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初中语文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案 人教版.docx

    • 资源ID:15755104       资源大小:30.73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初中语文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案 人教版.docx

    1、初中语文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案 人教版陋室铭 散文 刘禹锡第五单元 教、学案爱莲说 散文 周敦颐 教 时课 型 具 体 时 间第一课时新授月日星期午节第二课时星期第三课时星期第四课时星期第五课时训练星期 河南省光山县南向店乡第一初级中学高级教师:向芳传 教学时间:五课时 总课时( )陋室铭 刘禹锡教与学目标: 1、背诵默写,掌握相关的文言文字词,理解课文内容。2、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3、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重点与难点: 【重点】1、理解文章中心,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难点】1、朗诵

    2、并背诵课文;学习重点文言词汇。 2、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的写法。教与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互动研讨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练习法。第一课时 教与学要点:1、结合文下注释及补充注释,读懂课文。2、掌握文言词汇,能翻译课文成现代汉语。教与学过程:一、作者、作品:见金榜行动 二、检查预习1、读准下列字音德馨(xin) 苔痕(ti) 鸿儒(r) 案牍(d) 调素琴(tio)2、文体介绍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座右铭”、“墓志铭”)三、入课学习、合作交流1、完成词类活用表内容。通假字词释 义例 句翻 译鸿

    3、通“洪”,大。灵名词作动词,显出灵异词类活用词释 义例 句翻 译名名词作动词,出名灵名词作动词,显出灵异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感到杂乱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形形容词作名词,身体。古今异义词古义今义例 句翻 译形形体,身体形状,样子2、结合文下注释和词类活用知识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三、展示、评议 四、课后强化 背诵课文教与学反思第二课时 教与学要点:1、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2、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教与学过程:一、前测入课1、一名学生背一句课文,另一学生说译文。 二、入课学习、合作交流1、陋室铭中统领全文,表明作者品德的语句是 2、陋室铭先说“斯是陋室”

    4、,结尾又说“何陋之有”,是否自相矛盾?请简要分析。 3、结尾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用意是什么? 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5、有人认为本文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说明理由。 6、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7、“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8、文段开头两句用了什么写法? 9、翻译“孔子云:何陋之有?”这一句,它出自哪里?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1、用反诘卒章显志,表达自己的高洁傲岸的情操的句子 12、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13、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

    5、的一句是什么?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14、作者写陋室,那陋室真的“陋”吗? 15、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16、作者明写刘禹锡的陋室,为什么又要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而且还要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呢? 17、身居陋室,作者却以为陋室不陋,那么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18、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19、“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20、文章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21、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22、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

    6、亭呢? 23、写出本文押韵的字词 小结:本文篇幅简短,语言优美,音韵铿锵,在写作艺术上很有特色。这和“铭”的体裁特点是分不开的。古代的“铭”大都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用以述功纪行,所以必须言简意赅,不容许长篇大论。本文只有9句,81字,叙、议、抒情,浑然一体。凡铭刻之文,都要求广泛传诵,使人牢记不忘。因此必须讲究修辞,重视音韵,便于吟咏。本文句式整齐,骈散结合,通篇协韵,音调和谐,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音乐美。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文中的精警名句,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脍炙人口,流传百世而不衰,显示了它永久的艺术魅力。引用典故和孔子

    7、的话,对起首的比兴和“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都是极好的佐证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文章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高尚情趣。我们把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陋室: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 言志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章主题思想)三、展示、评议四、课后作业 1、完成金榜行动第二部分 爱莲说教与学目标: 1、了解“说”的特点。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2、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3、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4

    8、、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重点与难点: 【重点】1、反复诵读,疏通文意,背诵课文。2、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难点】1、朗诵并背诵课文;学习重点文言词汇。 2、理解运用“菊”和“牡丹”的映衬作用。教与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互动研讨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练习法。第三课时教与学要点:了解“说”的特点。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教与学过程:一、前测入课1、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吗?它是以哪种花来构成的? 澳门同胞为什么要以此花的形象作为自己的区徽呢? 2、“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而题目含义是什么?

