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刺禁论篇中西医结合讲解刺禁论篇中西医结合讲解 摘要:今内经专门讨论针刺禁忌的经文有两篇。即素问刺禁论和灵枢五禁。两篇中,刺禁论尤其重要。其中关于针刺意外的记载非常真实而全面,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此外,涉及针刺禁忌比较多的还有素问刺要论、素问刺齐论和灵枢终始等,但都不如刺禁论重要。诸家内经注本,对刺禁论注释得不够清楚、准确。对本篇重视不足,应该是科班出身的中医,发生针刺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读懂此篇,必须结合西医知识。否则,不会理解因而不能避免其中提到的针刺致死和其它严重事故,更不可能掌握如何抢救因违犯禁忌发生的意外。为此,本文对刺禁论做了中西医结合的讲解。又,此篇可证明,内经所谓经脉的本意
2、,就是血管。AbstractThere are two articles in “Neijing”(内经) that discuss about taboo of acupuncture. They are “On taboo of acupuncture” (刺禁论)in “Suwen”(素问) and “Five taboo”(五禁) in “lingshu” (灵枢)。“On taboo of acupunctur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Five taboo”. In “On taboo of acupuncture” the recordings abou
3、t the accident of acupuncture are very practice and all-round. So this article has important signification than the others.For thoroughly understanding this article one must studies it in the way of combining it with modern medicine. Otherwise one cant avoid serious accident of acupuncture, what is
4、more, that people dont know how to give emergency treatment when these accidents happen. Therefore the explanation in this paper is in the way of combi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Western Medicine.Besides “On taboo of acupuncture” provides full evidences that the origin of the channels in
5、“Neijing” are blood vessels.关键词:刺禁论;针刺禁忌;中西医结合一、题解刺禁论篇第五十二刺禁论就是讨论、论述针刺禁忌的意思。这一篇是素问的第五十二篇。灵枢玉版说:针“能杀生人,不能起死者”,又说:“闚(按:窥的异体)而刺之者,死于家中;入门而刺之者,死于堂上”,中医岂可不重视针刺禁忌。今内经专门讨论针刺禁忌的经文有两篇。即本篇和灵枢五禁。两篇中,本篇尤其重要。其中关于针刺意外的记载非常真实而全面,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此外,涉及针刺禁忌比较多的还有素问刺要论、素问刺齐论和灵枢终始等,但都不如本篇重要。今高等中医院校教材内经选读,或者不选此篇。给研究生讲内经,一般
6、也不讲这一篇。诸家内经注本,对本篇提及的针刺禁忌也常常注释得不够清楚、准确。对本篇重视不足,应该是科班出身的中医,发生针刺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真正读懂此篇,必须结合西医知识。否则,不会理解因而不能避免其中提到的针刺致死和其它严重事故,更不可能掌握如何抢救因违犯禁忌发生的意外。二、经文中西医结合讲解以下是本篇正文的中西医结合讲解。黄帝问曰:愿闻禁数。“数”在这里做规律、道理讲。这句话可译为:黄帝问道:想听听针刺禁忌的规律和道理。歧伯对曰: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这段话,不能用西医解剖生理理解。按中医理
