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大地构造学复习资料.docx

    • 资源ID:1666709       资源大小:39.40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大地构造学复习资料.docx

    1、大地构造学复习资料2014大地构造学一、 名词解释1、 岩石圈。岩石圈是从地面向下延伸到低速带,包括整个地壳及上地幔的上部,软流圈之上的一个刚性的圈层。厚度约20-150Km,是地球坚硬的外层,在力学性质上表现为脆性体。2、 软流圈。岩石圈之下50-250km深处,这里地震波速度随深度增高而下降,出现了一个低速层。低速层是一个柔软的塑性体,它温度较高,接近于地幔在那个深度压力下的熔点,并可能发生部分熔融。在构造上把它叫软流圈。3、 克拉通。地台的前寒武系基底和地盾一起称为克拉通,大陆壳最稳定的构造单元,约占陆壳板块面积的70。4、 泛大陆。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为统一

    2、的大陆,称为泛大陆。5、 泛大洋。泛大陆周围只有一片广阔的海洋,称为泛大洋。6、 洋中脊。在地貌上,是一条在大洋中延伸的海底山脉;在地质上,是一种巨型构造带,断裂特别发育。7、 岛弧。是指弧形岛链或弧形火山列岛,弧的凹部朝向大陆,其间出现边缘海。8、 海沟。海沟是地球表面最深陷的部分,呈狭长形,与岛屿延伸一致,长度可达数千千米,宽仅几十千米,深度58Km,最深可达11Km。9、 转换断层。大洋中脊被一系列与中脊线垂直的横向断裂带切割,这种断裂带是自中脊轴部向两侧的海底扩张引起的相对运动形成的一种特殊断层称为转换断层。10、 板块。地壳表层的洋脊、海沟、转换断层把地球岩石圈分割成若干个大小不一的

    3、块体,简称板块。11、 热点。地幔中相对固定和长期的热物质活动中心。12、 地幔柱。地幔深处,甚至是核幔边界上产生的圆柱状上升的热物质流,它相对静止,在地表表现为热点。13、 地体。以断层为边界的,具有区域规模的地质实体。14、 蛇绿岩。由细碧岩和玄武岩到辉长岩和橄榄岩规则排列的镁铁质和超镁铁质火成岩石的组合,岩石中含有由后期变质作用产生的蛇纹石、绿泥石、绿帘石和钠长石。15、 蛇绿岩套。指产于地槽序列中的超镁铁岩、粗粒辉长岩、粗粒辉绿岩、火山岩和放射虫燧石岩的组合。16、 枕状熔岩。由紧密堆积的岩枕组成,所有的岩枕均有0.54cm厚的冷凝边,岩枕内部发育次辉绿结构和填间结构,主要由斜长石和单

    4、斜辉石组成,有时有少量的橄榄石斑晶,岩枕间为燧石充填。构成蛇绿岩层序最上部,厚度变化较大,从0.3Km到6Km。17、 混杂岩堆积。是海沟、俯冲带的典型产物。其中既有被一系列逆冲断裂而切碎和推覆上来的洋壳或陆壳构造残片,又有因板块俯冲而刮下来的浊流、远洋沉积物,以及浅水区崩塌下来的早先形成地层的外来岩块。18、 地槽。在发展早期是一个不断强烈坳陷和接受沉积的沉降地带,后期褶皱成山系。19、 正地槽。是指分布在克拉通或地台的边缘,呈线状延伸,具有比较强的活动性,或者说为大陆与大陆之间、大陆与大洋克拉通之间的地槽。20、 准地槽。出现在克拉通或地台内部,活动性较弱,发育不甚完全。21、 优地槽。远

