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中语文《六国论》教学设计.docx

    • 资源ID:16233997       资源大小:27.61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中语文《六国论》教学设计.docx

    1、高中语文六国论教学设计六国论教学设计科目:语文教学对象:高二(20)班课时:2课时提供者:单位: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的一篇,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的代表作品。本文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文章借古讽今、针砭时弊,论点鲜明、论证严密,语言生动有力。议论性的句子简捷有力,叙述性的句子生动感人。比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

    2、,而秦兵又至矣。”这些叙述语言本身带有主观感情,还有描述的特点。作者还运用引用、对比、比喻等手法,使语言灵活多样,增强了表达效果。本文的句式也整饬有度,特别是四字句占了一定比例,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富有节奏感。二、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理解特殊语法现象。2、感知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并实践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对比论证法逐层论证的方法。3、领会作者以史为鉴,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强暴的思想。三、学习者特征分析相比刚刚结束的诗歌之部,本课内容容量比较大,高二的学

    3、生虽然已经学习了一定量的文言文,但由于文言毕竟不是现代人常态的语言形式,他们的文言语感并不强,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积累并不多,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很不够。文章所写的内容毕竟与现代生活相距较远,而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学生都很不熟悉,再加上语言文字的障碍,很可能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而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设计科学的教学过程,才不至使整个教学流于简单枯燥的语言文字的简单梳理。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师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新课程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本课在教学的设计上

    4、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自己的探索加上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的探究一步步走向深入,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知识的魅力、应用的价值,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五、教学重点及难点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理解特殊语法现象。2、理解本文的论证严密的特点和借古讽今的手法。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 “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国、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也许因为秦王朝过于短促,历二代便骤然灭亡,所以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做文章,而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或,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

    5、为败? 历史学家语焉不详,文学家往往指斥不当。六国论是历史上第一篇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它不足600字,却言简意赅,机锋雄辩,又有很强的文学性。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多媒体展示)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家作品:苏洵(1009-1066),字明允,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 苏洵文学成就显著,与他刻苦读书、认真作文分不开。据他自述,少年时不爱学习,到了二十五岁,始知读书,自以为比伙伴们学得好,后来取古人之文一读,才觉得古人的“出言用意”都跟自己大不相同,于是将过去所写的数百篇文章全部烧毁。然后,将论语孟子和韩愈的文章取来,诵读八年,感到古代文

    6、章确实写得好。时间一久,读之益精,自己胸中也“豁然以明”,但未敢自出其言。又经一番努力,胸中之言益多,到了这时,落笔为文,才“浑浑乎觉其来之不易矣”。这就是历史上关于苏洵焚稿、勤奋读书、刻苦作文的美谈。苏洵的文章深得欧阳修、曾巩的好评。欧阳修指出:苏洵之文“博辩宏伟”。曾巩认为:苏洵之文“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学生听老师激情导入,感受语言的魅力以诗一般的语言导入,增强艺术感染力,提高学生兴趣。背景知识: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中,秦本弱小,经商鞅变法而强大;而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后,积极向东发

    7、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曾联合抗秦,即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致使联合并不巩固。秦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故首当其冲,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又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

    8、,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胜;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欣赏前,有必要了解作者及背景知识介绍作者及其背景,让学生对文章有全方面的了解,知情论世。五、老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二、字词整理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9、: 互丧(sng ) 赂(l )秦 暴(p) 厥(je )洎( j )2、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字:与( 嬴 )而不助五国也 ( 赢 )粮而景从 悉使(羸 )兵负草填之革灭(殆 )尽之际( 怡 )然自得 (贻 )笑大方3、读全文,归纳、积累:找出通假字并解释a、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通“曝”,冒着。b、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c、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如果。找出下列句中的活用字并解释a、李牧连却之。 使动用法,使退却。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一天地;月:名词作状语,一月一月地。c、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完整地存在

