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新人教版 2.docx

    • 资源ID:16534975       资源大小:84.25KB        全文页数:3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新人教版 2.docx

    1、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新人教版 2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课题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分析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了解李自成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以及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基本史实2、过程与方法分析明朝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提高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分析明末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与农民起义爆发之间的因果联系,提升学生通过历史现象探索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腐败导致的社会问题的拓展,激发学生以史为鉴、借古鉴今的发散思维。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后期政治危机加深,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表明明王朝走向没落是历史的

    2、必然;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但是农民起义的失败也是历史的必然。重点明朝末年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措施。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件 课时练 教学环节说 明二次备课复习新课导入通过“阿牛课堂”的简介,引导学生观看课件图片,回答相关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好奇心,提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课 程 讲 授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政治腐败(本课重点)结合图片内容,阅读课本84页第1自然段,归纳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学生找到即可举手发言):皇帝:沉迷享乐,属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教师:想一想:政治

    3、如此腐败,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当时生活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读图,简要描述图中人物的衣着、神情和生活状况?2、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结果)教师过渡语:统治阶级骄奢淫逸,底层人民家破人亡,阶级矛盾一触即发。想一想: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1628年陕北大旱“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 迨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陕西通志农民阶级在家破人亡、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们能怎么办!难道继续忍受地主阶级的剥削与压榨,直到饿死、困死?学生:反抗;起义;推翻腐败的明朝政府引出:明末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1、明末农民

    4、起义原因(本课难点)陕北大旱,官府催征如故直接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根本原因2、起义经过陕北起义进军河南(提出“均田免赋”口号)攻克西安,建立大顺政权攻克北京1644年明朝灭亡3、探究问题阅读课文85页“人物描写”,找出李自成个人具备的优点?吃苦耐劳、勤劳勇敢、英勇善战阅读课文86页“材料研读”并回答:广大民众为什么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得民心;军纪严明,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明末政治腐败,国家财政危机严重,朝廷赋税不断,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教师过渡语引出后金:李自成有着中国古代农民典

    5、型的吃苦耐劳等优点,但是也有中国古代农民小富即安、目光短浅等缺点,大起义军被眼前的胜利所陶醉,忽视了关外东北地区的大敌后金,终为满洲人所乘,遭受了失败。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1、满洲的兴起明朝后期,东北地区女真族不断发展壮大。努尔哈赤,1616年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皇太极继位,继续进攻明朝。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2、清兵入关(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失败)明朝山海关守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明将吴三桂与清军联合夹击。四、拓展提升从明朝腐败亡国的历史角度出发,让学生对腐败这一问题有个初步的认识,并对我国现阶段高压反腐政策有个基本的理解,进而升

    6、华到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中国屹立于世界之林而读书。当堂检测。小结本课知识回顾,建立本课知识框架。作业布置课时练板书设计第17课:明朝的灭亡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表现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口号 起义原因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课后反思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题文)隋朝大运河始建于公元605年,绵延两千多千米,是一条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2014年在卡塔尔首都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隋朝开通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A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B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C促进民族间的友好往来D防洪灌溉,促进农业的发展2下列内容与

    7、唐太宗无关的是( )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任用贤才,虚心纳涑 任用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为宰相 建立唐朝,吸取隋亡教训 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面试科举应试者A B C D3宋代的文官政治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文化素质。宋代官员的主要来源是()A随军调动 B分解相权 C科举入仕 D设置通判4唐朝是一个开拓进取、兼容并蓄的时代。下面有关唐朝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描述不正确的是()A国运鼎盛、政局安定、制度创新B不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考做官C体现了唐太宗“车轨同八荒,书文很四方”的追求D整个社会激荡着为国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5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为了弘扬民族文化,中央电视台推出了“