    5、离克拉通,以强烈的火山活动、特别是以发育基性熔岩与蛇绿岩为特点,在造山运动中地槽有岩浆侵入,岩石也受到变质。22、 冒地槽。靠近克拉通,没有或差不多没有火山运动,靠近大陆一边,主要以块断作用为特征。23、 地槽偶。地槽是由成对的优地槽和冒地槽组成,称之为地槽偶。优地槽位于靠近大洋一侧,冒地槽靠近大陆克拉通一侧。24、 建造。是指在一定的大地构造环境中的一定阶段内所形成的岩石自然组合。25、 建造系列。是在一定的大地构造单元之内,在其构造旋回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在时间上互相联系的一系列建造的总称。26、 硬砂岩建造。地槽中成分复杂、分选不好、磨圆较差、多含易于分解的长石、岩屑和暗色矿物的岩石建造

    6、,按矿物成分比,分别组成硬砂岩、长石砂岩、复矿砂岩,岩石中出现大量的硬砂岩,则可称为硬砂岩建造。27、 硅质-火山岩建造。一般由硅质页岩、碧玉岩等硅质岩组成,并与细碧岩、安山玄武岩、石英角斑岩及其凝灰岩、火山碎屑岩和橄榄岩伴生。28、 复理石建造。是一种有规律的复杂互层的巨厚沉积,通常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岩石在剖面上呈韵律性交互出现。29、 磨垃石建造。建造物质组成以砾岩、长石砂岩、复矿砂岩等粗碎屑为主。具有明显的流水层理,沉积厚度大且变化快。分布在地槽褶皱带的各种坳陷内,在地槽褶皱带外侧的边缘坳陷中尤为发育。30、 石英砂岩建造。主要由石英砂岩组成。成分较单一,几乎全由石英颗粒所组成,分选性,

    7、磨圆度均较好。大部分属于滨海沉积。31、 铝土页岩建造。多赋存于侵蚀间断面之上,海侵层位的底部,主要由砂质粘土、铝土矿、铁矿及耐火粘土等组成。32、 地槽旋回。地槽从形成坳陷开始,经造山运动形成褶皱带,到最后成为稳定的克拉通,是一个完整的演化过程。33、 地台。是自形成以后不再遭受褶皱变形的稳定地区,由前寒武纪基底和沉积岩盖层组成。34、 准地台。指我国盖层厚度大并遭受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褶皱的地台称为准地台。35、 活动地台。有些地台在形成以后,由于某种原因在地质构造上出现了各种活动的特征,这种地台显然与地台的稳定性不同,把这种活动性大的地台称为活动地台。36、 台背斜。是地台内部的大型隆

    8、起单元,其上沉积盖层厚度较小,沉积间断较多,与相邻的台向斜相比缺失一部分地层,构造上表现为复式背斜的形式。37、 台向斜。是地台上相对拗陷的负向单元。沉积盖层发育完全,厚度较大,在较大范围内岩相和厚度均较稳定,构造上表现为复向斜的形式。38、 造山带。指造山作用中经受强烈变形的地壳所形成的狭长形山带,其宽度从几百km千余km,其长度可延伸数千km。39、 中间地块。在地槽系内部或地槽与地槽之间,固结程度较高,相对较老的稳定地块。40、 盆地。地球表面上被高地天然环抱的一块低地称为盆地。41、 沉积盆地。是地质历史某一阶段形成的被水域占据的一个断陷或坳陷地带。它以负向运动占绝对优势,同时接受足够

    9、厚的沉积物充填,形成了中间沉积厚度大,向盆地边缘逐渐减薄的沉积体。42、 含油气盆地。地壳上具备有统一的地质发展史,并发育着良好的生、储、盖组合以及圈闭条件,并发现有工业性油气的沉积盆地称为含油气盆地。43、 反转构造。是指在构造演化中伸展构造系统和挤压构造系统相互转换和相互作用的产物,它与地动力条件改变有关,是不同阶段、不同地动力条件下、构造变形的叠加与复合的构造样式。44、 花状构造。基底走滑断层常具较大位移,一般在基底上断面陡直,断裂带破碎,两侧反射层中断,在地震剖面上不易追索对应的同相轴,向上至浅部或盖层中散开和分枝,常形成花状构造。45、 正花状构造。正花状构造是在压扭性应力场情况下