7、论也不能完全解通。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三。一是为了便于背诵,句子很整齐,一律四个字一读,不可能说详细。二是作者的理论水平不高,却受到道家影响。三是内经本身就不统一,不可能完全解通。或问:水平不高的作者,怎么能写出理论和实践价值都很高的经文呢?答案是:本篇曾经有过很多作者,写这段话的人,只是其中之一。以下分3个问题讲解。1、关于“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这是中西医理论会通中很早就出现,至今还有争论的问题。即为什么西医说肝脏生长在人体的右侧,中医偏说肝生于左。多数人肝脏左叶的一小部分可以过中线,不过,肝生于左完全不是此意。理解这八个字,必须知道中医之五脏,非血肉之五脏,乃五行之五脏(恽铁樵语)。五行的五
8、方分配是:东方木,南方火,西方金,北方水,中央土。五脏配五行是:肝木、心火、肺金、肾水、脾土。或问:如此说来,肝生于东,肺生于西,为什么经文说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呢?原因很简单:素问阴阳离合论说:“圣人南面而立”,即古人是这样定位的。南面而立,左东右西。 木在东故肝生于左,金在西故肺藏于右。有人异想天开地说:上古人的左右概念,和现在、甚至内经时代完全相反。肝生于左,就是现在说的右。他说:人北面而立,再仰面躺倒在地,就是肝生于右,心在南。那么,“肺藏于右”该怎么讲呢?肺脏是两侧都有、基本对称的。古人不是不知道这一点,故有“肺如华盖”之说。因此,无论怎样牵强附会,按实地解剖也不能说肺藏于右。即便拐弯
9、抹角说成肝在左,按解剖生理也解释不清这八个字。故异想天开或想当然地解经,只能把问题弄复杂,越讲越不清楚。2、关于“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1963年人卫版黄帝内经素问脚注,关于这十六个字的注解,勉强可以接受。后人也没有更好的解释。其中说:“阳气主外,心象火也;阴气主内,肾象水也;营动不已,糟粕水谷,故使也;水谷所归,五味皆入,故为市也。”总之,只有很直观的胃的功能不违背常识,心、肾、脾,都不是解剖生理学上的含义。说上举脚注勉强可以接受,是因为从中医看,也有明显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心表、肾里、脾使之说尤其是“脾为之使”,不见于今内经其他篇章。经文讲脏腑功能涉及“使”字的,只有素
10、问灵兰秘典论。其中说:“膻中者,臣使之官”。故“脾为之使”不但和灵兰秘典矛盾,也和脾主运化之说矛盾。脚注中,把营动不已,糟粕水谷说成“使”,显然很牵强。再如,脚注解“肾治于里”是把肾作为阴气的代表。如此说来,肾应该最阴至阴。然而,内经对脾肾二者何为至阴,说法不一。肾为至阴的说法是有的。如素问水热穴论说:“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可是,素问金匱真言论却说:“阴中之至阴,脾也。”3、关于“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这十六个字,诸家众说纷纭。“小心”之说,在今内经中仅此一见。它在“七节之傍”,似乎确有所指。我认为它出自道家,不考。“父母”之说也不见于内经它篇,也应该出自道家。
11、“鬲”有确切含义,西医所谓横膈、纵膈就是从此来。鬲肓之上,就是胸中。故最好把父母理解为心肺。鬲肓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病入膏肓”这个著名的成语。鬲肓和膏肓都有古人的通行解释。我认为,膏肓应该是鬲肓之误,因为膏字的古义从来不是解剖部位。不过,膏肓已经使用了二千多年,也不必再改过来。从之有福,逆之有咎。“咎”在这里做灾祸讲,故与福相对。“有”在此作“为”、“是”讲。也可以理解为有无之有。此句可译为:遵守针刺禁忌是福,违犯它是祸。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这段话是说,心肝肾
12、肺脾胆不能刺中而受伤,刺中必死。至于一日至十日死,按内经得不到充分的理论说明。只有刺中心,一日死,说明心脏很要害。其动为何之说,只有刺中肺,其动为咳合乎理论与实际。按现代解剖生理,刺中内脏而且伤害不很严重即可死人的只有心肺。如果很粗的针具刺中心,几分钟之内就可能死。这样的针具刺中肺,很可能死。多长时间死,要看气胸严重程度。一般说来,一天还不死的,很可能恢复。我的看法是:这段叙述,不是实验所得。即古人没有对针刺致死的人做过病理解剖。上述说法只是推测。按现代理论,不锈钢毫针刺中肝肾脾胆,极少会有生命危险。出于诊断或治疗目的,西医早就做这些器官的穿刺。自然,中医针刺还是要避免刺中它们。又,此节和下文
