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合考试心理学模拟试题.doc

    • 资源ID:15913076       资源大小:125KB        全文页数:2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合考试心理学模拟试题.doc

    1、2007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合考试心理学模拟试题(四)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本大题共10分)1一名儿童在智力年龄是10岁,实足年龄是8岁,他的比率智商是()。A80B100C120D1252听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叶。A顶叶B额叶C颞叶D枕叶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量上成关系。A正比B反比C无关D比较复杂4作家对小说情境、人物形象的构思称为()。A再造想像B创造想像C无意想像D梦5告诉你一个电话号码,你可以按照它去拨号,但打过以后,再问你该号码,你又不记得了,这说明整个号码在你的大脑中经历了一个()。久瞬时记忆B长时记忆C短时记忆D陈述性记忆6人能够根据目的和对客观事物规律

    2、的认识,使客观事物服务于自己,这反映了人类心理的()特点。A概括性B目的性C主观能动性D社会制约性7个体对自身或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的反映,称做()。A形状知觉B深度知觉C方位知觉D大小知觉8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等是处于()阶段心理发展水平的动物。A感觉B知觉C思维萌芽D表象9()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一种新的语言理论,认为语言有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A.布鲁纳B班图拉C维果茨基D乔姆斯基10由实验者主动操纵借以引起被试反应发生变化的因素或条件,称做()A自变量B因变量C实验变量D无关变量参考答案1D2C3B4B5C6C7C8B9D10A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本大题5分)1根据言语描述

    3、或图形的提示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称为_。2“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说明了注意的_品质。3条件反射形成的后期,用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不再能引起同样的条件反射,这种现象叫_。4心理学家_做了一个著名的”情绪归因论”的实验,说明情绪体验对于情绪反应起着决定作用。5额外刺激物的出现,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发生的抑制称为_。参考答案1再造想像2分配3分化4沙赫特5外抑制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本大题共10分)1自然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因素加以控制或改变去研究人的心理的方法。它可以研究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而且是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常用方法。2感受性:感受性是对适

    4、应刺激的感觉能力。人的每一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感受性通常是用感觉界限来度量的。3效度:效度是指所测验的结果是不是所要测量的东西。效度有:构想效度、内容效度和预测效度。4动机:动机是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动机是理想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结果。5听觉性失语症:听觉性语言中枢,位于颞叶的颞上回的后方,它能调整自己的语言和理解别人的语言。当其受伤后,病人虽能讲话,但言语混乱而割裂;能听到别人的话,但不能理解讲话的意思。因此这种病人,与人谈话时常常答非所问,称为听觉性失语症。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

    5、本大题共30分)1简述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答:这三种记忆是根据记忆过程的信息加工与保持时间长短划分的。(1)瞬时记忆又称感觉登记。凡接触到人的感觉器官的信息,都得到暂时存贮。这种存贮形式叫做感觉登记。感觉登记的特点是保持的信息量较大,但它们都处于相对地未经加工的原始状态。如果不予注意,感觉登记的信息便很快消失,所以其保存时间相当短,一般不超过1分钟。(2)短时记忆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短时记忆具有意识性、操作性和按原始信息的感觉通道编码等特点,其容量约为72个组块。(3)长时记忆是指学习过的材料在人脑中保持1分钟以上乃至终生的记忆。长时记忆具有组织性、备用性等特

    6、点,其容量几乎无限。2简述非条件性抑制及其种类。答:非条件性抑制(又称无条件抑制)是有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抑制。它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1)外抑制。额外刺激物出现,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发生的抑制称为外抑制。如突然出现强声,会立刻使原来的活动受到抑制。巴甫洛夫对外抑制的解释是额外刺激物的出现引起皮层相应部位较强的兴奋时,这个新的兴奋中心增强了它对周围皮层区域的抑制,使原来的条件反射被抑制。(2)超限抑制。当刺激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不但不能引起兴奋,反而会发生抑制,这叫超限抑制。它使神经细胞免于因兴奋过度而耗尽,因而又叫保护性抑制。人在过度疲劳时的睡眠就是超限抑制的表现。3简述兴

