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八篇.docx

    • 资源ID:16798681       资源大小:40.44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八篇.docx

    1、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八篇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八篇 篇一跨过许多的山/穿过许多的街/看过许多的景/我却只为一座城停留/她就是庐江/悠久得有点像西安/宜居得有点像大连/现代得有点像上海/文明的有点像北京/这就是庐江!众眼看变化:40年前,在乡下,我们70后是无缘上幼儿园的。小时候的我们,担水、赶集,干农活,屁颠屁颠跟在父母与兄长身后,看着他们凭票买大米、猪肉、衣物身处“计划经济”,连生孩子都要计划。似乎,那个时代的一切,都需要一张票来搞定。作为特殊的一代人,从小受理想主义教育,爱穿军装,喜欢毛主席诗词,洗星海、黄继光、董存瑞等,就是我们少年时代尊崇的英雄。那时候理想是当科学家、工程师等,为人民服务

    2、。怀揣宏伟的志向,穿着补丁打补丁的衣衫,以及,逢年过节时,舌尖上一年仅吃次把的红烧肉,都永恒地鲜活在我们这些70后的记忆之中。那个年代我们农村阡陌交错。上学的路上,乡间的泥泞小路常常让人寸步难行,房屋建筑很少用到水泥,以土块代替砖块砌墙,屋顶用木头和稻草搭配而成。室内采光阴暗,这样的房子易受潮,遇水不易蒸发,地面潮湿,天长日久容易导致风湿病。那时候,家家屋内陈设基本都是些简单的木制家具,烧柴、点煤油灯,后来烧煤,每户自掘井,生活简单朴素,我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岁月如歌,从梦想到跨越,生活在这个乡村小镇,不可复制的40年:从摇蒲扇到装空调,从挖井吃到买自来水用,从肩挑手担到农业机械化耕作如今

    3、,乡村奔小康路上,幸福回声嘹亮!一路走来,“买户口”、读书求学,为只为“鲤鱼跳龙门”脱离“农门”。生长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父兄在、青春在,再回首那是一生中走得最慢的年华;那是一生中最无畏的年华,那是一生中最无知的年华;那是一生中最勤奋的年华,那是一生中最偷懒的年华执着前行,有时都来不及惋惜,许多东西已经粲然失去。很拼的70后,当改革的春风吹来。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已经步入30岁的门槛。在变革的社会中生活,我们经历过改革的阵痛,也享受过奋斗的快乐。从单身青年到成家立业,30岁40岁人中,离异与不成家仅仅是少数。对家庭负责,我们当中绝大多数人,无论做工务农、下海经商、或走仕途之路,都已成为社会的

    4、中坚。庐江是“鱼米之乡”,历经40年发展变迁,这座加速崛起的县城,改革开放的披荆斩棘,40年的春风轻佛,拂去料峭的寒气,吹来希望的花香,于是 40年后,我看到的是春光明媚的新景象。在我们乡下:一条条天路、柏油路纵横,村里脱去原始的土壤气息,融入现代元素。告别泥泞的小道,“村村通”那一条条水泥路纵贯村里村外,伸到家门前。电灯电话,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先买房、后买车,许多小伙伴在城里立足,在大城市安居乐业,断壁残垣的土砌房,就像丝丝炊烟与蛙鸣,不知不觉就成为儿时的记忆。40年乡音绕梁,几代人奋力赶超。从父辈到我们这一代:乡村小喇叭不见了,黑白电视机也早已不知踪迹,置身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如今我们学会

    5、了电脑,用上了微信、支付宝等,出门不用带现金,连银卡都不用带了,刷脸,带个手机就可走遍全国。过去,到别人家挤着听收音机、看电视,夏天,就拎着把扇子闲逛避暑;如今,空调、太阳能,与网购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从乡下到县城,处处旧貌换新颜。2011年,庐江并入合肥,我也和大多数70后一样,透过自己宽敞明亮的居所,看着这座城市从“营养不良”到“脱胎换骨”,乘高铁、坐飞机,进入奋力赶超新时代。徜徉在乡村文化站与县城图书室,站在阳台放眼远眺,被书香弥漫的城镇,公园、林荫道,以及蓝天下漫步的人们,都呢喃细语着春天的故事。出行便利,居住环境改善后,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十八大后一系列改革措施出台,这座小城长“高”了