13、中的“中”字,作“损伤”讲,读zhong,四声。当然,也可以解为射中目标之“中”。刺而中,自然会损伤。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跗”音fu,一声,足背的意思。跗上,就是足背上。大脉即大血管。足背上的表浅大血管都是静脉。个体分布不很一样,但都形成足背静脉弓,分别于足背内外两侧汇聚过踝关节为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故也可以说,跗上大脉就是大隐和小隐静脉,特别是大隐静脉。大隐静脉是全身最大的皮下静脉。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是西医大体解剖学中的中文术语。这个术语是把灵枢经脉第十中的一句话,略加改造而成。原话是:“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古人云:大
14、隐隐朝市。意思是大隐是不隐的,也就是“无所隐”。大隐静脉就是“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的这条全身最大的静脉。它最容易看到,故经文举它为例。只是经文中的“外踝”和今解剖学的“外踝”含义不全相同。解剖学的“外踝”指踝关节外侧骨性突起,即腓骨下端,俗称外边的脚骨拐。又,足背动脉比较容易摸到。中医称为跗阳(即足背上的意思)脉,是遍诊法必须切的地方。仲景主张按手及足,按足就是按这里。但上述经文中的跗上大脉不是指足背动脉。又,动脉在内经中约26见。如素问三部九候论“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其中,耳前动脉被西医解剖学采用。内经有动脉之说,却没有静脉这个术语。刺面,中溜脉,不
15、幸为盲。这句话中比较难解的是“溜脉”,因今内经中“溜脉”只此一见。(灵枢口问有溜脉连文,但两字中间应该断开,故不是一个词)不能确知其含义。1963年人卫版黄帝内经素问脚注说:“面中溜脉者,手太阳任脉之交会。手太阳脉,自颧而邪行,至目内眦。任脉自鼻鼽两傍上行,至瞳子下。故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历代没有更好的注解。但是,针刺致盲显然不是损伤了眼球和视神经之外的地方。即不是因为损伤了“溜脉”。只有结合西医解剖生理知识,才能理解这种致盲。古人也知道,直接刺眼球特别是角膜部,必然立即致盲。据郭沫若说,臣字就指被刺盲一目的奴隶。眼周围有睛明、承泣等离眼球很近的穴位。用现在的毫针刺这些穴位,也很容易刺穿眼
16、球而不同程度地致盲。精于针刺者或中医眼科医生喜欢在这些穴位深刺。尽管他们经验多,大多也有解剖知识,还是偶尔会误伤眼球致盲或者造成结膜和眼球周围出血。由于现在的毫针很细而且锐利,在非角膜部位刺中眼球立即拔除,大多不会严重致盲。即便致盲,大多也会慢慢恢复。但是,暂时不严重的致盲也是严重事故。故切忌炫耀性地在眼球周围深刺。此外,西医做上颌窦穿刺,也偶尔可损伤眼球。从太阳穴向内斜刺,或者从耳前颧骨下,向内上斜刺过深,也可以刺中眼球而不幸为盲。总之,在面部眼周围针刺,必须很清楚有关解剖,才能避免刺中眼球或视神经致盲。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1963年人卫版黄帝内经素问的脚注说:“脑户,穴位名,在枕骨上,
17、通于脑中。然脑为髓之海,真气之所聚,针入脑则真气泄,故立死。”当代中医,不应该满足这种解释。比如,“脑户”这个穴位名,意思就是通向脑的门户。据实地解剖,正常成年人的颅骨上,除了枕骨大孔没有孔窍(有少数神经或血管的通道,都很细小弯曲)。而枕骨大孔不是在枕骨上,而是略下。一岁之前的婴儿,有很明显的通向脑的门户未闭的前后囟门,一般前囟门明显。古人所指脑户不会是婴儿的后囟门。我们知道,枕骨几乎是颅骨最厚的地方,古代的针具不大可能刺穿这里。今针灸学说,脑户穴属于督脉,在头正中线风府穴直上1.5寸。沿皮刺0.51寸。假如沿皮向下刺,再加上取穴偏下,就有可能入脑而立即死亡。不过,不是刺入大脑都会死人。西医做
