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知识点.docx

    • 资源ID:16788543       资源大小:26.66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知识点.docx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知识点20192020第一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大纲一、本次期末考试题型为:单项选择题30个,每题1分,共30分;判断题10个,每题1分,共10分;简答题5个,每题6分,共30分;论述题1个,12分;(不只单单观点)材料分析题1个,18分。(观点+材料 用了哪些原理3原理;第一个全面点详细说)导论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p2 选择题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

    2、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2、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p5 哪国的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3、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 剩余价值学说 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第一章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p21 存在和思维哪个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2、物质的根本属性和物质的唯一特性 p23 p22根本属性: 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唯一特性:

    3、客观实在性3、意识的本质、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 p25 p26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2个方面) 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在内容上客观,形式上主观,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的所构建的目标的蓝图)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加工创造,构造现实没有的理想世界)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指导实践)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自制力) 4、唯物辩证法的总的特征和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30 p37 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

    4、和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5、联系的特点 p30 含义: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存在联系) 多样性(事物是多样的,联系也是多样的。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条件性(条件有支持或制约作用,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6、新事物 p32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因: 新事物有新的要素结构功能,它适应已

    5、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是硬性条件的因素,并且添加了新事物不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7、唯物辩证法五对范畴的辩证统一关系及方法论意义p33 36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构成了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五大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内容和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

    6、式反作用于内容,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现象和本质: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丰富的、生动的,而本质则是内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单纯的.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露和表现,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二者不可分割.原因和结果: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

    7、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可能和现实:对立表现在: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则是已经存在的东西.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偶然性和必然性:是揭示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对立表现在:二者产生的根据不同,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统一表现在:二者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在一定的条件可以互相转化,互相过渡.【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

    8、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量变质变规律: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否定之否定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

    9、螺旋式”向前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三个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它的总特征,辩证法的三大规律都是讲发展的,五大范畴都是讲联系的.联系的观点: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联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发展的观点:物质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世界,运动是宇宙间一切的存在方式.发展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过程,它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客观的,有规律的.一分为

    10、二的观点:唯物辩证法主张全面地看待事物,既要看到普遍联系,又要承认它们之间的区别,既要看到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又要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反面,既要看到个别,又要看到一般.全部8、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p39(一)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二)矛盾的特殊性是指: 不同事物,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其特点。(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11、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相互依存: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二者统一于矛盾。相互转化: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9、量变质变的辩证统一p40(一)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二)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有一个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三)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和质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

    12、的统一。)10、否定之否定规律p41 (不考大题) 事物内部都存在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否定观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因素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即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

    13、两次否定,三个阶段) 否定之否定:第一次否定是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 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不同周期的交替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趋势 否定之否定规律(发展)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章1、主体与客体的关系p58 59 (实践的基本结构是:主体,客体,中介。) 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基本关系: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实践的

    14、主体和客体与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认识关系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实践关系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价值关系是有用性。2、认识的本质 p63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p63_64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p67 (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特点是直接

    15、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容。5、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p70(1)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三个特点,表现为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等三种基本形式。 (2)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大题】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生,也就是说,人们改造世

    16、界的需要产生了认识世界的需要。其次,实践出真知,人类的一切认识,无论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归根结底都是来自实践的。(经验)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新的经验材料。其次,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手段和物质条件。再次,实践不断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人类要.所以发展了.)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正确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有效改造世界。6、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p76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一)真理的绝对性。【真理内容的客观性;真理发展的无限性】 内

    17、容上: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主观要如实反映客观 人的认识过程: 真理是不断地发展的 (二)真理的相对性。【真理内容的近似性;具体真理的有限性】 真理是有条件的,有范围的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 它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从客观世界的整体来看,人类已经达到的认识的广度总是有限的。二是就特定事物而言,认识反映事物的深度是有限度的,或是有近似性的。(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真理的相对性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7、真理的标准 p75 【判断题】例:有用即为真理实用主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

    18、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客观是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师姐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不是真理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最终的证明。8、真理的绝对性表现 p76(一)真理的绝对性。【真理内容的客观性;真理发展的无限性】 内容上: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主观要如实反映客观 人的认识过程: 真理是不断地发展的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它有