    10、形成的,其主要特征是扭动带内断片向上散开,向深处收敛变窄变陡,主断层及分支断层多具逆滑距,撒开的断层间具地垒断片,地层表现为背形。46、 负花状构造。负花状构造是在张扭性应力场条件下产生,断层向上分枝并构成向形构造,主断层及分支断层多具正滑距,撒开的断层间具地堑断片。47、 构造样式。是指同一期构造变形或同一应力作用下所产生的构造总和。二、 简答题1、 大地构造学的研究观点(1)大陆岩石圈动力学、深部研究、地学大剖面研究表明,岩石圈结构是层圈式的,具流变式夹层;(2)各层圈面常是活动性构造拆离界面,成为大地构造运动的源地,是高度活动的动力学体系;(3)各层次构造具不协调性,横向具高度不均一性,

    11、出现了岩石圈分层拆离假说;(4)新构造观的核心是活动论,岩石圈各大板块或陆块能长距离水平移动;(5)构造变形具有多种成因、多种尺度、多期次和多重性质。伸展构造、挤压构造和走滑构造是组成岩石圈构造变动的基本类型;(6)岩石圈的构造演化过程既有渐进发展,又有突变性事件;既有不可逆性,又有多级次旋回式、阶段性发展;既有块断活动,又有波浪运动;发展是不平衡的、不均一的;(7)板块构造运动对岩石圈及盆地演化就具有控制作用;(8)板块和板内的构造反转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9)岩石圈块体的开合具有多尺度和多样性,既有大开大合的威尔逊旋回,也会有规模较小的手风琴式开合、弧后式开合、走滑过程中开合等非威尔逊旋

    12、回;(10)不同规模地体的离合概念描绘了一些陆壳生长的各构造单位的自然集合过程。环太平洋域和特提斯域地体增生样式具有不同特点;(11)洋壳不总是俯冲于陆壳之下,有时也能仰冲于大陆基底之上;(12)岩石圈动力来源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13)深层流体是极其活跃的因素,在构造运动发生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14)造山带、盆地和盆岭关系是当前地学中基本课题,研究其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实用价值。2、 历史构造分析法(或称地质历史分析法)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岩石圈组成和结构就是研究大地构造的基本方法,称为历史构造分析法或称地质历史分析法。概括起来就是以各种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为基础,按地史发

    13、展的顺序,探讨不同阶段大地构造发展的特点,着重研究和比较地壳、地幔各部分构造的发生、发展和转化,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阐明它们的运动规律。沉积作用、岩浆作用、构造变动、变质作用、成矿作用、地球物理分析(地震、电磁、重力、磁力,古地磁、同位素)。3、 历史比较法历史比较法又称将今论古法。区域大地构造以岩石圈为研究对象,现代所见的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和结构都经历了长期演变过程,在推导过去的构造时,经常用现代地壳上所见的各种地质构造类型和各种地质作用与地史上保存下来的各物质记录相比较,找出与这些物质记录相对应的构造类型,并确定地质历史上这些地壳构造类型演变规律性。这种方法就是历史比较法或将今论古

    14、法。4、 比较构造学方法(构造类比法)共性寓于个性,通过性质相同的大地构造单位之间和性质不同的大地构造单位之间两个方面的对比,找出其本质的差别和非本质的差别,以找到划分大地构造单位的合理方案。5、 解析构造学方法(1)几何学的解析;(2)运动学的解析和动力学的解析等三个方面;(3)解析的思维方法就是把复杂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加以研究的方法。解析的目的是透过现象掌握本质,探索各种构造现象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查明它们在地壳、岩石圈的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6、 岩石圈层圈结构(1)上地壳:由盖层和结晶基岩层两部分组成;(2)中地壳:中地壳与上地壳成分相似,其平均成分接近花岗闪长岩