18、治疗和检查都有大脑穿刺术。我多次做过脑积水穿刺放水、经眼眶等处穿刺脑室或抽取血液、积脓等,从来没有死过人。但是,延髓则绝对不可刺。故刺头,中脑户,立即死亡,就是损伤了延髓生命中枢,因为呼吸和心跳中枢都在延髓。所以,风府、哑门是更危险的穴位,当代针灸学都注明要浅刺。尽管当代不锈钢毫针极细,偶尔刺中延髓不一定立即死亡,学中医者还是必须结合当代解剖生理知识严格掌握避免刺中延髓。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瘖。刺舌下,中脉,就是刺伤舌下血管。卷起舌头,就能清楚地看到对称的两条血管。内经时代常常刺破舌下血管放血。如素问刺疟说:“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
19、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故这里只是中脉太过,血出不止。很可能是同时刺中了舌深动脉,大出血的同时造成舌头严重瘀血肿胀而不能说话。“瘖”(yin)是哑或不语的意思,但这里不是声哑。制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足下布络,就是可以看到的足底表浅静脉。足底稍深处,有胫后动脉的分枝及其伴行的静脉。由于足底组织致密,刺中深部较大的血管,血液不容易流出,于是造成瘀血肿胀。有时也会发生感染而肿胀。刺郗,中大脉,令人仆脱色。“郗”就是今解剖学所说的腘窝,特别是委中穴。腘窝深处是腘动静脉经过的地方。除了股动脉,腘动脉是肢体动脉中最大的。用古代针具刺中而损伤了腘动静脉特别是腘动脉,很容
20、易大出血。受针者因为休克而“仆”跌倒在地并且“脱色”面无血色。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气街”在今解剖学所谓腹股沟或略上。古人注释稍稍不一在腹股沟或附近。不详引。人体最大的表浅动脉股动脉从这里经腹入股。在腹内叫髂动脉,是腹主动脉的两大主要分支或延续。大隐静脉和它伴行。在此刺中脉、特别是股动脉,出血很快。由于这里的皮下组织松散,血液就积聚在皮下如鼠状。另说,古人隐喻称男子外阴为“鼠子”,见于聊斋志异。故解剖学又称腹股沟为鼠鼷。“仆”也是跌倒在地的意思。故鼠仆中间应该断开。即:血不出,为肿鼠,仆。刺脊间,中髓为伛。脊间,就是脊柱中间或中线。中髓就是刺中脊髓。今西医做脊髓麻醉、硬模外麻醉或抽
21、取脑脊液,大都是从两脊突之间刺入。偶有从脊突外2cm左右向内斜刺的,但技术要求更高些。硬模外麻醉穿刺只到脊髓硬膜,即不会刺入脊髓。脊髓麻醉或抽取脑脊液,从腰椎刺入。脊髓在此已经分散为“马尾”,故不容易损伤脊髓。现代毫针是不容易刺入脊髓的。即便刺入,对脊髓损伤也很轻。严重损伤脊髓的,应该是较粗的针。脊髓损伤是造成损伤部位以下不同程度的运动和感觉障碍。古人只看到这时患者不能正常直立行走,就称之为“伛”身蜷曲之意。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刺乳上如白话说刺脸上。即在今所谓乳房上针刺的意思。乳房也不是今所谓乳房有关皮肤、乳头、乳腺、结缔组织都在内,而是乳腺。盖古人认为,乳中有许多房,好似蜂房那样。针刺
22、乳房是容易感染的。曾经哺乳的乳房常松软如袋,感染后即便破溃,引流也不通畅。故乳房感染容易形成长期不愈的窦道。窦道一般不在乳头附近,而接近乳房的根。长期流脓,就像被慢性腐蚀。“肿根蚀”应是此意。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缺盆即今解剖所谓锁骨上凹。内陷应是指这个凹陷。这里离肺很近,很容易刺破肺脏导致气胸。一旦发生气胸,立即咳喘、呼吸困难。逆即气上逆,今俗话说“上不了气儿”。“气泄”应该确有所指,因为比较严重的气胸常见明显的皮下气肿。刺手鱼腹,内陷,为肿。鱼腹,今解剖称鱼际。拇指侧为大鱼际,小指侧为小鱼际。鱼际处的肌肉和血管丰富,若针具较粗,刺得较深,容易出现瘀血肿胀。鱼际上没有明显凹陷处,
23、故“内陷”应该是刺得过深的意思。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这段话的意思是:要在病人比较平静的情况下针刺,否则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关于这方面的禁忌,灵枢终始说得更详细。如:“凡刺之禁:新内勿刺,新刺勿内。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劳勿刺,已刺勿劳。已饱勿刺,已刺勿饱。已饥勿刺,已刺勿饥。已渴勿刺,已刺勿渴。大惊大怒,必定其气,乃刺之。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出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顷乃刺之。凡此十二禁者,其脉乱气散,逆其营卫,经气不次,因而刺之,则阳病入于阴,阴病出为阳,则邪气复生。粗工勿察,是
