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考语文专题分类汇编上海市高考语文真题古诗词鉴赏一览表学术小金刚系列.docx

    • 资源ID:15560383       资源大小:33.74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考语文专题分类汇编上海市高考语文真题古诗词鉴赏一览表学术小金刚系列.docx

    1、高考语文专题分类汇编上海市高考语文真题古诗词鉴赏一览表学术小金刚系列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还!2018-2019年高考备考20052017年上海市高考语文真题古诗词鉴赏一览表2005年(四)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4-16题。(8分) 望庐山瀑布 李 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 凝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故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

    2、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注谪仙:李白。14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2分) 答案: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鉴赏中揣摩体味语言的能力。“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15.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2分)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古长如白练飞:答案:(用夸

    3、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 (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飞流直下三千尺“,运用夸张的手法,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千古长如白练飞“用比喻手法,“白练”写出了瀑布的形状、色彩,“飞”字写出动态之美,“千古”在肘间上拓展和延伸,有较强的表现力。15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4分)答案:同意。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象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不同意。

    4、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气势显得壮阔。15.(如有其他看法,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也能给分。)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的整体把握、鉴赏能力。本题具有引导限制性又有开放灵活性。考生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能给分。如若同意,可分析徐诗场景虽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诗,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实在甚远。如果反对,可从徐诗的构思、意象、手法等方面加以阐发。2006年(四) 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第1416题。(8分)黄钟人月圆 张可久山中书事兴亡千古繁

    5、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授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赏析:人月圆小令题名山中书事,实为怀古,借感叹古今的兴亡盛衰表达自己看破世情、隐居山野的生活态度。全曲上片咏史,下片抒怀。开头两句,总写历来兴亡盛衰,都如幻梦,自己早已参破世情,厌倦尘世。接下来三句,以孔林、吴宫与楚庙为例,说明往昔繁华,如今只剩下凄凉一片。下片转入对眼前山中生活的叙写,虽然这里仅有简陋的茅舍,但有诗书万卷。喝着自酿的松花酒,品着自煎的春水茶,幽闲宁静,诗酒自娱,自由自在。作者心情这首小令当是作者寓居西湖山下时所作。通过感慨历史的兴亡盛衰,表现了作者勘破世情,厌倦风尘的

    6、人生态度,和放情烟霞,诗酒自娱的恬淡情怀。14“黄钟”是这首小令的曲调,“人月圆”是 。(1分)14(1分)曲牌 15对作品赏?恰当的一项是(3分)A作品语言委婉,结构严谨,虚实结合,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B首句以历史盛装来表达作者对历代王朝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的感慨。C“孔林”、“吴宫”、“楚庙”三句意在赞颂儒家圣贤与英雄豪杰。D末尾紧扣“山中何事”的疑问作答,描摹了酿酒饮茶的舒适生活。15(3分)B 16“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16(4分)“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2分),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2分)。 2007年(四)阅读下

    7、面的宋词,完成14-16题。(8分)阮郎归初夏苏轼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14“词”这种体裁的别称是 (1分)【答案】 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点拨】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记忆,能力层级为A级。写出词的一种别称即可。15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狭景,显得鲜明生动。B“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C“榴花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机。D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风格未完,境界开阔,韵味悠远。【答案】 D【点拨】此题考查对词

    8、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这首词写的是初夏时节的闺阁生活。上片写初夏已经悄悄来到一个少女身旁,下片写这个少女午梦醒来之后,尽情地领略和享受初夏时节的自然时光。答题时要整体理解词意。可用排除法作答。16.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4分)【答案】要点: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2分),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2分)。 【点拨】此题考查对词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这首词注意景象描写、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的交叉运用,从而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上片写了一幅由景、少女共同构成的有声有色的初夏闺情图。下片又推出一幅庭园野趣图,女主

    9、人公卓立其间。从最后两句可以想见,此时此刻这位少女的心情也恰如这飞珠溅玉的水花一样,喜悦兴奋,不能自抑。白话译文窗外绿槐阴阴,高高的柳树随风轻动,蝉鸣声戛然而止,和风将初夏的清凉吹入屋内。绿色的纱窗下,沉水香的淡淡芬芳随风飘散;惬意的昼眠,忽而被落棋之声惊醒。雨后的小荷,随清风翻转。石榴花衬着湿润的绿叶,愈见得红丽如燃。美丽女子正在清池边用盆舀水嬉耍,清澈的泉水溅起就像晶莹的珍珠,一会儿破碎一会儿又圆。创作背景这首阮郎归初夏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当时苏轼刚刚调离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2008年(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壬辰寒食王安石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

