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自然辩证法 认证版.docx

    • 资源ID:1659884       资源大小:54.74KB        全文页数:4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自然辩证法 认证版.docx

    1、自然辩证法 认证版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22.为什么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23.多学科的交叉和融贯的方法论意义? 2 4.如何看待科技对人类异化和对自然异化? 35.如何保证科技在社会中健康持续的运行? 36.为什么要对科技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37.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48.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意义?49.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想法。4 10.全球化形势下的中国科技发展对策研究。 511.从科学技术发展历程,说明我们怎样正确理解和评价科学精神及作用?51

    2、2.观察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并述一、两个杰出科学家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513.试述生态自然观的产生及其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614.论科学伦理和技术伦理的重要性。 614. 论科学伦理和自然伦理的重要性 615.试论人类解决“全球问题”的前提条件和基本途径。 716. 举例说明生命科学克隆技术引发了哪些伦理道德问题 7补充:1、 怎样理解科学假说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怎样建立科学假说?科学假说有哪些类型? (共618字) 82、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主要思想是什么? (共617字)93、为什么中国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 (共750字)94、

    3、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为什么说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636字)95、科技现代化对中国现代化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650字)96、科学精神主要内涵什么?它和人文精神是什么关系?并举例说明 (617字)10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0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10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104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11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

    4、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11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11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12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12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12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12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12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12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13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13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133如何保障科学

    5、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13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13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131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132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133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134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13补充 2:1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142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143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14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

    6、系?145如何理解辨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146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14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158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159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1510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151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16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生态自然观是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它的核心是强调人

    7、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生态文明,一般而言,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它是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理念、态度及生活方式,是对应于工业文明并以其为总结基础的时代性扬弃,是人类最终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的文明发展里程。生态自然观在为解决全球性的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问题上指明了方向,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哲学依据,是人们实践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基础。在近几十年,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生态自然观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

    8、而提出,这种自然观要求人类不仅要了解“自我”,更要了解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界再生能力和自然协调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利用科学与技术开发、利用、改造自然;要保证自然界的健康发展和演化,在向自然界“索取”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给予”。生态自然观把包括人在内的整个自然界看成是高度相关的有机统一体,充分肯定人与自然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命运,倡导人类应该在促进生物圈的稳定与繁荣的基础上改造和利用自然。运用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对整个地球的进化施加定向的影响,使其更有利于生态平衡。建设生态文明是实践生态自然观的深化与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同时,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和

    9、工业化、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已日益成为发展中的难点。十八大报告将生态自然观与我国环境现状相结合,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出了相应的要求,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为什么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发展是指由人及人类参与其中的学习继承创新创造活动,其本质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继承与创新辩证的对立统一。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在实践基础上借助语言文字

    10、不断在继承与创新辩证对立统一中螺旋式上升,从低级智慧和文明向高级智慧和文明不断累积的创新创造。继承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孔圣人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可见,人要长大成人,必须经过一段漫长的观察学习继承的成长过程。人的这一本性,决定了没有学习继承这一能动的实践过程,一切创新发展都是无源之水。一切发展都必须建立在对历史和现实继承的基础上。同样没有创新,一切事物都会没落和腐朽,就没有发展。因此,继承是发展的根基,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创新是人类对

    11、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创新是创新主体为了解决社会实践活动中提出的各种问题,通过实践活动而实际地改变现存事物,从而创造或增加创新客体的经济价值或社会价值,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过程。创新是人类独有的能力,是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的本质特征。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国家崛起的脊梁,民族振兴的筋骨。科学技术的内在本质也是创新。创新是一种思想方法、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价值导向,更是发展的内在动力。唯有不断地创新,事物才会永葆生机和活力。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

    12、与飞跃的统一,在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在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继承是发展的根基,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也唯有建立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才能使我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正义的发展。因此,继承与创新辩证的对立统一是贯穿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始终的一对最根本的辩证对立统一关系,是发展的本质。3.多学科的交叉和融贯的方法论意义?所谓学科交叉方法,就是两门以上的学科之间在面

    13、对同一研究对象时,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对比研究的方法。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思考本学科的问题和对象,融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以达到对研究对象的新认识。所谓跨学科方法就是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共同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跨学科也是一种学科融合的方法,也可以称为多维融贯的方法。移植和学科交叉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非常有效的研究方法。当代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变得越来越复杂,进行移植与交叉,通过多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常常能够获得单一学科研究无法获得的创新成果。多学科融合或通过跨学科研究问题也是当代科学和技术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方法,体现了广泛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法。当代各门科学之间的交叉型越来越大,通过学科