24、谓伐身。形体淫泆,乃消脑髓,津液不化,脱其五味,是谓失气也。”这些都是经验之谈,文字和道理很好理解,不一一解释。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阴股指股内侧。大脉就是沿股内侧斜向下行的股动静脉。刺伤这么大的血管特别是动脉较重,很容易出血不止,而且会出血很快、量很大。按近现代研究,急性出血量达到全身血液的1/4(1000ml左右),就可以死亡。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为聋。客主人指今上关穴。在耳前颌关节处,张口时有凹陷。耳前动脉确实在这里。但刺破它本身不会导致耳聋。出现耳聋应该是刺得过深,伤及中耳。古人认为内漏是刺破了脉,导致血液内漏。我看也可能是导致慢性中耳炎。刺膝髌,出液,为跛。膝髌就是膝关
25、节前面。目前常用的穴位有:膝眼、犊鼻、伏兔等。但是,若没有关节腔或滑囊积液,刺破膝关节不会立即流出液体。假如是过几天才流出,就是发生了感染,必然跛行。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臂太阴脉指肱动脉或头静脉。刺破它出血过多,会迅速致死。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1963年人卫版黄帝内经素问的脚注说:“足少阴,肾脉也。足少阴脉,贯肾络肺系舌本。”故此句所言,也是刺舌根部出血过多,导致舌根肿胀而说话困难。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刺膺,就是在胸部针刺。中陷,应是损伤了肋间一般明显凹陷。中肺,为喘逆仰息,就是刺破肺导致气胸出现严重呼吸困难。注意!这是近几十年来最常见的严重针刺事故。瘦人或儿童的
26、肋间胸壁可以不足2cm,针刺稍微深一些,就容易中肺。按今天的解剖知识,胸背部远离中线处都容易刺中肺。如果在胸背部刺得很深,都可以造成气胸。所以,刺胸背要薄如饼。刺肘,中内陷,气归之,为不屈伸。也是因为刺得过深,损伤了肘窝内的要害组织,致使肘关节屈伸困难。气归之,应该指关节损伤或出血肿胀。肘窝处是大动静脉通过的要害处,尺神经从肘尖和肱骨内上髁之间的沟中通过,都不可损伤。刺阴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遗溺。遗溺指尿失禁。在股内侧下三寸刺得过深,为什么会尿失禁,不便用解剖生理解释。故此句或有错简。当然,严重的误刺向内上斜刺,刺伤尿道,可以有尿失禁。刺腋(掖)下胁间内陷,令人咳。腋下,即今解剖所谓腋下。胁间,
27、指紧临腋下的胁部。内陷,就是陷入过深。令人咳,就是因为导致气胸发生的咳喘和呼吸困难。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刺少腹,中膀胱,意思很清楚。如果尿从针孔中流出来,必然因为尿潴留膀胱充盈很大。这是一种危险情况。不仅会造成少腹胀满,而且极可能不治。即便幸而不死,尿渗入任何组织,都会导致坏死。后果非常难处理。刺腨肠内陷,为肿。刺腨肠内陷,指刺小腿肚(腓肠肌)过深。这里肌肉和血管也很丰富,容易出现瘀血肿胀。刺匡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陷骨,是陷入(眶)骨的意思。在上眼眶刺入眶骨,很容易刺伤眼球和视神经。这样严重的受损,必然致盲。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正常关节内,粘液极少,刺穿后,不会立即流出液
28、体。即便流出,也不是其中的粘液。不过,关节的抗感染能力很差,古代针具刺入关节腔或滑膜囊很容易发生感染。这时,必然关节屈伸受限,还可能感染化脓。现代毫针刺入关节,极少可能出现此种情况。 禁针穴歌禁针穴道要先明,脑户囟会及神庭。络郄玉枕角孙穴,颅囟承泣随承灵。神道灵台膻中忌,水分神厥并会阴。横骨气冲手五里,箕门承筋及青灵。乳中上臂三阳络,二十三穴不可针。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阳(阴?)交内亦通论。石门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无妊娠。外有云门并鸠尾,缺盆客主人莫深。肩井深时人闷倒,三里急补人还平。以上抄自类经图翼第四卷经络二。有谁能够说明为什么如此禁忌,以及除了文中提到的严重后果,还会出现什么不良后果吗?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