    7、趣的品质。答:(1)兴趣广度与兴趣中心。兴趣广度是指兴趣范围的广阔程度。兴趣中心是指一个人在诸多兴趣中的主要兴趣,它形成一种核心,其他兴趣则围绕着它,并与其配合,共同支配着人的行动。广泛的兴趣与中心的兴趣应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广泛兴趣只有和中心兴趣结合起来,才是一种良好的品质。(2)兴趣的稳定性和兴趣转移。兴趣的稳定性也称兴趣的持久性,是指兴趣持续时间的长短。持续时间长则稳定性强,持续时间短则稳定性弱。兴趣转移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对原来感兴趣的某一事物的兴趣消失,而对另一事物发生兴趣。(3)兴趣效能。兴趣效能是指兴趣对活动的推动所产生的效果。依据兴趣有无效能,分为积极兴趣和消极兴趣。4简述动作

    8、技能形成过程中的高原现象及其产生原因。答:高原现象是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它在练习曲线上表现为两次上升之间出现一段水平相近的线段。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感觉机能和中枢机能对动作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减弱;提高练习成绩的新的活动结构和方法尚未形成;练习方法不当,一时无法突破困难;产生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疲劳;动机强度减弱,兴趣降低,甚至产生厌倦等消极情绪;意志品质差,缺乏继续提高的勇气和信心;自满情绪;可能正在进行潜在学习,其成绩未显现出来等等。就学生而言,由于学习兴趣下降,或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或因身体疲劳、疾病等情况,成绩也会出现停顿状态。高原现象并不是技能形成过程的普

    9、遍规律,若技能结构比较简单,或者不具备以上各种原因,练习中可能不会出现高原现象。5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答: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所起,而需要又是分层次的:最低层是生理需要,中间层有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高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层次中,生理需要是其他各种需要的基础,只有当人们的一些低层次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才会有动力促使高一层需要的产生和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需要发展的顶峰。各级需要层次的产生与个体发展密切相关,婴儿期主要是生理的需要占优势,而后产生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到了少年、青年初期,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青年中晚期以后,自我实现的需

    10、要开始占优势。但是,个人需要结构的演进是波浪式的。较低一级的需要商峰过去以后,较高一级的需要才能起优势作用。6简述测验的标准化。答:为了减少测验结果的误差,就要控制无关因素的影响。这个控制过程就叫标准化。(1)内容标准化。标准化的首要条件是对受测者施测相同的或等值的题目。如果测验的内容不同,所得的结果就无法比较。(2)施测过程标准化。尽管对受测者使用了相同的题目,但如果在施测时各行其是,使受测者在不相同的环境下完成测验,所得的分数同样不能进行比较。为了使测验条件相同,必须有统一的指导语、时间限制和相关情境的要求。(3)评分标准化。评分的标准要客观,否则不能把分数的差异完全归因于受测者的个体差异

    11、。(4)解释的标准化。同样的得分,若没有统一的解释方法,将会造成结果的混乱。大多数测验通常使用常模作为解释分数的依据。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本大题共45分)1通过实例论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答: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人的知觉特点。人的知觉的整体性有时会使人偏离问题解决的方向,使思维陷人困境。例如,让人用四条直线将九个点全部连接起来,但中间不能间断,不能重复。在解决此问题时,由于受知觉整体性的影响,人们常容易把九个点子连接起来看成一个正方形,这就把自己的思维限制在正方形内,使问题解决遇到困难。如果人的知觉克服了这种先人为主的倾向,问题就不难解决了。(2)定势。定势是指

    12、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定势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知觉定势即先前知觉活动所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影响人的当前知觉。如小学进行四则运算作业时,如果前面运算的作业题都是加法题,在计算加法题后再作乘法题时,易把“x”号看做“+”号,而使计算出现错误。这是知觉定势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思维定势即先前思维活动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了解决当前问题的一种准备状态。人在解决一些常规问题时常常采用已掌握的解决同类事物的方法,从而加速了问题的解决。相反,人在解决一些新问题时,采用一些已掌握的、熟悉的方法有时就会使问题解决出现困难。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功能固定”上。“功能固定”是指当一个