    10、。d、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坚持到底。e、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名词活用为动词,以礼相待请写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A、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其实:它实际上; b、思厥先祖父。 厥:他们的; c、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至于:等到了; d、可谓智力孤危。 智力:智慧、力量e、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故事:先例; f、始速祸焉 。 速:招致;请写出下列多义词的意义a非: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不是觉今是而昨非 。 不对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 无,没有b或: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或许或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 不定代词,相当于“有人”马之千

    11、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时c得: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得到 此言得之。 适宜,得当 至德不得 。 找到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捕获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看到d相: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互相 相见恨晚 偏指一方,相当于“你”“他”等 死者相藉 递相,先后 伯乐相马 亲自观看请在括号内写出各句属哪种文言句式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为所”式 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判断句,“,也”式c、后秦击赵者再。 状语后置句,即“后秦再击赵” d、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省略句,宾语“之”省略学生识记字音字形夯实基础,消除字音字形障碍 学生自读课文,参照课文下面的注释,把握

    12、课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多媒体展示)1、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1)与江山相发挥【明确】古义: 辉映 今义: 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等充分表现出来 (2)盖江西路也【明确】古义: 长江的西路 今义: 省名 (3)其间一日阻风不行【明确】古义: 没路走 今义: 不可以 2、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含义 相 二山东西相望(互相 ) 及时相遣归( 代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 无物以相之 ( 帮助) 儿已薄禄相 ( 相貌) 过 过烽火矶 (经过)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过错 )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过于 )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 责备 ) 凡 凡江中独山 ( 凡是 ) 轩凡四遭火 ( 总共 ) 巨是凡

    13、人 ( 平凡 )3、找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该词。(多媒体展示)(1)皆名天下 名:名词作动词,名闻(2)愈近愈秀 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3)掠江东南去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南(4)岸土赤而壁立 壁:名词作状语,像墙壁一样。 重点掌握发挥、不行等词的古今义。掌握词语活用现象,掌握重点句式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重要语法现象,扫清文言阅读障碍三、文意理解1、本文是一篇结构严密的议论散文,共5段,试从“总分总”的结构角度,分析文章层次,并概说每部分的中心内容。明确: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第二部分(第2、3段)围绕中心论点,提出两个分论点(“赂秦而丧

    14、”、“不赂者以赂者丧”)分别论证。 第三部分(第4、5段)总结六国破灭之教训,劝谕当朝统治者“无使为积威所劫”。2、作者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之后,就自然想到了他们的救亡之道,他是怎样为他们谋划的?请找出文中原句回答。明确: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3、为增强“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性和深刻性,本文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请以最后一段为例,分析本段比较的内容是什么?明确:课文第5段有两组比较,一组是明比,将“六国”与“秦”比,结果是秦强而六国弱,但六国当有不赂秦而战胜秦的可能。一组是暗比,将“宋朝”与“契丹、西夏”比。作者所处的

    15、宋代,正逢契丹、西夏等外患骚扰,宋朝统治者不是坚决抵御,而是割地赔款,然而从力量的比较上,统一的大宋远远强于边境小国的契丹、西夏,宋朝就更有战而胜之的可能。重点把握散文与诗歌的区别,了解中国古代散文形象性的特点,把握史论的写作特色。让学生对本单元文章有一个基本了解,掌握欣赏史论借古讽今的方法。(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语言品析 本文的语言有“三美”,美在情景,美在激情,美在气势。试着找出23例,先翻译,再加以品析。1、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译文: 拿它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然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

    16、第二天起来一看四周的边境,秦国的军队又到了。割城是赂秦的具体方式,“今日”“明日”夸张地说明赂秦的频繁,“五城”“十城”用层递的手法说明赂秦的数量越来越大,换来的只是“一夕安寝”,真是损失巨大,收效甚微。一个“视”字,一个“又”字,用漫画手法,形象刻画出求安者的媚态和秦国贪婪的嘴脸。“起”与“寝”相照应,突出秦兵来得急,割地结果如此而已。2、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译文: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好像抱着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不会熄灭。”这句话用引证法来增强说服力,用“抱薪救火”这一形象比喻雄辩地论证“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一分论点。“抱薪救火”,越烧越旺,“以地