    15、,但物态不同,为塑性层。易产生塑性流动,顺层拆离。横向分布不均匀;(3)下地壳:一般厚10-15km;上部偏中性;下部偏基性、超基性,属高温高压变质相;由上而下,偏脆性变形渐变为偏塑性变形。其下部与莫霍面一起也构成一个重要的拆离带或调解带,控制着地壳构造的发育;(4)莫霍面:纵波通过时由7.6 km/s,突增至8.1 km/s;(5)上地幔刚性层:由橄榄岩、辉岩和榴辉岩等组成。由于以高熔点的橄榄岩为主,故形成密度大,强度高的刚性层。7、 大洋海底磁异常分布的特征(1)在洋中脊两边正异常和负异常区是条带状;(2)与海岭平行;(3)分布在洋中脊两边是对称的。8、 瓦因-马休斯假说(1)海底磁异常条

    16、带不是由于磁化强弱不均引起的,而是在地磁场不断转向的背景下,海底不断新生、不断扩张所造成。(2)地幔物质不断自大洋中脊顶部涌出,形成新的海底,当它冷凝至居里温度以下时,便沿着当时地磁场的方向被磁化;(3)随着海底扩张,先形成的洋底向两侧推开,中脊顶部又涌出新的洋底;(4)如果这时地球磁场发生转向,新形成的海底便在相反的地磁场方向下被磁化,形成与先前形成的海底磁化方向相反的一条海底岩石条块。9、 海底扩张学说要点全球规模的中央海岭是洋壳生长的地方,地幔中的玄武质岩浆沿中央海岭中的裂缝上升,冷凝成岩石,即为最新的洋壳;先生成的洋壳,被后生成的洋壳从中央海岭向两侧依次推出。因此中央海岭又称为发散带或

    17、分裂带;由于地球是个转动的球体,海底不同地段的扩张速度也是不同的,每年1数cm;转换断层标志着缓慢与快速蠕动区之间的剪切;海底并不是无限扩张的,到了海沟就下沉数百km转入地幔,因熔融而销毁,因此海沟又称为汇集带。由于生长和销毁的速度是一样的,因而地球的总体积或海盆地的总容积基本上是恒定的;扩张移动的动力是由地幔的物质对流,对流发生在软流层内。对流的速度即是海底扩张的速度;对流的规模在横向上即为洋中脊与海沟间的距离;大陆硅铝层驮于地幔对流之上,仿佛就像坐在传送带上一样,随硅镁层一起流动;当新的对流循环由大陆下面上升时,大陆就被分开,并被带着向两侧移动;海岭不是永久的形态,他的年龄只不过二、三亿年

    18、,相当于一个对流体系的年龄。10、 海底磁异常的成因瓦因马修斯假说:海底磁异常条带不是由海底岩石磁性强弱不同所致,而是在地球磁场不断倒转的背景下海底不断新生和扩张的结果。高温地幔物质不断沿大洋中脊轴部上涌冷凝形成新的洋壳,当它冷却经过居里温度时,新生的海底玄武岩层便会沿当时地球磁场的方向被磁化。随着海底扩张,先形成的洋壳向两侧推移,在中脊顶部继续不断地形成新的洋壳。如果某个时候地磁场发生转向,则这时形成的海底玄武岩层便在相反的方向被磁化。于是,只要海底不断扩张和地磁场周期性地转向,正反磁化方向交替的洋壳条带就会从洋中脊轴部不断向外推移,而形成平行并对称于洋中脊分布的磁异常条带11、 板块构造的

    19、基本原理(l)板块构造学强调地球上部的刚性岩石圈和下部的塑软流圈的对立;(2)板块分离处,软流圈中上地幔物质上涌,冷凝构成新的洋壳;汇聚处,板块俯冲到另一板块下,使之返回地幔同化;(3)轻的大陆板块驮在软流圈上漂移,难以消亡;(4)板块运动推动了大陆漂移和大洋盆地张开关闭;(5)岩石圈水平运动是球面上绕轴运动;(6)驱动力来自地球内部。12、 板块边界类型及特征根据板块间的构造活动性不同,板块边界分为三种类型,即离散型边界、汇聚型边界、转换型边界。(1)离散型边界两侧板块作垂直于边界走向的相背运动,使板块向两侧分离、散开。其应力状态是拉张的。离散边界可发生在大洋岩石圈板块之间,或在大陆岩石圈板

