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版高考历史选修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新人教版.docx

    • 资源ID:15754084       资源大小:47.96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版高考历史选修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新人教版.docx

    1、版高考历史选修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古代中国的改革 1商鞅变法(1)时间:公元前356年。(2)背景:战国时期,秦国落后于六国,秦孝公为富国强兵,任用商鞅实行变法。(3)内容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政治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普遍推行县制;制定秦律;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4)影响和评价: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较为彻底的一次改革运动,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2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孝文帝实行改革。(2)内容制定

    2、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设立三长制,健全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和移风易俗,促进民族融合。(3)影响和评价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结束分裂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3王安石变法(1)时间:1069年。(2)背景: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冗官、冗兵和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引起严重的社会危机。(3)内容理财之法:推行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强兵之法:整顿军队,推行保甲法、将兵法、保马法,设军器监等。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唯才用人等。(4)影响和评价增加了政府收入。提

    3、高了军队战斗力。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二、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2)内容颁布“二一九法令”,废除农奴制。实行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改革。进行教育、军事方面的改革。(3)影响积极影响:废除农奴制,是俄国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步骤。消极影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2日本明治维新(1)背景明治维新之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封建落后。“黑船事件”后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武装倒幕,推翻了幕府统治,建立明治政府。(2)内容政治上:实行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颁布大日本帝国

    4、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经济上:殖产兴业;承认土地私有制,统一征收地税,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文化及生活习俗上:倡导“文明开化”。军事上:实行义务兵役制,改进军事装备,培养军事人才。(3)影响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先进的工业国;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亚洲第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对外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给亚洲邻国造成了巨大的灾难。3戊戌变法(1)时间:1898年。(2)背景:甲午中日战争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康梁维新思想的传播。(3)内容政治上: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谕令各省督府举荐新政人才;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由国家供

    5、养的特权,准其自谋生计。经济上: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奖励创新发明;鼓励商办铁路、矿业;改革财政;兴办邮政。文化教育上: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在各地成立中小学堂,在京师设立大学堂,筹设专门学堂;鼓励私人办学,选派留学生到海外留学;准许民间创立报馆;设立译书局。军事上:裁汰旧军,编练新军。(4)影响:是一次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规律认知全面提能一、改革的分类以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古今中外的改革进行不同的分类:1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2从改

    6、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3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社会的改革、封建主义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和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1)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管仲改革。(2)封建主义性质的改革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商鞅变法。封建社会内部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宗教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洋务运动。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3)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改革: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福利政策的改革

    7、。(4)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改革、东欧改革、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改革开放。二、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三大矛盾导致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6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三、关于改革的评价1标准(1)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2)坚持历史的标准。(3)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坚持阶级斗争的观点。(4)重视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5)注意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

    8、。(6)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来作判断,而应重视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7)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2基本思路(1)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历史要求。(2)然后再看这次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违背了这一历史发展的要求。3社会效果: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等角度分析。四、正确认识与评价改革1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注定了改革中也充满了多样性与复杂性(1)改革是统治者希望通过和平的、没有暴力的方式来完善社会制度并巩固自己的统治,因此,任何改革都并非是一帆风顺、波澜不惊的。其中或有着来自统治阶级内部的阻力

    9、,或有着其他阶层人民的不满例如,中国的王安石变法,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与冲突,最终使得这次改革遭到了失败。(2)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必然的,然而其中也包含了许多的偶然因素,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充满了多样性,由此,改革中也蕴含着多样性。同一时期、针对同一目的的改革往往会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形成不同的结局。例如,同样是面临着被动挨打、被侵略局面的中国及其近邻日本,它们的统治阶级都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于是有了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结果,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并最终迈上了军国主义道路,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由于种种原因失败了。历史的发展是必然与偶然的结合,因此,改革中也充满了复杂

    10、性与多样性。2对于改革不仅要能正确认识它还应该能正确评价它 (1)中国古代的商鞅变法中,商鞅最终遭车裂而死,变法的内容也被废止,变法遭到了失败,然而商鞅变法却使秦国自此走上了强盛的道路,并为秦一举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从这一点来看,不能不说商鞅变法是成功的。(2)又如雅典的梭伦改革,改革没有维持太久,并最终还是失败了,然而梭伦改革却对雅典的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雅典民主的基石,从这些内容来看又不能不说梭伦改革是成功的。总体说来,对待改革要客观而全面地进行评价,不能单纯地从其结果是失败或成功来下定论,所以同学们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11、从各个方面综合分析和评价事物。3在改革中也并非没有一丝的流血牺牲,许多改革家就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遭车裂而死的商鞅、慷慨就义的戊戌六君子他们不仅仅是为统治者而改革,更重要的是为了他们心中的信念,为了他们心中的理想,为了社会与国家。他们大多数都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具有崇高的品格,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这些便是本学习模块在情感目标上的内容。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他们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这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是必需的,并且会对学生一生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对应学生用书第230页)考情精析备考方略(1)考情盘点:经济领域命题多选取与国计民生相