    8、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在众多的唐代诗人中,其作者既豪迈飘逸,被称为“诗仙”的是( )A杜甫 B白居易 C李清照 D李白6玄奘与鉴真的不同之处是 ( )A是唐朝著名的高僧 B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和苦难C求取佛经精义 D对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77平城京(今奈良)是日本8世纪修建的都城,仿唐朝长安城设计而成。请你推测一下:平城京可能有的建筑()朱雀大街 东西二市 坊 玄武门A B C D8“天宝年间,边镇兵力达50万。而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20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材料反映了唐玄宗后期A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9、B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C励精图治重用贤能D民族间交融进一步发展9北宋皇权的空前强化,所产生的影响包括()皇权得到巩固 军队战斗力增强 政府工作效率提高 政府财政负担过重。A B C D1010即使在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这主要是由于()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 各分裂政权能够和平相处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 北方经济发展环境优越,成为南方政权的依靠A B C D11(题文)历史学习要善于抓住特征和主题。如果你要完成一篇关于“辽、宋、西夏、金时期”的历史小论文,你可以确定的最合适的论文主题是()A地方军阀割据的时代B诸侯交替掌握政权的时代C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D封建

    10、国家统一的时代12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汴京,一位书生奋笔疾书“恨金邦胡虏猖獗,哀两帝陷塞北”诗的“两帝”是指( )A宋高宗 宋真宗 B宋徽宗 宋钦宗C宋高宗 宋钦宗 D宋徽宗 宋高宗13岳飞赢得广大人民的尊重,主要是因为()A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B岳飞主张抗金,但被投降派杀害C岳飞是著名的民族英雄D岳飞坚持抗金,符合广大人民的意愿141141年后,我国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南方经济得到发展。这主要是因为( )A南宋与金订立了和约B宋辽议和C北宋陆续消灭了各地的割据政权D经济重心的南移15如图,在一次拍卖会上,人们见到了一件珍贵的拍品。专家鉴定它是出自当时浙江范围内的一个名窑,距今近千年。它应该

    11、出自( )A越窑 B哥窑C邢窑 D景德镇16“风从草原走过,吹散多少传说,留下的只有你的故事被酒和奶茶酿成了歌到处传扬你的恩德,在牧人心头铭刻。”这首成吉思汗中,成吉思汗被牧人传场的“恩德”是()A建立元朝 B统一蒙古 C修筑长城 D开发江南1717明朝以前,海南的棉纺织业闻名全国。宋末元初,积极传播和发展海南棉纺织技术的女纺织家是()A黄道婆 B冼夫人 C庞琼花 D王时香二、填空题18_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后来武则天首创殿试和_,进一步完善科举制。19唐太宗统治期间的治世局面称之为_;唐玄宗统治期间的鼎盛局面称之为_。2020唐朝都城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整体布局合理,分工明确

    12、。_是住宅区,_是商业区。21唐朝时派遣唐使最多的是_,_东渡日本,传去了中国文化。22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中国被誉为“_”;宋代从越南引进的_推广到江南地区。三、综合题23请阅读下列图片与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太宗“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薨秀所以此人君,水所以此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二:毛泽东评价唐朝一位皇帝:“她的确是个治国天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也有人说她任用酷吏,实行恐怖统治,自秦汉以来,帝王将相无不希望死后能树碑立墓。而她的石碑上却没有刻字,功过是非让后世去评说。材料三:“忆昔开元金盛日,小

    13、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栗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忆昔阅读材料后请回答:(1)材料一中唐太宗认为谁最重要?他在位时出现了什么治世局面?(2)材料二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留下的无字碑,请问这位女皇帝是谁?并请用一句话来评价她的历史贡献。(3)材料一中的“开元全盛”时代是哪个皇帝当政时期?为开创这一盛世,材料三中他采取了什么措施?24材料一: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日本书纪材料二:中日友好源远流长。在绵延两千多年的交往中,中华民族和日本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了各自的发展与进步。2007年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的标志和标语(见图)其标志是中国、日本的英文

    14、打头字母“C”和“J”组成的心形标识,标语是“心的期待,新的未来”。请回答:(1)开放兼容促进了唐朝的繁荣。根据材料一说出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2)据你所知,日本的哪些文化、习俗是受中国的影响而沿袭下来的?(3)根据当今中国和日本由于领土问题,我们国家和日本的关系变得紧张。请你以“心的期待,新的未来”为主题,为中日学生友好交流提一个活动建议。25材料一:规定双方为兄弟国家,宋要给辽岁币,每年银十万两,绢20万匹。材料二:西夏向宋称臣,宋每年赐给西夏绢13万匹、银5万两、茶2万斤,节日再另行赏赐。(1)以上两则材料分别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2)材料一签订时宰相寇准请求哪位皇帝亲征?(3)材料二