    17、事秦”,秦的贪欲越来越大。这就揭示了以地事秦的危害和必然结果。3、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译文: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它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用不贿赂秦国地方式来战胜它的形势。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犹”“苟”“又”三字互相呼应,语气贯穿全段,“犹”强调“不赂而胜之”的可能;“苟”“又”强调赂而破亡的不幸和难堪。作者含蓄地从正反两面强调不赂而战和战而胜之的决心,借以批评当朝统治者对外方针的错误,掌握分寸,以论前朝,谈未然之事,来阐明自己的主张。学生朗读这些句子,了解大意

    18、,掌握重要句子的意思。疏通文意,扫除文章障碍。二、课堂探究(一)重点、难点探究。1、本文论点鲜明,论证严密。试简要说说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来增强观点的鲜明性的。明确: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文中运用例证、引证、假设,特别是对比的论证方法,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六国与北宋对比等。通过对比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性、深刻性。这篇史论,结构完整,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紧紧围绕总论点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述,这是值得借鉴的。2、文章使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从哪里可以看出?如何理解?明确:从“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19、,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又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一句可以看出。这句话指出了其历史教训,也是全文的结论,借古讽今地指出当时的宋朝统治者面对北方的敌人总是持妥协退让的态度,势必会带来步六国之后尘的恶果,苏洵是想借六国之故事来警醒当时的统治者,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忧虑和一颗拳拳爱国心。 (二)拓展探究。悠悠中华经历了五千多年的风雨洗礼。中国大地上风起云涌,经历着无数次“江山不改人已换”的历史变迁。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种变化呢?请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明确:自古以来,一个朝代和一个国家的兴亡,首先在于为人君者自身素质的高低和行为的好坏。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

    20、如果一个国君无德无能,行为不正,他的臣子又能好到哪儿去呢?如此一批人去治理国家,他们的国家还能强盛吗?反之,一个国君德才兼备,则其国家之强盛就指日可待了。当神器之重者对于一个国家的兴亡起着重要作用,如果说统治者是一扇窗,那么,他的德才就是窗架,品行就是玻璃了,玻璃是否脏了,百姓一目了然,要是窗架烂了,怎么擦玻璃也是不济事的,那么,人们就要换窗户了。 学生自读课文,找出重要词句,理顺文章思路,掌握主要描写方法。理顺文脉,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七、教学评价设计评价内容高二(20)学生姓名王金浩评价日期201312评价项目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优良中差优良中差优良中差课堂表现良优优回答问题优优优作

    21、业态度良良优知识掌握良良良综合评价优寄语学生参与热烈,作业完成优秀,效果显著八、板书设计苏洵(1009-1066),字明允,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找出通假字并解释a、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通“曝”,冒着。b、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c、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如果。请写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A、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其实:它实际上; b、思厥先祖父。 厥:他们的; c、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至于:等到了; d、可谓智力孤危。 智力:智慧、力量e、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故事:先例; f、始速

    22、祸焉 。 速:招致;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第二部分(第2、3段)围绕中心论点,提出两个分论点(“赂秦而丧”、“不赂者以赂者丧”)分别论证。 第三部分(第4、5段)总结六国破灭之教训,劝谕当朝统治者“无使为积威所劫”。九教学反思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反思(不少于200字):四、教后反思 本课教学,较好地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论,即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本课中体现得比较好。具体而言,教师主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的引入。教师不仅仅教给学生内容知识,更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 (2)体验探究,深化学生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语言描述之后,引导学生了解知识。 (3)问题引导,使学习内容步步深入。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小组讨论,给予解答,以此完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处理,感受和体验桃源之美,作者的理想。教师主导作用的较好发挥,使学生的学习得到尊重,使学生处在学习主体的地位。学生对老师所提的问题进行思考、动手实验、小组合作讨论等环节,都不同于以往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中语文《六国论》教学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