    10、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注】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14“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_ _(篇名)。(1分)【答案】1分游褒禅山记15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答案】B【解析】本诗写于皇佑四年(公元1052),王安石只有三十二岁,是他回江宁为父亲和长兄王安仁扫墓时所作,不

    11、觉悲思万缕,泪若江潮,白发先出,朱颜早凋,因而发出了轩冕不足乐、终欲老渔樵的感慨。大概是从父兄虽然学问卓越、志节高尚,却穷老仕途、英年早逝的惨淡经历受到触动,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然而他也只能借诗抒怀,鉴于当时社会政治形势而不能付诸实际。诗人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自己省墓时沉痛的心情以及变法尚未能推行而意欲归隐的愿望,语言清新峻拔,感人至深。A项的景物描写是为了衬托诗人的悲伤的心情;C项“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说法错误,因为诗人是由于政治上的失意,而精神上疲倦有意归隐的心理;D项以“客思”贯穿全篇,目的并不在于表现客居他乡的哀伤,而是政治上遭受

    12、坎坷而非常失意的心理。16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4分)【答案】4分“雪”隐喻了白发(1分)。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1分)【解析】本题考查诗歌中词语的表达作用,需要结合平时的知识积累作答。2009年(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早兴 白居易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注】觉:醒。白居易,字乐天,号_。(

    13、1分)【参考答案】香山居士【考点】文学常识。【解析】没有任何技巧,完全是考察考生的识记能力,这也是最基本的文学常识。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首联用“晨光”与“开门鼓”交代时间之早。B.颔联以犬和鸟的表现描绘清晨兴旺之景。C.尾联“乡梦不多成”呼应“心空”,点明主旨。D.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参考答案】B【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解析】颔联告诉我们的是“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鸟更不会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不停地

    14、欢叫着,似乎是在向人们报告着美好天气的到来”。 隐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4分)【参考答案】“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一点1分,语言1分)【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鉴赏】这首诗当是长庆三年(823 ),诗人到杭州第二年的早春所作 。杭州本是他幼时立志去做官的地方,如今宿愿已偿,心中自然快慰。这首小诗,反映了诗人在杭州的第一个春天即将来

    15、临时内心的喜悦激动之情。从诗的结构看,前四句写诗人在早晨的所闻所见,后四句则是抒发诗人对早春气象的感受。也许是因为诗人对春天特有的敏感,他一大早就醒来了。此时晨光初照,屋室通明,早衙鼓正开始咚咚地敲响;大概是天气转暖、大地变得潮湿的缘故吧,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鸟更不会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似乎是在向人们报告着美好天气的到来,催促着人们早早起床。这四句通过晨光、鼓声以及对春天极为敏感的两个动物犬、鸟的传神刻画,在紧扣“早”字主旨的同时,又隐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诗歌的后半部分表现了诗人在这样春天气息越来越浓郁的环境下 ,产生的轻

    16、松愉快之感。“半销宿酒头仍重”说明昨日饮酒甚多。春宵佐以美酒,自是人生一大乐事 ,以致诗人忘了自身的酒量,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到次日早晨起来尚有头重脚轻之感 。“新脱冬衣”表明正是早春气候,脱去冬衣会令人焕然一新,轻松爽快,所以说“体乍轻”。“体乍轻”而“头仍重 ”,值此酒意未竟消之际,当有头重脚轻、飘飘无定之感 。这既是实写酒意未消时身体真实的感觉,同时又何尝不是美好的春色令诗人陶醉了呢?2010年(四) 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第14一16题。(8分) 来源:( - 2010年上海市秋季高考语文试卷细解(3)_国全茶馆_新浪博客 越调 平湖 乐 尧 庙 秋 社 王 恽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

    17、。霹雳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 注霹雳:琴名。14简要描述尧庙社日中的村民活动。(2分)解析:该题考查学生还原生活情境,即诗歌鉴赏中“泡”的能力。从小令的描写可见,有:“把酒观多稼”,因庄稼丰收而举杯畅饮;“霹雳弦声,笑喧哗”,弹琴、唱歌,笑语喧哗。答案:村民们举杯畅饮,喜庆丰收;弹琴赛歌,欢声笑语。15对这首散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曲描写尧庙社日活动情景,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B“社坛烟淡散林鸦”暗示了村民举行祭祀活动的季节。C“山如画”描写远山明丽的风光,渲染烘托社日活动。D本曲用词清新高雅,但是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解析:社祭的活