    15、中西夏的国主是谁?(4)如何看待这些议和?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材料二:“江南为之盛国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2)这种重大变化是在何时完成的?(3)江南经济迅速以发展的原因有哪些?27看图回答问题(1)你知道这是哪个朝代的疆域图吗?它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2)在这个民族发展的历史上,有两位杰出人物,他们是谁?他们各自的历史功绩是什么?(3)这个王朝出现了一个新民族是什么?参考答案1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大

    16、运河。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2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有关唐太宗的史实。均为唐太宗的举措,发生在唐玄宗时期,是唐高祖李渊的贡献,发生在武则天时期,故选D。3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A项只是暂时的补充,不是宋代官员的主要来源;B项是宋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不符合题意;C项是在两宋时期,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符合题意;D项是宋太祖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不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抓住关键词:“宋代官员的主要来源”,两宋时期,科举制度的蓬勃发展和完善,使大批知识分子进入官僚机构,促使

    17、官僚集团的结构由贵族士族型向文人学士型转变,以科举起家的官僚取代士家大族成为社会新贵,把文人政治推向了极致。4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唐朝的相关史实。唐朝时期我国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科技和文化繁荣,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并且唐朝还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所以答案选B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科举制的创立。5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李白被称为“诗仙”。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6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玄奘与鉴真的不同之处。

    18、玄奘与鉴真都是唐朝著名的高僧,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和苦难,对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玄奘是到天竺求取佛经精义,鉴真是到日本传播中国文化,所以答案选C。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开放与交流玄奘西行;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开放与交流鉴真东渡7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都长安城的宫殿、衙署、坊、市分置,宫殿区位于全城北部中央;全城以朱雀大街为界,呈东西对称分布;东西二市是长安城繁华的商业区,坊是居民住宅区,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因此仿唐朝长安城设计而成的日本都城平城京(今奈良)可能有的建筑朱雀大街、东西二市、坊,故项符合题意,故选B。8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

    19、可知,唐玄宗天宝年间,边镇兵力达50万。而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20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形成外重内轻的军事局面。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9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项皇权得到巩固,是“北宋皇权的空前强化”的直接影响,故项正确;项北宋在加强皇权时,首先集中军权,为集中军权,北宋统治者经常换防各地驻屯的军队,以达到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将无常兵,兵无常将的目的,这样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出现积弱局面,故项“军队战斗力加强”的说法错误;项由于北宋通过设置官员来分化相权和地方权力,导致政府机构臃肿,政府财政负

    20、担加重,效率低下,故项“政府工作效率提高”的说法错误;项“政府财政负担过重”是正确的。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10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在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仔细审查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11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辽宋夏金历史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当时的中国属于政权并立时期,十世纪初,契丹族首领阿保机建立辽政权,960年赵匡胤及建立北宋,12世纪初女真首领阿骨打建立金政权,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政权,辽宋夏金并立。故选C。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契丹的兴起和陈

    21、桥兵变,金和南宋的对峙12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金灭北宋的历史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金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生活在中国的东北地区。1127年,金灭北宋,当时掳走宋朝的宋徽宗和宋钦宗,史称靖康之耻。“两帝”是宋徽宗、宋钦宗,故选B项。13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人物(岳飞)和历史概念(民族英雄)的理解和判断能力。岳飞之所以赢得人民的尊敬,最主要是因为他的抗金活动,符合广大人民反抗女真贵族掠夺、屠杀的意愿,是正义的行动。A项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B项没有揭示抗金的正义性;C项是错误说法,岳飞是抗金英雄,但不属于抵抗外国入侵的民族英雄的范畴。考点:人教