    14、之间的交叉往往可以获得新的认识,带来创新。学科交叉成为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它追求的是片面的深刻之后整体的融合,是单科独立发展与多科学术对话相结合。多学科方法通过相互解释与集体研究消除了片面与偏见,吸收了深刻与启发意义,实现了高等教育各个学科观点之间的融合。体现了学术宽容与学术规范,发挥了专家见识与集体智慧。学术研究有多元化的权力,有多学科的观点,对不同学科观点不同学者要有学术宽容。多学科研究方法允许各个学科的富有启发意义的偏见。每位作者可以突出各自领域中在广义的研究方法和观点方面的长处。4.如何看待科技对人类异化和对自然异化?科技异化实质上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异化和人的异化一种必然结

    15、果。由于劳动是人的最根本最现实的实践活动,是人及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方式,劳动的异化必然带来人的其他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异化,科学技术也不例外,因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因此,科学技术作为劳动亦即人处理自身与自然界关系的社会活动的产物,也必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异化而表现出异化的现象。最根本的是要消灭对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利用方式,把现代科学技术从资本主义制度下解放出来。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最终解决资本主义的科技异化问题。当然,在马克思看来,异化的完全克服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中才能最终实现。马克思

    16、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技术在社会中,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的运用所产生的异化现象技术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既压榨、剥削、奴役工人,又压榨、剥削、奴役自然,成为人自由发展的桎梏。然而,马克思并没有因此把技术本身当做罪恶之源,而是把批判的锋芒指向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异化的根源并不在于其自身或其物化,而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的逻辑,它使得技术的使用成为资本家阶级攫取利润、霸权的工具。5.如何保证科技在社会中健康持续的运行?为了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必须从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与国家政策三个方面予以保证。从政策、法规与组织机构,制度化诸方面

    17、予以保证,包括建立保障研发活动社会运行的机制,建立保障科学技术发展的决策机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技术体制。一、建立保障研发活动社会运行的机制抢占高技术这个制高点必须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以保证科学技术社会运行中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协同作用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创新系统实质上是通过研究与发展促进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组织和制度系统。实现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需要一定的组织形式与制度保障。首先是创新必须要有主体即组织包括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等。国家创新系统还是一个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臵系统。对科研机构、大学与企业的资源配臵发挥调控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保障国家研发能力、衡量国家创新系统力

    18、度一般有如下指标总资金、GDP增长率、GNP 增长率、国家财政总支出等。二、建立保障科学技术发展的决策机构国家的科学技术决策机构,根据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及国家发展战略,制定战略、政策、法规、研发投入等,应用资金、市场、政策法律、社会创新组织等杠杆作用,保障和规范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活动􀋢第一,战略方针制定。第二,政策法规引导。第三,产业升级调整。第四,研究开发投人。第五,区域示范探索。三、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技术体制1,科学奖励制度由于科学家的职业特点、科学劳动的复杂性、科学发现和科学成果的公有性等,使科学贡献的同行和社会承认及相应的奖励显得特别重要

    19、。科学奖励系统的出现,源于对科学职业动力机制的深入考察和分析。科学奖励系统的实质是对科学家独创性贡献和科学能力的承认。科学奖励系统的特点是荣誉性、层次性、变动性,其功能在于促进优势积累、引人竞争机制、有利社会控制。科学奖励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将倡导科学家的社会规范、改善科学评价体系、优化科学的社会建制、推进科学事业持续稳定地发展。2,技术专利制度技术因其知识的专有性而注重技术发明的专利权。专利法和专利制度是技术创新成果的权益及其有序扩散和转化的保障。对技术成果及其使用价值的评价,便成了技术社会承认的最重要依据。与科学发现的优先权相对应的是技术发明的专利权。科学的直接目的是认识自然,技术的直接目的

    20、是利用、改造、创造、控制自然。技术是直接的、较多体现为物质形态的生产力,它与社会、经济、生产力的关系更为密切。技术评价的标准是权衡利弊得失、追求功利性。3,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中,由于科学技术活动的复杂性,使其各种因素及其活动过程的各个环节都不可或缺。除了科学技术自身运行过程各环节的中介服务外,还包括非技术、非生产性的中介服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科技创新活动、高风险的研发投入更需要通过社会化中介机构来推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尽管政府在其中可以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但大量的、尤其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主要通过社会化中介机构来实现。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过程中,科技中介服务是重要的中介