    13、人了解某物体的某种作用时,很难看出它还有其他作用,特别是最初看到的它的功能影响更大。如人们看到钳子是钳东西的,很难想到它还能当锤子使用。“功能固定”作用,对问题解决是一个很大的障碍。针对定势的上述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克服定势的消极作用。应采取相应措施:如通过言语暗示,启发学生从定势中解脱出来;教育学生克服思维的惰性和一些习惯倾向的消极影响。(3)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动机。具备有关问题的丰富知识及运用知识于实践的丰富经验,均有助于问题的解决。问题解决作为一种活动,人必须具备相应的需要和动机。问题解决的需要和动机使人对问题的解决持积极态度,并使思维处于活动状态。如果缺乏这种需要、动机或这种需要

    14、、动机太弱,就会对问题持漠然的态度,思维活动就不会活跃。有关实验表明,在解决一般难度的问题时,要获得最佳的效率,人的动机强度应适中;在解决比较容易的问题时,要获得最佳的效率,人的动机强度应偏强一些;在解决很困难的问题时,要获得最佳效率,人的动机强度反而应偏弱一些。因为所要解决的问题过难,人往往处于一种高度焦虑状态,这时如果动机强度过高,反而会妨碍问题的解决。(4)个性差异。个性差异对问题解决的影响,首先表现在个性倾向性及性格特征上。一个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意志坚强、勤奋好学及创新进取精神的人,是能够克服困难,有效地解决各种问题的。相反,一个缺乏理想、意志薄弱、懒惰散漫的人,对问题往往持消极态度

    15、或容易使工作半途而废。其次,人的智力对问题解决也有显著影响。一个智力水平高的学生,在遇到复杂而困难的问题时,善于灵活而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进行假设、推理、试验,促进问题的解决。想像力丰富、创造力强的学生,问题解决不仅效率高,还会找出新途径和新方法。一个智力水平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容易受定势的消极影响或囿于书本和固定程序,导致问题解决的效率不高。2结合实际论述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答:(1)教师要掌握良好情绪的标准。教师只有明确了良好情绪的标准,才能正确识别和把握学生的情绪状态。良好的情绪有如下几条标准:第一,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的影响,善于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当一个学生取得良好

    16、成绩时满心欢喜,而做错事情时十分羞愧,这些情绪反映都符合社会的标准,学生本人也会因此而努力要求进步。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但应该鼓励学生表达积极情绪,同时也应该允许学生表达消极情绪,因为压抑消极情绪对身心健康是有害的。但在学生表达消极情绪后,应该正确引导他们予以克服。第二,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当教师发现学生对某些事情表现出的情绪过度强烈或过分抑制时,就可以判断这是不正常的。第三,有良好情绪的学生应该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如果引起积极情绪的刺激环境消失了,学生还长时间陶醉在愉快、兴奋的情绪中,这是不适当的。同样的,陷入消极情绪而不能自拔的学生,也会影响自己的学习

    17、或活动效率。第四,良好的情绪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初期(小学阶段)儿童的情绪控制能力和情绪稳定性最差,青少年时期虽有很大的提高,但还是情绪最易激动的时期。如果一个学生表现出来的情绪特点与他所处年龄阶段相应的情绪特点不相符合,则需引起老师的注意,并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2)教会学生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第一,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用词语、理智控制自己情绪发生的强度。比如,有人用座右铭“忍”字来时刻告诫自己不要感情用事,就能防止或缓和激动的情绪。当沮丧的时候,想一想过去愉快的情景,消极的情绪也能得到一些缓解。转移注意可以改变情绪、情感发生的方向。一个人长期进行脑力活动后,从事

    18、一下体力劳动,情绪就能稳定下来。第二,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学生考试、公开发言都容易引起情绪波动,这是临场经验不足造成的。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种过渡的情景,即从不紧张到稍微有些紧张,最后再到很紧张,使学生积累了各种情景下的情绪体验,这样就能做到“临场不乱”。第三,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由于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不完善,对一个问题往往只从一个角度解释,所以容易遭受挫折。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以发现问题的积极意义,从而产生健康的情绪。年龄越小的学生越需要加以指导。因为他们在情绪发生时容易引起移情,产生不良的心理。小学生往往由于他不喜欢某一科的任课老师而发展为不喜欢该门功课,因而成绩下降,甚

