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考语文冲刺复习古代文化常识.docx

    • 资源ID:16544740       资源大小:65.37KB        全文页数:5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考语文冲刺复习古代文化常识.docx

    1、高考语文冲刺复习古代文化常识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题是新课标全国卷连续多年出现的题型。其对于我们继承文化精华、加深文化积淀、增强文化自信是大有裨益的。真题导引【高考全国卷】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

    2、化常识的能力。C“朝廷中的各级官员”错,“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也泛指官吏,不是单指“朝廷中的”。【高考全国卷】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以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答案】D【解析】D移疾是指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另外文中也没有提到陈登云受到权臣诋毁求退,属无中生

    3、有。【高考全国卷】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答案】A【解析】四个选项涉及的文化常识都是常见的,仔细辨析即可得到答案。A“土地、户籍”等职事归户部掌管。解题方略一、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注意积累。积累古代文化常识知识有三个途径,一是通过教材复习积累,二是做题时积累,三是通

    4、过相关的复习资料积累。所以复习时要以教材中出现过的为主,再作适当扩展。从内容上看,这类知识主要有:人的称谓、古代官职、天文历法、古代地理、科举制度、风俗礼仪、文史典籍等。在答题时,调动自己的积累加以判断,一般是能够做对的。二、根据试题上下语境去判断当选项中出现较为生僻或考法很细致的文化常识时,我们应迅速在文中锁定这个文化常识的试题区域,然后尽量从语义相关处进行上下文推断。比如下面选项对于“州”的理解:州,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单位。州与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路、府、省、道等,区域大小大致相同。我们看原文:(沈希仪)改右江柳庆参将,驻柳州。柳在万山中,城外五里即贼巢,军民至无地可田,而官军素罢不任战。又贼

    5、耳目遍官府,闺闼动静无不知。希仪谓欲大破贼,非狼兵不可,请于制府。调那地狼兵二千来,戍兵稍振。分析一下,在柳州做官的传主沈希仪,面临兵弱而贼强的困境,要破贼,“非狼兵不可”,于是他只好借兵,向谁借呢?原文说“请于制府”。“请”字暗示可能的上下级关系;其二,“制府”有“狼兵”,而此州兵“素罢不任战”,由此可大胆推断,至少在这个试题语境中,“府”是大于“州”的。有些试题也可通过语境分析来使排除法更有效进行。比如文言文试题清史稿何师俭传对于“羽书”的理解:羽书,插有鸟羽的紧急军事文书。汉书注:“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我们看原文:一日羽书数过,师俭策必调取生兵,峙

    6、餦以待。已而果然。肃州师将行,飞檄令截取公私骡马,官民皇皇檄虽严,吾自当之据该语境,可以作如此分析:“羽书数过”中“一日”“数过”强调频率,说明“急”,也与“檄虽严”呼应;后文“生兵”暗示与军事有关。所以可以确定该项是正确的。分点攻关【判断正误】古代文化常识山川与地理1.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2.古人把山北水南称为“阳”,山南水北称为“阴”,如华阳在华山之北,江阴是长江之北。( )3.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

    7、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6.江表,指长江以东的地区。如赤壁之战中“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的“江表”就是此意。( )7.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8.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9.古代的“山东”一般是崤山以东地区;古代的“中国”有“中原之国”的意思,和今天的“中国”不是同一个概念。( )10.“路”是宋代时期区域的名称,与今天的省区大致

    8、相似,如福建路、广东路。( )古代文化常识政区与官职11.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12.封邑是指古代君主把自己国土的某一块地方作为奖励赐给功臣,如淮阴侯韩信所在的淮阴就是刘邦赐给他的封邑。( )13.“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14.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官吏任免与考核的是吏部,主管军事的是兵部。( )15.古代“下车”一词最初是借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是官员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致仕”也有辞官或者退休的意思。( )16.在唐代的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司法刑狱的是刑部,主管土地户

    9、口、赋税财政的是民部。( )17.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的是户部。( )18.丞相,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19.“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常用“右迁”一词。( )20.“出”在古代一般是指朝廷的官员到地方就职,如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古代文化常识学校与科举21.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22.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23.大学

    10、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2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2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2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27.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国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8.“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2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

    11、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探花、榜眼。( )3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与历法31.古人根据月亮的圆缺把一年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32.二十四节气中排第一的立春,排最后的是除夕。( )33.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朔”,每月三十叫“晦”。( )34.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对应二十四小时计时法,四更就是1:003:00。( )35.古人把每个季节三个月顺次称为孟、仲、季,仲夏就是夏季的第二个月。( )36.古人用干支纪