    6、、变“亮”了、变“壮”啦。如今,漫步庐江各地,锻炼、健身,跳广场舞的老头、老太太多了,唱歌、绘画、夏令营,孩子们的书多了,各类营养品多了,素质教育自然也跟着提升品香茗、闻书香,这些衣食无忧的孩子以及老人们,他们是我们这些70后奋斗的动力,是我们前行的希望和勇气。为了他们生活更美好,也为了我们明天更美好,我们这些70后不懈努力,投身基层、扎根乡镇,让广袤的庐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乡村的巨变只是沧海一粟。四十年一路而歌,生活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我们从未如此接近过梦想!既生逢其时,便该扛重任在肩!新时代,新征程,多少沧海桑田匆匆过眼。四十年前的你,四十年后的你,或许 40年的光阴

    7、不足以刷新什么,这一生中最惊心动魄的年华,伴随着几代人的幸福成长,最能够体现出一个国家,我们的“中国梦”不断复苏与繁荣。同为追梦人,你我的境遇虽有不同,为祖国强大添薪加火自是义不容辞。“拔穷根、摘穷帽”,守望天下粮仓,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智慧粮仓”是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农业的变化,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收割,无人机喷洒农药、以及电脑全自动控制喷水与控制大棚室温,甚至,农民“触电”网上销售各类农产品等等。国家对农业与农村的扶持,有“托市收购”价撑腰,农民们就如同吃了“定心丸”。这些,不仅体现在农作物播种面积、种植方式的改变,农民种地不再缴纳农业税收,而且还有补贴。特别是“土地流转”后,新一轮土地改革,

    8、让大多数村民们种完自家的一点责任地之后,把多余土地再“租”出去,既可以到大棚、果园种粮大户与“龙头企业”做点零活;还可以足不出户到乡镇企业务工。这样一来,他们的经济来源不再是单纯依赖耕地了。农民富裕了,有钱了,生活水平也随着提高了。富了乡亲,美了乡村。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奋斗者、见证者、与受益者,耳闻目睹40年春风劲吹,40载沧桑巨变,与改革开放共成长,向着“强富美”这个目标砥砺奋进牵手希望,相约未来,祝福明天,我爱庐江这座城市,我爱伟大祖国这个家篇二如果时光能够倒流,如果外婆能活到现在,她一定会赞美城市居住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一定要尽点孝心,让出最好的房间给她老人家住。记忆中的城市,

    9、由于历史的欠账太多,老市区的道路狭窄、坑坑洼洼,民宅破旧不堪,几十年难见建一栋新楼房,经过权威部门监定的危楼比比皆是。每栋老式骑楼,都被切割成72家房客,人们世世代代生活在缺乏阳光的蜗居。邻居们,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难得见到笑容,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陈姨,家里孩子多,经济困难,住房面积小,每天都是愁眉苦脸,被邻里调皮的小孩起了一个“四季愁”的别名,她和我家只是一块木板墙之隔,夜里,我常常听到她唉声叹气。我家的住房条件也很恶劣,一家3代8口人住19平方,生活极为不便,苦不堪言。由于居住面积太狭窄,几个兄弟只能住在阁楼上。冬天还可以将就挺过去,夏天却特别难熬。阁楼没有窗户,简直是个大蒸笼,半夜起床到

    10、外面兜风乘凉成了我的家常便饭。有一次,家住揭阳榕城的表弟树荣和邻居两个小伙伴到汕头中山公园看花展,那天是星期天,我刚好放假,白天我陪他们一起去玩。本来他们说吃完晚饭后要回揭阳,可是夜里11点多钟,却又回来叫门,要到我家留宿,说是买不到回家的车票,只能等明天。外婆很生气,她经常住我家,极少回揭阳。她说表弟因为贪玩才误车,不肯开门留宿。其实家里也没多余的床铺。最后表弟和他的伙伴只能在骑楼下的人行过道过夜。表弟回家后把这件事告诉舅妈,舅妈非常生气,从此,再也不到我家串门。这件事虽然过去了几十年,每当想起往事,我的心里还是隐隐作痛,感到非常遗憾,觉得很对不起表弟。其实外婆虽无文化,性情暴躁,也并非冷血