    22、新课标七年级下册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金和南宋的对峙14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和约。此后,双方战事基本停息,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南方经济得到发展,故选A项。15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哥窑。冰裂纹瓷器出自古代的名窑之一哥窑,故选B。16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成吉思汗的恩德是指1206年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A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是B。17A【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黄道婆的相关史实。黄道婆,松江乌泥泾人,生活在宋末元初。在崖州随黎族人学习纺织。约1295年,回到松江乌泥泾,从事纺织,教当地妇女棉纺织技术,并且制成一套扦、弹、纺、织工具(如搅车

    23、、椎弓、三锭脚踏纺车等),提高了纺纱效率。在织造方面,她用错纱、配色、综线、花工艺技术,织制出有名的乌泥泾被,从此,松江的纺织业发达起来。故选择答案A。【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18 隋炀帝 武举【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隋炀帝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后来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进一步完善科举制。19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因为他的年号为贞观,史称贞观之治;唐玄宗开

    24、元年间,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富强,唐玄宗能够任用贤能,进行一些改革,如任用了宰相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人,都是有名的忠臣,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盛世。20 坊 市【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唐朝的商业繁荣,唐朝都城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整体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为繁华的商业区。故本题填 坊 和市点睛:“唐朝都城长安”是关键词。据所学知识,长安城分商业区和居民区分工明确。坊是居民住宅区,市为繁华的商业区。长安城里人口上百万,还云集着边疆各族和世界各国的人,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

    25、国际性的大都市。21 日本 鉴真【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所以唐朝的对外交往非常活跃。其中派遣唐使最多的是日本,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了唐朝文化。因此,题干空处填写:日本、鉴真。22 瓷器之国 占城稻【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中国被誉为瓷器之国;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宋代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农作物占城稻,很快在南方得到推广。因此,题干空处填写:瓷器之国、占城稻。23(1)百姓;贞观之治(2)武则天;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史称有“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3)唐玄宗;重用

    26、贤能,大力整顿吏治,改革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解析】(1)材料一中“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的意思是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承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翻。反映了唐太宗从隋朝末年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为此,唐太宗接受隋朝因暴政亡国的教训,在政治、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调整统治政策,政治清明,出现了贞观之治。因此,材料一唐太宗认为百姓最重要;他在位时出现了贞观之治。(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原来是唐朝第三个皇帝唐高宗的妃子,多谋善断,成为皇后以后,与唐高宗共掌朝政。晚年称皇帝,改国号为周,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

    27、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3)根据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大力整顿吏治,改革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使他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盛,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因此,材料一中的“开元全盛”时代是唐玄宗当政时期。唐玄宗采取的措施有:重用贤能,大力整顿吏治,改革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

    28、要熟悉唐朝历史。唐朝时期有三位著名的皇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皇帝在位时分别出现了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的治世局面。24(1)鉴真东渡日本(2)文字、建筑、礼仪等(3)中日学生辩论会【解析】(1)根据材料“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结合所学知识,“道艺”指的是佛法以及其他唐朝文化,“唐风”指的是唐朝的文化在日本奈良城蔚然成风。这句话是称赞鉴真和尚的;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材料一反映了鉴真东渡日本。(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遣唐使回国后,很受重用,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日本人受到唐朝文化影响很大

    29、,他们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如建筑、礼仪等。(3)依据材料及上述分析,以“心的期待,新的未来”为主题,中日学生可以组织辩论会。以开展中日学生友好交流。25(1)澶渊之盟、宋夏和议。(2)宋真宗。(3)元昊。(4)对北宋而言,澶渊之盟和宋夏和议都是屈辱的和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上来看,有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宋辽、宋夏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局面,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解析】(1)根据材料一“宋每年向辽纳岁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05年辽与北宋议和,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

    30、等钱物,称为“岁币”。历史上称这次和议为“澶渊之盟”。因此材料一是澶渊之盟;根据材料二“西夏向宋称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44年,宋夏订立和约,夏对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等“岁币”;重新开放边境贸易市场。因此材料二是宋夏议和;(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建立后,对辽用兵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东京,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因此材料一签订时宰相寇准请求宋真宗亲征。(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因此材料二中西夏的国主是元昊。(4)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我


    注意事项

    本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新人教版 2.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