    21、桥梁,它是科技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广泛吸纳社会各界力量促进两者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风险投资,6.为什么要对科技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科学技术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一样,建立在诚信和道德的基础上。现阶段,默顿的科学的精神气质受到挑战,科学技术工作者有失范行为,需要制定相关科研诚信指南和工程师伦理准则加以规范。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尤其是进行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应该遵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技术工作者,尤其是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

    22、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科技伦理道德体现科技工作者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样的价值观念包括人生观、价值观、自然观、社会观及科学观。其中科学家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其从事科学活动的灵魂,决定着科学家的科学良心和道德理想。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到那些实际上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意义。这种人生观贯穿于他整个科学创新活动的过程与行为之中。科技伦理道德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科学精神是人类在科学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套价值观念体系,一旦形成,它又成为支配和统帅我们进行科学活动和其他相关活动的灵魂,并且作为人类最珍贵的“无形资产”、作为象征和展现科学事业内在意义的东西而不断留存下来

    23、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广泛的运用,在极大地改变着物质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科技工作者的精神世界,影响着科技工作者的伦理道德。现如今,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等卑劣的行为屡见不子鲜,迫使我们深思如何构建科技工作者的伦理道德。在国家已经出台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的环境下,作为科学技术活动的主要载体,科技工作者还应该尝试从自身做起,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7.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特征:1、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高。2、R&D(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较高。3、对外技术依存度较低。4、自主创新能力较强。创新型国家是指将科技创新作

    24、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任务是在21世纪国际科技、经济竞争日益强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创新型国家体现了当代科学技术社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其特征目前比较公认的有创新精神、创新人才、创新投入、自主创新能力、创新产出等。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实质是依靠国家的社会管理功能,对国内外创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不断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首要和有效路径,其作法是通过加大创新投入、增加创新产出、加强自主创新等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国家创新体系是

    25、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学技术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社会化和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五个部分构成。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目标是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是调整产业机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必须瞄准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必须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6、必须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方针是以原始创新为基础、以集成创新为主体、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途径。建设科学、合理的制度和政策体系是保障;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是关键;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是根本;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是基础。8.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意义?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是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

    27、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创新型国家建设3。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涉及科技体制革新的经济体制改革。目前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已取得了显著成绩,从创建国家创新体系到建设创新型国家,并不是单纯的从创新客体向创新主体的转变,而是从整体上考察创新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我国在科技创新发展方面仍存在许多困难,特别是在创新活动组织、创新资源配置和创新制度供给方面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及战略协同机制,

    28、国家创新体系结构总体上趋于优化,但创新机构之间相互作用的网络体系远未形成。完善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程,就是要增强我国创新绩效,依靠创新更好驱动经济增长,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创新绩效提高依赖于制度保障前提下的国家创新体系构成要素间的互动或联系。(一)建立健全制度保障。完善的创新制度基础设施是构建高绩效国家创新体系的必要前提和保障,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最基本的基础设施之一,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是重要的创新制度基础设施。(二)创新政策导向转变。政府应该采取创新政策,通过市场化运作模式,增强三者的互动联系,形成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三位一体”互动合作,通过创新政策激励创新行为主体的

    29、互动,增强创新绩效,进而驱动经济持续增长。(三)激发企业创新潜力。在自主研发或是引进国外技术的基础上,在企业创新机制上寻求突破,重视联合创新、联合建立技术标准。(四)培育积极、良好的社会创新氛围。社会创新文化是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保证,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和教育投入,使更多的人认识创新、理解创新、尊重创新并去实践创新,要保障企业能获得与其承担的创新风险成正比的收益。9.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想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面临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

    30、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

    31、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中国和世界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以及随之产生的废物也大幅度增长,为了取得长期的经济增长,中国必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的环境恶化很严重,加上庞大的人口和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这些都对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重大障碍。这些都导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一)人口方面的挑战(二)资源方面的挑战(三)生态环境方面的1、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峻2、自然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峻。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但这条道路同时是十分艰难的,首先经济实力薄弱是一大障碍,其次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

    32、术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持,要达到这一点尚需长期努力,最后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更加严重。虽然有上述不足,但我们同时要看到,只要中国政府坚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公众参与,再加上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10.全球化形势下的中国科技发展对策研究。科技问题的全球化是指在世界各国对全球性科技问题的认同不断提高,某些与人类发展、与自然奥秘有关的科学与技术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所面对的、所要探索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日渐趋同,从而使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有意识的社会行为,在研究内容的全球视角上和研究实践的全球协同上,愈加凸现。在科技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科技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1.科技全球化下,中国现有的科技能力面临严重挑战中国科技能力


    注意事项

    本文(自然辩证法 认证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