    11、之人,归根到底还是穷之过,如果那时候条件允许,热情好客的她也不会这样绝情。十多年后,我参加了工作,觉得应该去拜候舅舅、舅妈,纠正前辈的过失,让名存实亡的亲情枯木逢春,消除生活中留下的遗憾。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我带了两斤茶叶,买了几斤福合埕牛肉丸,包了两个大红包,到汕头汽车总站坐车到揭阳拜访舅舅和舅妈,一个多小时之后到了揭阳老城区晋阳门,我向路人打听丁处花园内的路径,十多分钟就赶到舅妈家。舅舅和舅妈见到我专程来看望他俩,非常高兴。嘘寒问暖,非常热情。聊到往事,我对舅妈说:那时候由于住房太狭窄,生活太穷的缘故,希望她能谅解外婆,现在外婆经常数念他们。由于不愉快事情时间已经久远,舅妈也表示谅解。她说:

    12、阿妈脾气太暴躁,很难相处,性情现在不知道有没有改变,都80多岁了,找个时间到汕头看望她老人家。此后,舅妈和舅舅经常到汕头来看望外婆。哥哥是大龄青年,结婚的时候,因为家穷,买不起房子,其实,那时第三产业还没有正式形成,即使手头有钱,也难买到房子。况且他在家里是长孙,外婆也不希望他去另立门户,只能将就在家里安个窝,家里一分为二,隔板房让哥哥结婚。这样一来,家里有限的空间,更捉襟见肘,雪上加霜。剩下的空间不大,只够摆一张桌子,和几件家什,外婆的睡床也只有搬到走廊。我们全家依然住在阁楼上,最难受是每当煤炉添上新的蜂窝煤,煤气上升熏得我极为难受,睡不着觉,经常下阁楼喘口气。由于居住空间狭窄,阁楼上杂物堆

    13、放密集,卫生清洁难度大,客观上也为老鼠的生存创造了条件。有一次,妈妈起来煮早饭,亮开电灯,见到一只肥硕老鼠正要钻过阁楼顶梁木杉的逢隙,老鼠见到灯光,慌忙逃窜,由于身体肥硕,木杉柱和墙壁之间的逢隙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钻过去,由于用力太猛,身体撞倒了靠在木杉上的那根活动水龙管,歪打正着砸在自己的身上,只听见一声惨叫,老鼠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们翻遍杂物,也未能发现蛛丝马迹。过了一段时间,我浑身发痒发红,到了医院,医生诊断后,神色变得不自然,边开药边对我说:“这是被老鼠虱所咬致病,家里可能有死老鼠藏在某个角落,应该马上去检查、清除、喷药”回家后,我们下决心查个水落石出,终于在阁楼最隐蔽的地方,闻到令

    14、人作呕的臭味,发现前些日子负伤的那只死老鼠,身上已有毛毛虫在爬行多年之后,外婆已经87岁,体弱多病。一天上午,妈妈刚好去菜市,她一个人在家里,那时候她已经双目失眠,走路靠记忆摸索,也不知道要拿什么东西,不小心摔了一跤,刚好夹在睡床和过道狭窄的缝隙间,由于身体肥胖,手脚僵硬,动弹不得,待妈妈上市回家,她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开放,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住房条件,生活环境也大大改观。后来几个兄弟都先后告别了蜗居,各自有了房子。今天回想起那时的居住环境,头发倒竖,心里还是酸溜溜的。此刻我心里百感交集,特别怀念外婆,眼里闪烁着泪花,如果时光能够倒流,如果外婆能活到现在,她一定会赞美城市居住环境发生