    12、关的古今重大问题进行考查。既包含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与管理层面的问题,也包含公职人员、普通民众的薪酬、赋税等方面的改革。政治领域侧重于立法、政治制度的创新、军事机制的调整等问题。(2)预测考查:试题设计和题材的选取都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尤其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以及将改革开放推向深入的理念,将会一定程度上影响2020年改革部分知识点试题的命制。(3)考查方式从材料呈现方式看,以文字材料为主,较少采用一手材料尤其是整段的文言史料,材料通常以缩写、改写、摘编的方式呈现,层次大多为“补充介绍背景列举改革措施内容交代结果影响”的三段式结构,不在阅读上设置人为障碍,重点考查对材

    13、料的阅读理解和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频繁使用“概括”“指出”“说明”与“简析”(“分析”)等设问提示语,求答语则多集中于“背景”“原因”“内容”“作用”。“意义”和“影响”上,总体聚焦在概括(指出)改革的背景(原因)、特点或内容,以及简析改革的作用(意义、影响)上,以深刻认识改革内容与时代背景、历史影响之间的互动关系。真题研练感悟考法考向一考查某一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影响例1(2018全国卷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

    14、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719

    15、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9分)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材料中有关科技体制改革的时间节点和历程的信息,结合时间节点联系所学知识进行作答。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1977年”和所学知识可得出“文化大革命”对科技的破坏和对科技人才的摧残;由“1981年”和所学知识可得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再结合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等作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国家科委成为机构”“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可以

    16、从拨乱反正政策、社会风气、高考人才选拔、科技制度以及对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大业的推动等角度分析。答案(1)“文化大革命”使科技事业受到冲击和破坏;改革开放;世界科技革命的影响。(2)内容:建立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恢复、新建科研机构,恢复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影响:实现科技领域拨乱反正,扭转轻视科技文化的不良风气;推动科研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考向二考查运用所学有关改革的规律认知理论知识,分析陌生的改革事件例2(2018全国卷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

    17、年,以在位年序纪年。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9分)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汉武帝纪年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三方面信息,针对设问进行对应性思考和概括

    18、。第(1)问,可根据汉武帝改革前由皇帝纪年和诸侯王之年纪事的混乱状况发展为由中央统一纪年、确立年号制度的状况,即由混乱无序到统一。第(2)问,需要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调用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维护国家统一”相关内容,并结合材料中的世界影响概括中国对世界文明做出的贡献和对其他国家的积极影响。答案(1)原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2)方便纪年;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长期使用,影响深远;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考向三以“史鉴功能”为抓手,隐性考查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例3(2018全国卷45)阅读材料,回答问

    19、题。材料19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清代社会治安由八旗、绿营、衙役以及保甲、团练等承担。近代湖南治安尤难,地方官向来重视。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在省城长沙创设了湖南保卫局。根据湖南保卫局章程,保卫局由官商合办,职责是“去民害,卫民生,检非违,索罪犯”。其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即总局、分局、小分局。戊戌变法失败后,湖南保卫局被清廷裁撤。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近代警察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湖南保卫局创建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湖南保卫局相对于以前的治安机

    20、构有何不同。(7分)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辨析材料中对湖南保卫局设立前后的相关叙述,结合设问从不同角度分析相应问题。第(1)问,既要注意外部因素,也要注意我国自身以及湖南当地的因素,回答时可根据材料中湖南保卫局设立前和设立时的叙述分别从西方的影响、清末治安的状况、地方官的重视以及维新变法运动的推动等角度分析。第(2)问,需要结合材料从西方和日本的影响、创办主体等角度回答。答案(1)西方近代警察制度传入;加强地方治安的需要;湖南维新运动活跃;地方官员推动。(2)受西方、日本的影响;官商合办;专门的警察机构,管理规范化。模块构建抢分提能题型示例特点、意义类非选择题答题模板【典型例题】(2017全国卷4

    2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

    22、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7分)【标准答案】(1)特点:逐步推行,渐进改革;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每点2分,回答4点得8分)(2)意义: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提高了人们

    23、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每点2分,回答3点以上得7分)【评分细则】第(1)问共8分。政府主导,循序渐进;重视提高脑力劳动者报酬;工资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改变平均主义状况,注重按劳分配;赋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每一点可得2分。关注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的待遇,1分,但总得分最高不超过8分。第(2)问共7分。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调动职工和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科技、教育、文化等事业的发展。每点2分,回答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以得1分,最高得7分。【答题规则】规则1“特点”类设问,回答时划分材料层次,逐层概括特点。如本题中,要结合材

    24、料中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的原则来分析,将原则划分为5个层次,逐层分析其特点。规则2“概括特点”类设问,一般是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的是原有史实的特征,是一个重新提炼的过程。如本题中第(1)问的答案基本都是对材料及所学知识的一个重新认识,需要考生自己组织精练的语言进行回答。规则3“意义”类设问,一般在材料基础上联系时代背景得出结论。如本题第(2)问就是在材料中“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这一背景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组织语言得出的。【模板构建】第一步,审清设问(1)审明类型,明确答题方向。(2)带着问题解读材料读材料要全面:注意开头、结尾、出处和解释;还