    18、动有春秋两季,因此,“社坛烟淡散林鸦”并不能暗示出季节,只能看出是社祭的场面。这里是秋社,秋社是立秋后的第五个戍日所进行的一种欢庆丰收、祭祀的喜庆活动。能够看出是秋社的是“把酒观多稼”,暗示季节的应该是这一句。其它选项正确:A项与14题有重叠;C项对景色的特点及描写作用的分析概括恰当;D项所谓“用词清新高雅,但是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指的是使用了若干典故(“壤歌亭”、“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而显得“高雅”,但字面意思通俗易懂,自然流畅,真情流露,故称“清新,朴茂”。答案:B16“不羡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课本哪首诗中的诗句?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解析:饮酒诗一组二十首,是归隐之

    19、初写的,沪教版第一册18课诗二首选了“其五”。在绝美的日夕山色之中,飞鸟们结伴而归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飞鸟相与还”,既是眼前之实景,又具有象征意味,让人想到厌倦黑暗官场、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而皈依山林的诗人,写的是隐居之乐。而此曲写尧庙祭神庆丰收的欢乐场景,抒写作者为民谋福,与民同乐的志向。风调雨顺,万民富足,世风淳厚,幸福安详,自然不必学渊明吟唱“山气日夕佳”那些归隐诗句了。答案:化用陶渊明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写的是隐居之乐,曲作者表达了积极用世的志向和与民同乐的意趣。2011年(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20、。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衣裳。【注】引领:伸颈远望14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诗。(1分)答案:(1分)古体细解:多年考查近体诗,此次考查古体诗,虽是考查古体诗,也是考查近体诗。因为,如果学生能识别出什么是古体诗,当然说明其对近体诗的特征也是了解的。我们确实应对整个诗歌发展史予以关注。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明月何皎皎”这一句运用了比兴手法。B“客行虽云乐”在诗中有以乐衬哀的效果。C诗人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来谋篇布局。D本诗语言浅显,朴素自然,而余味无穷。答案:(3分)A细解:学生如果熟悉“孔雀东南飞,五

    21、里一徘徊”,“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当会很快选出A来。这里的“明月何皎皎”,既无“比”,也不是“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只是描写眼前景,作为中心意象,它直接引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可以看作是“赋”的手法。这首诗其实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游子诗,一是思妇诗。命题者显然将之定性为游子诗,即抒情主人公为一游子,这样,“客行虽云乐”就有“以乐衬哀的效果”,B正确。作者选择夜晚这一特定的时段来表现,写其夜不能寐。原本安眠的夜晚却夜不能寐,构思上先以时间来谋篇;再写其“出户”、“入房”,以空间转移来布局,C正确。全诗以叙事为主,自然、浅显、朴素,而又“余味无穷”(“无穷”虽有夸张,但作为套

    22、话,也不可太认真),D正确。如果当作思妇诗,那就麻烦了:“客行虽云乐”作为思妇对客行在外的“他”的想象,就不能说是“在诗中有以乐衬哀的效果”了,因为原本就是想象的,也许并不确实。如果把这个“乐”看成是“他”对自己“曰”的,那么,“不如早旋归”的劝告里就含有相当的哀怨在里面了,那就不是衬托,而是对比了。如果有考生选择C项,想必可能是这样理解造成的。也不能说就没有道理。16本诗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刻画来传达思想感情,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4分)答案:(4分)“我”揽衣而起,出门徘徊,伸颈远望,回房落泪;这些动作写出了“我”夜不能寐的状态;流露出忧愁、孤独的情绪;表达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动作1

    23、分,状态1分,情绪1分,情感1分。)细解: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等。为了避免学生解题时使用套话,命题者对答题语言做了细化:区分了“动作”与“状态”,“情绪”与“情感”。这就对赏析题的解答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醒我们在教学时,注意对作品的动人之处唤醒体验,细加品味。如果不做这样的要求,许多学生可能会列数动作,然后直接抵达思乡的情感。2012年(四)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9分)阙题刘眘虚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影每白日,清辉照衣裳。注阙题:缺少题目。原有题目因故失落,后人加标“阙题”二字。14.如果为这首诗拟一

    24、个题目,下列选项中恰当的一项是()。(2分)A山居即兴B咏物寄意C暮春思归D青溪怀古答案:A细解:这道题目实际上在考查诗歌的内容,题材。15.依据“春与青溪长”,发挥想象,作一段景色描写。(40字以内)(3分)答案:青溪蜿蜒,两岸弥漫的是青草绿叶,繁花点缀其间,春意浓郁,仿佛与溪水一样悠长。细解:貌似考查形象思维,其实还是需要思辨的:“春”的含义是什么?“春”这个抽象的概念作者用青溪来作比(较喻),化抽象为形象,内涵丰富、含蓄而生动活泼。因此,我们在还原情境时,在要求的40个字以内,必须得描写出实的“春”,虚的“春” 实的“春”好写,虚的“春”怎么写就颇费心机了。从所给的答案来看,“春意浓郁,

