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林州地质地貌实习报告.docx

    • 资源ID:16622078       资源大小:30.19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林州地质地貌实习报告.docx

    1、林州地质地貌实习报告林州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引言 林州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的林州盆地,处于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上,北纬36线大致横穿林州盆地中央。盆地西界为太行山;东部为低山丘陵;北止于太行山与东部丘陵相接的姚村;南到东部丘陵与太行山相连接的合涧镇。 林州地区各种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现象典型多样,并且出露良好,区内交通便利具有较好的实习条件,因此,从10月18日10月23日进行了为期6天的实习,主要的实习对象是林州野外地质地貌以及本区的土壤、植被、气候等。 通过本次实习学会了不同岩石地区的观察与描述方法,掌握了实习区的地层层序;学会了地质标本和样品的

    2、采集和编录,绘制野外地质素描图,地质剖面图的做法;基本上熟练掌握了地质罗盘的使用,会用罗盘来测定方向,方位,测量岩层和构造面的产状等。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在于:一、通过实习来印证、丰富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 二、通过实习,初步学会观测和分析实习地区的地质、地貌、土壤、水文和植被等自然地理现象,并掌握地质野外工作的一般方法,掌握地貌、土壤等野外考察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为将来教学和进行乡土地理调查打下基础。 三、通过实习,了解实习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一.地理与经济的概况 1.地势

    3、林州盆地形态典型,但进一步又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地形区。 a.西部陡峻的太行中山 林州盆地的西部属山地地形,太行山中山大致呈南北长条状分布,一般海拔100-1600米,主峰林虑山海拔1619米。山体的基部由片麻岩所组成,山体为石英岩、页岩和石灰岩所组成。山体陡峭,壁立的陡崖连绵不断。 西部的太行山中山大致以淅河为界分为南北两段,北段为太行山段块中山,南段为太行山褶皱中山。 b.浑圆的中部丘陵 自盆地东望,丘陵起伏,累累环列,其山顶多呈浑园状,奇峰险崖,极为少见,平均高出地面约有200米左右,一般山岭坡度较缓,在各丘陵之间有许多小型不规则的盆地,及平缓的宽谷,河流迂回期间,形成了东部丘陵地区的交

    4、通要道。 c.黄土覆盖下的林州盆地。 林州盆地西依巍峨高峻的太行山,东、北、南三面接着山顶浑园的丘陵区。整个盆地形式是西高东底。盆地形状完整,中心地形较平,略有土岗起伏,偶见有奥陶纪灰岩所组成的缓丘。盆地底部以砾石为基,上部覆盖着第四纪黄土和近代冲积土。 2.水系: 本区河流皆发源于太行山东坡,与太行山构造方向近于垂直,盆地北部为漳河,中部为洹河,南部为淅河。各河均由西向东流经盆地,在盆地东部的平原地区先后与卫河上源各河交汇。 a.河床:诸河河谷从源地至东麓,一般长度为10km左右,其中较长的为淅河由源头到河涧镇距35km,高差却达500m以上。当然在盆地南端河涧镇较小,淇河、洹河也有此情况。

    5、 b.流速、流量、流向:地下河一般由太行山东坡发育,与太行山构造方向近于垂直。例如:盆地由北向南依次为漳河、洹河、淅河,各河均由西向东,当然淅河为淇河的支流,在盆地东部的平原地区先后与卫河上源各河汇流,各河谷受气候影响季节性水量变化大。该地又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最高水位时期,既是河流最大流量时期,也是东南季风盛行的7、8月份,在缺乏植物、坡度又大的情况下,很多汇入谷中,这时流速流量最大。9月份以后由于降水减少,一月前后流量更小,春季会稍有增加、冰雪融化, 但流量仍不大。这些年来,这些河谷在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下,流量一般由上有至下游减小,如淅河在山西境内到河涧附近水面由10m达到45米。几