    12、年、纪月、纪日,如甲子、乙丑等,一个循环下来共有六十种排列组合。( )37.十二天干排第一的是甲,十地支排第一的是子。( )38.古人用十二地支纪时,其中子时是指23点至1点,辰时是指7点至9点,午时是指11点至13点。()39.古人拿十二种动物配十二地支,寅为虎,午为马,戌为狗。( )40.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古代文化常识宗庙与祭祀41.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如牛羊猪;色杂为“牲”,如鸡鸭鹅。( )42.斋戒,古人祭祀或做重大事情前,为表虔诚,往往要沐浴更衣并忌荤,不喝酒,不吃肉。( )43.古代的座次有时以左为尊,成语“虚左以待”就是最

    13、好的证明。( )44.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礼节,多由皇帝亲自到华山主持。( )45.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只有羊豕没有牛为“少牢”。( )46“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47.稽首,古代的拜礼,行礼时头碰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常用此大礼。( )48.古代男子二十岁成年,行加冠礼并取字取号,故男子二十岁称为“弱冠”,如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49.嗣位是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50.九宾:古代祭祀活动中最隆重的礼节。( )古代文化常识人名与称谓51.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

    14、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如师说中的“师襄”中的“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52.朕是古人帝王的自称。秦始皇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末。( )53.对皇帝的称呼,有谥号、年号和庙号,谥号最早,年号自汉武帝始,庙号自唐太宗始。( )54.古人对于父母的死有委婉的称谓,父亲去世曰“内艰”,母亲去世曰“外艰”。( )55.对于皇帝的称谓,在古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法,有称庙号的,如“汉武帝”,有称年号的,如“唐太宗”,有称谥号的,如“康熙”。( )56.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者尊辈一般称字,如“苏东坡”。( )57.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

    15、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如成语“如丧考妣”。( )58.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用“家父”。( )59.谥号,专指有功之臣死后,朝廷赐予的寓含善意评价或表扬性质的称号。( )60.谥号专指皇帝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如文帝、武帝等属于褒谥,厉帝、炀帝属于恶谥。( )古代文化常识礼仪与风俗61.古人成年取字,名和字使用有别,名供晚辈呼唤,字供长辈或平辈呼唤。( )62.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转而称呼他殿前阶下的人,表示尊重。( )63.而立之年:男子三十岁。不惑之年:男子四十岁。( )

    16、64.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帝后之死曰崩,诸侯、太子之死曰薨,大夫之死曰卒,庶人之死曰不禄。( )65.“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妃嫔的召见、宠幸。( )66.赐姓:古代天子给有功之臣赐予天子的姓氏以示褒宠。( )67.冠族是指当地最有钱、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 )68.象笏:用大象的脚趾甲做的笏。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可以做备忘记事。( )69.垂髫:借指三岁到九岁的儿童。总角:八岁到十四岁的男孩。( )70.及笄之年:古代把十五岁的女子称为及笄,所以及笄之年是指女子十五岁。在古代,女子十五岁成年,表示可以出嫁了。( )古代文化常识节日与习

    17、俗71.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辛弃疾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正是写于中秋之夜。( )72.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古人有重阳节带老人家登高的习俗,以示对老人家的尊敬。( )73.腊日,农历十二月廿八,“年廿八,洗邋遢”,这一天,古人有清洗家具、大搞清洁的习俗。( )74.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因此也叫“年三十”,那一天人们往往通宵不眠,有除旧迎新的意思。( )75.寒食,节令名,在清明节的一天或两天。寒食节这一天禁止生火,只吃冷食。( )76.社稷:“社”,古代指谷神,即农业之神;“稷”,指土地之神。社稷后来成为国家的象征。( )77.古人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日或元旦,正月十五称为上元或元宵。( )7

    18、8.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而形成的传统节日。( )79.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和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 )80.旦日:太阳初出、天亮时,或指第二天、明天,也特指农历正月初一。( )古代文化常识文集与典籍81.“风骚”:风,诗经里的“国风”;骚,楚辞里的“离骚”。后来用“风骚”借指文采。( )8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83.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左传。( )84.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85.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86.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 )87.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

    19、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88.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清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 )89.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班固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90.“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经: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即正史;子:先秦百家著作,宗教;集:文集,即诗词汇编。泛指我国古代典籍。专项突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徐鹿卿,字德夫。博通经史,以文学名于乡,后进争师宗之。嘉定十六年,廷试进士,有司第其对居二,详定官以其直抑之,犹置第十。初,鹿卿檄衢州推官冯惟说决婺狱,惟说

    20、素廉平,至则辨曲直,出淹禁。大家不快其为,会乡人居言路,乃属劾惟说。州索印纸,惟说笑曰:“是犹可以仕乎?”自题诗印纸而去。衢州郑逢辰以缪举,鹿卿以委使不当,相继自劾,且共和其诗。御史兼二人劾罢之。鹿卿居官廉约清峻,豪发不妄取,一庐仅庇风雨。谥清正。 (节选自宋史徐鹿卿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经”是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是史书,即正史。 B.“廷试”是科举制度中由皇帝亲发策问,在殿廷上举行的考试,也称“殿试”,第二名被称为“进士”。C.“御史”是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