    25、要注意句号、省略号和分号前后的句子。第二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关联知识(1)明确材料的主题(或中心思想)。(2)对材料信息进行分类,依据句子的语感和标点符号分层,与所学知识联系。第三步,组织答案(1)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2)要注意按问作答,克服思维定式,坚持论从史出。(3)充分运用历史术语,将材料中的语句进行概括,使之适用于问题;要注意归纳。 模拟精选巩固提能1(2018张家界三模)(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管仲兵制改革的措施主要是“参其国而伍其鄙”,其内容为: 将全国分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工商之乡不从事作战。实际从事作战的是士乡十五。五乡为一帅,有一万一千人,由齐

    26、君率为中军。两个上卿各率五乡为左右军,是为三军,这就是“参其国”。一乡有十连,一连有四里,一里有十轨,一轨有五家,五家为一轨,这就是“伍其鄙”。轨中的五家因世代相居一处,利害祸福相同。所以“守则同固,战则同强”,这是一种社会与军事相结合的战斗体制,亦为后来大规模的战争做了准备。 摘编自张映魁管仲军事思想浅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管仲兵制改革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管仲兵制改革的重要意义。(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将全国分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实际从事作战的是士乡十五。五乡为一帅,有一万一千人”得出兵制改革与行政区划同步进行;根据材

    27、料“五乡为一帅,有一万一千人,由齐君率为中军两个上卿各率五乡为左右军,是为三军”得出兵制改革周密细致,确保齐君的军事指挥权;根据材料“一乡有十连,一连有四里,一里有十轨,一轨有五家,五家为一轨这是一种社会与军事相结合的战斗体制”得出社会发展与军事建设相结合。 第(2)问,根据材料“将全国分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一种社会与军事相结合的战斗体制,亦为后来大规模的战争做了准备”得出有利于扩大征兵的范围和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根据材料“工商之乡不从事作战一种社会与军事相结合的战斗体制”得出有利于配合经济、赋税等其他方面的改革;根据材料“五乡为一帅,有一万一千人,由齐君率为中军”得出保障了齐国君主

    28、对最高军事指挥权的掌握;根据材料“一种社会与军事相结合的战斗体制,亦为后来大规模的战争做了准备”及管仲改革有利于齐国崛起,得出有利于齐国实现富国强兵及确立大国地位。答案(1)特点:兵制改革与行政区划同步进行;兵制改革周密细致,确保齐君的军事指挥权;社会发展与军事建设相结合。(6分) (2)意义:有利于扩大征兵的范围和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有利于配合经济,赋税等其他方面的改革;保障了齐国君主对最高军事指挥权的掌握:有利于齐国实现富国强兵及确立大国地位。(9 分)2(2018山西六校联考)(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043年,范仲淹出任参知政事后上奏皇帝说:“纲纪法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

    29、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敕之。然则欲正其末,必端其本,微清其流,必澄其源。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敕?在乎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范仲淹所谓“经济”即指本于儒家的经世济民)。进士先策论而后诗赋:诸科墨义之外,更通经旨。使人不专辞藻,必明理道,则天下讲学必兴,浮薄知劝,最为至要。” 整理自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1)结合材料一,概括指出范仲淹改革前的社会问题。(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范仲淹改革的根本措施。(7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纲纪法度,日削月侵”得出纲

    30、纪法度不力;根据材料“官壅于下”得出官员机构重叠;根据材料“民困于外”得出人民生活困苦;根据材料“夷狄骄盛”得出少数民族政权威胁;根据材料“寇盗横炽”得出盗寇横行。第(2)问,根据材料“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将何以敕?在乎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得出正本清源,改革科举制专以辞赋取士,注重考试策论,选拔真正的经世济民之才。答案(1)问题:政府吏治腐败;机构臃肿,官员冗滥;人民生活困难;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8分) (2)根本措施:正本清源,改革用人体制,纠正原科举考试过于重视辞赋的弊端,注重科举考试策论,选拔能使社会繁荣、百姓安居,并有才识的官吏。(7分)3(2

    31、018齐鲁名校模拟)(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史学家茅海建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张之洞与戊戌变法研究,该项目利用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的“张之洞档案”对戊戌变法进行研究,通过全新的材料,为人们呈现了一个未曾看到的戊戌变法的面相。以前人们大多认为:康有为变法时,地方大吏中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积极支持。对此,陈宝箴的后人陈寅恪曾说:“当时之言变法者,盖有不同之二源,未可混一论之也。咸丰之世,先祖亦应进士举,居京师。亲见圆明园干霄之火,痛哭南归。其后治军治民,益知中国旧法之不可不变。至南海康先生治今文公羊之学,附会孔子改制以言变法。其与历验世务欲借镜西国以变神州旧法者,本自不同。故先祖先君见义乌朱鼎甫先生一新无邪堂答问驳斥南海公羊春秋之说,深以


    注意事项

    本文(版高考历史选修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新人教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