    9、3、读准下列字音 y fn y zhu lin xi y 颐 蕃 淤 濯 涟 亵 逸 二、入课学习、合作交流(一)常考字词1、词类活用词释 义例 句翻 译蔓、枝名词作动词,长枝蔓;生旁枝(枝节)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清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显得清幽2、一词多义词释 义例 句翻 译鲜少鲜艳之结构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远动词,远播形容词,距离长3、古今异义词古义今义例 句翻 译宜应当合适,适当植立栽植,栽种4、通假字词通假字意 思例 句翻 译蕃通“繁”多(二)文言特殊句式常见类型有: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句(1) “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是判断句,句型为“,也”可译为“,是”。

    10、文中“ , ; , ”两句与此相同。句(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倒装句, “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译为“爱菊” 。文中“ ”“ ”与此相同。(三)课文内容1、作者重点写莲花,在他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呢?试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2、这一长句,分别突出了莲花哪些特点呢? 3、作者的情感态度决定对物的爱憎,文中哪句话揭示了他的观点? 。用现在的话说意思是 4、作者爱莲赞莲,却不通篇写莲,反而加入了对菊和牡丹的描写,用意何在? 5、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下面三句该怎样读?(1)“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唐朝浪漫主

    11、义诗人,号青莲居士,被后人誉为“诗仙”的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赞美莲的高洁。而周敦颐也用了类似的美句赞美它。这句话是“ 。”其意思是 7、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莲花的语句,说说这些句子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莲,赞美莲的?揭示了莲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对莲怎样的感情? 8、联系下段中的“莲,花之君子者也”、“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两句,不仅仅只是在描写莲,赞美莲。而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这种手法叫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请具体说说下面几句借物喻人的深刻含义:(1)“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比喻君子 ;(2)“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比喻君子 ;(3)“中通外直”一句比喻君子 ;(4)“不蔓不枝”一句比喻

    12、君子 ;(5)“香远益清”比喻君子 ;(6)“亭亭净植”一句比喻君子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一句比喻君子 9、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了菊花、牡丹,作者运用这种对比烘托手法的用意是什么? 10、本文演绎了三条成语是: 三、展示、评议四、课后作业 1、将本文译成现代汉语 教与学反思第四课时教与学要点:继续学习课文,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教与学过程:一、前测入课 一学生背课文,一学生说译文。二、入课学习、合作交流1、爱莲说以莲为写作对象,但多次提到菊和牡丹,这样写的作用是 2、本文采用了 、 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3、从上下文连贯

    13、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 4、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5、第一段运用衬托、比兴手法,用菊花作 衬,用牡丹作 衬,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6、本文描写莲的形象的文字“形”“神”兼备,从 , , 三个方面准确的表现了它的外部特征,又传神的揭示了它的内在气质。7、作者把莲喻为君子,那么在作者眼中“君子”应有何特点? 8、你对文中“出淤泥而不染”有怎样的理解?你认为名人或身边的同学中有这样

    14、的例子吗?试着说一两个。 9、爱莲说中写莲能坚守操守,既不因处逆境就随波逐流,也不因处境优越就炫耀忘形的句子是,。10、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话说就是: ,。11、在商品经济的今天,许许多多的科学家能够甘于寂寞,致力科研。这正如古人所言: , 。表现了他们对高洁的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三、展示、评议 四、课后强化 背诵课文及译文教与学反思第五课时教与学要点:学习、训练大比赛1、本文的作者是 , 道州人, 家。2、本文运用 写法,作者所托“物”是指 ,所言的是 。3、作者写莲的过程中,又写了菊、牡丹等花,这种写法叫 ,这样写的作用是 ,本文写“莲”的品质,用

    15、作正面映衬,用 作反面映衬。4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可爱者甚蕃( )( ) 出淤泥而不染( )香远益清( ) 亭亭净植( )濯清涟而不妖( )( ) 不可亵玩焉( )陶后鲜有闻( )( ) 同予者何人?( ) 宜乎众矣( )5、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6、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7、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8、“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9、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10、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1、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

    16、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12、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13、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14、“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15、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16、最能概括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 。17、能够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 , 。18、文章中比喻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 , 。19、表明莲肯有高雅而庄重的气质的句子是: , 。20、赞颂莲花正直而又通达事理的句

    17、子是: , 。21、文章中交代陶渊明特殊爱好的句子是: 22、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或“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意思相反的句子是: , 。23、在形容人或物气质清高,让人敬重不可轻侮时我们常引用本文中的: 24、文章中隐含社会上趋炎附势之风盛行的句子是: , 。25、与鲁迅的莲蓬人中的“扫除粉腻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有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26、与“微斯人,吾谁与归?”意境和语言形式相似的是: , 。27、蕴含着知音难寻的感伤的句子是: , 。28、文章的主旨句是: , 。29、本文中的流传千古的名句是: , 。30、形容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31、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针对

