灭这两个句子”注意感情和语气。第一句赞叹,庄宗意气风发,应该读得激昂、振奋;第二句惋惜,庄宗败绩可叹,读得低沉、缓慢、哀伤。2将这些句子改为两两对偶的句子让学生评价优点:使用对偶,朗朗上口;使用短句,干脆利落。缺点:呆板,无变化。在表达情感上平淡了,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课文句子的特点。(1)本文有陈述句,有感叹句,有反问;有骈句、有散句;有长句,有短句。句式错落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 (2)第三自然段“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1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巾,何其衰也!”这是两个感叹句,用词不同,却包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壮哉,在赞叹中有轻蔑;衰也,在惋惜中有谴责,都表达了作者对这件历史事实的鲜明的观点。接着又用“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和“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反诘语气的选择复句强调后者,说明成败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文章感情充沛,语言富于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3同学们再齐读一遍体会。4回顾醉翁亭记中的句子:明确欧阳修散文的语言特点:骈散结合、行文流畅,“也”字的运

    18、用构成反复咏叹,却毫无拖沓之感。(三)探究讨论1本文是欧阳修为伶官传作的序,可为什么本文的主人公却并不是伶官而是庄宗呢?本文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2欧阳修为什么要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呢?(四)拓展提高让学生发表对课文的观点的个性评价。(五)结语:正所谓“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

    19、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欧阳修在乱世中,在仕途多舛中,肝胆忠心昭日月,义正词婉劝君王。伶官传序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从庄宗的悲喜人生中谨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四、作业:背诵全文。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1质疑解难,归纳梳理祭十二郎文一文的文言基础知识。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本文抒发的骨肉之情和宦海人生的感慨。3品味本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语言。培养文言散文阅读和欣赏能力1默读祭十二郎文,利用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归纳梳理本课的文言基础知识。2自由朗读课文,说说本文和一般的祭文有什么不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指名朗读课文,并从文中画出句子说明韩愈对侄儿的死为什么会这样悲痛

    20、欲绝?4重点朗读第五自然段,揣摩语气助词在表达感情上的重要作用。第一课时(总5) 新课导入:“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二、解题祭文是一种文体,古已有之。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作如下界定:“祭文者,祭奠亲友之词也。古之祭文,止于告飨而已。中世以还,兼赞言行,以寓哀伤之意,盖祝文之变也。”古文写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打破了这一常规,

    21、此文的主旨不在于称颂于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通过对家常琐事的记叙,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突破四言押韵常规,破骈为散,不拘常规,或散或偶,或长或短,情至而文生,被后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后世祭吊名作如李商隐的祭小侄妇寄文、袁枚祭妹文等都受其影响。三、介绍作者及背景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

    22、“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作是马说师说等。四、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注意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深沉真挚的感情。2学生初读认准字音;再读体会感情。3用一句话说出自己的感受。4检查朗读,看学生对课文字、词、句的初步理解。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重点体会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和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第二课时(总6)一、分析第一三段:(一)、导析、一词多义辨析: 致、就、之、始、舍。、理解文化现象、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 、告汝十二郎之灵 、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 、请归取其孥 、明年,丞相薨 、万乘之公相(二)分析段落意义 、概

    23、括这三段的意义:答:第一段叙述我听闻侄儿去世准备祭奠的经过;第二段书写身世与家世之不幸的孤苦无依;第三段叙述两人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表现自己的悔恨和遗憾。、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十二郎,为什么要写自己的身世?是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的之间的深厚亲情,从而表达自己的深深思念。、这几段总体是为了突出什么意义?突出与十二郎的深厚情谊,即虽为叔侄,实为兄弟。、齐读第一三段。二、分析第四六段:其、信、然、穷。、词类活用、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遇汝从嫂丧来葬 、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其传之非其真邪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 、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 、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区别

    24、古今异义:、明年,丞相薨 、去年,孟东野往 、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未可以为信也 、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其无知,悲不几时(二)、分析段落意义、概括这三段的段意。提示:第四段感叹命运不公,痛惜诸兄之死;第五段痛惜十二郎之死;表现对十二郎的深沉的思念。、第四段写的痛惜诸兄之死,与本文主旨有何关系?烘托自己内心悲痛之甚。诸兄死悲,十二郎死更悲。、齐读第四六段。三、课堂小结第三课时(总7)一、分析七九段、一词多义分析: 书、比、以、然、如。、区别古今异义、汝去年书云 、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未始以为忧也 、 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 、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二)分析段落意义:、概括段意第七段表现

    25、对十二郎的子女的怜悯;第八段写自己对十二郎因软脚病不在意的惭愧之意; 第九段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日期“无知”的愧疚之情。、这三段中,一段以感叹结尾,两段以问句结尾,作者是在叹什么?又在感什么?均是感叹十二郎的去世,抒发自己的悲痛。、齐读第七九段。二、分析第十十二段:食、病、意、长。、下列各句中哪些字是通假字?怎样理解?、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终葬汝于先人之兆 、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区别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则待终丧而取以来 、然后惟其所愿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齐读第十十二段。三、分析段落

    26、意义:第十段写对十二郎子女家属的安排及改葬之事;第十一段写自己对不能与十二郎同生死的悲痛之情,以及替他教子养女的愿望;最后一段再次表现其内心的哀痛。、这几段从哪些方面体现出了作者对十二郎的深厚情谊?替他处理家务后事;替他教子养女;反复表现愧疚之意。四、分析篇章结构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正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第二部分(从“去年,孟东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写十二郎之死。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第三部分(从“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末),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五、探究艺术手法提问:本文作为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具有其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