    19、至辍学,以逃避的态度应付环境刺激。所以老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3)良好情绪的培养途径。培养良好的情绪,首先要形成正当、合理的需要。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时,人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对自己要有“自知之明”,否则就会因自己的志向非能力所及而终日郁郁不乐;对客观事物也要有正确认识,这样才不会因遇到挫折而苦恼。?其次,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共产主义人生观和远大理想的人,就会胜不骄、败不馁,情绪稳定而深沉。个人主义严重的人,往往斤斤计较,情绪就会因此而波动。第三,锻炼身体。情绪与身体状况密切相连。身体健康的人常常表现出精神振奋、心情开朗等积极的情绪。第四

    20、,培养幽默感。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它可以活跃气氛,驱除忧愁。第五,培养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不良情绪出现时,不能简单地抑制它。否则一有适当的机会,它还会发泄出来。要消除不良情绪,一要认识到不良情绪的存在;二要找出不良情绪的产生原因;三是掌握一些控制、调节和消除不良情绪的方法。如,自我暗示、宣泄、自我转移、适应、自我安慰、升华和用意志控制情绪等。3论述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答:(1)社会文化历史学说。维果斯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是随意的心理过程,并不是人自身所固有的,而是受人类文化历史所制约的。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

    21、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维果斯基提出个体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有五点:第一,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即指心理活动是随意的、主动的,是由主体按照预定目的而自觉引起的。第二,心理活动的抽象一概括机能。即指心理活动的反映水平是概括的、抽象的,也就是各种功能由于有思维的参与而高级化。第三,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组合,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儿童的心理结构越复杂、越间接、越简缩,其水平越高。第四,心理活动的社会文化历史制约性。即指心理活动的起源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受社会规律制约的。第五,心理活动的个性化。个性的形成是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个性特点对个体机能发展具

    22、有重大的意义。(2)心理发展的原因。维果斯基提出个体心理机能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有三点:第一,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受社会规律制约的。第二,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一一语词、符号,使其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第三,是高级心理机能不断内化的结果。(3)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将“教学”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教学是指儿童通过活动和交往掌握精神生产的手段,它带有自发的性质;狭义的教学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最系统的交际形式,它“创造”着儿童的发展。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第一,从“最

    23、近发展区”的角度。维果斯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斯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它表现为“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最近发展区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维果斯基认为,重要的不是今天为止已经完结了的发展过程,而是那些现在仍处于形成状态的、刚刚在发展的过程。因此,弄清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将大大促进教学对发展的作用。第二,从“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角度。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首先,教学主导着或决定

    24、着儿童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既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也表现在智力发展的速度上;其次,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儿童两种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第三,从“学习的最佳期限”的角度。维果斯基认为,学习任何内容都有一个最佳年龄。如果不考虑学习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是不利的,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因此,在开始某一种教学时,除必须以儿童的成熟和发育为前提之外,还必须将教学建立于正在开始但尚未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即教学应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4)智力形成的“内化”学说。内化最初的含义指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维果斯基给内化概念赋予新的含义,指外部的实际

    25、动作向内部智力动作的转化。维果斯基提出,一切高级的心理机能最初都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以外部动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然后经过多次反复、多次变化,才内化为内部的智力动作。内化的过程不仅通过教学来实现,而且也能通过日常的生活、游戏、劳动来实现。2007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合考试心理学模拟试题(三)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本大题共10分)1同一感受性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A适应B对比C后像D感觉阈限2与意志的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A盲从B任性C顽固D优柔寡断3接受的刺激是在运动时肌肉的活动情况。A外受感觉B内受感觉C本受感觉D内部感觉4“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

    26、喜”,这是受一个人的影响所致。A热情B激情C应激D-意境5把一个灰色的小方块放在绿色背景上,看起来小方块显得带红色,这种现象叫作。A同时对比B继时对比C后像D色彩适应6良心、羞耻心、荣誉感、自尊心属于()。A道德感B美感C理智感D心境7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现象,叫做()。A疲劳现象B起伏现象C高原现象D极限现象8心理发生的标志是()。A反映B信号性反应C感应性D感觉9心理学是一门()。A自然科学B社会科学C应用科学D边缘科学10智力技能就其结构而言,具有()的特征。A准确性R观念性C内潜性D简缩性参考答案1B2D3C4C5A6A7C8B9D10D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