    6、乎减少一半,还有桃源谷在山崖下有一定水量,但在出谷的下游成为干谷,还有三孝河附近越向下游水量愈小,由于大量引水灌溉农田,同时流经区域多为节理等岩性,易于下渗,成为地下河。有些涸季,如三孝河就吧地下河拨开成为地上河。因为 洹河上游 山上积水,上游从扇缘下游流过,河床和流量越来越窄小,再加上两岸由滩涂,已用来耕地,又受断层控制,形成地下河。 3.气候 林州盆地位于华北大平原的西南部和山西高原的交界地带,东部距海不远,属于北温带东亚季风气候区的范畴。按盛行风来说,一年中受盛行西风的影响很重;气团方面则极地气团和热带海洋气团的交替又严重地支配了这里的气候规律。 它西依太行山连接黄土高原;东南北三面都被

    7、高100200m的丘陵所围绕,夏季自海上吹来流经华北平原的暖湿气流,几乎可以不受阻碍地直吹入盆地内部,气流性质亦很少变化;而遇到高峻连续的太行山后,被迫上升,绝热冷却形成地形鱼,故太行东坡云雨较多,比较湿润,西坡则较干燥。冬季寒燥气团自山西高原流来,受太行山的阻碍,除山口地方仍有干寒情况外,一般因气流沿坡下行增温变性,已减轻了其寒冷的情况外,故这里实是山西高原和华北平原间气候的过渡区。 4.交通 林州市交通及通信较便利,境内铁路连接京广线,国家干线公路胶(东)长(治)线横穿东西、新(乡)河(口)线横穿南北,地方干线公路直通境外,行政村道路硬化率达到85%以上。境内由石林铁路7公里,省道3条、公

    8、路成为其经济发展的主动脉,分别改建西环路北段、西二环、北二环、北三环等15条城市道路,道路总长达130公里。交通工具正由以前的小推车改为汽车、货车、各类车辆发展到了2.5万台,新建乡级客运站2个、货运站5个,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客车。 5.经济概况 全市100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86万人;总面积2046平方公里,其中山坡、丘陵占86%、耕地76.7万亩,常年粮食播种面积110.05万亩,其中夏粮面积49万亩、秋粮61.5万亩、经济作物面积15.2万亩、粮经化物比例80:20。 本区物产资源丰富。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铁、铅、锌、铜、煤、石灰石、白云石、石英岩、大理石、花岗岩等20多种农业方面,盛

    9、产小麦、玉米、谷子、红薯、大豆、花生、棉花、油菜等。传统的土特产品享誉海内外,新的名优特产品不断涌现:柿子、核桃、山楂、板栗、花椒、蚕茧等土特产品和花岗岩、大理石等优质工艺品。 本区经济发展迅速。10万建筑大军以“红旗渠传人”的姿态,遍布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500多个县、市,建立了北京、天津、上海、太原、长治、郑州、西安、新疆等12个建筑基地,并已打入南也门、俄罗斯等国际市场。 近几年来,林州旅游业发展迅速,有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拉动当地各项产业的发展。 二、区域地层与岩性 林州地区的地质现象比较典型,出露良好,最古老的是太古界的片麻岩,最新的是近代冲积层。其中,发育较完善的为太古界、

    10、元古界和下古生界地层。上古生界和中生界地层本区缺失或为新生界地层所覆盖。太古界时期,以片麻岩、片岩为主的变质岩类居多,元古界中石英岩广泛分布,其波痕、泥裂构造清晰可见,古生界中的灰岩较多,尤其是寒武系的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和早奥陶的白云质灰岩,在林州地区分布较广。新生界的砾岩在该区也很具有代表性。 1、太古界 该类岩层多分布在淋病子盆地西侧,呈狭长条带形,组成太行山的基部,片麻岩种类较多,在桃园附近多为花岗片麻岩,其中散见石英片岩、云母片岩。在合涧西北八疙瘩,属于角闪片麻岩,实习中,在白杨凹、黄华村西等地发现片麻岩和片岩的存在。 花岗片麻岩呈红色,主要矿物为正长石、石英和云母,等粒变晶结构、片