    20、块之间或之内即大陆裂谷带。大陆裂谷带使统一的大陆岩石圈板块分裂、散开,并可进而演变为大洋裂谷带,大洋岩石圈的增生就发生在大洋裂谷带,故离散型边界又称建设型板块边界。(2)汇聚型边界两侧的板块垂直于边界彼此相向运动,其应力状态是挤压的。沿汇聚型边界地壳强烈变形,伴有大量岩浆活动,相当于海沟及造山带。可划分出两种类型:俯冲型边界:当大洋岩石圈板块与大陆岩石圈板块相互汇聚运动时,洋壳板块的比重较大,所受浮力较小,位置低,俯冲、消亡在陆壳板块之下;碰撞型边界:当汇聚型边界两侧都是陆壳板块,或陆壳与岛弧板块相互汇聚时,由于两者比重小,所受浮力较大,陆壳板块难以俯冲进入另一个陆壳板块之下的地幔中,于是两个

    21、板块最终碰撞,这种边界称为碰撞带。(3)转换型边界位于相邻板块相互错动的地方,沿转换断层发育,无物质增生消亡。剪切错动,浅源地震活跃。除上述三种基本类型,还有许多过渡类型,如转换断层海沟型、转换断层洋脊型等。13、 大洋中脊主要特征(1)大洋中脊为高耸于深洋盆地之上的巨大海底山系,在洋脊轴部出现的宽阔裂谷带,称中轴裂谷带;(2)世界各大洋中的洋脊连成环绕全球的中脊系统,大西洋中脊向南伸展环绕非洲大陆南部,并进入印度洋。在印度洋中部,大洋中脊分叉;(3)大西洋中脊正好分布在大西洋中央,称为大洋中脊,由平行的脊峰和中轴裂谷组成。太平洋中隆分布在太平洋偏东一边,一般称东太平洋中隆,是个较低缓的隆起,

    22、不发育中轴裂谷带;(4)许多地震都沿大洋中脊发生。大西洋中脊地震活动较强,东太平洋中隆地震活动较弱。绝大多数震中沿中轴裂谷分布;(5)大洋中脊山脉与大陆山脉不同。大陆山脉主要由沉积岩受挤压产生褶皱和变质作用形成;洋脊山脉由火山岩组成,是由于拉张产生断裂导致岩浆喷发而形成;(6)洋中脊的重力异常与两侧的洋盆区近于相等,但中脊轴部的重力异常明显低于两侧洋盆区,反映在中脊轴部以下存在低密度的异常上地幔。与陆上褶皱山系不同,大洋中脊的均衡调整作用不是通过地壳加厚实现的,而是由地壳下部低密度的异常上地幔所补偿。这表明大洋中脊是热地幔物质上涌的地方,中脊轴部是板块扩张中心;(7)沿大洋中脊轴部热流值很高,

    23、平均热流值为2.53.0HFU,甚至可达8 HFU。由于洋壳所含散发热量的放射性元素量比陆壳低,洋中脊热流值高被解释为地幔对流的结果。中脊轴部是熔融地幔物质上涌形成新洋壳的地方,那里的软流圈深度小,地温梯度大,热流值高。向两翼,随岩石圈年龄变老,地温梯度和热流值渐渐减小。14、 贝尼奥夫带的特征定义:震源深度通常靠洋侧较浅,靠陆侧较深,构成一个倾斜的震源带,称为贝尼奥夫带。主要特征:(1)随深度的增大,贝尼奥夫带的倾角往往变陡;(2)贝尼奥夫带的长度或最大深度在各地不尽相同;(3)贝尼奥夫带的长度和倾角与板块俯冲速度有关。俯冲速度越大,贝尼奥夫带越长,倾角越小;(4)贝尼奥夫带与海沟相伴随,贝