    15、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一定要尽点孝心,让出最好的房间给她老人家住。她生前是多么希望有一隔独立的房间,安静环境,睡上一个安稳觉,但那只是一个没法实现的奢望,她只有把奢望默默地藏在心里。转眼间,生命历程又走过了风风雨雨40年,有点年龄的人都品味过其中的酸甜苦辣。回顾过去,多少无奈伴随着多少苦泪;展望未来,我们更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环境。没有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也就没有今天的太平盛世。国运连着家运,只有国泰才能民安。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我们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乘势而上,砥砺前行,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努力工作、开拓、进取、创造,使我们明天的生活更加美好。篇三有一种情怀,叫“过去的事”;有一份记忆,

    16、令你今天感慨万千。改革开放40年,生活质量大大提升,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变化巨大,而我感触最深的是故乡的路越来越好走,越来越宽阔。犹记在70年代初,一条通往桃花仑小学的泥巴山路便刻在了我的心里,印在了我的脑海,不须提起,也从未忘记。我的故乡在赫山区桃花仑的一个小村庄,它的名字很特别,叫湴田村。其实这里是我母亲的家乡,从小我寄托在外婆家,一直以来我就把外婆家当成自己的故乡。湴田村是丘林地带,真是开门尽是山,常在泥中行。穷是这个村子的普遍性。而路烂更是这个村子的头痛事。行路难,行路难,黄泥路,今安在?从外婆家出门有三条黄泥山路联络着外界与村子。村子通向村外的山路都是黄泥巴,而泥巴路最怕雨水,一遇水就

    17、成了一锅粥,稀烂的。最主要的是山路遇水便滑溜的,一下雨我就不想去读书。那时,从我们村到桃花仑小学读书,要翻三四座仑,从外婆家出门翻第一座仑;过了农场的茶叶园,到竹山湾翻第二座仑,又高又陡,还全是黄泥巴山路;过了竹山湾伴着军分区的围墙翻第三座仑,再走几里地越过几个小山包才到学校。每天来去共四趟,每趟要走十多里山路。天晴还好,起个大早,还能赶上不迟到,下雨可就惨了。最怕迟到后班主任老师罚站,最怕同学笑话身上的黄泥巴印子。更怕那些调皮的男生把外公视为宝贝的斗笠做玩具,他们拿着做飞碟玩,斗笠在教室里从这个角落飞到那个角落,当斗笠散架,里面的棕叶子飘洒飞舞时,男生们便高喊:天女散花哟,天女散花哟,至最后

    18、斗笠粉身碎骨,片甲不留。于是我对外公说:我不要去读书,路不好走,学校里也不好耍。我死活不愿意去读书。外公说,下雨就不去读书,落雪下凌怎么办,必须读,落枪也要去,你娘要赚钱养家,哪有空带你。不去打死你!在外公威严的恐吓下,打着哭腔,背起书包,穿上外婆做的布鞋去上学。布鞋怕水浸,下雨小心翼翼怕踩坏哒,只好提着鞋子打赤脚赶路,好不容易上了山,可走下坡子却是个大坑,走慢哒撑不住人往下滑,走快哒人更撑不往前冲,常常摔个仰八叉或狗吃屎的姿态。最担心的是半夜下大雨。山路难行日易斜,最惧夜雨浸泥巴。村里的小伙伴们常是成群结伴一起上学,一起游戏。下雨天爬坡或下坡时为了不摔倒。都是手牵着手,相互支撑着,坡不太陡,

    19、不太滑的时候还是很有效的,但雨大,或是下了一夜的大雨时,那就是对我们的一场考验,有时也是一场灾难。常常某一人摔倒了,为了扯住他,用力过猛的他与我们扭着一团,结果是摔了一堆,大家都是一身黄泥巴。笑过哭过,但为了不迟到,提起书包,泥巴湖弄爬起来就往学校方向跑。那时只想,有一条不溜滑的路走多好啊。在邻村接近学校的地段,这里稍为好一点,黄泥巴山路变成了可开拖拉机汽车的石子路,路面掺有石头,不滑,不怕水,多好走啊。大伙都找村长反应修条石子路吧。山上石头多的是,怎么不用它铺路呢!于是全体村民出义务工,上学的学生也不例外,能力有大小,石头也有大小嘛。大的搬不动,捡小的嘛。村长一发令,村民全出动,大大小小的石