    11、麻状构造显著,其距今 约25亿年,是林州地层中最古老的岩石,原岩为黏土岩、粉砂岩、砂岩和中酸性火成岩等,在区域变质作用下形成缓坡。 2、元古界 元古界时期主要是一套覆盖于太古界片麻岩之上的棕黄色石英岩和石英砂岩,与下伏的片麻岩呈角度不整合,在石英岩的底部可见到底砾岩,石英岩、石英砂岩主要分布在盆地西缘,构成太行山山体的悬崖陡壁,厚约200m, 石英岩和石英砂岩之上,可见到有硅质灰岩分布,这些硅质灰岩属于元古界顶部的震旦系地层。 石英岩是指石英含量大于85%的变质岩,由石英砂岩或硅质岩经热变质作用而成。太古界中多次岩浆活动和构造运动以及混合变质作用,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变质,最终形成于元古界,石

    12、英岩是元古界时期岩石的典型代表。 石英岩的颜色主要为肉红色和棕黄色,并且还有灰色、白色、褐色等。其中肉红色可反应出当时处于氧化环境,而浅色石英岩则能说明当时沉积环境为还原环境。 其主要矿物为石英、长石,并含有少量的云母、赤铁矿和其它矿物,在石英岩中夹杂一些黑色物质,鉴定为黑云母,这是由于元古界海洋中出现藻类生物,死亡后遗体腐烂形成有机质,反应出黑色,这也能反应出当时是处在浅海、滨海环境中。 石英岩是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形成的,其矿物进行了重结晶,因此其结晶良好,具有等粒变晶结构,块状构造。其矿物颗粒狭小,胶结物为黏土类胶结物,所以石英岩坚硬致密,不宜风化和流水侵蚀,岩层面上无土壤及植物存在,但隔

    13、水性强,可做为隔水层。 石英岩的层面上节理发育十分强烈,经流水冲刷而发生崩离,使岩层形成悬崖峭壁。太行大峡谷就是因为石英岩节理发育过强烈,在雨水冲刷下形成,石板岩镇附近的太行平湖,也是石英岩节理发育下形成的。太行大峡谷的节理为“X”型状的追踪张节理,形成节理群。 在石英岩的岩面上,可以看到波痕和泥裂现象,这可以反映出当时浅海(滨海)海进海退现象,海进时,海水动荡形成波痕;海退时,阳光照射强烈而出现泥裂。有些岩石还具有明显的斜或交错层理,也可反映出当时动荡的海洋环境。 石英砂岩常为白、黄白、灰白、粉红等色,主要矿物质为石英和长石,石英颗粒含量占90%以上,砂粒纯净,SiO2含量可达95%以上,属

    14、于碎屑结构,层理构造。这种砂岩是原岩经过长期破坏冲刷分选而成, 该岩石磨圆度高,分选性好,这也是其与石英岩的区别所在。 在石英岩的岩层夹杂有页岩,也可以说石英岩与页岩互成。页岩为黏土岩类中固结较强的岩石,具薄层状页理构造,页理主要是鳞片状黏土矿物层层累积平行排列并压紧而成。常含石英、长石、白云母等细小矿物碎屑,致密、不透水。可有各种颜色,含有机质者呈黑色,含氧化铁者呈现红色,含绿泥石、海绿石等到呈现绿色。性质柔软,抵抗风化能力弱,易破碎,常被风化成土,成为植物的生长地带。 3、古生界 31古生界寒武系 古生界寒武系地层为石灰岩,覆盖在元古界石英岩、石英砂岩或硅质灰岩之上,寒武系地层与元古界地层

    15、呈假整合接触关系,寒武系在本区可以分为下、中、上三统,下寒武统为红色页岩间以薄层灰岩,厚约百余米,性软、易风化,在地貌上常构成缓坡,中寒武统为厚层鲕状灰岩,但绝壁的顶部浑圆。上寒武统为薄层灰岩间以竹叶状灰岩,厚度较薄,在合嘴公路边观察到此类岩石。 鲕状岩石指鲕粒大于50%的灰岩,鲕粒直径小于2mm,形成条件一般认为是海水中溶解的CaCO3成过饱 和状态,沉积环境为潮汐和波浪作用强烈的浅海,并且海水中富含泥沙等陆源碎屑,内碎屑、生物碎屑,且比较混浊,潮汐和波浪作用经常引起水介质搅动,每搅动一次,水中各种碎屑便处于悬浮状态,促使CO2从水中逸出,导致海水中过饱和的CaCO3发生沉淀,并以各种细小碎