    18、文章思想内容对此手法的应用做简明阐述 32、从作者对莲的描写来看作者所赞美君子有哪些美好品德? 33、本文描写的对象是莲.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 34、从结尾的“牡丹之爱,宜乎众宜”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5、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你能悟出什么道理? 36、面对腐朽的社会,陶渊明选择了“隐逸”,而周敦颐选择了大胆面对,你赞同谁的做法?为什么? 37、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自拟下联。上联:周氏爱莲比君子, 38、文章中的“独爱莲”中的独字表现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情感? 39、作者不愿意隐逸,不贪慕富贵,那么他到底追求什么? 40、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19、_41、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_ _ _ 三、展示、评议 四、课后强化 背诵课文及译文教与学反思陋室铭 爱莲说 答案 第二课时 二、入课学习、合作交流1、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2、不矛盾,虽然这是陋室,但因为居室环境雅,生活情趣雅,主人品德高尚,所以陋室不陋。3、用“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以古代明贤自比,表明自己身居陋室却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自己也是诸葛亮、杨子云一类的高洁人士。4、作者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5、不同意理由:文章结尾处,作者以诸葛亮,扬雄自比,表现了积极入世、要有所作为的远大志向。 6、物

    20、质生活再丰富,也需要高尚的精神生活。7、统领全文,点明文章主旨8、隐喻、比兴的写法9、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论语子罕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说明陋室不陋,有力的表明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11、何陋之有?1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1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先由说“山”、“水”然后引出“德馨”的。 14、不是,这就是作者的巧妙之处,虽写陋室却表现了“陋室不陋”。 1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是写陋室自然环境清幽宁静。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高雅不俗。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1、”这是写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恬适。 16、主人也同样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结尾引用孔子的话,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7、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18、作者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19、“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

    22、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20、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21、A、写环境的清幽、雅致。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B、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C、写生活的高雅脱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22、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23、名 ,灵 ,馨 ,青 ,丁,

    23、 经, 形 ,亭第三课时 一、前测入课1、莲花。不仅因为澳门莲多、莲美,更是因为莲花象征了澳门人渴望回归祖国大家庭的纯洁、高尚的心。 2、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二、入课学习、合作交流(二)文言特殊句式 (1)“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2)“莲之爱”、 “牡丹之爱”(三)课文内容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突出不与污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突出通达事理,行为方正;“香远益清”突出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突出志洁行

    24、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 3、“莲,花之君子者也”4、运用正衬(菊隐逸者逃避现实)与反衬(牡丹富贵者庸俗逐利)借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洁,既是作者的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所以文中分别赋予了莲、菊和牡丹以特定的象征意义,对当时社会上人们不同的处世态度做了精辟概括(逃避现实、庸俗逐利),以衬托手法突出表现作者“出淤泥而不染”这一为人力本的道德信念5、(1)“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陈述句式,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疑问句式,朗读时应读升调。(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感叹句式,朗读时应读降调,要

    25、读出“鄙视”的语气。6、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意思是:莲花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7、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不可亵玩焉。 品质、形态、仪表等方面。揭示了莲纯洁、高尚、正直、刚强、清濂、庄重的特点,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莲花的倾慕之情。8、(1)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 (2)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3)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4)性格正直,纯正无邪;(5)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6)卓然挺立,坚守节操;(7)端庄严肃,被人敬仰。9、爱牡丹引出“予独爱莲”的主旨。作者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衬托莲的高洁。结尾由三种花写到三种人:爱菊者少,爱莲者更少

    26、,而爱牡丹者很多。以此感叹社会上真隐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爱富贵的人很多。总之,文章通篇以菊花为旁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脱卓群的品性,表现了作者守身如玉的生活态度。 10、不蔓不枝、中通外直、香远益清第四课时 二、入课学习、合作交流1、 这是运用衬托的写法,用“菊”“牡丹”衬托莲的高洁品质。2、 衬托、托物言志 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对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3、 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4、 例;我同意第一种观点,“出淤泥而不染”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5、 正 反6、 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

    27、气质7、应该是鄙弃那种贪图富贵、追逐名利的世风,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品德。8、这句话表面上是说生长环境的污浊,可莲却不被淤泥沾染;实际是说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名人的:像鲁迅在日本东京留学时不与清国留学生一样赏樱花、学跳舞,努力读书学习。身边的:在非主要学科考试也不舞弊,不与一些同学一样追求名牌等等。9、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1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第五课时1、周敦颐 北宋 哲学家2、托物言志 莲 既不消极避世,又决不同流合污,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3、衬托 突出莲的高洁品质 菊花 牡丹4、值得;多淤积的更加洁净洗涤 妖艳亲近而不庄重少 听

    28、说 我应当,当然。5、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6、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7、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8、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9、莲,花之君子者也。10、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11、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1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13、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14、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15、正直、


    注意事项

    本文(初中语文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案 人教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