    20、头,在老老少少的手里,从山上运到了路上,村长一段一段的检查,踩实,还说:铺牢实点,别踩翻伤了人,泥巴上摔不坏人,石头子可不认得人,摔在上面会伤人。谁家都有孩子,谁都要通过这条路才能走向村外,大家用心挑捡石块,拍实按平每一块石头,齐心协力用石头铺了一条通往村外的小路。五年级时跟随母亲转到了市区街上读书,踩在沥青马路上,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落雨不湿鞋,晴天不晒头,简直是天堂的路啊。回外婆家再看村里的石头路,简直老土了,有的石头陷入泥巴里了,有的石头开裂了,还有的也变成泥巴了。路面的不平整了。于是我向小伙伴们吹嘘:街上的路好平好宽,打赤脚走也不会溜滑,更不会摔倒。小伙伴们羡慕的眼神成了我炫耀的资本。大

    21、伙心里都盼着,几时我们乡下山村角落里也能有这么好的沥青路走呢?改革春风吹,到处搞建设。人民要致富,就走康富路。犹记在1975年,市人民医院扩建在姚家村了,这个好消息就象长了翅膀飞遍了村子的每个角落。因为湴田村与姚家村紧邻呀。一条笔直的马路从一中进来直达医院,听说这条路被名为康复(又称康富)路。临马路的几个村庄的村民们先行一步,临街房子改装一下就成了门面,月月坐收房租,有的自己做生意,各种店面应运而生,不久,又一栋栋私人水泥红砖大屋耸立在马路两边。路边村上的人家富得流油呢,看哒别人发财,湴田村的人眼都欠红了。有路必有福,有路必有胜。湴田队就在医院住院部后门,出医院后门,穿过一座小水库坝基,沿着农

    22、场茶园山路,不到二里地就到外婆家了。外婆伤感的说:山路弯弯却难走,几时公路能到家门口?不久,又传来竹山湾、庙湾村征收要修大桃路的消息,周边邻近的几个村子一个个通了大马路,一条条路边又林立着许多店铺,当年象湴田村一样穷的人家都开始拆旧屋起新屋,惟有湴田村死水一潭,没有半点动静,活泛些的人租起邻村人的店面做生意,还有的想办法改户口,迁到邻队去,特别是修龙洲路时,个别有门路的人把湴田村的老屋卖了,在龙洲路边搞到屋场台子,起了五六层,自住出租,小日子不知有多活泛,多滋润。村民们盼着哪位大佬来征收,盼着政府来修路。真是要想富,就修路。村民们实在是按捺不住了,我们自己修吧,大家一致要求新任的村长带头。一声

    23、令下,新上任的村长,又带领村民出义务工,挖山修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一条,二条,三条通往村外的三合土路修成了。窝居山村的人家大多走出去,打工做小生意的越发多了起来,湴田村也越来越有生气了,村民腰包一个个鼓了起来,大家喜笑颜开,真是风景这边独好了。不久,这里一栋那里一栋的二层三层小楼房耸立在仑上,因为无污染,无躁音,租房价比路边村还便宜一点,租房的人也越来越多,村民们的小日子越来越甜蜜了。从此我到外婆家更加方便了,并且再也不用走泥巴山路了。这一横二竖三条马路在湴田村周边环绕而过。再到外婆家,不但路好走,时间也很省了。发展才是硬道理,城市改造不迟疑。每一次去看外婆,外婆总是有好消息,高兴的告