    16、屑为结核中心层层围绕,形成鲕粒,如 此周而复始,鲕粒越来越大,当其重量超过波浪、水流搅动的能量,便堆积在海底,并为CaCO3所胶结形成 鲕状灰岩。其上覆地层为晚寒武竹叶状灰岩,属于鲕状结构、块状构造。其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颜色多为灰色、灰白色。 竹叶状灰岩是一种典型的内碎屑灰岩,由灰岩扁砾被钙质胶结而成的典型砾屑灰岩,其砾屑为扁圆或长椭圆形,垂直层面切开形似竹叶,故名。一般认为这种灰岩是在潮汐波浪活动频繁的海滩地区(潮间带或潮下带),先沉积了泥晶灰岩,然后被潮汐或波浪破坏,形成碎块,并被磨蚀成砾,然后又被CaCO3胶结而成,沉积环境为氧化环境。 竹叶状灰岩为沉积物,碎屑物为扁圆形,椭圆形扇平

    17、砾石颗粒,并且碎屑颗粒的分选性和磨圆性较好,胶结物为钙质胶结物,其颜色有紫红色蜡黄色竹叶石,灰青色底白竹叶石,黄褐底黑竹叶石等,矿物万分主要为微晶或泥晶方解石和石英酸钙,并含有少量的其它矿物,其属于碎屑结构、块状构造。 32古生界奥陶系 奥陶系地层的主要岩性为石灰岩,覆盖于寒武系之上,与上寒武统呈假整合关系,上部为厚层状深色石灰岩,厚达800余米,主要分布在盆地东、北、南丘陵区域。林州市区东部的蜜蜂山以及合涧西北小丘中的奥陶系灰岩中,发现有珠角化石。 盆地东缘的奥陶系灰岩,常有闪长岩的侵入体穿插。侵入体周围的灰岩,在侵入体势力和化学流体的作用下,灰岩变质为大理岩并有硅卡岩及接触交代变质铁矿产生

    18、,受岩浆侵入的影响,围岩岩层有明显的破碎现象,岩层紊乱。实习中,在陆家脑村公路边和金虎山观察到治理组的白云质灰岩,百蜜蜂山上观测到马家闪灰岩。 白云质灰岩(治理组)属于早奥陶记的,颜色以浅色及灰绿色者甚多,质细,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白云石,属化学结构,块中结构较中奥陶马家闪灰岩硬度高,百沉金工业中可作熔剂和耐火材料。其与下伏晚寒武世纪叶状灰岩成角度不整合接触。 马家沟灰岩属于中奥陶记,颜色多为深灰色。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属等粒结构,性脆,硬度不大,小刀能刻动。滴盐酸剧烈起泡,易溶,流水较多的地方可发育成石林溶洞,形成喀斯特地貌,其是制石灰水泥的主要材料和炼钢铁的熔剂,也是制化肥,电石的原料。

    19、 4.中生界 中生界时期的岩石和矿物在此地出露较少,在东冶水库西北角发现赤铁矿和黄铁矿,由于燕山运动,这个时期的岩石发生变质而形成。由于风化严重,此地岩石出现他色,呈现绿色。 5.新生代 5.1新生界-第三系 这时期的岩石主要为一套砾岩。其中砾石多由石英岩砾石组成,表面圆滑,大小不等,胶结物为红色粘土及红色砂质粘土,胶结疏松,红粘土易被冲刷,冲走后常常在地表留下成堆的砾石,这类岩石多分布在百河谷及河漫滩上或河流一级阶地处,百桃源村渡桥发现第三纪砾石。 角砾石是直径在2mm以上碎屑(含量大于50%)组成的岩石,由带有棱角的砾组成,分选情况一般不好,多为搬运距离很近或未经搬运堆积而成。磨圆度一般,