    21、诸侯官吏。 D.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称为“谥”或“谥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世宗崩,穆宗立,历两京左右通政。万历初,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令巡按御史廉察之。御史至山中视,瑞设鸡黍相对食,居舍萧然,御史叹息去。瑞无子。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赠太子太保,谥忠介。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有删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乡试”,明、清的“乡试”在各

    22、省的省城举行,主考官均由皇帝亲派。中试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B.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所以“崩”是天子死亡的一种委婉的说法。C.“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穆宗、万历等。D.“太子太保”只是一个荣誉称号,并不是真的给太子上课,有时皇帝暂无太子,他封臣下做太子太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中嘉佑二年进士第。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拜中书舍人

    23、。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八,有删改)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嘉佑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如“拜中书舍人”中的“拜”(授予),“徙明、亳、沧三州”中的“徙”(调任)等。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

    24、.“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杜景俭,冀州武邑人也。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出为益州录事参军。累迁洛州司马。寻转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尝以季秋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是何祥也?”诸宰臣曰:“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景俭独曰:“春秋云: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今已秋矣,草木黄落,而忽生此花,渎阴阳也。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节选自旧唐书杜景俭传

    25、,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出”是由京城到地方做官,与“入”相对。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 C.“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与诗书礼易合称为“五经”。 D.“再拜”是指再次拜谢,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B.陪葬,臣子或妻妾的灵柩葬在皇帝或丈夫坟墓的近旁。古代的“陪葬”是一种恩宠。C.朕表示第一人称代词“我”,是古代最高统

    26、治者专用的自称,太后听政时亦可自称朕。D.袭爵,继承爵位。按规定,第一继承人继承被继承人的爵位;其余继承人减三等袭爵。6.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考中的前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C.光绪是光绪皇帝的年号。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皇帝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左右各一,中间为通道,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7.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

    27、的一项是()(3分)A.韩愈字退之,自称昌黎先生,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领袖人物,著作有昌黎先生集。卒谥文,世称韩文公。B.博士是学官名,秦汉时是指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指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C.节度使初置时,作为军事统帅,主要掌管军事、防御,而没有管理州县民政的职责,后来渐渐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D.我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永明三年”是用王公即位年次来纪年的。8.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宜。兵部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

    28、军令等事宜。B.“太牢”指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具备;“少牢”指祭祀用的羊,没有豕、牛。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C.尺牍,是一种用一定规格的木板经刻写文字后制成的书籍形式,纸张发明之前用得较多,后成为书信的代称。D.乡试,又称为秋试、秋闱。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每三年举行一次。明代参加乡试的是秀才,乡试考中了以后就称为举人。9.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元、明、清时,贡士经乡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B.工部:三省六部是西汉以来逐步形成的封建王朝最高政府机构。三省:中书省

    29、、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户、礼、兵、刑、工。C.一个季度中的三个月可以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如古诗十九首中“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中的“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D.总督是清朝时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又称为“督宪”、“制台”,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10.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祠部是东晋时设的以祠部尚书为主官、掌祭祀之事的官署。朝代不同,其主官有不同的称呼,管辖的部门也有所不同。B.“解褐”指脱去粗布衣服,换上官服,入仕做官。上古时期所谓“布”是指麻织品或葛织品,用麻葛织品做成的布衣,也叫“褐”。C.嫡母,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对

    30、亲生母亲的称呼。在古代,嫡妻所生子女称作嫡出,而姬妾所生的子女称作庶出。D.谥:是指对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有地位名望的人死后加给其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以总结他一生最主要的功业成败和品德的优劣。1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士大夫是古代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之统称。“士人”,是指没有官衔、介乎官民之间的读书人。B.称疾,是古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托词,当事人本身或许没有生病,却以生病为由,以回避某事某人。C“令”是美好的意思,可用于尊称对方的亲属。如令堂,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D.弘文馆:中国古代收藏、校理典籍的官署。有崇文

    31、馆、士林馆之名。唐宋后改称弘文馆。与集贤书院、史馆合称“三馆”。1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入对,指古代臣子进入皇宫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或质问;在官员任职、国家有重大事件、皇帝有疑难问题等时候,臣子可能会被要求入对。B.会试: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解元”。C.宫市是中唐时,宫中需要买外面市场上的物品,随意给出价款强行收购的行为,是皇帝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无赖的方式。D.金紫:唐制,三品以上官员服紫色,若官员品级不够而皇帝特赐,准许服紫,称赐紫。赐紫同时赐金鱼袋,合称赐金紫。宋代沿用唐制。1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元、中元和下元合称“三元”,其中“上元”指农历的正月十五,旧俗在上元夜张灯游乐,所以又叫“灯节”。B.乞休,自请辞官退休。古代对辞官退休有多种称谓,如“挂冠”、“乞骸骨”


    注意事项

    本文(高考语文冲刺复习古代文化常识.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