    24、诉我:周边村子好多征收了呢?我们村也快了呢!政府又在搞么子城市亮化,公路升级改造呢?听哒讲秀峰路会修得到我屋门口呢?你晓得啵?下次你来看外婆就是落大雨也不会打湿脚哒。在城市一次次的升级改造中,外婆看到村子山路也变成了水泥马路,越来越好走,越修越宽阔。那瘪着的嘴巴笑得合不拢,脸变成了一朵盛开的菊花。这是世上一条最好走的路,盘古手里没得咯啊好路。好日子,真的是好日子。外婆不依不舍,用她那双清朝的小脚踏实地走上共和国的康庄大道上。她的生命定格在她留恋的好日子里,那是90年代末。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前进的脚步没有停止。转眼十年,21世纪的湴田村再次征地。一座座山丘被推平,一幢幢高楼林立,一条条水泥

    25、路铺就,连接千家万户,连接村里村外,不,现在应该是城里城外了,因为这里现在是地处城市中心了。舅舅阿姨们拆了原来的二层小楼,在安置小区再新建的楼房都是六七层,村里的小伙伴们都有了自家的大洋楼,小车,门面,享受着村民的优惠政策,又享受城里人的舒适方便。就连我这个所谓吃皇粮的公家人也只有羡慕嫉妒了。现在大桃路、秀峰路穿村而过,益阳大道,康复路,龙洲路环绕在小村周边,小汽车,大货车可直达家门口。步入康复路,因之访湴田。黄泥早不见,宝马(汽车)达阶前。莫说不要穿雨鞋,就连伞也不要打,就可以东家串门,西家聊天了。最苦恼的是我这个生于斯长于斯的村里人,居然有一次迷路了,找不到外婆原来的家了。伙伴们笑话我当了

    26、城里人就忘了本,外婆家的路都不认得了。是啊,邻近有繁华亮点工程益阳大道,纵横交错的公路系统特别发达,新农村建设村级公路都直达家门口,中心城哪里有黄泥巴的影子,现在要到外婆家非常方便,真是条条大路通向外婆家。苍海桑田,世事变幻无常。几经风雨,历度拆迁,当年的湴田村楠竹湾,而今的雄森国际。是谁让浮生乱了流年?是谁让繁华替代寂静?是谁让贫农化作富豪?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奋斗,四十年的汗水,四十年的拼搏。当年的小山村早已是焕然一新,到处是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座座农家小楼精致亮堂;没有了烂泥路,没有了黑灯瞎火;而今是车水马龙最宜居的城市中心。记忆里山村那条黄泥巴路,变成石头路,又变成柏油路,后来的水泥

    27、路,到现在的沥青路。一条山路,演变成康庄大道,四十年里,越来越宽,越来越好。篇四电对于我来说,可以称得上是改变了我的命运。1978年的春天,母亲抱着几岁大的我,从乡村来到城市看望我的父亲,父亲当时在这座城市当工人,当母亲第一次踏上城市,看到街上闪耀着灯火的时候,惊奇地张大了嘴巴。她对我父亲说:“城市太好了,有不用油的灯,我不想回乡里了,就在这里和你生活,晚上我就可以在灯下做针线活了。”父亲过去曾动员过母亲到城市来,可母亲总是故土难离,想不到城市的灯一下就迷住了她的心。我因此成了城市人。我由此和老家的孩子有了不同的命运。我们虽然生活在大城市,可母亲在家里只装了一盏25瓦的灯。因为在我之后又添了几

    28、个弟妹,而父母都只是普通的工人,他们的收入仅够维持我们最基本的生活。我上小学五年级时,我开始喜爱阅读课外书籍。我想利用晚上的时间看书,便向父母建议,在我和弟弟住的阁楼上安一盏灯,我不敢说是为了看闲书,而是以学习任务重,晚上要复习为由。在我反复的缠磨下,父母终于为我们装了一盏15瓦的灯。后来,父母又给我泼了一盆凉水。有一天晚上,我在阁楼上看书看迷了,父亲爬上来了我都不知道,父亲发现我看闲书,训责了一顿不说,还勒命我立即关灯睡觉。从14岁开始,每到晚上九点,父母就要在楼下催我关灯睡觉。我知道他们不是为了要我早点休息,而是心疼电钱。可我这个时候偏偏十分痴迷地看文学书籍。有一次,我遵照父母之命关了灯,