    20、属于钙质胶结,由于其是由河流剥蚀作用的碎屑物质所形成的岩石,故为碎屑结构,有不同的分层,具有层理构造。 5.2新生界-第四系 第四系在本区主要是红色土及黄土中常见有浑圆状砾石夹层,黄土柱状节理发育,有石灰性反应,属地表径流堆积,黄土被近代流水切割,常成黄土台地,黄土崖等黄土地貌形态。 黄土是一种为充分胶结或半固结的粘土粉砂 岩,黄灰色和棕色,粉砂含量一般为40%-60%。其 次为粘土,并多含有10%以下的砂粒矿物成分,以 石英和长石为主。此外,还有白云母,角闪石,辉 石等胶结物以粘土及CaCO3为主,多钙是黄土的主 要特征之一。 6.岩浆岩 闪长岩是本区主要的岩浆侵入岩,主要分布百 盆地东缘的

    21、丘陵地带。闪长石呈灰色,全晶质中粗粒结构,似斑状构造成块状构造,其中的暗色矿物为呈 长柱状暗绿色的角闪石,浅色矿物为中性斜长石闪长岩百林外市区东部的蜜蜂山一带有出露为中生时代形成的侵入岩。 黄华谷一带还有辉长岩及辉绿岩出露,辉长岩呈灰灰黑色,全晶质中粗粒结构,块状结构,主要矿物辉石呈短柱状和基性斜长石共同组成了辉长岩,辉绿岩的颜色较辉长岩颜色暗,矿物结晶较细。 三.构造 林州盆地地处太行山林州盆地地处太行山南段山前过渡地带(指太行山主要山体与华北平原之间的倾斜地带)。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山西台背斜东部边缘的太行山隆起,中生代的构造变动使太行山南段的前中生代地层形成宽缓的背斜隆起,并伴随着大量的断裂

    22、发育和岩浆侵入活动。 褶皱构造 蜜蜂山处发现一褶皱构造(如图) 蜜蜂山山麓(1535米)人们施工的剖面处,观察到小的岩石形成的褶皱以背斜和向斜相间分布,另外在沿路边公路上观测到一褶皱构造为背斜,两冀为马家沟灰岩,核部为闪岩侵入体,此构造的形成原因是热液岩浆挤压所致,在闪长岩侵入体周围发现有变质代灰岩经热液作用而发生变质,形成大理岩。 断裂构造 据调查,林州长断层西侧(下盘即上升盘)出露太古界结晶片岩及震旦系变质石英岩、砂质页岩,后因地壳抬升形成太行山的主体,断层东侧(上盘即上降盘)是由寒武系奥陶系灰构成的基岩,反映在山地与盆地高差方面,反差极大,太行山海拔10001600米,盆地则在海拔300

    23、450米。 主要的大断裂(太行山东麓附近)证据: a.林州东侧蜜蜂山和西侧太行山不是山而是地势较低的盆地,也可说明太行山断层的存在。如图 林州市东南的蜜蜂山南山顶有鲕状灰岩的分布,西部太行山也有分布,同一种岩石是在同一地层中形成。有厚薄之分无高低之别,且同一种岩石是连续分布的,中间不会中断,有图中可以看出或计算出蜜蜂山与太行山两者水平距离15公里左右,两者山顶高差将近1000米。由此可见,太行山断层的存在,由于太行大断层形成西部岩块收内力作用被迫抬升,东侧岩块下降,从而使同一地层中的岩石分布出现差别 b. 八疙瘩村小石桥南端为距今25亿年前的太古界、角闪片岩,而该处鲕状灰岩形成于距距今5亿年前