    19、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二是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9、真理与谬误的转化 p80真理和谬误是人类认识中的一对永恒矛盾,它们之间既对立又统一。(一)真理与谬误相互对立。(二)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又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换。真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谬误。一方面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才能够成立。超出这个范围失去特定条件就会变成谬误。另一方面真理又是全面的。把全面的真理性认识组成的科学体系中

    20、的某个原理孤立的抽取出来,切断同其他原理的联系,也会使其丧失自己的真理性而变为谬误。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向真理转化。既然超出一定的条件能够导致真理变成谬误,那么恢复特定的条件对谬误进行“纠错”,使之重新与其所应用的对象、条件、范围、内在联系相符合,谬误就会转化为真理。10、实践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这句话记) p83 91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一)实践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含义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在实践中人们必须遵循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真理。只有按照真理办事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在实践中人们都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和改造实践

    21、。这一尺度体现了人的活动的目的性。(二)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三章1、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p108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2、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p116 生产工具3、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p117 生产关系4、社会意识形式 p109(一)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从发展水平高低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是低水平、不系统、不定型、自发的社会意识,如习俗、情感(感性认识)。社会意识形式是高水平、直觉、系统、定型、经过组织的社会意识;(理性认识) (二)社会意识形式=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科学) 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社

    22、会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社会意识,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有阶级性,与上层建筑有关)非意识形态是指自然科学和语言学、形式逻辑的一部分社会科学不具有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性质,不反映特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不服务于特定经济政治制度和特定阶级。(无阶级性)5、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指导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p111(原理+指导)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建设发展直接影响文化建设,所以要发展经济建设) 一是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二是社

    23、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三是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早或迟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文化建设本身是一种社会意识 多)一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社会要积极推进先进社会意识的发展,摒弃落后意识;要发挥先进意识的促进作用,消除.)二是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并且与现代相结合;借鉴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突出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

    24、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6、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p120(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一)理论意义: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的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并且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作为判断时代变革的客观依据。(二)现实意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自觉的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自觉认识到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

    25、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7、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145 (论述题辩证 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 如何把握)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科学技术的作用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改革。 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规模的扩大,进而推动了生产的分工和协作的广泛发展,并使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进一步提高,最终必然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科技革命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精

    26、神生活条件大大改善。 科技革命带来了思维方式的变革。不仅影响了思维的主体,同时也改进了思维的工具。(二)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p146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积极作用+消极影响) 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人类能够创造出更多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科学技术在运用于社会时所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一种情形是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例如,工业的发展带来的水体和空气的污染,大规模开垦和过度放牧造成森林和草原的生态破坏;生命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涉及人自身尊严、健康、遗传以及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

    27、伦理问题,基础工程可能导致基因歧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和基因治疗、克隆技术的适用范围等问题,引起了人们高度关注;互联网可以迅速、广泛地传播大量有用信息,但也存在大量垃圾信息和虚假信息,并可能会侵害国家安全、企业经营秘密以及个人隐私权。 还有一种情形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有关,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常常被资本资产阶级用作剥削压迫人民的工具,并非都能使人摆脱贫困,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因而科学技术有时“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利”。世界上的霸权主义者凭借科技优势,逼迫他国接受国际贸易中不公平的规则,转嫁自身经济危机,甚至入侵他国,造成大量生命财产的损失,这就是例证。 正确认识和运用科学技术

    28、,首要的就是有合理的社会制度保障科学技术的正确运用,始终坚持是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让科技为人类造福。8、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p151 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们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人们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9、个人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作用p154 评价个人的历史作用:历史分析方法 阶级分析方法(结合必然与偶然) 第四章1、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 (商品的二因素)p162 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是使用

    29、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商品特有)(二)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空气)有价值的一定有使用价值,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2、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劳动的二重性)p163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一)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使用价值)(二) 抽象劳动是直撇开一切具体形式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3、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p166 商品的价格围绕商

    30、品的价值自发波动。自发波动原因是受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4、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p170 简答或选择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为从物与物的关系背后节是人与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5、从理解劳动力成为商品入手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p180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剥削制度 (可变)资本和雇佣劳动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6、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的两重性 p184生产

    31、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两个过程不能分开)7、资本和资本的本质 p185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本质: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8、剩余价值率m=m/v p186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劳动力) 剩余价值=总价值-总资本 可变资本=总资本-不变资本 不变资本(机器),流动资本(原材料)9、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p187 188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早期)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共同特征 : 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获得更多剩余价值10、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经济危


    注意事项

    本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知识点.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