    27、本大题5分)1影响人心理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有三类:即环境因素、机体因素和_2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把人的智力分为_、操作和产品三个维度。3意志的基本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_四个方面。4_的“特质因素分析理论”将特质区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5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_参考答案1心理因素2内容3坚韧性4卡特尔5植物性神经系统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本大题共10分)1晶体能力:晶体能力是指与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关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努力,与社会文化有密切关系。2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最基本的方式。是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界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例如,眨眼、膝跳和呕吐

    28、等。3信度:信度是多次测量结果的一致程度,也可称做可靠度。4记忆表象:记忆表象是指人在知觉客观事物后,在人脑中所保存的形象。记忆表象有三个特点:直观形象性、概括性和模糊片断性。5特殊能力: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的综合。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数学能力等等。它是顺利完成某专业活动的心理条件。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本大题共30分)1简述阿特金森的场依存与场独立说。答: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认为人的活动有一个核心一一即认识,人是按认识来活动的。所以,可按认识的两种基本方式把人分为两类:一类人的认识是以其本人的储存信息为参照体系,这类人属于场独立型。另一类人的认识是以认识对象所处的客

    29、观场合为参照体系,这类人属于场依存型。并且认为个人在认识上的这种特点可以在知觉上清楚地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在知觉上可以表现出渗透于各种认识中的这种认识特点。因此,可以借考察人的知觉而把这两种类型考察出来。2简述影响概念掌握的因素。答:(1)过去经验。即日常概念的影响。当日常概念的含义与科学概念的内涵基本一致时,日常概念会促进科学概念的掌握。当日常概念的含义与科学概念的内涵不一致时,日常概念对科学概念的掌握产生消极作用。(2)变式。变式是事物的变换样式。客观事物常常有多种变式。如果教学中提供的变式不充分或不正确,往往会引起缩小概念内涵或扩大概念外延的错误。这是因为变式不充分或不正确,使概念内涵包

    30、括了非本质属性的缘故。多提供具有本质属性的变式,有助于科学概念的掌握。(3)词语的运用。掌握科学概念需要丰富的感性认识做基础。借助于词,可以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揭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在直观教学中,通过词的说明,可以使直观材料更鲜明、更突出,并且还可以补充直观教材的不足,揭示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如友谊、忠诚等,则更需要通过语言描述来提供某些感性的情境,以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概念。(4)定义。定义是用简洁、明确的语言来表达概念的内涵,通过下定义可以把概念的内涵固定化,从而有助于理解概念的实质,并以此去辨认事物。3简述叶克斯道得生定律。答:叶克斯道得生定律说明了作业效率

    31、与激奋水平的关系,即前者先随着后者的升高而提高,达到最佳水平后,又随后者的升高而降低。总的说来,就是作业效率在适中的激奋水平下最高。但这种适中的激奋水平又以作业的复杂程度为转移,作业愈简单,这种适中的激奋水平愈偏高;作业愈复杂,这种适中的激奋水平愈偏低。4简述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答:美国心理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一种新的语言理论。这一理论对心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乔姆斯基首先区分了语言有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语言的深层结构是认识的内容,语言的表层结构则是对认识内容的表述。同样的深层结构可以用不同的表层结构来表述。另外,不同的深层结构,有时也可以用相同的表层结构来表述。由表层结构向深层结构的转化是怎样实现的呢?乔姆斯基认为,这个转化不是通过学习,而是人先天就具备这种转化的本领。5简述动作技能形成的条件。答:(1)动作概念的掌握: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从动作概念到动作表象再到具体动作这样三个阶段。动作概念就是能够说出自己应该怎样去进行动作;动作表象就是能够在自己头脑中想象出应该如何去动作;具体动作则是自己能够根据动作表象去实际进行动作。(2)示范:技能学习一般要通过示范,而范例往往由视觉通道提


    注意事项

    本文(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合考试心理学模拟试题.doc)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