    24、,二者年龄相差约20亿年,但却在水平距离不足100米的地方。反映了断层的存在,引起地层丢失或缺失现象,也是林州大断裂存在的依据。 c三孝河的河流从西向东流去,由于断层的存在,流向东南转南流去,河流下渗,过了洹水镇又流向东。洹水镇由于受断层控制变为地下河,后又由于西高东低,在安阳善应又出露许多泉水。 d.在合涧公路上,也会看到一些大断层或小断层。同时小地震也会时有发生,成为华北地震窗口。 e.在南窖村口北,有黄土的节理发育及在一些沟谷(嶂谷)两侧以石英岩节理发育,形成力行。追踪张节理,在仁石公路及太行山大峡谷两侧以节理发育;一线天等地有节理发育。 四.地貌形态 (一)构造地貌 林州的构造地貌主要

    25、是由断层形成的,例如:林州盆地主要由断层构成。林州中部地区基本处于断层带上,岩石受断裂挤压、磨擦、升温升压等影响,岩层面上出现了裂痕,岩性发生改变,易风化和流水侵蚀,在风和水流的侵蚀作用下,产生侵蚀物,由于水流的冲刷,被冲刷到下游,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断层地带的地势就爱渐降低,形成今天的林州盆地,林州盆地从北向南可分为任丘盆地、城关盆地、原康盆地、临淇盆地,这些盆地则为人类的栖息所和耕作地区。 (二)河流地貌 河流水流在流动过程中,进行侵蚀,形成各种沟谷地貌,被侵蚀的物质沿沟谷向下游搬运并堆积,形成河漫滩,冲积扇、三角洲等堆积地貌,凡由河流作用形成地貌,统笱为河流地貌,该区河流地貌主要有:河漫滩

    26、、河流阶地、河床地貌和洪积扇等。 1.河漫滩 当河流洪水泛滥时,除河床以外,谷底部分也被淹没被淹的河底滩称为河漫滩。 粗粒沉积物一部分在河床上堆积,另外在河流凸岸地段,由于流速较缓也堆积,形成滨河床浅滩 ,随着曲流的发展,浅滩不断展宽加高,以至在平水期大片露出水面形成雏形河漫滩,河谷再继续展宽,浅宽的滩上水流流速更加变小,即使在洪水时粗粒碎屑物已不能被带上滩地,只有较细的悬移质沉积在此,便形成二元结构河漫滩沉积。 2.河流阶地 当一个地区受到构造上升或气候剧变,促使河流在它以前的谷底下切,原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之上,成为近阶梯状地形,即河流阶地。 河流阶地成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构造抬升,另一个是河流

    27、下切侵蚀。河流阶地形成的必要条件是:较宽的谷底和河流下切侵蚀。 在合涧桥头淅河旁边,可以观测到淅河形成的三级阶地,其中一级和二级阶地已被开辟为农田或建成村庄。 3.洪积扇 自沟谷出口后,坡降骤成,沟谷水流所携带的物质大量堆积,形成了以沟口为顶点的冲出锥或洪积扇。 每当暴雨或冰雪大量融化时,巨大的洪流流出后,迅速展开成辐射状散流,加上一部分水渗入地下,水流搬运能力随之大减,大量砾石、沙泥发生沉积,形成一个以沟口为中心的半圆形扇状堆积体,从扇顶到扇缘,可分为扇顶相、扇中相、扇源相,扇顶相沉积以砾石为主,粒径较大,扇中相粒径适中,以砾石和粗砂为主,扇缘相以粉砂沉积为主,在桃园谷口可以观察到洪积扇群及

    28、土壤颗粒大小。 4.河床 河流平水期河水所占的谷底部分称为河床,下图为合涧桥下的河床剖面 (三)、黄土地貌 黄土颜色从上到下颜色由浅到深,第四纪早期的黄土地晚期的黄土颗粒含量高,而细砂粒级含量较低,所以午城黄土和离石黄土质地较粘重,而马兰黄土质地疏松,黄土无沉积层理,垂直节理发育,直立性强,遇水浸湿,引起地面塌陷具有湿陷性。 (四)峡谷地貌 林州境内的峡谷众多,主要有太行大峡谷、漳河谷、桃园谷、黄华谷、淅河谷、桃花谷等,峡谷多呈嶂谷状,两岸岩石石壁立,沟谷幽深,地势险要,极具观赏性和科考价值。 桃园谷由于河谷下切展宽成“U”形谷态,太行大峡谷由追踪张节理发育而成。峡谷沿水平方向上的“X”节理发