    25、仿佛与溪水一样悠长”,句子不通,既是“浓郁”,怎么又是“悠长”?我觉得可以这样写:春意盎然,虽青溪淙淙地流向白云深处。16.就诗中画线的句子,从情景关系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4分)答案:诗句描写了一幅静美的春景:对着山路的门无人打扰,读书堂坐落在柳荫深处。这样的景色寄寓了作者闲适淡泊的情怀。细解:这类题目的答题模式是:景的特点概括+具体描述+寄寓的情感。难点在概括(“一幅静美的春景”),正确理解画面(对着山路的门无人打扰,读书堂坐落在柳荫深处),情感的准确表达(作者闲适淡泊的情怀躲到深山做“读书”这种“无用”的事情,说明衣食不愁,心境平和,故曰闲适淡泊)2013年(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

    26、416题。(8分)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 王维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车。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14这首律诗共有几联对仗?回答正确的一项是( )。(1分)A一联 B两联 C三联 D四联(四)14.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古代诗歌基本知识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只要懂得什么是对仗就行了。对仗要求字数相等,词性基本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等,根据这些知识,前三联都是对仗,故选C。答案:C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用典贴切,反映了诗人的精神追求。B颔联流露出诗人因家贫待客不周的歉意。C全诗将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D全诗的语言清晰流畅,不见

    27、雕琢的痕迹。15.解析:本题以选择题的方式考查对诗歌的表现手法、诗人的思想感情、诗的语言特色等进行鉴赏评价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整体阅读诗歌,在读懂并深刻把握诗歌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结合运用排除法。答案:B16赏析“莺啼过落花”中“过”字的表达效果。(4分)16.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题时,既要理解“过”的表面意思,又要结合诗歌意境,运用想象的手法,感悟“过”的深层内涵和文学意象。答案:“过”字看似平实自然,实则巧妙(1分),它将黄莺、啼叫声、落花组合在一起,给读者带来多重想象空间,如黄莺啼叫着飞过落花,黄莺的啼叫声穿过落花等(2分),进而引发诗人伤春惜时的感慨(1分)

    28、。2014年(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题。(8分)镜湖女 (南宋)陆游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14、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1分)A、古体诗 B、近体诗 C、歌行 D、诗余【答案】A【解析】本题属于识记题。15、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事舟楫”写湖边的人家日常靠船为生。B、“乱荷叶”写女子摆动的伞把荷叶搅乱。C、“月色新”写傍晚景色,暗示时间转换。D、“泛烟津”写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答案】B 【解析】“翻翻”的运用使小伞动感十足,进而把荷叶随风舞动的

    29、轻盈美感韵味十足地描绘出来,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所以“乱荷叶”的解释是错误的。16、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4分)【答案】作品塑造了一位湖边船家女子的形象,突出她乐观积极、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诗中从“妆面花样红”的视觉形象,“菱歌缥缈”的听觉角度,描写了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解析】一、镜湖女的身份和形象特点如年轻美丽(外貌)、活泼可爱(性格)、热爱生活(态度)等;二、作品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如用描写和叙述的手法塑造形象、浅显直白的语言使人物形象更具有生活气息、以清新的景色烘托镜湖女的清丽等;三、对于“镜湖女”这样一个年轻美丽、活泼可爱、热爱生活的船家女子,在第16题中有具

    30、体考查,即“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我们既可以从“妆面花样红”的视觉形象,“菱歌缥缈”的听觉角度,也可以从肖像描写,“乱荷叶”的动作描写,尤其是“约西邻女”明日看赛神的叙述,更可以从清丽的景色烘托的角度进行赏析。鉴赏角度虽多,但只有在真正读懂作品的前提下,才能尽情发挥。2015年(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3-15。(8分)隐净山中大雨 (南宋)张孝祥青峰度云气,幽壑舞回风。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霄龙。电掣金蛇千丈,霆震灵 万叠,汹汹欲崩空。谁泻银河水,倾入宝莲宫。坐中客,凌积翠,看奔洪。人间应失匕箸,高处独从容。洗尽从来尘垢,润及无边焦槁,造物不言功。天宇忽开霁,日在五云东。注碧霄:隐净山有碧霄泉。: 龙,扬子鳄。匕箸:羹匙和筷子。13这首词的词牌应是( )。(1分)A沁园春 B。水调歌头 C。雨霖铃 D八声甘州13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词曲常识的把握。解题时可以根据词牌的分类进行判断。结合平时学习过的词曲,进行对比判断。也可以从选项出发,选择熟悉的词牌进行套用,看是否符合,即可判断出。【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4对上阕中的景色描写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注意事项

    本文(高考语文专题分类汇编上海市高考语文真题古诗词鉴赏一览表学术小金刚系列.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