    24、尼奥夫带一般倾向大陆;(5)在一些海沟之下,发现另有一列较弱的震源带,其倾向与贝尼奥夫带相反,长度也比较有限。15、 板块俯冲的主要证据(1)贝尼奥夫带活跃的地震活动表明该带具有足够的刚性,这是刚性板块俯冲下倾的一个重要基础;(2)贝尼奥夫带具有很高的Q值;(3)在许多海沟的岛弧或大陆一侧斜坡内,利用高精度的地震勘探法,发现了复杂的叠瓦状逆掩构造,证明这里存在着强烈的挤压逆冲作用;(4)在地震剖面上还发现,有些海沟洋侧之下代表大洋基底的强反射面逐渐倾伏于海沟陆侧之下,这是大洋板块向陆侧俯冲的反映;(5)海沟常出现较弱的正或负的磁异常,异常幅度向陆侧逐渐减弱;(6)板块的俯冲是对板块扩张的补偿所

    25、要求的。要使地球体积保持不变,承认板块扩张,就会发生板块的俯冲;(7)洋底岩石圈的平均密度约3.31gcm3,软流圈的平均密度仅约3.203.22gcm3。这种密度倒置现象,有利于板块俯冲活动的发生;(8)海沟地形和明显的负重力异常的存在,也是俯冲作用仍在持续的重要证据。16、 地体的基本特征(1)多数呈狭长带状分布;(2)有些则呈无根底自逆冲推覆体;(3)其基底与原来岩石圈完全脱离开来;(4)其边界常由断裂带或地缝合线, 如蓝片岩带, 蛇绿岩带, 混合岩带, 绿片岩带以及糜棱岩带所控制;(5)这些边界断层带常常表现出多期的复活运动, 并发生褶皱;(6)呈现出极其复杂的演化历史。17、 大洋的

    26、演化威尔逊旋回演化阶段主导运动特征形态典型火山岩典型沉积变质作用实例I胚胎期抬升裂谷拉斑玄武岩溢流,碱性玄武岩少量沉积作用可忽略东非裂谷II幼年期扩张狭海拉斑玄武岩溢流,碱性玄武岩陆架与海盆沉积,可能有蒸发岩可忽略红海、亚丁湾III成长期扩张有活动中脊的洋盆拉斑玄武岩溢流,碱性玄武岩,但活动集中于大洋中央丰富的陆架沉积少量大西洋IV衰退期收缩边缘的岛弧毗邻海沟边缘的安山岩及花岗闪长岩大量源于岛弧的沉积物局部广泛太平洋V终了期收缩抬升年轻山系边缘的火山岩及花岗闪长岩大量源于岛弧的沉积物,可能有蒸发岩局部广泛地中海VI遗痕收缩抬升年轻山系少量红层广泛印度河一线前三个阶段表征了大洋的形成和张开;后三

    27、个阶段则标志了大洋的收缩和关闭。(1)胚胎期:大陆裂谷阶段是大洋发展的胚胎期,地幔物质沿大陆裂谷上涌,地壳被拉伸变薄,发育了一系列断裂和地堑;(2)幼年期:当大陆岩石圈终于被拉断,丧失了完整性,地幔物质涌出形成大洋地壳,大陆裂谷转变成发育在洋壳上的中央裂谷,即进入大洋发展的幼年期;(3)成年期:幼年洋进一步发展,两侧大陆更加分离,逐渐形成宏伟的中洋脊山系和开阔的深海平原,使大洋的发展进入成年期;(4)衰退期:由于大洋不断张开,大洋边缘离开中脊距离越来越远,岩石圈不断冷却变重向下沉陷,加之被动大陆边缘上接受的巨厚沉积物也使洋缘的岩石圈显著沉陷。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洋缘的岩石圈在挤压作用下破裂,一侧

    28、岩石圈俯冲沉潜于另一侧之下,并随之出现洋缘的海沟,使被动大陆边缘转化成为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当板块的俯冲作用占优势时,大洋的发展便进入衰退期;(5)终了期:中生代时的古地中海,北缘发育海沟俯冲带,南缘濒临印度、阿拉伯、北非,为宽缓的被动大陆边缘。占地中海洋底沿北缘海沟向北潜入欧亚大陆之下,古地中海逐渐收缩关闭。目前,地中海是古地中海萎缩后的残余海洋,其内部不见活动的中洋脊,海盆相当窄小,标志了大洋发展的终了期;(6)遗痕:印度、阿拉伯以北的古地中海洋壳在新生代相继俯冲罄尽,印度、阿拉伯与欧亚大陆相遇碰撞,洋盆完全闭合消逝。当大洋关闭、两侧大陆碰撞时,受到的挤压应力很大。褶皱、断裂、逆掩、混杂等