    29、可心里还想看书,便俏俏爬起来,用一件衣裳将灯围住,尽量不让光射出来,然后我把脖子伸进去看书。这种方法还没使用几天,就被父亲发现了,我还因此挨了一顿打。我只好把阁楼上的板皮墙偷偷撕大缝隙,借用外面的一盏路灯看书。八十年代末,我被招到一家新建中的水泥厂,而且还被分到了远离厂区五十多里的矿山。矿山当时还没有通电,晚上我们就在两面透风的芦席里摸黑睡觉。这种条件比我们在农村时还艰苦,农村起码还有一盏煤油灯。我们这群刚招工上来的小青年强烈不满现状,集体步行下山,到厂区请愿,要求给我们起码的生活条件。可当时厂里的最高领导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一概置之不理,反而狠狠批判我们有资产阶级的享乐思想。最后,他还发出话道:

    30、“户口在我们手上,你们谁也别想走”!当时的户口就是生命,户口捏在人家手里,我们只能低头,忍受没有床没有电的日子。为了消磨晚上没有灯光的时光,我只好躺在铺在地上的凉席上默默地背诵着唐诗宋词。当时我只有17岁,又爱看书,便又幸运地安排到厂区当一名电焊工人。虽然我白天享受的电火太强烈而又刺激,可晚上却只能和上百个同伴共同享用几盏昏暗的灯光。我们同住在一间当地的棉花仓库里,我渴望有电看书学习的希望还是没能实现。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两年。后来,厂里终于建起了一幢单身楼,让我们全部搬了进去,但一间十几平米的房屋要住六个单身职工,这样的条件虽然能勉强看书,却写不成字,因为除了床,一张桌子都摆不下。而我此时除了

    31、渴望有电,还需要桌子,因为我在读文学书籍中又产生了创作的欲望。好在单身宿舍就建在厂区,我就和车间办公室的一位同事搞好关系,找他要了一把办公室的钥匙,每天晚上就独自一人到办公室去读书和创作。就因为争取到了这样的条件,我创作的诗文就开始见之于报刊了。1992年,因在创作上的小成绩,我调到了小城文化馆。我原以为调到文化部门,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创作上。谁知电反过来开始拖我的后腿。白天,我要辅导和组织业余作者的创作活动;晚上,文化馆开始利用充足起来的电能办舞会放录像,我们这些文化干部都被抽去守大门。看着那五颜六色旋转的灯光,我这个喜爱读书和创作的家伙只能啼笑皆非。进入九十年代中期,改革开放的步伐愈来愈大,

    32、电的缺口也愈大,我所生活的小城虽然紧靠着发电站,却几乎天天停电,文化馆的舞会录像厅自然也办不下去了,把晚上的时间交还给了我们。我又回到了靠点蜡烛和煤油灯来看书写作的日子。由于对电太渴望了,就有人向我推荐一种小型电频器,就是来了电后自动接上充电,停电后能管几个小时的照明。虽然当时一个电频器的价格得需我二个月的薪水,但我还是毫不犹豫地买了一个。就是靠这个电频器,我写下了几十万字的文艺作品。九十年代末,我原来所住的阴冷潮湿的小屋成了危房,文化馆只有把办公楼顶楼的一间杂屋腾出来供我居住。到了夏天,阳光直射楼面,烤得我们全家整日像在蒸笼里面。好在这个时候,电力基本供应得到了保障,我们用两台电扇日夜不停地吹,仍旧热汗淋淋;我们只能睡在地上,从冰箱里把冰拿出来,装在盆子里紧挨着我们,好吸收点凉气。这种天气,就是一大早,我都提不起笔,因为刚铺纸写下一行字,汗水就把稿纸打湿了。当时,我们已经知道空调的存在,却装不起空调。因为我们夫妻俩的工资加起来还不到五百元。进入新世纪,由于电力愈来愈充足,社会生活的普遍提高,很多家庭都开始装空调了,但我们这个小家依旧装不起空调。我老婆所在的工厂不声不响地倒闭,连一分钱的生活费都发


    注意事项

    本文(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八篇.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