    29、育,经地势抬升河流下切而形成。峡谷受节理的影响直角急转,整个峡谷呈“之”型走向。峡谷两侧直立着由石英岩形成的陡崖,峡谷下切强烈形成深潭、跌水,在石板岩附近形成太行平湖。 (五)喀斯特地貌 凡是水对可溶性岩石以化学过程(溶解和沉淀)为主,机械过程(流水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和堆积等)为辅的破坏和改造作用,称为喀斯特作用,由这种作用所造成的地貌为喀斯特地貌。 在五龙洞森林公园观测到岩溶地貌。在山上,看到天生桥,其是在喀斯特作用下形成的,原来是一个呈拱形的喀斯特溶洞,由于林州地区气候逐渐变得干燥,溶洞停止生长,漫长的地质时期经多次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溶洞后壁塌陷,而溶洞顶部受流水侵蚀作用不显著帮岩

    30、壁较厚,经多种外力作用拱顶被夷平,而形成天生桥。 (六)岩性与地貌、植被、水文的关系 岩性对山地地形的影响很大,组成石英岩的山体,由于石英岩岩性坚硬,其中节理发育,石英岩崩落之后形成悬崖、峭壁和峡谷,石英岩之上的寒武系红色页岩,岩性较软,容易风化,形成陡崖之上的缓坡,缓坡之上位于山脊部位的中寒武系的鲕状灰岩,抗风化能力较强,但受降水的化学侵蚀,则组成坡面比较浑圆的陡崖,石英岩之下,位于山体基部的太古界片麻岩容易风化,形成山麓的缓坡。在寒武系石灰岩中,还可以见到由于崩落作用的岩柱和溶蚀作用生成的溶洞等。 五、土壤、植被和水文状况 本区气候夏热冬寒,四季分明,全年降水量在600mm左右,且多以暴雨

    31、形式集中于夏季,春夏之间蒸 发强盛,湿度较小,故植被多为耐旱性的落叶林、灌木和草类,仍因干旱关系,森林发育不良,且兼以人为砍伐及过度垦牧,更引起森林的衰,而逐渐向草原性植被过渡,在这种情况下,土壤发育带有草原带的特色而呈棕色,森林土和栗钙土之间褐土类。本区地形各处不一,西部成土母质主要为石灰岩,石英岩页岩,片麻岩等风化残积物。 六、区域地质和自然地理环境发展历史 1、太古代 根据太古界片麻岩(八瘩村)和远古界石英岩之间有大量砾岩存在,可分析在太古界末期曾发生了一次大规模构造运动,松阳运动。 2、元古代中后期 根据远古界石英岩及石英岩面上的波痕、泥裂及在灰岩中发现生石育和蜜蜂山顶发现的单笔石等化

    32、石可分析该区为滨海、浅海环境,海水存在进退现象。 3、古生代 A、页岩的存在说明海水稳定。 B、灰岩的存在说明海水动荡。 C、马家沟灰岩的存在反映了海水稳定 4、中生代 侵入闪长岩存在说明燕山运动时造成多次的岩浆活动,塑造了海陆分布骨架。 5、新生代 新生代中的砾岩、第四季黄土、河床相沉积物的存在,反映了当时为陆相环境,自地壳运动强烈时上升,成为阶地。 七、实习感言 实习让我增长了见识,学到了从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学会了观察,学会了从大自然中获取信息,让人身临其境地体会大自然力量的伟大,大自然的改造让地层形式丰富多样化,褶皱、断层构造多样,让我们的世界丰富多样。在实习中,了解认识了各种矿物、岩石,掌握了描述岩性的方法,根据岩性、构造和地层接触关系等恢复林州地区的地质发展史,对本区的土壤类型,植被状况,水文特点进行细致的观察分析各种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等。五天的实习生活,短暂而又充实,辛苦而又满


    注意事项

    本文(林州地质地貌实习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