    29、作用使地面隆升,形成褶皱山系,如喜马拉雅山系。其中,往往会留下已消逝的洋壳残片(蛇绿岩套),如分布在印度河一雅鲁藏布江一线的蛇绿岩套。18、 板块的驱动机制主要机制是地幔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即地幔对流模式和地热幔柱模式。(一)地幔对流模式深对流模式:全部或大部分地幔参加对流的;浅对流模式:只有软流圈参加对流,由于软流圈呈塑性状态,这类模式广为接受。它分为:粘拖型和浮动型两种。(二)地幔柱模式地幔柱是源于地幔深部的圆形上升流,它携带地幔物质和热能直至地幔上层,并在岩石圈和软流圈分界处四散外流(水平方向移动),从而可将地幔柱当作板块的驱动机制。(三)其他一些板块运动的驱动机制如下:(1)俯冲板块的

    30、重力拖拉作用:板块俯冲潜没是由于板块的冷却变重所致,下潜板块与周围地幔之间的密度差产生了负浮力。板块俯冲时伴随的相变导致板块密度增大,更有助于把板块拉下去;(2)大洋脊顶部的推挤作用:当热地幔物质上侵于中脊轴部,就如同在板块中间不断地打进楔子,从而把板块向两侧推开;(3)顺坡下滑作用:由于中脊轴部软流圈顶面的位置最高,在中脊侧翼,板块可以沿倾斜的软流圈顶面顺坡向下滑移。19、 俯冲带的岩浆活动(1)岩石类型:俯冲带的岩浆活动主要发生在岩浆弧的范围内,距海沟轴约150300km,平行于海沟或岛弧展布,主要岩石系列有:岛弧拉斑玄武岩系列:主要有岛弧拉斑玄武岩岛弧安山岩和少量英安岩;钙碱系列:主要有

    31、安山岩、英安岩、高铝玄武岩、流纹岩等;岛弧碱性系列:主要以玄武岩、安山岩为主。(2)岩浆系列的水平分带性和成分极性:自海沟向陆方向,俯冲带的岩浆岩不仅喷出体积和岩浆活动规模减小,且岩石成分有规律地变化,表现出水平分带性。一般随着与海沟轴距离的增加,依次分布为拉斑系列、钙碱系列和碱性系列。这种随著与海沟轴的距离和俯冲带深度的增加火山岩成分有规律变化的现象叫做火山岩成分的极性,这种极性特点可以指示俯冲带的倾斜方向。20、 俯冲带的区域变质作用双变质带是俯冲带的重要特征之一。双变质带指的是变质时代接近、在空间上平行分布的高压低温变质带和低压高温变质带。低压高温带一般位于大陆一侧,沿岩浆弧分布,是由岩浆弧的火山岩和沉积岩在高地温梯度下区域变质而形成的;高压低温带位于海沟附近,其温度不高,一般不超过250400。(一)双变质带的特征(1)高压低温变质带和低压高温变质带之间往往有大断层,常为冲断层,向大陆方向倾斜;(2)高压低温变质带结构不对称,变质程度向陆增加,变质重结晶年龄和沉积物年龄向陆变老;低压高温变质带结构比较对称,变质程度自热轴向两侧递减;(3)高压低温变质带常常伴有蛇绿岩套,它的年龄比变质时代老的多,许多高压变质矿物组合就形成于蛇绿岩套岩石中;低压高温变质带可以看成是一条花岗质深成作用和安山质火山作用带,花岗质岩石的侵位多发生在区域变质作用的晚时期或变质结束之后;(4)高


    注意事项

    本文(大地构造学复习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